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1 日,“區塊鏈前沿技術·中美交流論壇” 在杭州師範大學舉行。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阿里巴巴商學院院長曾鳴在論壇上做了題爲 “關於區塊鏈的幾點思考” 的演講。曾鳴表示,本次演講是他近期對區塊鏈領域最新思考的彙總。他就區塊鏈的共識、智能合約、信任建設以及機制設計等四個關鍵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以下是巴比特整理的演講記錄:

微信截圖 _20180512092417

區塊鏈技術毫無疑問有着巨大的潛力。但它要創造真正的商業價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在四個核心領域有重大創新和突破。

1、規則 , 共識和信任

共識是大家在區塊鏈領域用得最多的一個詞,但這個詞無論從翻譯的角度還是從使用的角度,都很不嚴謹,有時甚至很誤導,所以我想強調一下規則 protocol、共識 consensus 和信任 trust 三個詞的不同。

絕大多數的區塊鏈項目目前只有 protocol (規則),當你發佈白皮書,創建一個區塊鏈項目時,只是制定了它的規則。而加入一個區塊鏈項目也只是承認它的規則,這是非常弱的所謂 “共識”。真正共識 consensus 的實現要困難得多,實現後的價值也大得多。舉個簡單的例子,爲什麼這麼多的區塊鏈社區會 “分叉”,就是對規則的改變無法形成共識。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分叉是解決共識問題的一個方法。社區按什麼規則形成共識,實際運作中能否實現?這方面的有效實踐目前還非常有限,需要大量的創新。總而言之,共識,是比我們想象要困難得多的社區運營機制。

即使是 consensus (共識),也遠遠不等於 trust (信任)。現在區塊鏈能實現的,只是 “記賬” 的可信,還只是人對機器的相信,而不是人對人的相信。而記錄的真實性,僅僅只是信用的最低要求。區塊鏈最終要達到的高度,是人與人的信任,這纔是最大的挑戰。

2、信任的建立決定區塊鏈的經濟價值有多大

大家在討論區塊鏈時,另外一個用得很多的詞,就是信任 trust,我覺得也是非常不嚴謹的。賬目不作假,只是信用的一個基礎環節,不代表其他部分就不作假了。更重要的是 , 說所有信息都是客觀的,這只是決策的客觀基礎,真正創造價值的是主觀決策 , 不是客觀信息。所以我們現在往往都過於誇大了區塊鏈 “賬本” 的作用。實際上,全透明的賬本信息在整體商業中的價值佔比是非常有限的。“客觀” 的信息價值非常有限。信息透明不等於判斷一致。從這點上看,我還沒發現區塊鏈達到了真正的 “人與人的信任” 高度。

中心化的平臺,就是提供類似信任這樣的公共服務。舉個例子,淘寶的打假,是通過幾千人的團隊,再配合高級的人工智能算法來實現的,這過程中就需要 “中心化” 的組織。如果徹底的 “去中心化” ,乘客和司機產生了糾紛,誰來處理?如何防止最近滴滴打車發生的嚴重傷害事故?(注:滴滴司機涉嫌殺害空姐)

信任的建設才能產生商業回報。這同樣也是個漫長的過程。舉例來說,淘寶的發展過程中,信用的建設就面臨着長期的巨大的挑戰。支付寶的建立,就是從擔保交易開始,建立了最基本的信任,然後通過廣泛參與的點對點的評價體系形成了對每一個賣家的基本信用評價(體現爲賣家的星鑽冠體系),正是通過長期的專業打假和反欺詐團隊的努力,逐步建立了用戶的信任。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只要解決信任的問題,市場就能繁榮。但實際上,這句話要真正落地非常難,是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如何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解決信任問題,是個必須跨過去的坎。

3、智能合約“智能”嗎?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中,所謂的 “智能合約”,智能嗎?在我看來,這只是機器智能的進步。區塊鏈上一個合同,所謂的智能合約只是能編程,然後自動執行而已。像以太坊一直在強調他們的 “智能合約”,其實也只是實現了一種非常簡單的應用:衆籌。而真正的合約,制定和執行過程都是非常複雜的 , 很依靠人的智能。人類幾千年來的發展,合約的制定、法律的發展、道德的約束,是多方面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區塊鏈技術距離要真正實現商業的自動交易的智能合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區塊鏈的最大價值在於機制設計的創新

我認爲區塊鏈的本質是實現大規模的社會化協同。
他的目標是能夠以相對自組織的、去中心化的方式,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其中最難也最重要的是需要設計越來越豐富的激勵機制來促進大規模協同。讓社區中的每個個體,都能爲了羣體的利益,去做好事,做正確的事情。大家不會爲了個人的私利去欺詐,去摧毀公共服務,摧毀社區共識。比特幣外,目前還沒有看到好的機制設計。而機制設計的創新 , 更多依賴於經濟學領域的創新和突破。

區塊鏈技術的美好前景,必須在這四個方面有實質性的進展 , 才能逐步提升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和協同,創造真正的價值。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