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世界盃之際,想講一個小插曲。

四年前,世界盃剛剛落幕的時候,我在微博上做過一些投資市場的預測。

大家可以看一下時間,當時是 2014 年 7 月 25 日,針對股市,我說形勢大好,是十年牛市確立的信號,當時上證綜指 2100 點,而後的 2015 年大盤一度飆升到了超過 5000 點。縱然經歷了一波劇烈的調整,但如果看當前的指數,跟四年前相比依然高出超過 40%。

另一個是,當時有人問,比特幣啥時牛市,我的回答是,「等兩年後的歐洲盃,目前不會有太大的行情……」2014 年 7 月 25 日比特幣價格是 600 美元,而後的兩年時間裏,比特幣價格從 600 美元一直下跌到了 250 美元,更巧的是,當兩年後 2016 年 6 月 10 日歐洲盃開始的時候,比特幣價格神奇般的開始上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也可以這麼說,2014 年 7 月 25 日,我不僅預測了股市大牛市的到來,同時還成功預測了兩年後比特幣大牛市開啓的準確時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回看這條微博,然後對照股市和比特幣價格走勢圖去驗證一下。

最近深入區塊鏈行業,研究其資產的運行邏輯和變化之道,對其他市場的關注少了一些,但請不要着急,各類市場的大趨勢依然在盡情的關注當中。比如今天就很想說兩句。

對於未來手上握有各類資產的投資者,有三件大事絕對需要清醒認識。

第一個,中美貿易博弈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如果站在貿易本身的角度,是永遠理解不清楚的。因爲貿易問題,只是美國利益和戰略訴求的起點,屬於「找茬」,這個「茬」本身沒有太多的研究價值,你就算把關於貿易方面的所有數據和每個行業,甚至是每個企業分析一遍,也得不出什麼有價值的結論,因爲這不是問題的核心。

目前國內很多分析在理解中美貿易問題上,主要焦點放在了特朗普身上,實際上特朗普作爲一個非職業政治家,沒有太多的政治意志,很容易被“公關”,這就是爲什麼特朗普在最新的社交言論中,這樣提到:

此前,爲了拯救中興,我得罪了兩黨。他們此前一直在勸我以「國家安全」爲上,對北京施以重拳,但我考慮到特金會籌備而放棄。當然,中興是一個劣跡斑斑的企業,也是一個習主席很在乎的企業,已經答應支付鉅額賠款。這也是一種勝利,我贏回了面子,但國會那羣人就是看不到。現在,他們又企圖推翻我們和中興達成的協議。最重要的是,過去一週,我支持的共和黨參選人在參議院席位的爭奪中,初選戰績非常好,捷報連連,我必須考慮他們在今秋中選的利益。

真正對中美貿易不滿的,是整個美國的精英執政階層,這些人有着強大的政治意志,但同時關注經濟利益,在不完全惹怒中國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實現戰略目標。

因此,中美貿易戰,最終肯定是需要一個結果的,這個結果纔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重點。

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全球貿易面臨重塑,美國用布萊頓森林體系打敗了英國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力,奠定了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以及而後接近五十年的全球貿易主導權;其實二戰之後,另一個國家逐步崛起,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已經有足夠的實力挑戰美國的貿易和金融地位,因爲日本從製造業和資本全球化的角度,幾乎佔領美國大部分領域,到 1985 年美國迫使日本簽署「廣場協議」的時候,日本也想到了自己的結局,但無能爲力,日元從此成爲一個投機貨幣,信用價值一落千丈,從此不會成爲美元的對手。

到了今天,中國開始全面挑戰美國的貿易和金融地位,很多分析認爲,中國跟美國的差距還很大,但美國實際上是一個有戰略思維的國家,如果等到完全沒有差距的時候再動手,那不就晚了?

所以美國最終想要的結果無非兩個,一個是從價值觀的角度,讓全世界知道,美國的制度依然是最好的,中國的路是錯的;另一個是,中國的資本和金融市場,將面臨人民幣信用價值的重塑,這個過程我不知道美國會採取布萊頓森林體系的模式,還是廣場協議的模式。

總之,特朗普這個角色,由於其喜怒無常,淡化了中國真正對美國戰略的瞭解,以爲很多針對中國的貿易問題,是特朗普個人意志,是特朗普團隊的肆意妄爲,這就大錯特錯了。

美國爲了達到這兩個結果,如何從道德、價值觀,以及信用的角度衝擊中國呢?當然是 TAIWAN 問題,就像利用格魯吉亞和克里米亞,從道德高地上把俄羅斯拉了下來,變成了侵略者。至於第二個結果,肯定會從資本市場入手,從貨幣領域找突破,當中美債權和債務關係發生逆轉的時候,實際上第二個結果也就達到了。

第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必須要撕破臉的階段。

由於吸附了幾乎所有的金融和經濟資源,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影響,變成了一種新的政府運作模式,這種模式我將其稱之爲「房地產思維」。

什麼是房地產思維呢?就是無論是發展特色經濟,還是引進人才,又或者是解決債務問題,都必須從房地產角度入手思考,而且也只能從房地產角度入手。

最近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各地引進人才落戶的計劃。但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才引進計劃,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各地會無限量的放出落戶指標。

落戶指標到底對人才引進有沒有具體作用呢,暫不討論,但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真的想引進人才,其實比落戶指標更有效的辦法有很多。

我直白的講,這個落戶指標,實際上就是炒房指標。因爲此前各地都頒佈了限購令,突破這個限購令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給落戶指標,這樣的話,如果有幾十萬人突然間變成了本地人,瞬間就可以在當地買房。這是一種突破限購,以及最簡單的招商引資和創造稅收的辦法。

網上有一個詳細的計算數據,買一套 200 萬的房子,除了房價本身,購買者還需要付出契稅、印花稅、銀行按揭費,以及其他費,一次性繳費接近 10 萬。如果再加上未來多年被銀行賺走的鉅額利息,實際上對於政府來說,比引進很多小企業要划算得多,而政府從公共開支的角度來說,引進幾十萬年輕力壯的市民,首先不存在社會保障性開支的問題。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現象背後的大邏輯是什麼?

中國經濟正在消耗掉最後一波房地產及人口紅利,這一波紅利,更像是一個商場準備停業之前的一次清倉大促銷。隨着這一波房地產行業的“清倉”,同時伴隨着的是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全國聯網。

基於此,未來一到兩年內,房地產行業可能會引來新一波高潮,這一波高潮針對的主要可能是 85 後和 90 後(只有這一波人最符合各地落戶條件),相當於把未來幾十年內,最有實力的新的消費人羣,也消耗在了房地產上。

因此,我做出一個比較武斷的判斷,就是未來兩年,可能是房地產投資者套現離場的最好時機(自住的話就不要折騰了),不僅會賣在最高點,還可能完美的避開未來的房產稅。

第三,投資市場進入專業化和另類化

最近,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了這麼一句話,理財方面,收益率超過 6% 的就要打問號,超過 8% 的就很危險,10% 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其實這個邏輯非常簡單,當一個經濟體的增速維持在 6% 左右的時候,有一些行業的增長,可能遠遠低於 6%,如果理財產品要保證比經濟增速更高的收益率,或比銀行利率高出兩三倍的收益率,肯定就需要細問這個理財產品的設計和背後的邏輯。如果承諾收益率超過了 8%,甚至 10%,實際上就已經可以視作是一種風險投資,要做好損失本金的準備。

那麼什麼是專業化,實際上就是機構化的問題,牛市比膽大,熊市比專業(控制風險的能力),中國經濟的增速,以及各類市場的投資回報,已經明顯下降,在大衆投資理財市場,比如股市、債市、保險、基金等市場,專業會越來越佔據優勢。挑戰這個規則的前提,是你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這個市場,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時間去打理自己的資產,否則會面臨雙重風險,即時間成本和偏執認知。

其次是另類化的問題。未來還會出現很多從無到有的新型資產,更多資產將脫離現有的生態開始運行,這個時候,這類資產的收益並不取決於經濟增長,也不取決於行業繁榮與否,而是取決於階段性的財富共識和資金轉移,因此價格的波動可能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

來源鏈接: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