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1 月 7 日在其官網發佈報告,公佈了過去的一年中世界各國科學家搜索最多的熱詞排行榜,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癌症”、“區塊鏈”和“大數據”。兩年來,“癌症”一直佔據首位。“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成爲關注度提升最快的熱詞,而“區塊鏈”首次上榜,就名列第二。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搜索期限數據由專業學術數據庫 Scopus 提供給 Nature 的新聞團隊,擁有全球學術行業頂尖的權威性,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學術未來的趨勢。

百度指數工具裏搜索“區塊鏈”這個詞,會發現區塊鏈在中國只是在 2017 年 12 月才突然有了熱度,到 2018 年 1 月最高的周平均指數值是 55046,正是 2018 年春節前後,區塊鏈真正走入了中國大衆的視野。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百度指數:“區塊鏈”搜索熱度曲線

有人說 2018 年的 2 月份只有區塊鏈,沒有春節。期間中國就像發生了一場瘟疫,每個人精神亢奮無法入睡,沉迷於對着一個叫“區塊鏈”的東西胡言亂語,根本停不下來。而且這場瘟疫最先感染的也是中國的成功大佬們。

一個號稱“1 萬億市值社羣”的 500 人微信羣裏聚集了一幫風險投資大佬和科技圈人士,比如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百合網創始人慕巖、隆領資本創始人蔡文勝等,也有一些懷揣着好奇心的演藝界人士——汪峯、高曉松、於正、佟麗婭、秦嵐、胡可、海泉、韓庚等。從春節開始每天如醉如癡持續到夜半三點。因此,該羣被稱爲“三點鐘”,也被譽爲第一區塊鏈社區,討論的話題集中於風頭正勁的三個字——“區塊鏈”上。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三點鐘無眠區塊鏈羣微信羣

徐小平振臂一呼說道“區塊鏈是一場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革命”。這一場疫情也隨着大佬們的超強影響力,擴散到了普羅大衆的生活當中。一場徹夜無眠,生怕一睡醒就被同齡人甩在身後的學習熱潮開始了,一時間“分佈式數據存儲”、“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生僻詞無不充斥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而這一切的熱度,歸根到底是因爲 2017 年 12 月 17 日,比特幣達到了歷史最高點——19142 美元(約合人民幣 131888.3 元)。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谷歌趨勢:比特幣價格與“區塊鏈”搜索熱度曲線對比

而通過谷歌趨勢中的“區塊鏈”的搜索熱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其曲線和比特幣價格呈現出了相似的走向。之後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比特幣在最高點一路下跌,時至今日比特幣的價格是 3980 美元(約合人民幣 26724 元),跌幅高達 80%。

全球市值最大的虛擬貨幣,又一次經歷了冬日雪崩。其他虛擬貨幣,境況更加慘淡,很多直接歸零。當初曾經瘋狂進擊的人們,多數一頭栽進泥淖中,已經無力翻身。散戶之外,即使是那些操盤手、投資者,也在接連不斷的幣圈震盪中,當了韭菜。

從歷史規律看,比特幣的崩盤,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隨着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技術人員投入到區塊鏈的開發中。如果這次的泡沫是一場瘟疫,那麼區塊鏈的參與者們無一能倖免。巴菲特說過,當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到底誰在裸泳。如果區塊鏈是一場革命,是否有人能笑到最後?

有人說 2018 年的區塊鏈泡沫跟 20 年前的美國互聯網泡沫太像了,在 1999 年末泡沫化接近極致時,納斯達克市值達到 5.2 萬億美元。而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納斯達克總市值隨着指數的下行而不斷下降,到了 2002 年底時市值僅剩 2.2 萬億美元,市值蒸發了 57.7%。區塊鏈跟互聯網一樣,是一種底層技術。在互聯網泡沫的基礎上,誕生了谷歌、Facebook、亞馬遜、BAT 這樣的巨頭。那麼未來,在區塊鏈這種技術上,是否也會誕生一批如此規模的企業?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納斯達克指數

2019 年,區塊鏈是泡沫破滅、狂歡收場?還是浮華洗盡、理性迴歸?未來 5-10 年,區塊鏈是在喧鬧中滅亡?還是在沉默中爆發?

爲了更好的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先回到區塊鏈的原點——比特幣。

1

區塊鏈的前世與今生

(一)先有“比特幣”,後有“區塊鏈”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是由一個名爲中本聰的神祕人在 2008 年 11 月 1 日提出。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因爲美國政府大開印鈔機增發貨幣。中本聰對政府的行爲無法認同,於是他想通過技術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一種新型支付體系系統:大家都有權來記賬,貨幣不能超發,而且整個賬本完全公開透明。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隨後他在網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他對比特幣下了定義:一種 P2P 形式的數字貨幣,P2P (即點對點)的傳輸意味着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他在論文中描述了一種全新的、一種總量恆定、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發行和流通問題,在這個系統中,信息公開透明,每一筆轉賬都會被全網記錄。這篇論文就是所謂的比特幣白皮書,這篇論文的問世,標誌着比特幣底層技術區塊鏈的誕生。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區塊鏈工作原理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 P2P 網絡中衆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爲,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

比特幣另一個關鍵特點就是模仿黃金的屬性,從一開始就對比特幣的產量做出了限制,總共只有 2100 萬個,目前已經被挖出了約 1500 萬個,預計 2140 年所有的比特幣會被挖完。而這裏的“挖”是中本聰設計的一種“激勵機制”,個體通過提供計算機算力進行比特幣“記賬”,獲得一定的比特幣數量“獎勵”。

“激勵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在比特幣的系統裏,當有一筆賬目產生時,全網誰最快把它記下來,誰就能獲得一定額度比特幣的獎勵回饋。所以,比特幣可以理解爲全球人類共同參與協同記賬的賬本。

傳統金融體系裏,每個人每筆錢的收入與支出僅僅是銀行系統對於一個數字的加減,每筆交易也是銀行在記賬,只有銀行有記賬權。而比特幣則通過技術打破了這種依靠單一中心來完成的記賬方式,實現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記賬。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參與整個賬本的變動記錄,並同步共享複製整個賬本的數據。

對於貨幣來說,沒有流通就沒有價值。比特幣第一進入流通是 2010 年 5 月 21 日,一位暱稱爲 laszlo 的人在論壇上發帖,希望以 50 美元的價格,出售手頭上的 10000 個比特幣,結果無人答應。但是有人表示願意用價值 25 美元的比薩餅優惠券換這 10000 個比特幣,Laszlo 也答應了。這一天,被比特幣信徒稱爲“披薩日”。也就是說,按 25 美元或者 150 元人民幣的折算,當時比特幣的匯率比價大約是 1 比特幣 =1.5 分錢人民幣。而如果不去計算 2017 年比特幣最高位的價格,而是既使按現在 1 個比特幣的價格 26770 元來看,比特幣 9 年間的漲幅是無法想象的,這是人類金融、貨幣和商品史上,前所未有的瘋狂傳奇。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以及天然的匿名、無監管、跨國等特點,加上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它開始在跨國交易和黑市中流行起來,比如毒品交易和跨國洗錢都喜歡使用比特幣。再然後,由於比特幣的虛擬資產特性,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它作爲規避監管和避稅的工具,甚至一些國家的富人,用比特幣來實現財富的轉移和傳承,以規避遺產稅。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比特幣發展時間軸

2013 年 4 月,塞浦路斯的債務危機讓比特幣真正爲世人所知。歐盟和德國打着反洗錢的幌子,企圖通過對存款人增稅的方式來應對。塞浦路斯的儲戶人人自危,比特幣作爲去中心化和超主權的網絡貨幣得到了歐洲避險資金的青睞,短短几天從 30 多美元飆漲到 265 美元。引發全世界媒體的廣泛報道,從此比特幣擁有了類似黃金一樣的避險功能開始獲得大衆的認同。比特幣被創造出來時,還沒有出現“區塊鏈”這個名詞。之後,隨着比特價格的大漲以及比特幣系統多年的平穩運行,人們纔開始關心比特幣系統背後的技術,歸納總結出了“區塊鏈技術”的概念。

隨着比特幣的出現,一大批根據比特幣技術創建的數字貨幣也跟着湧現,例如萊特幣,門羅幣,達世幣和狗狗幣等等,區塊鏈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二)俄羅斯計算機神童開創“區塊鏈”2.0 時代

如果比特幣打開了區塊鏈的大門的話,那麼它更像是一個具有貨幣屬性,純交易功能的區塊鏈應用。而區塊鏈開發首先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技術開發難度大,過程如同在沒有操作系統的手機上開發出一款 APP,需要從底層編寫代碼,構築底層構架,更需要掌握非常多的軟硬件開發能力和加密算法。於是有人設想,有沒有人能開發出類似於 Window 這樣的操作系統?這樣即可讓開發的門檻大大降低,必定將區塊鏈技術帶入另一個時代。

但是誰也想不到,率先解決這個問題的竟然是一個年僅 19 歲的俄羅斯計算機神童——Vitalik Buterin。2014 年他發佈了以太坊(Ethereum)白皮書,之後通過以太幣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 首次貨幣發行:第一次對外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衆籌,籌得了 1800 萬美元,2015 年全球第一個運行智能合約的分佈式平臺——以太坊(Ethereum)正式上線。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以太坊(Ethereum)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Vitalik Buterin 在以太坊的白皮書是這麼寫的:如果我們把比特幣看成“全球賬簿”,這個賬簿記錄的是比特幣的全部賬單。相應的,以太坊可以被看作一臺“全球計算機”: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上傳和執行應用程序,並且程序的有效執行能得到保證的地方,這種保證依賴的正是以太坊系統中去中心化的,由全球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組成的。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以太坊被稱爲區塊鏈的 2.0 時代,甚至一度被認爲有可能超越比特幣,主要原因就是以太坊是一個全新開放的區塊鏈智能合約,就像安卓系統一樣,提供了非常豐富的 API 和接口它允許任何人在平臺中建立和使用通過區塊鏈技術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這一點,讓區塊鏈被運用到了更廣泛的領域。

再簡單點來講,以太坊就是一個可以供程序開發人員搭建分佈式應用程序的一個平臺,可以用於編程、擔保和交易,如投票、金融交易所、合同和知識產權等。以太坊網絡還允許使用與以太網相同的協議創建其他加密貨幣或通證,使其分佈在不同的區塊鏈上,這些區塊鏈可以是公共的或私有的。這意味着組織或者企業可以創建它們來代表共享,投票權或證明身份或授權憑證的方式。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Vitalik Buterin 曾把以太坊比作一個建立在世界網絡上的超級智能手機,而建立上面的應用就像是這個智能手機的 APP,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公有計算平臺,有望實現數據、計算和存儲的“共產主義”。

(三)以太坊(Ethereum)打開了區塊鏈衆籌創業的大門

以太坊的成功得益於通過智能合約進行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 首次貨幣發行:第一次對外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也就是說有了以太坊以後,個人、組織或者公司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發行 TOKEN (通證 / 令牌),也可以狹義理解爲大衆口中的“發幣”。

ICO 的本質是什麼?可以簡單理解爲一次衆籌創業。就是有一個人或組織,突然跑出來跟大家說:“我要做一個很牛逼的事,萬事俱備,只差錢了!大家能否幫小弟衆籌一把?”。然後所有出錢的人,他留一個記錄:xxx 給了我多少多少錢,然後他相應地給了一定數量的 token(通證 / 令牌) 給 xxx,並且說:相信我,我會成功的!而相對應的 token 會流通到市場。最直接的回報就是項目因爲不斷被更多人看好,token 的價值也水漲船高,這時候前期投資的人可選擇出售手中的 token 進行資金回收。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ICO 對於創業者最大的吸引點在於正常一個項目融資,除了需要達到各種條件之外,還需要各種審批手續,過程非常艱難。ICO 基於區塊鏈技術,讓融資變得非常容易。創業者通過把自己的創業想法、團隊、計劃、技術核心通過白皮書的方式展示給投資者,並且建立社區與投資者進行交流,那麼就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公開透明向投資者募集資金。

ICO 對於投資者最大的吸引點在於一般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創業公司的天使投資,從此天使投資和股權投資不再是富人和機構的專利。投資者只需要購買以太坊(ETH),然後發送給 ICO 的智能合約,合約會自動按照比例記錄我們的份額。只需要輕輕一點,你就可以參與一個你看好的投資項目的“原始股”投資,無論國籍,無論距離,按照你的風險可承受能力進行份額的投入。

但是,設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投資需要智慧,見識,信息,區塊鏈行業投資更是需要認知。ICO 的出現只是讓融資變得方便,卻解決不了人性的弱點。基於“讓創業者與投資者之間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 ICO 構想,最後在人性的面前不堪一擊、醜態百出。

ICO 的出現讓區塊鏈得到爆發式的發展,但同時也因此給區塊鏈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亂象。最後可謂成也因爲 ICO,敗也因爲 ICO。

2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一)大航海時代 v.s 區塊鏈淘金時代

1602 年,荷蘭出現了一家載入史冊的公司叫“東印度公司”,做的是海盜生意。千萬別以爲做海盜容易,它絕對是高風險行業,因爲每次出征前都需耗費大量資金補充、彈藥與糧食,但並非每次都能掠奪到大量物資。

每次出征前海盜們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解決這筆高額開銷,他們想到一方案,就是讓老百姓投錢,這樣就圈到大批資金,等到滿載而歸,就把錢還給老百姓,還分紅。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東印度公司

假如失敗了沒法分紅怎麼辦?於是他們未雨綢繆又搞出一個交易市場,老百姓們投錢給海盜們,就給他們一個憑證,如果你想中途把錢取回,完全不用去找東印度公司,可以拿着憑證去交易市場賣給別人,當然也可以長期持有,因爲只要海盜們能滿載而歸,你的憑證就會升值。在那個大航海時代的蠻荒時期,這種原始的股市也幫助東印度公司和其他公司崛起。

ICO 的初衷也是如此,ICO 最初起源於區塊鏈極客圈子,一些無法獲得創業投資的創業者,就在圈子內發佈項目白皮書,感興趣的投資者支付如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予以支持。投資者獲得創業項目中對應的服務,創業者解決了項目啓動所需資金問題。

ICO 項目恰在 2017 年開始製造暴富神話。在目睹小蟻幣、量子鏈等傳奇 ICO 項目上百倍的漲幅後,喊着“錯過了比特幣,不能再錯過 ICO”的投資者立刻蜂擁而至,其中不乏一些大爺大媽。大量熱錢湧入了 ICO 市場,引發了市場的瘋狂。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ICO 融資金額和參與人次的時間走勢。

圖片來源: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佈的《2017 上半年國內 ICO 發展情況報告》

與此同時,ICO 項目的數量也在快速增加。2017 年上半年,國內已完成的 ICO 項目共計 65 個,累計融資規模摺合人民幣總計 26.16 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 10.5 萬,而在 2017 年之前 ICO 項目僅有 5 個。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ICO 項目上線情況走勢。

圖片來源: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佈的《2017 上半年國內 ICO 發展情況報告》

由於當前國內投資渠道的缺乏,股市和房市投資疲軟,而之前多個 ICO 帶來的幾十倍上百倍財富增值的示範效應,有些 ICO 項目也淪爲很多騙子騙錢的工具。這種“造富效應”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在美國的“淘金熱”時代,全球人民湧入美國西部,於是各種騙局、醜陋也紛紛出現。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美國淘金熱

(二)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究落下

用實質重於形式的穿透式監管來看,ICO 的很多項目應屬於非法融資。因爲暴利的回報率,許多“壞人”對此趨之若鶩。空氣幣、資金盤、傳銷幣接踵而至,行業變得亂象叢生。因爲他們的到來加速了行業的毀滅,ICO 項目涉及利益越多,牽涉羣體越廣,同時也加速了政府監管的到來。監管就像是懸在虛擬貨幣市場和 ICO 投資者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落下。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2017 年 9 月 4 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文,宣佈關停國內所有數字貨幣交易所,不能再提供人民幣與數字貨幣的兌換通道,引發了市場的巨大恐慌。交易所宣佈關閉,大批的人恐慌拋盤,主流幣暴跌,虛擬貨幣市場開始大瀑布,山寨幣接近歸零……

監管的到來,證明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已結束。以前,人們不看項目,誰忽悠到位誰的項目就能獲取大量融資。而未來,只有優秀的項目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回過頭來很多人感謝這次監管。這次的事件極大程度上消滅資金盤、跑路項目、空氣幣、傳銷幣。反而促使流入優質的區塊鏈項目和二級市場。

果不其然,經歷了短暫的蕭條期後,迎來的是更爲火爆的市場,2017 年 12 月 7 日,比特幣價格飆升到歷史最高點 19142 美元。也就是文章前面說的“2018,區塊鏈沒有春節”的現象。

3

2019,區塊鏈走向何方?

2019 年,將是區塊鏈的關鍵之年。一方面是大量的國家和地區認可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的法律地位和意義,並且在合規的前提下迅速推出並迭代規範化管理制度。

就像當年的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一樣,所有規範都是從不規範走過來的,哪個國家最早形成了規範的市場,它就大概率會在未來的全球區塊鏈競爭中獲得相對優勢,要知道即使是很多投資經驗很少的中小投資者,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會越來越深刻的明白在規範化的市場當中,哪怕受到再多的限制,對自身都是更有利的。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總覽一下全世界的情況,綠色代表可以合法使用比特幣,黃色代表使用比特幣會有一些限制。粉色代表比特幣與其他法律相沖突,但是沒有直接禁止。紅色則代表部分或完全禁止使用比特幣。可見綠色還是佔大多數,大部分還是可以使用比特幣的。

根據賽迪區塊鏈研究院調研結果顯示,截至 2018 年 6 月,經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區塊鏈相關企業共 9 千餘家,具有投入產出且具有商標的區塊鏈企業有 425 家,我國區塊鏈產業規模約 4.5 億元,區塊鏈相關產品交易、教育等衍生產業的規模約爲 20 億元。我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佈局區塊鏈,包括北京、貴州、廣州、福建、浙江、香港等十八個地區出臺了區塊鏈政策,在金融、辦公場地、人工培育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

另一方面全球各大巨頭提前佈局的區塊鏈將今年開始迎來大爆發。

據 CNBC 消息,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大通將推出加密貨幣“JPM Coin”,用於實現批發支付(Wholesale Payments,銀行間或者國家間的大額支付)業務客戶之間的實時交易結算。在開始階段,只有一小部分付款將使用加密貨幣進行轉賬。這是首次有美國大型銀行在實際應用中使用加密貨幣。

在區塊鏈技術方面,IBM 已經成爲領先者,遠超微軟等公司。在其調查樣本中,全球超過一半(57%)的大型企業正在考慮部署自己的區塊鏈解決方案,而 40% 以上的技術高管和領導層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會將 IBM 列爲首位考慮對象。3 月 18 日,IBM 宣佈已與六家國際銀行簽署意向書,這些銀行計劃在 IBM 區塊鏈支付網絡 World Wire 上發行穩定幣。與傳統的代理銀行系統相比,該網絡承諾讓受監管的機構以更快、更低的成本跨境轉移價值即進行匯款或外匯結算。

2018 年 1 月 25 號,全球審計巨頭 DNV GL (挪威船級社)與區塊鏈初創公司唯鏈(VeChain)正式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唯鏈與 DNV GL 將攜手爲企業提供 Digital Assurance 服務,致力於在食品安全、冷鏈物流、醫療、汽車等行業共同助力企業改善供應鏈管理,提供企業數字化風險管控和業務保障。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DNV GL 管理服務集團 CEO Luca Crisciotti 與 VeChain CEO 陸揚 (Sunny Lu) 在簽約現場。

在東京舉辦的年度全球食品安全大會上,DNV GL 發佈了 My Story——一項針對食品飲料行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認證方案。該方案結合了行業專業知識、獨立的審覈行爲、數據收集以及驗證服務。“My Story 對產品及其供應鏈的記錄能夠讓客戶受益,客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快速深入地瞭解產品的關鍵特性,例如質量、真僞、產地、成分、用水和能耗等情況,DNV GL 對全流程上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認證。”

《紐約時報》三月報道稱 Facebook 正嘗試在其廣泛使用的通信平臺上推出一種原生加密貨幣。彭博社曾報道稱 Facebook 項目是爲旗下 WhatsApp 通信服務推出一個穩定幣。Facebook 正在與交易所討論上幣的可能性。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超過 50 位 Facebook 工程師正致力於該公司的區塊鏈項目。

區塊鏈需要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商業現實場景的落地。

隨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領域在不斷延展,真正的價值伴隨場景落地會越來越凸顯出來,可以說,目前區塊鏈面臨着諸多技術瓶頸,誰能率先突破並且獲得對應的專利保護,誰就能在商業現實場景的落地上具備競爭優勢。

“2018 年全球區塊鏈專利企業排行榜(TOP100)”由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產業媒體 IPRdaily 正式對外發布,中國公司佔半數以上,BAT、華爲等悉數到場。

區塊鏈是一場瘟疫,還是一次革命?

▲ 2018 年全球區塊鏈專利企業排行榜前 20 名

榜單顯示,阿里巴巴以 90 項專利數排名第一,IBM 和 MasterCard 分別以 89、80 專利數排榜單第二、三名。而這是繼 2017 年之後,阿里第二次領跑全球區塊鏈專利數排名。此外,騰訊科技進入前十位列第八,擁有 40 件專利。唯鏈緊跟其後,以 38 件專利排名第十。而百度則幾乎排除在競爭之外,位於 40 位。

選擇性能好的公鏈,等待殺手級應用的出現。

雖然區塊鏈技術是底層技術,但是就像互聯網當初的普及是靠萬維網一樣,區塊鏈也需要這樣一個介質來通向普羅大衆。目前看來,DApp (去中心化應用)是最可能實現區塊鏈普及的頭號選手,DApp 相當於我們平時手機中使用的 App,不同的是,DApp 應用的是區塊鏈技術。

目前,DApp 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DApp 落地最多的類別是遊戲、賭博以及交易所,但日活通常也是不足千人。這些應用的玩法老套、簡單,特別是這些應用所在的底層公鏈性能不夠好,以致於玩家的體驗也不好。

2019 年將會是公鏈大戰的一年,無論是 to B 端還是 to C 端 , 能率先孕育出殺手級的應用的公鏈,將會取得發展的先機。

4

結 束 語

“有些事並不是你方向不對,走得不好,而是時間未到。”美團 CEO 王興曾在採訪中說到,而區塊鏈市場的發展很好的見證了這句話。

全球資金充足,區塊鏈技術強大的革命性以及市場不規範,引發 2017 年到 2018 年初的市場過熱,然而區塊鏈技術發展有其特定規律,並不會因市場和資本的爆炒而改變,錯誤的時機產生的虛擬繁華破滅後,導致了 2018 年下半年至今市場出現冰火兩重天的格局。

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市場和應用前景是充滿想象力的,經濟是未來世界進程的核心,經濟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核心是信任。區塊鏈技術基於去中心化的自然屬性和以及智能合約的技術突破,將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信任的成本降低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這對傳統交易體系的衝擊是巨大的,這種信任機制將從最容易也最有效改造的領域開始,逐步介入到與交易有關的各種領域,最終影響到全球經濟本身。在這個浪潮中,很可能在現在的區塊鏈創業公司中會出現一批未來的 Google、Facebook 甚至摩根大通。這個過程對全球的資本和投資者都意味着無數的機會,也刺激了更多的創業者投入其中。

有人說,現在的全球虛擬貨幣市場就像 60 年代的華爾街、80 年代的香港、90 年代的滬深 A 股,處於相對早期,整個行業仍然相對不規範。除了那些已經明確把虛擬貨幣合規化並且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政策的國家和地區,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要麼是直接取締,要麼是不管,那些沒人管的地方也就出現了大量不正規的交易中介,他們沒有 KYC(Know Your Customer),更沒有合格投資者審覈機制,讓很多沒有足夠風險抵抗力和投資能力的中小投資者很容易的參與虛擬貨幣交易,這些中小投資者又很容易被短期的賺錢效應吸引,開始快速大量地參與其中。

2018 年市場爆熱期出現大量的“劣幣”,他們爲了短期利益不斷的破壞市場,但市場又還沒有形成相應的規範化機制去遏制這種破壞,最終導致這些劣幣欺騙了很多的投資者,整個市場也受到了很多破壞,這讓那些真正想踏實做事情的“良幣”也受到了波及。然而隨着泡沫被擠掉,市場迴歸理性,對於那些不被短期利益所驅動,堅持投入實際業務的團隊,很可能會在市場規範化之後完成一次質變,成爲新的行業領袖。

2019 年開始,隨着市場規範化以及區塊鏈技術的突破和升級,會有更多更高性能和更專注於實際應用的區塊鏈項目誕生,這些項目會隨着行業規範性的不斷提升獲得更多的關注,一旦整個行業開始規範,就是這些優質項目大放異彩的時候。正如馬雲爸爸所說:“我個人非常看好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