北京時間 2018 年 6 月 7 日,標準共識發佈針對區塊鏈項目「QTUM」(量子鏈 Quantum Blockchain )的一般投資風險評級報告。以下爲報告的主要內容。

報告將 QTUM 風險等級定義爲「B」,投資風險屬於「一般風險」水平,需要投資者注意。

依據 「標準共識一般項目投資風險評級標準(初創期)」,QTUM 獲得「B」評級的主要原因是:項目尚未實現白皮書規劃的全部功能。項目信息披露不完善。

基於標準共識分析師團隊調查和研究,項目主要風險在於:

風險點一:QTUM 白皮書中的「主控合約」機制、Identity 身份識別兩大功能至今未實現。

QTUM 白皮書中聲稱將實現「主控合約」機制、Identity 身份識別兩大功能,「主控合約」機制將解決鏈外數據上鍊的問題,實現傳統商業應用在區塊鏈領域的落地;

Identity 身份識別功能主要用於識別客戶、身份認證,以應對金融行業對數據的安全性和身份識別的嚴格要求。上述兩大重要的功能目前仍未實現。

風險點二:QTUM 項目信息披露不完善。未公佈團隊鎖倉細節。降低了項目的透明度。

QTUM 在 2018 年 3 月 4 日的官方博客中披露 12%(1200 萬)的代幣將於未來 4 年分發給團隊成員,但並未公佈此部分的鎖倉和詳細分配計劃,基金會的持幣地址也並未公開披露。

項目未建立穩定的週報制度。

最新的 QTUM 路線圖沒有披露詳細的時間規劃,且缺失之前白皮書規劃的 Identity 身份識別模塊、主控合約相關部分的規劃。

項目優勢:

1、QTUM 實現了比特幣的 UTXO 賬戶技術和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機的融合、實現交易層和合約層的分層處理,保障了項目的基本穩定性和兼容性。

2、QTUM 項目代碼實現度較高,實現了主網的平穩運行、接入了智能合約,還有不少基於 QTUM 主鏈的代幣和 DApp 的應用,初步形成 DApp 生態。

3、QTUM 整體流通性風險低,價格被操縱風險低,團隊按承諾履行鎖倉約定。

以上爲項目主要風險點和優勢,以下爲最新版的完整報告。

如果任何項目方對標準共識的評級結果有疑問,或對相關數據提出申訴(包括但不限於項目運營數字、重要團隊成員變更原因、代碼更新和最新交易表現等),標準共識分析師團隊會根據材料的真實性重新評估。

如果標準共識分析師團隊在調查過程中使用了錯誤材料而影響評級結果,或任何項目變動可能導致評級等級變動時,標準共識也會重新調查和評估風險等級。

任何項目方、利益相關方和投資者可直接通過微信公衆號(「標準共識」ID:SNCrating)後臺與我們聯繫,也可以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業務模塊

市場分析

根據白皮書介紹,QTUM 致力於構建基於互聯網的價值傳輸協議,打造去中心化應用的開發平臺,旨在建立比特幣生態和以太坊生態間的橋樑,打通區塊鏈世界與真實商業世界。

QTUM 在區塊鏈技術和理念上的主要創新如下:

1、兼容比特幣的 UTXO 記賬模式和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機

QTUM 採用比特幣中 的 UTXO (未消費的交易輸出 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 模型以保證交易的連續性和可溯源性。QTUM 通過賬戶抽象層(Account Abstraction Layer,AAL)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機,支持智能合約及 DApp 的運行。

2、實現主控合約

除了支持以太坊的鏈內觸發智能合約外,QTUM 通過 Data  Feed 和 Oracle (就是將「鏈外信息」作爲執行條件的智能合約)的設計,將鏈外的信息引入區塊鏈,設立了「主控合約」。

在這個機制裏,鏈下數據作爲 Data Feeds (數據)輸入到 QTUM 上,然後 Oracle 選擇合適的數據觸發智能合約。基於主控合約,形成符合現實世界商業邏輯的區塊合約系統。

3、分佈式自治協議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Protocol,DGP)

QTUM 通過設計分佈式自治協議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理模式。通過內嵌到創世區塊的智能合約來治理區塊鏈網絡的參數,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自治機制,實現區塊鏈網絡的自動升級和快速迭代,而不用擔心軟硬分叉對網絡和社區帶來的影響。

4、Identity 身份識別模塊

金融行業對數據的安全性和身份識別的要求嚴格。QTUM 引入了第三方徵信機構,通過 Identity 身份識別模塊驗證的客戶,獲得更多的權限。

標準共識分析:

QTUM 作爲一個運行了兩年的公鏈項目,主要融合了比特幣的 UTXO 賬戶模型、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虛擬機兩大成熟的技術,可以實現如下功能:一方面可以實現基於比特幣的核心代碼,即 UTXO 賬戶模型,去開發和運行智能合約;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兼容比特幣和以太坊生態內的區塊鏈項目,即比特幣和以太坊生態的項目都可以做較小變動遷移到 QTUM 鏈上。

雖然 QTUM 並未提出原創性的技術主張,但是其採用的 UTXO 賬戶模型、智能合約虛擬機、PoS 機制等技術均爲已被比特幣、以太坊和點點幣驗證後較爲成熟的技術,這就保障項目的基本穩定性和兼容性,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QTUM 的最大貢獻在於實現了比特幣的 UTXO 賬戶技術和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機的融合,並且實現交易層和合約層的分層處理,保障了效率和安全性。

QTUM 白皮書中的「主控合約」機制、Identity 身份識別兩大功能至今未實現,其他如兼容比特幣的 UTXO 記賬模式和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機、PoS 機制、分佈式自治協議等功能均已實現。

團隊分析

根據官方的最新公告,團隊的任職信息如下:

標準共識分析:

1、CEO 帥初的學歷在官網和白皮書中出現信息披露前後不一致。

在《量子鏈區塊經濟白皮書(草案)》中,帥初的學歷爲「中國科學院計算機博士」。

官網介紹時變爲「中國科學院博士綴學」。

2、QTUM 項目的官網及白皮書中並未介紹其團隊成員的職位信息。

在對團隊成員背景的核查時,疑似首席架構師 Neil Mahi 的領英介紹上,自稱「自由職業者」(Freelancer),沒有其在 QTUM 的任職信息 。

產品和技術模塊

技術分析

技術介紹

賬戶抽象層(Account Abstraction Layer,AAL)是 QTUM 連接 UTXO 流通層和智能合約平臺層的關鍵。通過 AAL 可以將 UTXO 模型轉換成可供不同虛擬機執行的賬戶模型,比如以太坊 EVM,或是 x86 虛擬機,並且可以把虛擬機的帳戶餘額通過 AAL 轉換爲 UTXO。這一設計實現了餘額和智能合約平臺的分層,支付層採用比特幣的 UTXO,智能合約平臺是圖靈完備的,且分層設計增強了安全性。

x86 高性能虛擬機。爲了使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平臺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擴展。QTUM 計劃實現的 x86 高性能虛擬機可以直接通過 C、C++、rust、go 等語言進行智能合約的編程,也可以支持其他可以在 x86 架構上運行的編程語言。x86 架構虛擬機可以解決以太坊 EVM 中一些問題,比如不支持標準庫、生成的字節碼過大、不支持浮點、難以調試等。

MPoS(Mutualized Proof Of Stake)。QTUM 對 PoS 3.0 的獎勵機制做了一個修改,用於部分解決通過垃圾交易攻擊問題,這種新的 PoS 機制命名爲 MPoS(Mutualized Proof Of Stake)。

DGP 治理。以投票的方式完成對區塊鏈網絡參數修改提案的決策,或通過投票對管理和治理席位增加或刪除。當提案通過,提案會更新到相應的 DGP 合約變量保存,錢包和區塊鏈上的所有節點可以定時檢查 RLP 儲存從而判斷是否需要更改到新的區塊鏈網絡參數。

技術評價

1、測試網功能評測

目前,QTUM 主網已上線,運行狀況相對穩定。基於 QTUM 主網已有數十款 DApp 接入,基於 QTUM 主鏈發行的代幣也有數十款。

目前可以直觀查看主網運行的方式有 QTUM 官方提供的區塊瀏覽器、錢包。

QTUM 區塊瀏覽器(https://explorer.QTUM.org/)提供了區塊、交易、QTUM 幣值相關信息。

blocks 界面顯示,截至 2018 年 6 月 1 日下午,共有約 164,300 個區塊的產生,目前約 10-40 分鐘產生一個新的區塊,每一個區塊包括 2-60 筆不等的交易。

每一個區塊頁面顯示該區塊中交易的詳細信息,包括時間、區塊獎勵、挖礦者、難度係數等等。

status 界面實時更新的 QTUM 區塊鏈的狀態,包括版本信息、網絡信息、節點信息、挖礦信息等等。

stats 界面顯示過去 24 小時 QTUM 的統計數據,包括區塊信息、交易信息等等。

nodemap 界面提供了全球接入 QTUM 主網的節點數量和分佈情況。

在網頁版錢包中(https://QTUMwallet.org/),用戶可以基於 QTUM 主網實現轉賬等基本操作,還可以編寫智能合約來擴展自己的應用。

測試網評測:QTUM 主網作爲一個區塊鏈底層公有鏈已實現了相關功能,不管是代幣的流轉、區塊的流轉、智能合約的接入還是 DApp 的開發和應用,都取得了一定進展,提供了測試的功能和產品。相關進展還是值得肯定。

當前,QTUM 運轉正常,沒有發生嚴重的擁堵或者安全性漏洞。但是主網的實際性能以及容錯機制還需大量數據的檢驗。

2、GitHub 代碼質量分析

QTUM 項目在 GitHub 上已完全開源,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

優點是:實現度很高。從整個區塊邏輯、通信邏輯、智能合約平臺到對外接口、DApp 庫等各部分都有完整的代碼實現。

但是每一部分都存在明顯的借鑑痕跡。區塊流轉部分和 BTC 此部分代碼相似度很高,智能合約和虛擬機部分和 ETH 此部分代碼的相似度也很高。

從代碼層面來看,QTUM 總體代碼實現度較高,架構明確,代碼質量較高。QTUM 項目的創新點主要集中在實現 UTXO 模型以及 EVM 虛擬機之間的兼容和轉換,開發者得以用智能合約做更多商業應用。

QTUM 項目更像是傳統區塊鏈的改進者,沒有真正意義的創新。第二個創新點在於 PoS 機制的引入。由於 QTUM 項目面向的應用方向廣泛,所以在 GitHub 上共有 54 個代碼庫,協同實現了錢包開發、節點佈局、對外接口等功能。接下來對其中幾個核心代碼做詳細分析。

QTUM 庫是最核心的庫,該部分使用 C++ 語言實現了最基本的區塊的流轉、針對 QTUM 代幣的產生與流轉、智能合約的接入、節點的流轉等等核心功能。可以肯定的是 QTUM 實現了 UTXO 模式與智能合約 、PoS 的融合,至於具體的性能,還需要大量數據的檢驗。

Solar 庫爲智能合約在主網上的部署工具,QTUM 項目在此明確顯示其調用了以太坊智能合約的編譯以及運行機制。
QTUMjs 庫是 JavaScript 編寫的針對 DApp 開發的代碼庫。
標準共識分析:

QTUM 項目代碼實現度較高,實現了主網的平穩運行、接入了智能合約,還有不少基於 QTUM 主鏈的代幣和 DApp 的應用,但是從技術創新性來說,QTUM 更像是代碼的整合者,他的核心創新點在於整合了現有區塊鏈的主流功能,比如價值的流轉、智能合約的接入、PoS 的使用、輕錢包與全節點錢包的混合運用等等。

從性能角度講,QTUM 的 TPS 目前不高。但現階段接入的 DApp 絕大部分處於測試階段,更多用戶接入產生大量數據的情況下的網絡穩定性還需觀測。

產品規劃履約情況

QTUM 時間表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發布在《量子鏈區塊鏈經濟白皮書(草案)》中,具體如下所示:

另外一部分更新的路線圖顯示在官網上,主要規劃了 x86 虛擬機、閃電網絡、iOS 錢包、開發者資源庫等內容,但規劃未標明具體落實時間,詳細情況如下圖所示:

標準共識分析:

就目前公佈的產品路線圖而言,QTUM 較好地履行了《量子鏈區塊鏈經濟白皮書(草案)》中的產品規劃。在最新的 QTUM 路線圖沒有披露詳細的時間規劃,且並未出現之前白皮書規劃的 Identity 身份識別模塊、主控合約等相關部分規劃。

項目信息披露義務

QTUM 建立了較爲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 Twitter、微信公衆號上對項目的技術進展、重大合作活動、財務公開透明性報告、社區建設等情況有較好的介紹。

但同時也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1、QTUM 並未設立穩定的週報披露制度。

2、開發團隊鎖倉細節不明確。QTUM 在 2018 年 3 月 4 日的官方博客中披露 12%(1200 萬)的代幣將未來 4 年分發給團隊成員,但並未公佈此部分的鎖倉和詳細分配計劃,比如鎖倉起始時間、解禁時間及相應的代幣比例、鎖倉的地址等信息。此外,基金會的持幣地址也並未公開披露。

3、QTUM 官網及白皮書並未公開團隊成員的職位信息。QTUM 官網及白皮書中對團隊成員有較爲詳細的介紹,但缺失成員的任職信息。

在最新的 QTUM 路線圖沒有披露詳細的時間規劃,且並披露之前白皮書規劃的 Identity 身份識別模塊、主控合約相關部分的規劃。

Token 生態系統設計

根據官方公佈的白皮書,QTUM 共計發行 1 億代幣,分配計劃如下表所示。最終 80% 的 QTUM (量子幣)將分發給社區,20% 分配給創始團隊、私募投資者和開發團隊,具體分佈如下表所示:

在 2018 年 3 月 4 日的官方博客中
https://blog.qtum.org/qtum-circulating-supply-updated-791039236da0),QTUM 團隊進一步披露了代幣分配情況如下:

創始團隊、私募投資人和開發團隊 20% 的代幣中,8%(800 萬)分配至私募投資人,12%(1200 萬)將未來 4 年分發給團隊成員。 

學術研究、教育及市場拓展 9%(900 萬)代幣,分 4 年使用,每年解鎖 25%。

商業落地部署 20%(2000 萬)代幣,分 4 年使用,每年解鎖 25%。

代幣 Token 主要用途:

作爲價值存儲和支付媒介;

作爲挖礦的基礎;

作爲智能合約與 DApp 的 GAS 費用。

共識機制

QTUM 在比特幣源代碼的基礎上使用了 MPoS 權益共識機制,即原 PoS 機制的改進版。

1、移除了幣齡從而鼓勵更多的節點同時在線
在傳統的 PoS 交易中,新區塊的產生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ProofHash < coins × age × target 。
在 ProofHash 中,StakeModifier 利用 UTXO 賬戶模型和當前時間進行運算。攻擊者可以通過累計大量幣齡併發起雙花攻擊。幣齡機制導致的另一個問題是節點在獲得獎勵後就下線,而不是持續在線。因此在後續版本的 PoS 中,移除了幣齡從而鼓勵更多的節點同時在線。

由於幣齡攻擊和其他類型的攻擊,原始的 PoS 實施面臨很多的安全漏洞。QTUM 與黑幣的解決方案一致,在 QTUM 核心代碼中使用 PoS 3.0。理論上 PoS 3.0 對長時間節點在線進行獎勵,並取消對持幣者離線錢包的激勵措施。

2、區塊獎勵和交易費用由之前的區塊生產者獨享變更爲多個區塊生產者共享
QTUM 就區塊獎勵和交易費用的分配方式由區塊生產者獨享變更爲:獎勵和交易費用在網絡中多個挖礦者之間互相共享,即區塊生產者在生成區塊的時候會收到總費用的 1/10,而經過預定的區塊確認時間之後,可以接收到另外 9 個塊的費用的 1/10。

此變動部分解決了針對 QTUM 的 DoS 攻擊的安全隱患,原因如下:

如果不做此變更,攻擊者可以通過買入足夠的幣成爲可能的區塊生產者,通過某些 EVM 操作碼使網絡變得容易遭受 DoS 攻擊。這隻需要很小的代價,甚至惡意交易需要消耗交易費用,攻擊者必須支付昂貴費用執行惡意程序,但由於這些費用會歸於區塊生產者,最終攻擊者付出的費用會變得很小。

使用 MPoS 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產生區塊是隻收到 1/10 的 GAS 費用,除非他能再挖出連續的 9 個區塊,否則其餘 9/10 的 GAS 費用會因分給網絡上其他的挖礦者而丟失。因此這種類型的垃圾交易攻擊會變得很昂貴。

標準共識分析:

QTUM  在初期將 51% 代幣通過公開售賣方式流通,保障了代幣的分散性,有助於幫助項目方增加社羣和投資者基數。

QTUM 是較早實現 PoS 共識機制的區塊鏈項目,並且實現了微創新:刪除幣齡,降低了挖礦節點的門檻,增加了隨機性和公平性,以規避傳統 PoS 共識機制出現的「富者愈富」中心化趨勢;同時修改區塊獎勵規則,以避免 DoS 攻擊。

社區運營分析

1、用戶社區

用戶社羣數量較多,活躍度較高,但是用戶討論質量一般,電報羣中的溝通主要集中在幣價方面。

根據谷歌指數,可以看到目前搜索「QTUM」熱度最高的地區爲韓國,其他地區依次爲中國、斯洛文尼亞、新加坡和荷蘭。

2、開發者社羣

官方的 GitHub 主頁有 207 個 Watch、901 個 Star、233 個 Fork、16,585 個 Commits、376 個 Branches、25 個 Releases、468 個 Contributors。

標準共識分析:

QTUM 近期代碼提交不活躍,在 6 月 5 日 TokenInsight 指數 90 天代碼提交次數中排名第 117 名,一共 47 個 Commits。近 90 天更新頻率如下所示:

開發者社羣關注度較高,Watch、Fork 和 Star 的數量都較多,特別是開發者數量高達 468 個,提交 Commits 數量超過 50 的有 26 位。

治理結構

QTUM 使用 DGP 來實現區塊鏈的治理。通過內嵌到創世區塊的智能合約來治理區塊鏈網絡的參數,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自治機制,實現區塊鏈網絡的自動升級和快速迭代,而不用擔心軟硬分叉對網絡和社區帶來的影響。

根據官方經濟白皮書介紹,量子鏈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致力於 QTUM 的開發建設和治理透明度倡導及推進工作。

基金會治理結構的設計目標主要考慮開源社區項目的可持續性、管理有效性及募集資金的安全性。基金會由開發人員和職能委員會組成,組織架構主要由決策委員會、代碼審覈委員會、財務及人事管理委員會和市場及公共關係委員會組成。基金會成立初期,決策委員會由基金會主席帥初、QTUM 核心開發人員和私募成員組成,每期任期爲二年。

標準共識分析:

QTUM 的治理結構具備一定的創新性,實現了現實公司治理的模式與區塊鏈治理的結合。

交易模塊

幣值表現

QTUM  目前價格爲 14.14 美元。

根據 Coinmarketcap 數據, 共登陸 35 家交易所,成交主要集中於 8 家交易所。表明 QTUM 具有較爲廣泛的影響力。

其中 LBank 交易所成交量佔比 38.65%,OKEx 交易所成交量佔比 15.49%,Allcoin 交易所成交量佔比 7.34%,BCEX 交易所成交量佔比 7.11%,剩餘四家交易所成交量佔比在 5% 左右。具體比例如下表所示(交易量佔比不足 0.5% 不予顯示):

QTUM 共有 26 個貨幣對,其中 QTUM/BTC、QTUM/USDT 爲熱門交易品種,分別佔總成交量的 52.72%、17.75%,並且 QTUM/ETH、QTUM/KRW 皆在 10% 左右。

近一個月的全市場平均換手率爲 10.82%,且日換手率間波動不大,市場處於一個交易較活躍狀態,但振幅卻處於逐漸縮窄過程中。在較活躍的交易狀態下,振幅卻處於逐步縮窄過程中,表明市場買賣雙方對價格未來走勢存在較大分歧,市場將進入擇向過程。

持倉分佈

根據 Qtum.info 的富豪榜數據顯示,QTUM 的持幣地址數量爲 124,740,前十大持幣地址合計佔總供給量的 36.49%,表明 QTUM 具有較強的投資者基礎,籌碼集中程度較低,價格被操縱風險低。根據 QTUM 官方披露鎖倉佔比爲 12%,鎖倉地址爲第二、第三大持幣地址 。2 月 11 日兩大地址一筆轉入後,沒有轉出記錄,符合鎖倉地址狀態。

針對鎖倉地址進一步分析,發現兩大鎖倉地址和一個 800 萬的持幣地址皆由一個地址注入,接着這個 800 萬的持幣地址又轉出給 9 個持幣地址,地址變動時間一致,大部分處於持幣地址佔比前列,目前雖無轉出記錄,但也非鎖倉地址。根據官方迴應,地址間不具備關聯性,僅在此處提示投資者注意地址間可能存在一致行動關係。

從 Coinmarketcap 的全市場走勢圖來看,2018 年 1 月 7 日價格達到最高點,但成交量和價格走勢形成背離,之後開始大幅下跌,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價格差幅近 8 倍,成交量方面也逐漸進入萎靡狀態。近兩個月,隨着價格震盪回暖,成交量也有所增長,市場人氣在積蓄過程中。

具體的貨幣對錶現上,BLank 交易所的 QTUM/BTC 近期成交量大幅增長,價格卻處於小幅震盪階段,表明市場分歧加大,多空雙方對抗強烈,價格進入擇向階段。OKEx 交易所的 QTUM/BTC 整體走勢與 BLank 交易所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QTUM 經歷大幅下跌後,成交量已經回暖,進入較爲活躍狀態,但多空雙方對未來走勢判斷存在分歧,市場處於擇向階段。QTUM 整體流通性風險低,價格被操縱風險低,並按承諾履行鎖倉約定。

Outlook 展望

宏觀經濟展望

4 月 17 日,中國央行表示,從 2018 年 4 月 25 日起,將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的存款準備金率 1 個百分點。目前商業銀行已經大幅上調大額存單利率,如此形勢下必將導致資金流方面更加趨緊。

我們預計,市場資金將由權益類投資標的向債務類和儲蓄類投資標轉移。數字貨幣市場也難在資金流趨緊的環境下獨善其身。市場發展將在新生資金增長緩慢的壓力下運行趨緩。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美元持續走強的背景下,將加劇歐洲的債務危機以及新興國家的貨幣波動,而這些都會影響國際市場投資者的投資判斷,去尋求新的投資標的。數字貨幣市場作爲一個在不斷完善過程中的金融市場,必將不斷吸引新的資金進入。

另外,中美發表聯合聲明後,標誌着中美貿易戰的結束,將進入共同發展的新階段。

綜上,目前我們對市場總體保持中性判斷。

監管動向

數字加密貨幣以及相應的政策監管態勢仍不明朗。

我們預計,中國的監管動向將會對虛擬貨幣市場產生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另外,國內互聯網金融相關牌照的審批和發行趨嚴有可能引發資金端緊張,同時受到美國加息影響,全球貨幣面對下行壓力,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在大幅下挫後,甚至進入貨幣保衛戰階段。這也標誌着由全面寬鬆到收緊,全球資金壓力大增。這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的融資困境,迫使企業尋找新的融資模式。

QTUM 未來評級展望
如果 QTUM 能夠持續推進項目,綜合二級市場最新的交易表現,我們可能調整其風險評級等級。

Rating Action 評級結果

「B」,該項目風險水平屬於「一般風險」。主要依據是:項目尚未實現白皮書規劃的全部功能。項目信息披露不完善。

整個虛擬貨幣市場對宏觀經濟的波動反應還在自適應期,監管規則持續不明確。這些因素的調節作用不足以給 QTUM 風險等級造成決定性影響。

免責聲明:

標準共識提供的「風險評級」服務和其它一切相關評級產品僅是一種投資風險的提示,是標準共識根據調查和研究結果得出的結論。它並非衡量評級對象本身價值、以及其發行的 token 的價值的工具。

標準共識的風險評級僅是對特定風險的提示,而無法展示一個項目或一種虛擬貨幣的全部風險。

任何一個風險評級報告都僅展示某個時間範圍內對項目和其 token 生態未來的投資風險預期,而非對未來某個事實確定發生的判斷。

對任何項目的風險評級不構成投資者作出最終投資決策的全部依據。

標準共識僅是金融信息的提供者,評級類產品不對投資者的任何投資決策及其所導致的結果負責。

風險評級不是永久有效的,項目的投資風險等級可能隨着時間、環境因素和項目進展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作出調整。同時,評級標準調整也可能會造成項目風險等級變化。任何調整和原因都會向所有投資者公開。

在標準共識的評級體系下,我們按照不同的等級對評級對象的投資風險劃分,用「S」「A+」「A」「B+」「B」「C+」「C」「D」等符號,由低到高依次表示其投資風險等級,展示一種相對的風險。

參考標準文檔:「標準共識一般項目投資風險評級標準(初創期)」

本報告由「標準共識」與「鏈聞」聯合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