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嘗試從客觀事實入手,分析比特幣的「永遠軟分叉路線」是否已經在事實上確立,並且分析該路線形成的可能性來源,以及進一步探討該路線的未來發展。本文有意避免直接引用大量的技術文檔,以免使易讀性下降。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原文標題:《論 BTC「永遠軟分叉的開發路線」》
作者:谷土雷柏
作者 Github 主頁:bitcoincashcn.github.io
鏈聞經作者「谷土雷柏」授權轉載

六年未有硬分叉的比特幣,永遠軟分叉已成事實?

一、「永遠軟分叉」的技術開發路線是否已經形成?

1.1 比特幣的「共識版本」歷史

回顧一下比特幣的的共識版本歷史,我們看到在 2013 年 3 月份(0.8.1 版本)之後,比特幣共識版本已經沒有再進行過任何一次硬分叉。

六年未有硬分叉的比特幣,永遠軟分叉已成事實?

至今六年,比特幣的共識版本一直且只進行軟分叉,對於此形成直接的結果就是:

  • 過去 6 年(0.8.1 版本)到現在的所有比特幣共識版本均全部兼容一種幣,即比特幣;
  • 比特幣仍然是存續歷史最長的鏈條;
  • 絕大部分礦工的支持(背後是因爲市場的認可,礦工跟隨市場);
  • 其它的幣種很難僞裝成比特幣。
1.2 BIP 的向後兼容性情況

BIP 是比特幣的改進草案,凡是涉及功能上的變更都首先會以提交 BIP 草案的形式進行技術論證,我們查閱了近兩年的 BIP,大體上有如下情況:

  • 幾乎所有的 BIP 都支持向後兼容性(即軟分叉);
  • 均強調與現有版本的無衝突性;
  • 鏈上的決策及投票機制,以 UASF (軟分叉)爲主導(即任何決策結果均不會導致硬分叉);
  • 早年一些與軟分叉過程有衝突的 BIP 均被標記爲 Withdrawn (撤銷)狀態。
1.3 結論

基於以上情況,我認爲比特幣的共識版本開發的「永遠軟分叉」路線,已經得到事實上的確立。

二、「永遠軟分叉」的技術開發路線是如何形成的?

2.1 硬分叉的必要性減少

在比特幣必然要進行硬分叉的可能性來於:

  • 惡性 bug 修復(比如 BIP 50)
  • SHA256 完全受損

除了這兩種情況,比特幣沒有其它情況必然需要進行硬分叉,在協議底層協議穩定之後,關於比特幣升級的功能,包括並不限於:

  • 計算 tx 哈希的方法
  • 幣的可分性
  • 塊頭和事務中的新字段
  • 原生彩色幣支持
  • 縮短塊時間間隔
  • 區塊擴容

均可以同時採用軟分叉或硬分叉的方式進行升級,也就是硬分叉不是必要的,用軟分叉也可以實現這些功能的升級。軟分叉可以將中本聰協議修改爲絕對最小(可能除了少數涉及塊頭,如 SHA256 PoW 和 Merkle Tree),並實現一組全新的規則。

隨着比特幣解決掉早期發現的 bug,在穩定運行的情況下,進行硬分叉的必要性消失殆盡。

2.2 政治成爲影響分叉的主導因素

比特幣的成熟過程中,參與各方的核心動力轉向經濟利益,如其他研究者所指出,這是成熟政治格局的基礎。「這種成熟生態強調的核心是給各方帶來持久的經濟利益,其他如去中心化、安全、便利、自由、抗審查等都服務於此,並因爲有利益支撐才能夠長期保持。」也就是說接納比特幣的人羣在擴大,經濟利益是主要動因,使比特幣進一步融入社會經濟系統。因此比特幣的代碼迭代,從技術爲主導逐步轉向政治爲主導,這類似於國家建立之後,從軍隊管制逐步過渡到行政司法立法體制。

早期的比特幣由少數的技術人員把控,有什麼修改直接就發佈了,隨着社區的壯大代碼審計流程越趨嚴格。作爲開源項目,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佈比特幣的代碼,節點軟件。但這些軟件是否被認爲是「比特幣」,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爲比特幣有很多「分叉幣」(關於分叉幣的歷史將另外整理),這些分叉幣都不會被認爲是比特幣。比特幣的社區經歷「制憲」流程,相當去中心化,中本聰消失後並沒有實質上的控制人,它能夠運行良好,在於其核心機制是靠數學,即區塊鏈即治理,由算力自行決定比特幣的版本選擇。比特幣代碼的部署大體上是這麼一個流程,這個流程並非唯一的標準,而是經過多方博弈之後形成的事實:

  • 功能和改進的構思,以 BIP 草案的形式呈現,任何人都可以向郵件組提交原型
  • 這裏有一個開放的技術討論,這些草案經過修訂和編輯之後,就會發布出來
  • 到這一步,沒有投票決策、審覈、審批的決議,只是作爲建議草案發布出來
  • BIP 草案在成型前,可以在社區論壇自由公佈討論,技術論證
  •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但這可以確保技術沒有硬傷,以及得到較廣泛的認可
  • 最後 BIP 的內容會寫入節點代碼,但也不會馬上生效
  • 這些代碼可以被下載在測試網進行更廣泛的測試驗證
  • 因爲比特幣是一個不可中斷的網絡,所以相關的功能變更需要有自動激活的機制
  • 常見的激活機制:在某個區塊高度無條件自動激活、根據礦工算力投票比率(比如 95%)觸發激活、節點信號激活

看起來挺複雜的,但相當科學,可保證三個透明及代碼安全:

  • 代碼透明
  • 激活機制透明
  • 過程和結果透明

政治由各種紛繁複雜的路線分支組成,因爲利益動機的不同,任何一個改動,都可能陷入無休止沒完沒了的爭論,不同的政治主體、政治主張,他們之間互相攻擊對方激進、有風險,以及主張自身更符合比特幣的遠景目標,同時展開激烈的控制權、話語權爭奪等等。社區政治化,是比特幣發展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必經之路。

比特幣社區的政治活動廣泛展開後,促成了「永遠軟分叉的技術路線」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這不是某個人或少部分人的主觀意識決定的,而是被公衆尋找出來並認可的最大公約數。因爲比特幣首先是一種「幣」,如上所述,參與各方的核心動力轉向了經濟利益,在對比特幣的屬性定位上,絕大部分人認爲它是一種「幣」,而軟件只是是其實現方式。任何代碼的發佈,用戶最關心的是它會不會分裂成比特幣 A、比特幣 B,假如新版本與舊版本不兼容,現有版本的錢包裏面的幣還是不是比特幣?誰說了算?憑什麼他說了算?等等這些問題都會浮現出來。政治不是無源之水,需要面對現實,順勢而爲,任何成爲主流的政治路線,都必有其羣衆基礎。

2.3 社區政治家的實踐證明路線的可行性

任何政治主張,政治路線,不管其理念如何高遠、偉大、光明、正確,如果在政治實踐中,沒法走通,都不足以成爲有效的政治路線。而選擇「永遠軟分叉」的路線,在經歷 2017 年比特幣社區的路線政治鬥爭之後,被實踐出來,是可以走通的。

在 2017 年之前兩三年,比特幣社區一直在研究「擴容」的議題,因爲網絡爆滿,這當然是好事,是用戶量增加的結果。不同的技術力量和參與者,均展開了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和方案,中間當然也有互相磨合的情況,最終分岐聚焦在 2 個核心問題上:

  • 擴容技術採用直接擴大區塊大小,還是採取隔離驗證技術?
  • 是先實現擴大區塊大小,再研究部署隔離驗證技術,還是反過來?

其中擴區塊大小是硬分叉方案,而隔離驗證是軟分叉方案。軟分叉方案我們知道升級後,老版本還是可以用的,新版本、老版本都是同一種幣,必然是比特幣,而硬分叉方案,是新老版本不兼容,升級後,有一種風向,就是新版本是一種幣,老版本是一種幣。但是主張的雙方都在提出各自充分的理據,爭論非常激烈,曠日持久,到了 2017 年的時候,其中隔離驗證的技術,已經形成了完整的 BIP (BIP141),激活方法,代碼開發,這證明該技術經過了嚴格的論證、審計和測試,而大區塊硬分叉擴容方案,遲遲沒有看到明確的 BIP,技術開發的進展較慢。

客觀情況,也就是實施隔離驗證的成熟度高於擴大區塊大小,當然在主張者眼裏,這不是問題,改幾行代碼的事情,沒必要搞那麼複雜,其實這是因爲大部分比特幣的參與者,以前並沒有參與過開源社區的運作,參與比特幣是基於經濟動機,並不瞭解開源軟件的運作。隔離驗證在 2016 年年底全部代碼就部署完畢了,其實這是一次軟分叉,並且設置了 95% 礦工算力投票支持纔會激活,看起來對現有用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是社區裏面有大量的攻擊,到 2017 年 3 月份的時候,投票支持的算力只有 45%,顯然,有一大半的礦工在猶豫,擔心這次決策會有問題。當然,沒有投票支持激活的礦工,也不見得就支持大區塊擴容,只是隔離驗證的部署進度已經走在前頭。對於硬分叉的方案,在社區裏面一樣有大量的疑問,比如硬分叉後,怎麼保證不會分裂爲兩條鏈條,產生兩種幣,而主張這個方案者,往往只能給出口頭上的保證,絕對保證,按着胸口發誓,我們一定不會去挖原鏈,產生兩條鏈條,而沒有技術上的保障,實際上也沒法給出技術上的保障,因爲硬分叉確實存在兩條鏈並行存活的可能性。我們知道在政治活動中,這種口頭保證,其實很難形成實質的說服力,而分裂比特幣爲雙幣的動機也是存在的。所以大區塊的硬分叉方案也沒有形成優勢,雙方處於膠着狀態。我們到此看到的是軟分叉方,有 45% 的算力鐵票,而另外 55% 裏面有一部分是中間派,以及一部分支持大區塊硬分叉。按照一般政治經驗來理解,算力的基本面在支持隔離驗證上。

聲音太大太雜,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真相。對立雙方的選擇,如果真相於己有利,則要盡力撥開真相,展現最全面的真相,而如果真相於己不利,則要搞亂局面製造迷霧,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大衆跟隨己方。這種情況很常見,在 BCC 硬分叉的時候,有一批媒體一面倒地採取官方製作的宣傳稿,說硬分叉是不存在分裂出雙幣的任何可能性,而另外一方則在積聚算力,全力挖掘以繼續出塊。到這一步,擺在雙方政治家面前的目的已經很清晰,一方要逼出真相,一方要全面攪渾。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哪一方是對的。聲音大的一方,未必擁有很大的支持率,但是我們沒法判斷,在獲得明確的信息之前,中間派會處於觀望搖擺。

2017 年 3 月 12 號,軟分叉路線這方推出了 BIP 148,即 UASF,由節點發出信號激活隔離驗證,節點強制部署,不支持隔離驗證的礦工,會導致出塊不被支持 BIP 148 的節點所拋棄。這類似一種投票,讓世界上全部的節點自行選擇。這種投票一發生,真相就完全浮出水面,有多少節點支持馬上部署隔離驗證就出來了,那些有影響力的交易所、開發公司的選擇也會擺在檯面上可見。這個方案出來後,大區塊方迅速做出了妥協,不願意看到這個投票發生,組織了一批公司代表開會,提交了一個臨時提案,接收隔離驗證方案,並提出未來再投票決定擴大區塊到 2MB 的訴求。在網上看到支持硬分叉的人寫的「即便超過 80% 的人都認爲應該擴容,並對 core 團隊有很大意見,但真正到了分叉的時候,絕大部分人是反對分叉的」,即大區塊硬分叉方案的支持方,很清楚真到了投票,硬分叉的低支持率會現出原形。

根據這個臨時提案,雙方約定在 8 月份(BIP 148 投票發生)之前,部署 BIP 91,仍然由算力進行投票,投票達到 80%,即激活隔離驗證,然後再在 11 月份投票選擇是否擴大區塊到 2MB。這個 BIP 91 證明,比特幣社區的不同主張,已經有了實踐上的爭議解決辦法,對立雙方的提案都進行了表決。結果 BIP 91 很快超過 90% 算力支持通過,隔離驗證軟分叉激活上線運行,證明 55% 的中間派看清楚了情況,消除了疑慮。到了 11 月份的時候,擴大區塊到 2MB 的版本也被開發出來了,但沒有礦工跟進支持,支持率接近爲零,因爲大區塊的支持方,已經在 8 月份看到硬分叉無望之後,自主選擇出局,去做了獨立的 BCC/BCH。關於大區塊方的利益動機將另外總結。

回過去看,軟分叉開發路線在社區政治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成果,被論證是可以走通的。

2.4 市場反應強化了此路線的確立

市場對比特幣解決了區塊擴容爭議,給出了正面的響應,2017 年 8 月之後比特幣的市值走出新高。比特幣保住了原鏈的延續性,確保了比特幣始終保存在所有版本的錢包裏面,所有版本的錢包裏面只有一種幣,必然就是比特幣。

市場的認可情況,對於永遠軟分叉路線的確立起到了進一步強化的作用。反向地想,比特幣的市值被任何一種其它類似的幣種大幅度反超,則一定會引發這條路線的徹底反思,甚至被顛覆。市場的聲音,一定會影響社區的政治,而社區的政治一定會影響技術開發路線。

比特幣有三種投票機制:節點投票、算力投票、用錢投票,前兩種是顯性的,最後一種也是顯性的,很多不看好 BTC 升級的人,會選擇直接賣出 BTC,而支持的人可以買入,而且砸錢可以買算力。某種程度上,誰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以這種投票也是很客觀的。BSV 的創始人說要用錢攻擊 BCH,就是這個道理。比特幣的擴容爭議塵埃落地之後,如果引發大面積拋售,市價跌倒幾十塊錢,則會引發升級路線的徹底反思。

2.5 不存在完全可替代的路線

比特幣的「永遠軟分叉」路線,目前沒有其它路線可以完全替代它。我們把比特幣視爲一個社會實驗,完全有多條路線去摸索。同樣實現區塊網絡的擴容,可以擴大區塊大小,也可以採用輔助塊,也可以採用隔離驗證構建二層網絡等多種思路,哪種思路是對,哪種思路是錯的,在結果出來之前並沒有結論。從進化論的角度,分裂分化,是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任何一條路線達到目標,都是成功,同樣從進化論的角度,每條路線都可能進化出其獨特的生存能力。

我們不能說支持某條路線,就完全否定另外一條路線,而是每條路線都有其存在的意義,A 路線不可以被 B 路線替代,反之亦然,B 路線不可以被 A 路線替代。還是用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某些路線可能會到某個程度消亡,自然界的物種消失的很多,但在其消亡之前恐怕沒有人可以預測,而消亡的物種可能其從屬的大分支還在蓬勃發展。

「永遠軟分叉」這條路線目前沒有被替代的跡象,而且是比特幣的主流思潮,比特幣的參與者並非傳統開源軟件社區建設者,已經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不是所有人,但是參與的很多人認爲比特幣是一種「幣」,即使沒有嚴格的標準定義,但是認爲它是一種「幣」的比重遠大於它是一種「軟件」。且很多人認爲比特幣只有一種,只有一種幣可以稱爲比特幣。我們從研究的角度,可以建立一個「比特幣社會實驗」的概念,把各種相關的幣種都納入到這個研究範圍。但是,市場認可的是事實上的比特幣只有一種,這也是客觀情況。

這些堪稱樸素的想法簡單推導出來,形成一種思潮,即認爲比特幣本身不作死,不要硬分叉,甚至不做改動,什麼都不用做,也是一條路線,穩坐先發優勢,它自然會慢慢地前進,接近這個目標。隨着比特幣多次減半,在 10 幾年後如其手續費收入和區塊獎勵持平,網絡仍然可以正常運行,則其千年大計的帷幕緩緩拉開。而任何對它的攻擊,都定性爲是要「竊取」比特幣的價值。這種思潮就是這麼自然形成的。「永遠軟分叉」與這種思潮是高度吻合的,反過來說,「永遠軟分叉的技術開發路線」是這種政治核心訴求在技術層面的外在表現。因爲有這種訴求,纔會有這種路線。

在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待比特幣實驗,不同的路線各有優劣,擇路而行,任何一種實踐摸索都是有用的。不要去主觀及貿然地下定論,保守未必是真保守,演進未必是真演進,再次用進化論的視角,有些激進的進化分支反倒最後返祖變弱了。進化具有隨機性。有一條路線比如打出探索創新的口號,一開始肯定能吸引眼球,這種激進的創新如果迅速找到爆點,產生了殺手級的應用,或者極大地豐富了生態,當然會得到大量的認可,但是,如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沒什麼突破性的進展,折騰不出啥東西,喊口號的一方反倒會喪失信用,以至涼涼,被人指責如同兒戲,很多項目前面喊下的口號都是負債,遲早要還。

永遠軟分叉路線的思想、實現方式、政治實踐是完整的,它讓比特幣作爲一種「幣」長期存在,用遠至千年的眼光,朝着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逐步前進,可以說是保守,也可以說是穩妥。即使是同一個人,在做一個決定,也會留一條後路,保留一種可能性,總而言之,這條路線目前穩步前進,沒有看到任何路線可以替代這條路線。在客觀形勢面前,攻擊這條路線不妥,並且另立路線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2.6 結論

比特幣渡過了早期底層基礎架構期,隨着社區政治的成熟,永遠軟分叉開發路線逐漸得到確立,並且經過一系列的政治實踐,論證了這條路線行得通,而市場的認可使這條路線得到進一步強化。經過批判和反思,我認爲此路線已經確立起來,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被撼動的可能性。

三、永遠軟分叉路線與硬分叉路線的差異

3.1 回退彈性空間的差異

技術上的結論,一旦出現極端情況(雖然概率極低),軟分叉是隨時可以回退的,而硬分叉的回退必然引發新的硬分叉。對於安全性的辯論,甚至可以一直上升到哲學層面,有很多時候,不改變現有的狀況,被視爲是安全的,這符合人的常識思維,而有些時候,認爲隨機應變纔是安全的。做研究的時候,我們經常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論據,努力從中間找到其統一點,舉出一個雙方都無法反駁的結論,是爲共識。

比特幣在實施隔離驗證之後,Craig (俗稱:奧本聰)認爲隔離驗證會增強 51% 攻擊的動機,他舉了一個例子,礦工集團發起 51% 攻擊,然後發出信號,回滾到不使用隔離驗證的版本,進而竊取隔離驗證交易的資金。他的這種想法,基於比特幣安全的核心壁壘 51% 攻擊的安全門檻沒有變,其實相當於有人已經佔領了銀行的金庫(51% 攻擊),可以直接把錢運走,有鑰匙開門不用,還要上演一出密碼破解。不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點是明確的,就是軟分叉是向下兼容,隨時可以回滾。老版本還能用,新版本萬一不安全,還可以用回老版本,用戶隨時可以選擇。而硬分叉則不是這樣的,新版本不能用,則必然要升級更新的版本。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網上有人用一些主觀色彩很濃的說法,區塊污染之類的,都是不符合這種客觀情況的。這是兩者之間的回退彈性空間的差異。

3.2 「幣」與「軟件」的差異

「永遠軟分叉的比特幣」更像一種「幣」,而「硬分叉的比特幣」更像一種「軟件」。如第二部分所述,大部分參與比特幣的人羣,基於經濟利益動機,來源非常廣泛,並非軟件開源社區人員。所有版本的錢包只裝一種幣,而不是所有版本的軟件,每種軟件的幣都不一樣,是多種幣。這是一種很簡單的理解,而且隨着非技術人羣的擴大,怎麼去向普羅大衆說明軟件分叉的技術,負擔是越來越重。而所有版本的錢包都可以收發一種幣,即比特幣,就沒有這種負擔。

比特幣作爲人類社會的一種實驗,它的競爭對手是黃金及其它貨幣,需要在一個千年的時間內去對比,持久性(durable)和持續的歷史,需要具有某種永久的特徵,以在人類社會建立「幣」的信用。軟件功能是服務於「幣」,如果基於這個目的去發展它,讓它成爲「幣」,它不能只是作爲軟件,隨意地硬分叉,幣是要求穩定的,人民幣上不能天天增加二維碼、全息圖像等功能,增加可以播放視頻地功能。

3.3 技術實現的難度的差異

假設要實現相同的功能,軟分叉的技術實現難度普遍高於硬分叉。硬分叉可以隨便改隨便編,而軟分叉必須基於能夠向下兼容,這個大前提。這其實攻擊軟分叉的一個理由,即軟分叉導致開發的門檻很高,只有高手才能玩。相當於科學只有科學家才能玩,其他人玩不了。本質上,軟分叉再難,屬於黨指揮槍,技術必須服務於「幣」的這個目的,而不是技術人員說實現不了,必須硬分叉,否則編不下去,然後槍反過來指揮黨。

最近的一些軟分叉方案(草案),包括 Schnorr 簽名的採用聲稱給予了網絡具有顯着的可擴展性和隱私增強功能,因爲它們將允許更簡單的方法來簽署交易。Bitmex Research 估計,如果完全實施,使用 Schnorr 簽名可以僅基於 UTXO 計數節省 13.1%的空間。Taproot 解決了原始 Merkle 樹的低效率和隱私問題。去年的更新包括改進輸出腳本的描述符,以及提供一種新的計算機編程語言 PSBT。目前看到的,bitcore core 的更新沿着軟分叉的路線在進行。

3.4 對生態的影響的差異

包含礦工、基礎設施、研發及應用開發、交易所,現在全球大概有 1 萬個比特幣全數據節點(不是錢包),另外有 8 千多個閃電網絡節點(第二層)。如果用硬分叉升級的話,每一次升級,都會引發巨大的網絡振盪,即舊節點需要升級,然後收斂同步新的區塊數據。到目前爲止,網絡上有 87 種不同版本的節點客戶端,其中升級到最新版本 0.18.0 的只有 1/3,但是其他版本都還在發揮作用。

對於去中心化的社區而言,沒有一個統一的公司組織整體升級,硬分叉升級會使一些節點脫離網絡(沒法同步數據),對於一個公司組織的統一的升級,則沒有這個問題,但不利於社區生態的擴大。

3.5 理性主義和演進主義的差異

現在有一種分析總結,將永遠軟分叉的路線歸結爲理性主義,而硬分叉的路線歸結爲演進主義。是有一定道理的,即軟分叉符合一部分理性主義的特徵,而硬分叉符合一部分演進主義的特徵。理性主義不僅提供了確定的目標,還提供了簡單清晰、易於理解的,很有確定性的實現路線,容易激人奮進,獲得大衆認同;與理性主義相比,演進主義認爲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甚至不認同普遍普適真理的存在,認爲人類是在一次次短期判斷、試錯和經驗中積累起暫時有效的知識和制度,需要不斷通過變革適應外部環境、解決內部問題。重要的不是制定長遠的規劃,而是充分利用歷史積累的知識和制度,不斷地優化每一次近期決策。但也不完全是這樣,軟分叉的升級並非沒有演進,而硬分叉也不見得沒有確定性。

總而言之,兩者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這一點我們要承認。

四、永遠軟分叉路線的發展情況

4.1 社區對永遠軟分叉路線的認知

整個比特幣社區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積累,包括理論上的研究深化,對永遠軟分叉路線的認知其實也在擴大和加深。甚至已經影響到了硬分叉路線的支持者。主要有以下兩點體現:

其一,BCH 社區出現了迴歸經典路線的呼聲,這個呼聲的代表就是 Craig 博士(CSW,俗稱奧本聰),他說

  • 比特幣要想成爲世界貨幣,必須有堅固穩定的基礎。
  • 城堡應當建立在石頭上,而不是沙子上,如果 BCH 的底層協議不穩定,沒有大企業敢把自己的商業引入 BCH。
  • 比特幣系統不應該成爲開發者的「玩具」,如同兒戲,想改就改,有什麼功能就加,硬分叉不停歇。
  • 他是要將系統恢復到中本聰最早的 0.1 版本,然後「鎖定(lock)」。
  • 創造 BSV,即「比特幣之中本聰原教旨」,來實踐這條路線。
  • 我們不知道 BSV 會不會徹底倒向永遠軟分叉路線,而且其本人從未主導過比特幣的開發,很多技術見解流於表面信口開河,但穩定底層的聲音是在加強的。

其二,分層實現的可能性正在落地,比特幣的閃電網絡進展良好,容量擴大數十倍計。而吳忌寒也在推特中強調基於底層協議,推進無需許可的二層創新。底層的穩定是擴大生態的重要一環。

對於硬分叉而言,每次升級都如臨大敵,匿名算力投入開挖原鏈,始終是一種威脅,主導技術升級的人還需要耗費鉅額算力成本進行保衛,而且不得不將區塊重組描述爲「挽救丟失的區塊」等。這讓我們意識到穩定底層更多的現實意義。

4.1 永遠軟分叉路線的細分

猶如政治上劃分的左派和右派,會細分不同的流派,左派裏面一樣可以細分出左派裏面左派、左派裏面中間派、左派裏面靠右派;所謂極左和右傾,反之在右派裏面,也一樣。在軟分叉的路線上,在技術上其實也有激進和保守之分,有一些非常激進的軟分叉方法,比如創建輔助塊進行擴容,將區塊獎勵放入輔助塊。包括 Craig 博士的主張,要把幾十上百項更新全部回退回去,取消 BCH 的全部更新,無疑屬於永遠軟分叉的極左路線,這條路線倒是很像現在炒幣人羣的理念,只要是個幣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應該說涉及到比特幣的共識版本的變動,特別是底層規則的修訂,整個社區都會非常謹慎,在終目睽睽之下,任何能夠上線更新,總結來說具有以下特徵:

  • 沒有技術邏輯的硬傷
  • 不傷害現有生態
  • 經過全面公開的技術驗證、審計、測試
  • 沒有一面倒的反對聲音
  • 形成可操作的 BIP 詳細方案
  • 形成可操作的激活方案
  • 得到絕大多數比率的算力和節點支持
  • 投票通過,成功激活

這些特徵不是某個人具體規定出來的,而是經過實踐及多方博弈,形成的事實上的一種狀況。其他的用論壇投票,召集公司開會簽約,都是沒有用的。這些特徵,決定了某些激進一些的軟分叉技術,要在比特幣進行上線,也是困難重重。因此,不排除,一些差異化的開發路線的建立、研發、嘗試,會有不同社區或項目逐步細分出來。

來源鏈接:zhuanlan.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