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將本體作爲這篇文章的案例,對於本體,我瞭解得深刻而真實,但我同時會保持客觀,從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作者:本體市場總監 Jesse LIU

進入區塊鏈行業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卻在其他領域摸爬滾打、上下求索多年,也經歷過了地產、電子競技、新零售、泛娛樂和奢侈品等多個產業。從加入本體開始,我就立志要結合自己以往的寶貴經驗,將本體推向更高、更遠的地方。這一過程中,也難免遇到很多不同情況和問題,包括與用戶、合作方、投資方以及團隊等。所以,今天,我想要暫時跳出本體市場總監的身份,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粗淺」的看法,因此取了這樣一個題目。我想要將本體作爲這篇文章的案例,對於本體,我瞭解得深刻而真實,但我同時會保持客觀,從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問題:本體是什麼?

我的理解,本體是一條公有鏈。公有鏈,首先公共是一個屬性,其次它的目標是應該要服務公衆,且有能力服務公衆,更重要的是它是公衆所需要的一項技術。縱觀互聯網、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的發展,確實是基於一個基本需求,然後被需求所驅動進化成一個「包羅萬象」的存在。

今天我不是本體市場總監

本體也在遵循這樣的發展思路,從數據身份、數據隱私這樣的單點出發,最後形成真正公有鏈。但這一過程需要時間,從點變成鏈,目前我不知道會需要多久,團隊並不能在這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當市場有主導型需求時,本體會前進得很快。但當市場沒有決定性的需求,或者短時間內不會有需求,那就可能就是本體危機的時候。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有可能是團隊管理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大環境的一個變化,也有可能是大衆消費心理與習慣的改變,種種原因,就不能單說是本體本身的問題。舉個例子,在抖音出來前的幾年前,市面上也有同樣的產品,但當時手機、網速、賬號體系、線上購物模式、支付等都不支持這樣的一個泛娛樂生態,用戶和市場沒有硬性需求,就無法催生出這樣一款殺手級的爆款產品。

第二個問題:公有鏈應該是什麼樣?

在上一個問題中,我描述了我最爲基礎的理解。接下來我將以本體爲例繼續闡述,但這並不是說本體做的有多好,恰恰相反,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

技術角度:

想成爲真正的公有鏈,達到我剛纔所陳述的標準,那麼最爲基礎的是這條鏈的性能,同時也是能夠支持他基礎願景的最底層實力。本體的願景是爲每個人提供一個能夠自主掌握的數據身份,即 ONT ID 體系。那目前的本體乃至未來的本體是否能可以支撐數十億級的用戶數據交互且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度?是否可以讓個體用戶或者寡頭平臺順利接入?在我看來,沒有必要去強調什麼熱門技術、創新理念。所有項目就應該按照自己承諾的白皮書,腳踏實地,負重前行,首先達到自己願景中所描述的基礎技術儲備。雖然有可能夭折在技術儲備的階段和衝向願景的道路上,但這也一定是一條必經之路,艱難而曲折但是前途光明的路途。如果因爲很多當初樹立的目標過於遠大而忽略甚至放棄了最爲核心、底層的技術,那我幾乎可以斷言這條鏈永遠不會成爲真正的公有鏈,甚至不會有可預見的未來。
但這其中也一個問題,所謂的「技術的基礎儲備」並不是指做好了之後就放在那裏,而是要不停地適應市場變化,盡全力去接觸可能的業務場景。這也是區塊鏈這個行業讓我感覺最有意思的地方。區塊鏈的核心概念之一——「分佈式」。一條公鏈,如果能善用分佈式的協作方式,將大大縮短其「從點到鏈」的時間。互聯網走了幾十年才走到今天,而公鏈可能不需要花費這麼久。

今天我不是本體市場總監

分佈式的協作,讓每一位社區共建者得以提出想法,表達觀點,建造技術底層,豐富技術的未來結構,再由核心團隊來完成最後的封裝工作,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協作方式。核心團隊的優勢在於擁有技術與資源,可以實現線性化的協作,迅速達成目標。但這其中劣勢也較爲明顯——技術的創新型不夠,這並不是因爲核心團隊缺少能力,更多的是思維上的固化。然而,如果有更好的社區開發者,利用他們的不同方面的技術優勢和不同的生活環境所創造出來的腦洞將可能豐富未來的某個地區或者是某個行業的需求,從而一局突破困局。我一直相信,好的 idea 是經過碰撞產生,不同溫度、不同生活環境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往往會產生更多讓人驚豔的火花。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在做事情的時候,非常喜歡的一個方式是——crossover,即跨界交融。其實我很討厭看所謂的「成功人士」的傳記,總覺得說的過於神乎其神,誇大的成分很多。但需要承認的是,凡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的契機,與之前的學歷、工作經歷、生活體驗相比可能都具有巨大的跨度。

很客觀地講,本體的技術方面具有很豐厚的沉澱。我交流過的很多全球範圍內優質項目的創始人或者 CTO 都不止一次和我說過:「本體的技術團隊是我見過最棒,最有實力的」。這些鼓勵與肯定都鞭策着我們持續前行。但這也並不意味之,項目需要過度或者完全依賴這種分佈式的協作,分佈式的協作致命弱點在於效率的把控,或者說一種無法把控的效率。所以,最合理的方式一定是項目擁有強大的核心團隊,同時擁有多維度的分佈式 developer 社羣。能迅速收集形成方向,以最輕的方式探索和開發,然後當判斷是可行方向後,通過強大的核心團隊接入,完成產品封裝,上市。分佈式的另一個劣勢是在產品的運營和市場推廣方面,這個會在之後的段落裏分析。

迴歸主題,我認爲從技術角度,公鏈應該展現的是:

1. 堡壘:安全且性能優異的底層技術;
2. 腦洞:有無限可能性進行底層技術拓展;
3. 螺旋:持續整合升級的技術能力和規劃。
4. 結構:核心開發團隊+多維度分佈式共建團隊
5. CPU:強大的核心處理能力

產品角度:

從產品角度出發,公有鏈到底需不需要有產品?這好像也是很多核心團隊熱衷討論的話題,且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團隊認爲:提供技術結構和性能纔是公鏈的核心;有的則認爲:必須要有核心的生態產品,比如 iOS 系統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爲有 App Store 作爲強有力的支持;還有些觀點認爲:光有 App Store 還不夠,應當有支付寶、手遊等 App。當然,也有團隊認爲,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白皮書和上了交易所的 token 不就好了?但這個暫且不在我今天的討論範圍,時間有限碼字很累。

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其實前三個觀點,對於項目的核心團隊來說,答案不言而喻,但我更傾向於第二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實操起來難度太大。第一,必須要說明,區塊鏈不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至少發展到目前階段是這樣。所以,當有寡頭形態的競爭者進入行業後,你會發現你的技術和性能的競爭力不值一提。那也許你可能會說,我們可以競價,寡頭的價格可能很高昂,我們可以以價格優勢領先。但區塊鏈和資產的緊密關聯程度,讓所有人不願意去冒風險選擇低成本的服務。試想,你會不會把你的資產存放在門口小賣鋪的保險箱裏?這個信任成本和難度非常之高。另外,競價的核心邏輯不是在標籤上更改價錢,而是在你所有的成本里減少或者壓縮不必要的成本,或者臨時可以去除的成本。所以,當我們在寡頭面前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優勢。寡頭的成本控制能在傳統行業裏形成,在區塊鏈目前的競爭裏面,可以說,我們毫無勝算。

第三個觀點,不太現實,目前區塊鏈的大多數團隊並不能分分鐘開發出一個殺手級應用。 不是說能力不行,而是出發點不對。殺手級的應用的出發點是有沒有人使用,或者我們能不能提夠便利或者解決某個痛點。流量型的經濟模式並不是在殺手級應用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就相伴而生,而是在殺手級應用出現後,更多的用戶廣泛使用,這時候研發團隊才發現這些流量的聚集可以輕鬆變現。舉一個我從小聽過的例子,我的大姑父(東北人叫法)在我小的時候很喜歡「炒股」,大家可能有所耳聞,那時的炒股有如現在的「炒幣」,哪有人能夠說自己可以洞悉全盤?都是一羣人聚在一起,採用一種「聽說看漲」的模式,所以虧了一些錢。但後來他發現了一個模式,開始獲利,後來就實現了發家致富。當時投資股票,很多人會聚集在證券交易所。人很多,有人賺有人賠,有人歡喜有人憂,但這些人聚在一起有一個需求就是喫喝。所以,我的大姑父就抓住商機,從炒股轉變爲賣盒飯、賣煙等剛需品。後來又自然演變成了當時很厲害的模式,這種模式現在可能叫作「誇誇羣」,也和今天一些炒幣羣大同小異,一旦一個老闆賺錢了,老闆就會來到大姑父的攤子前,說請所有人加個雞腿,所有人就恭祝老闆明天賺更多。我講這個故事的原因在於,流量並不是因爲大姑父提供的午飯好喫、便宜而出現,而是因爲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催生出來。

今天我不是本體市場總監

所謂的流量變現不是產生流量,而是引導流量。換句話說,獲取流量是一個技術活,還真不是「撒錢」就能夠獲取流量。最近也有很多同行或者跨行業的大佬來問我流量經濟到底要怎麼形成,自己怎麼獲利。但大家都走進了誤區,要去創造流量。創造流量是一個極大的僞命題,或者在我看來你不到一定行業壁壘的產業,根本無法實現。我們更多應該做的,是在流量擦肩而過的時候,將流量在自己的產品過程中轉化。或者說,應該去蹭流量。

第二個需要有個 App Store 的觀點,我個人認爲適合公鏈。但他的模式應該更傾向於分佈式協作。目前可以看到很多項目在這個點上,採取的策略是分佈式地用獎勵的形態讓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去完成一個獨立的 App 然後上線。或者,自己去買很多 App,修改後使其上線。買 App 的情況我們就不多贅述,我們來說一下爲什麼分佈式的方式不成功——因爲太笨重了。殺手級的應用通過迭代出來產生,淘寶帝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命途多舛,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很多較爲致命問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當年地推的時候我都有親身經歷,也多少次差點就無法存續下去。所以,在沒有足夠穩定的團隊和資源的情況下,獨立 App 想要上線實屬不易。但是,如果你的搭建門檻非常低,易於上手,還是有機會可以闖出一片天地。所以試想一下,如果通過公有鏈搭建一個獨有的 App Store,大家分佈式地完成一個 App 的組建,且公開、透明、高效地分享收益,這種模式會不會發展更快,更具魅力?

拿本體來說,如果本體將 ONTO 作爲一個應用商店的載體,或者單獨開發出一個 ONT Store,讓全世界的開發者可以更直接地通過 ONT ID 串聯,形成信任協作,合理分配收益,這將更接近本體的目標。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能帶來突破,產生奇蹟。 其實這就是區塊鏈目前在普通團隊中(我指非寡頭團隊)停滯不前或者大家迷茫的核心,我們坐擁着最先進或者最合理的分佈式協作的資源,卻用着上一個模式(互聯網)的模式在運作。拋棄了我們的優勢,用我們的劣勢去承接。很難想象會成功。

總的來說,產品方面,我的觀點是:

1. 公有鏈需要有產品,但產品的形態應該是提供一個工作室、一個工作平臺,甚至是一個工廠;
2. 公有鏈要鼓勵能解決痛點,優化生產模式的產品形態,不應該以單一變現爲目的,這樣纔可以獲得長足發展。
3. 產品的研發,設計要結合區塊鏈的特性,或者本身公鏈的特性和願景。不能拘泥於互聯網產品的邏輯。

今天我不是本體市場總監

市場:

本來不想說市場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因爲這是我擅長的領域,二是容易給自己挖坑。但是不說一下呢,可能團隊裏技術和產品的大佬會和我理論一番。

就我觀察和經歷的目前行業的市場推廣和運營手段。其實我覺得沒什麼可多說的地方,基本都本着一個目的——賣 token。不管包裝得多麼花哨,大抵套路相同。所以,我也不覺得要評論什麼,因爲沒有什麼對錯可言。

但從我個人角度出發,可能會被同行們認爲是「假清高」,我認爲作爲項目方的市場推廣,目前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幫助項目實現白皮書裏陳述的願景。我之所以認爲會被說成「假清高」,是因爲很多人會說:實現那個願景需要賣 token。這個觀點在我看來不堪一擊。如果用戶都不知道你的願景能不能達到,那爲什麼要買這條鏈上的 token?就好像如果我說我未來會是世界上最強的市場總監,你投資我 10,000 個 BTC,你會不會投資?當然這只是個自黑的玩笑。縱觀目前傳統互聯網被擊破的融資理論,Uber、Wework 等知名企業相繼神話破滅的原因大多是上述情況的體現。人們對於無法實現的願景,已經越來越不抱有希望,更別說去投資了。

我認爲市場推廣的基礎準則是不做引導性和懸念性營銷推廣。項目的進展應當實時同步給投資者及潛在投資者,並引導用戶合理消化和理解相關信息,同用戶一起成長。而不是項目方發出來的任何消息都叫做利好,也不是所有的利好都會立竿見影地體現出結果。我相信,如果有一些同行閱讀到這裏,或者是曾經採訪過我的記者,曾經交談過的夥伴,可能會記得我說過一個事情:如果真正和傳統巨無霸大企業的合作能簡簡單單的披露出來,還能夠用公關稿件宣發,基本都缺乏真實和可靠性。越是大的合作越花時間,越需要關注每一個細節,甚至還需要簽署保密協議。

今天我不是本體市場總監

總體來說,我的觀點是:公鏈的市場推廣應該幫助技術、產品爭取時間和資源。這並不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可以很明確的說,公鏈發展到今天,應該是以市場導向繼續前行。只有更多人通過市場得到認知,纔會有未來無限可能,無論是公鏈要更多生態發展還是更多 token holders (好像一不小心又迴歸了職業習慣)。

另外,我瀏覽過很多項目參加會議的 PPT,還有演講。我覺得,演講者可能都沒有搞清楚臺下是誰和臺下想聽什麼,能夠傳播什麼,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在浪費投資人的錢(自黑一下,我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所以,從市場角度,我認爲我們要做的是:

  1. 將技術推出去,獲得更多認可,才能獲得更多分佈式的協作;
  2. 幫助產品進駐更廣泛的市場,才能夠不斷加以完善,豐富產品矩陣;
  3. 獲得市場認可後,進行用戶轉化,同時需要明白,只有不斷擴大用戶觸達範圍才能夠持續推動轉化。
後記

寫這篇文章,其目的並不是爲了表達憤世嫉俗,也不是信口開河,其實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考量。以非市場總監的身份洋洋灑灑說了很多,現在迴歸到現實:本體作爲一個具有開放性、技術積累深厚的信任平臺,隨時歡迎社會各界人士與我們一同攜手,讓現存的技術與產品模式帶來一些不一樣。

在此基礎上,我們在今年萌生了這樣一個觀點——開啓了一場應該是目前全球區塊行業內最大的非營利性大學校園行,在這其中不含任何商業行爲的推廣。

今年 10 月開始,本體全球高校行(Ontology Global University Workshop)正式啓動。首站將於 10 月 19 日落地韓國頂尖大學首爾大學,接下來將橫跨太平洋來到美國的十幾所知名高校,與更多創業者、學生見面。再後面是日本、俄羅斯乃至整個歐洲的覆蓋。共 81 所。

我還記得在此前聆聽本體創始人李俊演講的時候,他提到「人的一生能夠趕上幾次技術浪潮?而區塊鏈技術的迅速發展就是處於這樣的一個風口浪尖。」可能很多高校學生或創業人士在跟隨行情的起起伏伏,dApp 的陸續問世關注這個行業,而我們高校行的目的直接揭掉這一層神祕面紗,通過核心技術開發授課與商業視角剖析,讓大家更多處於迷茫狀態中的人士藉此機會對區塊鏈的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瞭解得更爲通透,從而迸發出更多新的靈感與見解。我也相信學生與有着不同行業經驗人士的力量,將使得這一行業更加多元與精彩。

這次活動將解決幾個問題:
  1. 掌握未來的核心開發者力量。高校學生,尤其是計算機相關專業,一定程度上將決定未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那些所謂 KOL;
  2. 完善自身技術,修正產品方向,獲取真正的可以打通現實和虛擬世界的接口;
  3. 打造自己的技術底蘊和品牌形象。目前行業內很少看見有人會打造真正的共識,共識的建立基於同一個協作平臺上,而且需要一個工具。本體平臺和去中心化身份協議 ONT ID 未來會展示真正的共識;
  4. 從宏觀角度,希望能讓區塊鏈這項技術通過本體的努力,更加正向地進行傳播。如果行業能因爲本體的努力能得到整體提升,這也將是我們最高的榮耀。
這次活動致力於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 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年輕的用戶社區和垂直技術社區;
  2. 收穫更多高效易用的生態工具;
  3. 吸引來自各個領域專家顧問的目標,並進一步深入美洲乃至覆蓋全球市場;
  4. 本體核心技術團隊的迭代更新與分佈式協作方式的結合。
我們將使用以下幾個方法:
  1. 激勵計劃+天使投資
  2. 孵化計劃+顧問指導
  3. 學術研究+線上大學

今天我不是本體市場總監

最後,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與我們同行。無論是支持本體,還是支持我本人。還請支持這個大家都會受益的全球性活動,我們真誠邀請更多有志之士,一路相伴。
對此,我們將常懷希望,孜孜以求,持續前行。

瞭解更多關於本體高校行首站信息可關注官網: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ont.io
也歡迎隨時聯繫我們,提出你的想法:contac@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on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