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區塊鏈之新》的第一集,這部號稱是中國首部聚焦區塊鏈技術的紀錄片。

從第一集的內容來看,它其實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將整個視頻串聯起來,誰來回答這些問題?很顯然,只有那些在這個行業裏經歷過風雨的技術或投資大佬纔有發言權。其中,不乏有一些 12 歲買比特幣,19 歲就是百萬富翁的“普通人”。

邏輯清晰、大佬雲集是這部紀錄片(準確地說是第一集,因爲後面七集不知道是不是同樣類型的)最大的特點,另外,美女記者陳一佳能採訪到這麼多有影響力的名人,這從某種程度來說,她自己本身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所以,總結一下,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其實就是由陳一佳、陳一佳的提問、大佬、大佬的回答/觀點構成。

正是因爲這個特點,我認爲,當一部科普類紀錄片的大部分內容是由人物及人物觀點構成的時候,這個片子就不適合未入行或剛入行的新人觀看了。

理由很簡單:要想了解這個領域,僅靠吸收別人的觀點是遠遠不夠的。簡練的術語,抽象的概括對技術專家來說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對於新人卻不是那麼友好,對加密技術、P2P、分佈式存儲等術語的不瞭解意味着前方的道路一定會很艱難。

爲了使新人更容易理解視頻裏的內容,我對第一集裏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整理和補充:

1.Why it is here? 比特幣爲什麼出現在 2009 年?

640

比特幣誕生在 2008 年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之後,爲迎戰經濟衰退,全球範圍內的中央銀行都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也就是開始印刷鈔票。這反而推動了比特幣的發展。

爲什麼?

因爲從貨幣發展史來看,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信任或共識,如果這種信任或共識被瓦解,人們就會考慮其他能夠代替現有貨幣的東西。正如視頻中數學經濟之父 Don Tapscott 說的那樣:根據愛德曼信用度報告,當年人們對美國機構的信任度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人們不相信公司和政府,不相信媒體,不相信任何有權威的人或機構。這個世界需要新的信任模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貨幣是“什麼”這個問題重要嗎?

不重要,只要你有合理的預期,能將一種貨幣轉化成商品或服務,至於貨幣是“什麼”就無關緊要了。

另一方面,密碼學技術在金融上的突破性應用——比特幣,正好也出現在了這個時間點上。

像其它新鮮事物一樣,比特幣不是一下子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 1976 年,Whitfield Diffie 與 Martin Hell 在開創性論文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 (密碼學的新方向)》中,提出了公開鑰匙密碼學的概念。之後的 RSA (1978 年)、拜占庭將軍問題(1982 年)、PGP (1991 年)、智能合約(1994 年)、時間戳(1997 年)、P2P (1999 年)、RPOW (2004 年)等都是其發展的關鍵技術。

而且,中本聰也不是第一個提出電子現金的“人”。1982 年的時候,一個叫大衛·喬姆的美國人就提出了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絡支付系統,這個長鬍子胖子因此被稱爲比特幣的老祖宗。1992 年他推出 eCash,可是沒過幾年,eCash 就涼涼了。之後幾年相繼出現的電子貨幣:beenz (1998 年)、B-money (1998 年)、BitGold (1998 年)等等都是以失敗告終。不知道是誰統計的,說比特幣誕生之前,失敗的數字貨幣或支付系統多達十幾種。失敗雖然失敗了,但是這些探索爲比特幣的誕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鑑的經驗。

中本聰認爲,失敗的原因大多可歸結爲中心化的組織結構。這些貨幣由特定組織發行,他們對貨幣的安全使用與流通進行仲裁、監督和維護,並採用中央服務器記錄貨幣的流通情況。

在缺乏國家信用支撐的情況下,一旦發行和維護組織破產或遭受法律、道德指責,或保管總賬的中央服務器被黑客攻破,該貨幣即面臨信用破產與內部崩潰的風險。

中本聰通過一個天才的發明–block (區塊)和 chain (鏈),掃清了創造加密貨幣的最後障礙(中心化),首次從實踐意義上,實現了一套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

比特幣出現在 2009 年,這個時間點有什麼梗嗎?

我認爲,並沒有什麼梗,純屬巧合。比特幣是從 2008 年 10 月 31 號的一個密碼朋克郵件組裏,一封自稱是“中本聰”的電子郵件裏誕生的。納撒尼爾·波普爾的《數字黃金》裏對密碼朋克是這樣描述的:“‘密碼朋克’們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預言,由於我們生活的數字化,我們的數據也將變得更爲脆弱,政府要蒐集公民的數據信息將更容易。而目前的金融體系是對個人隱私的最大威脅之一。”

比特幣的出現,不是中本聰提前寫好論文,也不是中本聰提前編好程序,更不是等到經濟危機爆發之後再公佈論文和程序。它的出現就是這麼自然:

世界上有這麼一羣人,他們沉迷密碼、無法自拔,他們希望利用密碼學的技術手段,來保護數字時代的個人隱私,中本聰就是其中一位。經過多年的研究,中本聰寫出了比特幣的白皮書–《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過了兩個月,他和哈爾·芬利(比白皮書剛出現的時候,他是唯一一個支持中本聰的人)利用芬蘭的一個服務器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並獲得了首批“挖礦”獎勵–50 個比特幣。

剛開始的時候,知道比特幣的人並不多。直到 2009 年秋,比特幣論壇正式開通,很快就吸引了一批用戶。現在很多人都認爲,比特幣的第一筆現實交易是發生在 2010 年 5 月 22 日,一個程序員用 10000 個比特幣買了兩個披薩。其實,這是錯的。

有史以來的第一筆美元對比特幣的交易發生在比特幣論壇開通不久,馬迪(比特幣網站最開始的運營者)向一個網名叫“新自由標準”的網友發送了 5050 個比特幣,然後通過 ebay 獲得了 5.02 美元。當時的定價標準是一個比特幣等於其耗費的電價。

到了 2011 年 2 月 9 日,比特幣價格首次突破 1 美元;2017 年 3 月,價格超過一盎司黃金;2017 年 11 月 28 日,首次超過 10000 美金。

當然,比特幣的出現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這個要看怎麼解釋。也許,如何解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比特幣的影響。這個問題在這裏不多做討論。

2.How much it is? 比特幣的價值是什麼?

1522388350(1)

就目前比特幣波動的價格來看,我認爲比特幣並不會成爲國家貨幣,依據是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裏的這樣兩段話:

“任何貨幣,如果發行者證明了他們能夠保持貨幣的稀缺性,且他們值得信賴,那麼人們便樂於持有,這種貨幣就會由於價格穩定而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人們持有這種貨幣的意願,取決於人們對於其他人可能會在某種他大致瞭解的價格幅度內接受該貨幣的預期,因爲這些人也知道對方有同樣的預期,以此類推。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下去,甚至會趨向於使預期本身越來越穩定,因爲得到確認的預期能增加人們的信賴感。”

在幣圈裏,所謂的信仰其實是對投機的信仰,他們想利用比特幣來兌換更多的法幣,而不是相信比特幣有進行市場交易的價值。這與貨幣的本質相悖,因此比特幣以後很可能是作爲一種收藏品存在,在市場上流通的可能性不大。

在《區塊鏈之新》的第一集裏,有硅谷頂級投資人,有數字經濟之父,有高級程序員,有行業爭議人士……他們或投機,或開交易所,或投資,或開發程序,或寫書……他們以最適合自己的姿勢進入到這個行業裏。

那麼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如何進入到這個行業裏的呢?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