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vin Maney

Chris Dixon,這位投資界數一數二的人物,真是夠高大的。雖然在過去幾年裏和他進行過若干次交談,但都是通過電話,所以去年 8 月和他一起在硅谷 Andreessen Horowitz 那水療中心風格的辦公室坐下之前,我並不知道他本人那麼高。

根據我們的記憶,我和 Dixon 的首次談話發生在 2005 年前後,當時他在經營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SiteAdvisor,那是一家 2006 年被 McAfee 收購的網絡安全創業公司。隨後,Dixon 聯合創立了 Hunch 這個彙集大衆智慧的推薦類網站,2011 年被 eBay 以 8 千萬美元收下。Dixon 在 2013 年加入創投界的巨頭 Andreessen Horowitz。

對話 Chris Dixon:今天的互聯網更像是迪士尼樂園,它不再那麼令人激動了

差不多同一時期,他完成了區塊鏈項目的第一筆投資,對象是 Ripple。此後他領着公司做了一系列加密貨幣方向的投資,包括 Coinbase、OpenBazaar 和 Mediachain。就在今年 6 月,Andreessen Horowitz 宣佈設立一支 3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專項基金,並且請來區塊鏈專家、前聯邦檢察官 Katie Haun 掌舵。

我在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Menlo Park 辦公處走道里受到了 Dixon 和公關溝通主管 Margit Wennmachers 的熱情接待,隨後我們進入一間會議室。Dixon 坐了下來,伸展開修長的四肢。他穿着灰色的 polo 衫和牛仔褲,紅白條紋襪和球鞋。以下就是這番談話經過編輯後的文本,從 Wennmachers 提醒我 Dixon 不喜歡和別人聊他的私人生活開始。

你就是不喜歡和別人談你個人的事情?

外面有不少瘋子。還有跑到我家來以爲那裏囤着比特幣的。

好吧,下面這話題有點私人:我很好奇你主修哲學的經歷

一開始主要是 AI 和計算機科學的碰撞把我引上哲學道路的。另外,《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對我影響也很大。我在高中做的論文,討論的是機器是否有朝一日能夠進行思考。然後我去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哲學: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 / 精神哲學方向。之後我對歷史和創新產生興趣,而且這方面的興趣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些對你現在的工作有影響嗎?

回過來看很多優秀的創新,都是被一小撮有點瘋魔的人帶動的。他們背後的動力是「問題的有意思程度」(intrestingness)的東西,而不是什麼實用性,對吧?

貌似是的。

比方說很多比特幣參考的早期技術……那些人並沒有打算顛覆美聯儲或者製造挑戰 Facebook 和 Google 的計算機。他們是真的對這些極晦澀的專業問題感興趣。

我寫過這篇還蠻受歡迎的博文,裏面說「現在那些最聰明的人週末做的事,會是其他人未來十年的工作。」那麼多重要的技術都在車庫和宿舍裏誕生並不是純粹的巧合,而是和現實有關:生活中很少有能夠讓人十多年長期專注於某些事情的情境。

當然也有專家學者和一些政府出資的項目。但是絕大多數人,包括很多有才華的人,是在私企工作的。他們利用週末和下班後晚上的業餘時間,受「問題的有意思程度」驅使,做出來的東西更有可能具有前瞻性,雖然今天看着沒什麼實際用途。

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就完全沒講要顛覆世界什麼。

我把它貼牆上了。其實很短的,一張海報裏就能塞下整個白皮書的內容,算是個很低調的開端。對此的一種解讀是潛水艇策略:「哦,這不過是個不起眼的東西。」另一種認爲它故意輕描淡寫的的技術討論實際別有深意。

你覺得呢?

一言難盡。就說比特幣的區塊大小的內戰吧(我是支持增加區塊大小的戰敗方)。理論上這就是關於 GitHub 代碼裏一個數字的爭論。實際上它是區塊鏈技術或者比特幣背後兩種理念之間的衝突。一些人相信它的目的就是顛覆美聯儲,這是密碼朋克、自由意志主義者的看法。我站在另一方,把它視作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上面可以造很多東西的新架構。那些東西可以是和經濟有關聯的,比如貨幣。我認爲比特幣本身很有趣,但它能做的還有更多。所以這邊不僅僅想改一個參數,還打算做其他事情,比如加上一個更強大的編程語言。我們當然是敗下陣來了。但是 14 年以太坊出現就了,而他們的社區和我們算同一陣營的。

所以你們雖然在這個爭論裏輸了,卻在另一邊贏了。

以太坊和一系列由它激發的事物,對技術社區而言是極大的鼓舞。

那是不是你關於區塊鏈的一個「頓悟時刻」?

我是從因特網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的。互聯網一開始的出發點,它最棒的方面就是開放、去中心化的協議,差不多 2008 年前都是這樣。或許智能手機就是一個轉折點,然後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這些中心化服務發展壯大。

是,像啓示錄的四騎士……

那時候 Mark Zuckerberg 或者 Larry Page 做個網站放上去,如果有很多人訪問當然是極好的,不用擔心大互聯網公司會湊過來說:「嘿,那網站看着不錯啊,分我 30% 吧,不然我就改規則了。」這在去中心化的架構下做不到的。

來想像一個四通八達的城市——我在紐約呆的時間比較多,我會想到紐約——城市裏的馬路街道是公共的,路邊的餐館是私有的,但是這個餐館的私人所有權又依賴街道的公共所有權,因爲它帶來客流。

現在這種公共-私人的關係出現失衡了?

今天的互聯網更像是迪士尼樂園。如果我在迪士尼樂園開了餐廳,樂園認爲我賺錢太多,就可能擡高租金或者改變規則。

現在臉書、谷歌和蘋果上造的東西就是這樣。我們生活在這個迪士尼樂園般的互聯網裏,我不認爲這是件好事。我覺得它不如以前那麼多樣化、令人激動、不再那麼有趣和富有創造力了。它毀了那些有創意的商業模型。如果我們不做點什麼去改變這現狀,會在創業領域付出巨大的代價,錯失很多機會,下一個 Mark Zuckerberg、 Larry Page 將很難起步把生意做起來。

公私都是需要的。不是說一切都要放到公共領域,這樣就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計劃經濟了。但是現在失去平衡後,大概有兩種方式恢復,要麼用政策調控,要麼提供更好的產品。我傾向於後者,通過自由市場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區塊鏈會帶來那些更好的產品嗎?

對我而言,區塊鏈技術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能提供更豐富、更高級的協議。它們有 Web 1.0 最棒的特徵——去中心化的治理:規則都是固定的,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創造、投資。但是相比之下區塊鏈又有更高級的性能。

一種看待區塊鏈的方式是把它當作社區擁有的數據庫。Web 1.0 那時候是沒有數據庫的,用計算機科學裏的話講,就是沒法記錄狀態。而今天的以太坊可以存儲任何代碼、名字或者其他數據。你可以在這個豐富的數據庫的基礎上實現更強大的服務,同時又保有 Web 1.0 和 Web 2.0 的一些屬性。一些人稱之爲 Web 3.0。

Web 2.0 裏是「不作惡」。Web 3.0 裏是「不能作惡」,這被烙在代碼裏了。

嗯,這「不作惡」的時代裏是產生了不少有點跑偏的東西。

臉書、推特、亞馬遜、谷歌這些網絡真是不可思議的強大。特朗普完全擊垮了谷歌的新聞排序。這些問題會越來越靠近政治引爆點,到一定時候,人們會開始發問,誰來決定哪些人要從平臺移除?規則又是什麼?隨隨便便讓某公司的幾個產品經理來決定新聞的真假,這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所作出了的選擇麼?

我不認爲這是個好主意。話說這些公司自己估計也不想背黑鍋。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這就是爲什麼人們對加密貨幣社區治理如此癡迷。治理就是:我們怎樣才能不犯同樣的錯誤?如何建造新的平臺,用代碼讓人不能作惡?聽上去都像是烏托邦式的幻想,但是一旦做出來,它將爲創業者提供經濟激勵,也會給投資者創造很多機會。

這正在發生嗎?

我每週都要見五個來自各大高校和科技公司的創業團隊,他們都很有意思,想真的做些東西。典型的故事通常是這樣的:「我是來自美國中西部一個小城鎮的程序員,成長過程中看了些和硅谷創新有關的書很受鼓舞,決心追逐理想。我終於如願以償,在臉書就職,但過去幾年都不過是在瑣碎工作裏消耗自己,這背離了我的初衷。但是一個週末我研究以太坊的時候,發覺還有這麼酷、這麼令人激動的東西。」

區塊鏈就是硅谷再次升起的海盜旗,引領大家投入有趣、略帶危險而具有顛覆性的活動中。

個人電腦一開始也很有趣而有顛覆性,然後微軟進來把它做成世界級的。因特網也是這樣,一開始很有意思,要改變世界云云,接下來 20 年裏又被超級大公司吞沒。這會不會發生在區塊鏈身上?還是說去中心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至少要做出一個嘗試吧。

一般情況下,協議是由標準研究機構或者某種基金會制定的,然後再出現多種實例。比如網頁瀏覽器,我們有 IRTF(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這類小組制定協議,之後有 Chrome、Forefox 等等這些使用協議的實例。以太坊也是這樣。這就是很多最好的協議的運作方式。

比特幣是個例外,他們沒有單獨的協議規定。這裏協議就是代碼,而這些代碼大多由一家公司的一些人控制。是啊,歷史很可能會重演,但至少我們有個十幾二十年的間隙。

以太坊對你來說是不是個重大轉折點?

它是個很有意思的平臺,有完備的編程語言,看上去很像 JavaScript。短短十行代碼就可以讓一些東西跑起來了。

像以太坊這種網絡有激進的新型商業模式。它的收入來源不是賣廣告什麼,而是發行 token,期待它的社區發展壯大。如果 token 設計得好,它也會隨着網絡擴張增值。

這是個非常漂亮的商業模式。基本上歷史上出現過的所有網絡,都會經歷內戰這個階段。(比如臉書 vs 新聞出版社,後者指責臉書把他們的營收都搶了去。)

感覺這類內訌是種不必要的浪費,因爲網絡和它的生態有很多的共同利益,相煎何太急?Token 模式的一個美妙之處在於,網絡的貢獻者和參與者持有網絡的 token,使個人利益於與網絡直接掛鉤,就很有效地解決了剛纔說的問題。

試想推特也基於這種區塊鏈協議,可以是一種通用的微訊息(micro-messaging)協議。然後推特建立一個模型,讓推特用戶和任何使用這個網絡的人擁有一定數量的 token。這樣在大家的努力下,推特被打造得越好,這些 token 價值越高,人人都會得正向激勵。

五年前你投資了瑞波。爲什麼現在在 Andreessen Horowitz 啓動加密貨幣專項資金?

是的,那是第一筆投資,13 年投了 Coinbase,隨後還投過點其他的。以太坊出來後有又帶起來了一大波。很多新人受到鼓舞並加入,在他們眼裏這不是什麼密碼朋克自由意志主義者的武器,而是個技術平臺。我們做投資本質上是緊緊追隨那些技術人員的步伐,我們那時看到了大量人才的湧入。

所以關於這筆基金,我們是這麼說的:「我們想與這種新的商業模式接軌,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購買 token,而不是買與之關聯的資產或是投資那些收取過路費的中轉關卡。」

區塊鏈如何在傳統風險投資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方面它很像風投:我們都爲技術人員提供資金支持,讓他們去創造新的技術。另一方面,風險投資公司在法律上有自己的定義。如果我們打算做加密貨幣專項基金裏要做的事,像買 token 什麼的,我們就不符合那個定義了。

真的?世界上最牛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居然不再是風險投資公司了?

不不不。就是加密貨幣基金那一小塊。據 Dodd Frank 說,我們不算風險投資基金,所以註冊的時候不得不做成類似對沖基金。有很多 SEC 的規則,溝通過程中不能使用加密的信息之類,但是我們可以買 token。

你們的有限合夥人(LP)對此什麼看法?

我三個月前和所有 LP 聯繫,描述了我們打算做的事情。我告訴他們這是瘋狂的,存在很高風險,然後說了具體又有哪些類型的風險。

現在你在找哪方面的機會?將來可能會投資些什麼項目?

主要兩個方向吧:基礎設施和應用。基礎設施基本就是 Layer 1,像比特幣、以太坊、Infinity,還有比特幣的競爭對手大零幣、門羅幣這些。比特幣的地位很難被撼動,因爲它出現至今已經十年了,建立了一定信用,也有很強的品牌效應。兩個最有潛力的替代者是大零幣和門羅幣,他們都有匿名特性。很多人誤以爲比特幣是匿名的,事實完全相反,它是公開的。如果你是委內瑞拉人,想以某種方式繞過暴政,那比特幣真不是個好的選擇。

我們實際在另一塊花的時間更多,就是那些我們看作區塊鏈計算機的東西。這些計算平臺可以讓你在上面建造任何應用,而你能對其他參與者給出信用擔保,這在以前是沒法辦到的。這個系統整體可以就它以後如何運作,給用戶、開發者、創造者和其他參與者提供保證。

這是史無前例的。你看以前過去每一種計算機的出現都伴隨着新的特性。個人計算機和以往的計算機不同,因爲它可以放在你桌上。手機是第一個你能隨身攜帶的計算機,裏面有相機、有 GPS,然後人們創造出 Snapchat、Uber、Lyft 和 Instagram。注意看的話你會發現,每一波新應用的出現,都利用了這個計算機的新特徵、新性能。

我們可能還沒到 Apple II 階段,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會進入 Apple II 階段,但願快了。這些區塊鏈計算機的一個好處是,你不需要造新的硬件設備,它是基於軟件的計算機,是新生事物,的確有點怪怪的,它們造起來也相對比較快。

你覺得我們會在這些區塊鏈計算機上看到哪些種類的應用?

它是種新型計算機,自然會有新型應用,而且這些新應用要利用它的優勢。如果一個人跑來說:「我打算在 Theory 上造 Fortnite。」我會想:這不妥吧。它會不會又慢有沒把握住新特性的優勢?

在應用層有很多有趣的事正在發生,包括金融方面的、遊戲方面的。尤其那些非同質化代幣(像加密喵),算是種看待虛擬物品的新方式。還有很多人把現實世界的資產以某種形式放到區塊鏈上。

拿加密貨幣買咖啡大概是最沒意思的應用了。這個問題大體上已經被解決了。大概 10 億到 20 億人有智能手機而沒有銀行賬戶或者合法身份,想和銀行打交道又必須要有正式的身份。所以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境況很有意思。

還有其他什麼應用值得關注?

個人覺得虛擬物品也很有趣。我們應該會看到很多不同的嘗試。不少人覺得我們可以對很多核心的互聯網服務進行重新架構。Filecoin 就是個很有意思的項目,他們用區塊鏈技術重新構造存儲,任何人都可以爲網絡提供存儲服務,而網絡上的其他人可以使用這些服務。這一切都通過區塊鏈協議協調。

你把前聯邦檢察官 Katie Haun 拉進來管理這個專項基金。爲什麼覺得她是合適的人選?

她是前聯邦檢察官,但她差不多 5 年前就進了加密貨幣領域。她管理了很多政府的加密貨幣項目組,之後和我一起加入了 Coinbase 的董事會,我們是這麼認識的。她還在斯坦福大學教一門和加密貨幣有關的課程。經常在各種項目裏聽見她的名字,不少人稱讚她的建議非常有幫助。在這領域裏監管問題是很重要的,我們也很重視合規性。

你一直力挺去中心化的承諾。會不會有人在區塊鏈上重造臉書,把它變得更好?

我覺得還是要往前看。臉書、谷歌可以各自繼續做他們自己擅長的,但是區塊鏈上可以出現一套新的服務。那些巨頭有可能會完全繞過這些事物而依然強大。

VC 喜歡和創始人合作。現在看到的一些公司是不是都沒有創始人了,僅僅基於一份白皮書創立?那會不會很讓人頭疼?

不是吧,我們投資的都有創始人,至少一開始有。我們馬上要公開宣佈對去中心化雲技術初創公司 Dfinity 的投資。隨着時間推移,如果他們成功了,項目最終會變成一個全球化的網絡,而公司自己會消融在裏面,但這一時半會兒不會發生。

所以還是個類似的過程?

我覺得是。而且就算是對這項技術不怎麼買賬的 VC,也會考慮介入。因爲你眼看着 20% 來找你的那些優秀的工程師都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怎麼能袖手旁觀?

ICO 算是種正向的發展嗎?還是太危險了?他對傳統的風險投資是不是種挑戰?

ICO 經常和幾年前發生的一些事聯繫在一起,那時候有人利用新技術鑽證券法的空子。我們當然沒有涉足,也不認同。對於其他一些人,ICO 純粹是 token 發售,這個我們也參與的。

隨着大量資金湧入,一批另有圖謀的人也摻和進來。有人隨便捏出個白皮書,就四處忽悠人拉投資。不幸的是這些個例使人們誤以爲整個行業都是這麼烏煙瘴氣的。其實這有點像 90 年代互聯網興起那會兒各種牛鬼蛇神,但是也存在谷歌、亞馬遜這些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最後我們也看到了,這的確是很重要的技術發展。

你覺得那些不良行爲開始收斂了嗎?

我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做技術的。他們希望遵循規則,然而他們不是一直都明白規定到底有哪些,所以他們會找些優秀的顧問,而我們也盡力協助。但這是個新的領域,一些地方還是很模糊。

所以監管是有益的?

我們相信這些網絡在啓動運行,真正實現去中心化之後,不會再被創造者單方控制。然後它們會受商法的監管,而不是證券法,一些來自監管方的新觀點也是類似的態度。商法下允許物品交換,從而達成使用物品或者其他目的,還有很多限制市場操縱行爲的規定等等。加密貨幣作爲商品更容易自由交換,而且活躍的、被使用的網絡是很重要的。

比特幣被定義爲一種商品,也就是說我可以賣給你一個比特幣,而不需要確保你是個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不然這個交易過程就很複雜了。

來源鏈接:breaker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