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化的思考通證經濟,一直是困惑在區塊鏈行業的重要問題。從傳統經濟領域來看,通證(token)作爲一個新生事物,似乎並不適用於任何一個已經存在的經濟框架。

Utility Token (實用性通證)的屬性和傳統的商品比較接近,而 Security Token (證券型通證)又具備了股票這種有價證券的屬性。美國 SEC 也一直試圖去區分不同的通證,希望從專業的角度給予一些指導。

另外一個更具爭議的觀點是,很多業內人士認爲,通證在未來更可能成爲一種 Currency,也就是貨幣。

爲何人們會對同一個概念產生如此多的分歧?筆者試圖從本源出發,做一些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拓寬更多研究者的思路。

—————— 1 ——————

在討論通證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證券和貨幣到底是什麼?

無論是從傳統的經濟學角度,還是從大衆的感性認知角度,這三者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但是通證的出現,並與其中每一個屬性都有交集的特性,讓我們不得不深入去思考這三者的本質。它們是真的不同?還是說在這三者背後,冥冥中存在着某種聯繫?

如果真的是後者,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用某種理論,把這三者統一在同一框架內?下面筆者將從商品、證券和貨幣的本質出發,開始具體剖析。

● 商品

商品的定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其最大屬性有兩點:一是可交換;二是凝結了人類的勞動結晶。並且通常來說,商品中所蘊含的勞動結晶會在使用過程中,隨時間流逝而逐步減少。

當然有些產品,比如信息產品,它的勞動結晶隨時間的衰減率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說對於商品,交換時付出的等價物的價值,是用來購買生產者過去的勞動結晶在未來的使用權。它強調的是過去的勞動結晶,已經被固化,基本只會衰減。

● 證券

證券通常被定義爲用來證明持有人享有某類權益的憑證。看似好像和商品的定義完全不同。但如果我們把其屬性提煉出來看,證券是否都滿足可以交換?答案是 Yes。但和商品交換的區別在於,證券的交換往往被限制在某個空間內(NASDAQ,上交所)。

證券是否也包含着勞動結晶,或者潛在的勞動結晶?答案似乎也是 Yes。商品凝結了過去的勞動結晶,而證券(比如股權)則蘊含了未來潛在的勞動結晶(公司未來幾十年的業績)。

有趣的是,隨着世界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逐漸有主流機構認識到,將證券和商品劃清界限的傳統做法存在着一定問題。如 2006 年,日本將《證券交易法》改名爲《金融商品法》。

當我們在購買證券時,之所以付出了等價物的價值,是因爲相信生產者在未來,可能會有潛在的勞動結晶,而我們購買的則是它在未來的使用權。但是這種勞動結晶並沒有完全被固化下來,隨時可能產生波動。

● 貨幣

關於貨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便提出,貨幣其實是一個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所以首先就把貨幣歸入了商品的範疇,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在 Ayumu Yasutomi 1994 年發表的論文《The emergence and collapse of money》中,就是通過複雜演化的方式,讓一個只存在商品不存在貨幣的市場演化出了貨幣,貨幣是“公認的最流行的商品”。

根據前述的商品的定義,貨幣的特殊性在哪?在於它其實代表的是單位勞動結晶。

Richard Senner 和 Didier Sornette 曾發表過一篇數字貨幣的聖盃:The Holy Grail of Crypto Currencies。其中便提到,貨幣必須要錨定背後的 ULC (Unit Labor Cost),即單位勞動結晶,它是隨着整個市場勞動結晶的變化而改變的。

關於單位勞動結晶,我們在這裏有必要再細化一下,思考貨幣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貨幣的產生其實是爲了解決物物難以同時交換的需求,也就是說,勞動結晶在從現在向未來變化的過程中,不能被瞬間轉化的那部分。

如果用公式表達,假設 :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則有 :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在費雪的利息理論中,提出一個交換量度單位 Numeraire,在這裏就可以看作是剛剛描述的勞動結晶。應該用勞動結晶這個交換度量單位去衡量當下世界上所有的商品和證券之和。

要注意的是,這個和傳統的最大區別在於,沒有用貨幣去衡量。因爲我們剛纔已經區分了貨幣和勞動結晶,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東西:貨幣是單位時間的勞動結晶,而勞動結晶本身是一種無量綱的度量單位。

用下圖來概括商品、貨幣和證券在時間維度的聯繫: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 2 ——————

我們剛剛澄清了商品,證券以及貨幣,其本質上都是勞動結晶,只不過是和不同時間維度作用出的不同結果。除了時間這個維度,我們現在需要再引入空間的維度,來看看這三者在空間維度上的勞動結晶體現出什麼樣的特點。

所謂的空間維度,代表的是勞動結晶可以無摩擦流動的網絡空間範圍,是一種在人員網絡拓撲結構中流動性的體現,空間維度越廣的流動性越強。

這次我們先從證券開始討論。之前提到,傳統的證券其實是在一個特定的交易所內可以被交易的。我們來解讀下這句話:如果說交易所代表着是一整個空間,那麼在這個空間內,每一份相同的證券(具體就是某個股票),它在空間的任意一處都是等價的。

也就是說,你拿的蘋果公司的股份和我拿的蘋果公司股份在納斯達克這個交易所內是完全等價的,可以任意交換不受影響。

注意這裏的等價指的是,商品背後包含的勞動結晶是等價的。至於你當時獲取的成本和我獲取成本高低,也就是具體的股票價格不在考慮範疇。

然後我們再回頭來看商品,任何一件實體商品,哪怕它是富士康加工廠加工出來的統一產品,每一個產品背後所包含的勞動結晶都是獨立的,不能簡單互換。

再舉個明顯的例子,就像是同一批次生產出的兩部蘋果手機,其背後的勞動結晶是不會完全一致的。可能第一部的某個螺絲鬆了一點點所以其更不耐摔;而第二部的屏幕更亮一些。所以其背後的勞動結晶是不一樣的。

這種實體商品承載的勞動結晶,不能在空間中無摩擦的任意流動,那麼它的無摩擦活動空間就是一個點。即便願意承受一小部分摩擦,其活動空間也依然非常有限。

再說貨幣,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產生就是因爲商品本身的交換空間過於單一,爲了促進商品在空間中的流動,貨幣作爲一個等價物演化出來了。其特點就是:貨幣背後的可交換空間,被拓寬到了一個更大的空間。

目前各國發行自己的貨幣,可以認爲某國發行的貨幣的活動空間基本就是國家內部的空間。

通過這樣的理解分析,我們現在可以把商品、證券和貨幣這三類在現實中完全不同的概念,納入同一個框架體系中,即:它們都是勞動結晶在不同的時空領域的表現形式。

但區別在於,它們有時體現出來的是勞動結晶過去的狀態;有時體現出來的是勞動結晶未來的狀態;有時體現出來的是勞動結晶在某一個微小有限空間的狀態;有時體現出來的是勞動結晶在更廣泛空間的狀態 ……

同樣,用下圖來概括商品、貨幣和證券在空間維度上的聯繫: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 3 ——————

現在,讓回到我們最初探討的話題。在歸納出這樣一個通用的框架後,通證很明顯也符合這個定義,它也是勞動結晶在不同時空領域的表現。

很多人在思考區塊鏈和通證的時候,總有一種感覺,就是好像通證和區塊鏈更自由。但是自由具體表現在哪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證可以通過設計,被任意定製化成不同的形態,它是商品,證券和貨幣的超集,集三位於一體。

通證是如何能兼具這三位一體的屬性的,在這裏我們用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BNB 來說明一下。

BNB 的案例雖然遠非完美(不用說 token,事實上連法幣也無法做到完美),但着實堪稱經典。它很好的把勞動結晶在不同領域的表現結合在了一起,在帶起一波市場熱度的同時,也很好的詮釋了通證的三位一體。

整個幣安宇宙可以說有如下三個分支:實用性分支,證券性分支和貨幣性分支。如下圖所示: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我們來分別看一下:

第一個是實用類分支。在這個分支裏,BNB 有各種應用場景,也就是有很多的 Utility。最原生的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在一開始就被設定好的,用 BNB 在幣安交易所可以享受手續費的折扣。隨着項目的擴展,幣安團隊逐步建立起了更多 BNB 的實用場景,如下圖: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這個分支裏,BNB 背後代表的是 CZ,以及整個幣安團隊過去固化的勞動結晶。他們把這些已經確定的 BNB 功能開發出來,或是通過一些合作敲定下來,這些勞動結晶將隨着使用逐步衰減(當然作爲軟件類產品的衰減率極低暫且不論)。人們在購買 BNB 的時候,得到的一部分就是這些固化的勞動結晶。

第二個是證券類分支。幣安有類似上市公司分紅的證券類屬性,承諾用每個季度利潤的 20% 回購 BNB 並進行銷燬,這個有點類似於傳統證券市場的分發紅利或是股息。另外作爲一個標的在多個交易市場上可以買賣也印證了其有價證券的屬性。

在這個場景下,人們很容易將 BNB 看作是幣安交易所的一種近似股權。這裏說近似股權,主要是因爲 BNB 享有類似收益權。但是和傳統股權相比,它沒有投票權。

近期幣安非常高調的宣佈了幣安 DEX 的推出,雖然還沒有具體的細則說明,但是 BNB 很有可能在幣安 DEX 上享有投票權。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區塊鏈項目中,尤其是 DPOS 機制的各類項目,投票權是 token 的一項很重要的權力。EOS 社區的治理,超級節點的選舉等等,持有 token 的人都可以享有投票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token 的另一方面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證券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購買 token,買到的是特定標的未來的勞動結晶。

第三個是貨幣類分支。我們已經看到幣安交易所上線伊始,它就把 BNB 視作和 BTC/ETH 一樣充當其他小幣種的交換媒介。

發展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現在打開幣安交易所的交易頁面,BNB 和 BTC 的貨幣對交易排前,第三位已經不是 ETH 了,而是 ALT。
被熱捧的 BNB 是否表明通證經濟有望實現商品、證券和貨幣「三位一體」?

瞭解 BTT 論壇的老人都知道,BTT 之前有一個板塊是 alternative coin。也就是說,幣安的目標是把 BNB 充當交易等價物的能力,推到一個和 BTC 能對標的高度。並且和第二層所有其他的 ALT (包括 ETH)區分開來,也和所有的穩定幣系列(USDT,USDC,TUSD 等)區分開來。

最近,幣安 launchpad 的重啓也是印證了這一點:幣安在強力推動其 BNB 作爲交易等價物的能力。

—————— 4 ——————

分析幣安的這個經典案例,是爲了讓大家更好的去理解,我們爲什麼說通證是商品 / 證券 / 貨幣的超集。

通證不像傳統的分類那麼涇渭分明,它作爲一個勞動結晶的一個載體,具有很強的自由度和個性化空間,可以隨着時空的變化,把勞動結晶塑造成任何符合要求的形式。

最後,我們想再提下關於通證這個超級載體的一個觀點。前幾年有本非常流行的著作——《引爆點》。

該書中提出三個能造成信息爆炸式傳播的法則,其中之一叫做附着力法則:信息的傳遞是需要載體的,而載體本身的屬性——附着力是否強大,會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信息最後被傳遞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可以看到,通證 token 作爲一種載體,其附着力非常之強大,它可以承載勞動結晶的任意形態。那麼根據引爆點的理論,這勢必會促進勞動結晶的傳播和交換。

最後,我們有必要再重複一遍貨幣的意義。貨幣的產生其實是爲了滿足勞動結晶難以同時交換的需求,即勞動結晶從現在向未來變化的過程中,不能瞬間被轉化的那部分。把這兩者放在一起,不難看出:通證作爲連接不同時空勞動結晶的通道,是有類似於貨幣的價值的。

或許,一場貨幣戰爭正在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