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的本質是基於信用的共識

爲了促進商品交易,人們需要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爲交易媒介,也就是貨幣。歷史上人類使用過多種東西作爲貨幣,就中國而言,曾用過貝殼、銅幣等等,最終在國際貿易間,各國都將金銀作爲通用貨幣。這是因爲金銀在地球儲量有限,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容易保存,又易於切割,是一種完美的自然貨幣。但是金銀的使用不夠便利,不易攜帶,不易支付,隨着經濟的發展,紙幣開始出現。一開始,紙幣只是金銀的標識,是承兌金銀的一種承諾,但是隨着紙幣開始流行,如果承兌商始終可以履行承兌的諾言,並且大家都認可紙幣,那麼實際承兌再沒有必要發生,最終國家開始接管紙幣的發行,紙幣和黃金完全脫鉤。貨幣由儲量有限的黃金變成了國家發行的數量有限的紙幣,貨幣由黃金的自然物理信用背書,變成了國家信用背書。但是一個國家內部通行的貨幣並不能解決國際貿易問題,因爲國家間的互信是困難的,因此一開始的解決方案又回到了黃金信用背書,而美元和黃金掛鉤,後來由於美元的增發,掛鉤無法持續,但是依賴於美國超強的實力,從國家信用的角度,美元仍然是最強信用貨幣,因此依然成爲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黃金被徹底拋棄。

bitcoin

變化的是貨幣,不變的是信用共識,強大的信用是成爲貨幣的必要條件,而信用有很多種,可以是黃金這樣的物理信用,也可以是國家信用。

二、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

國家掌握貨幣發行權後,就擁有了通過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強大、直接的手段,同時也存在貨幣濫發的風險,進而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人民財富縮水甚至經濟體系崩潰,中國歷史上以及當今世界上嚴重通貨膨脹都有發生,國家信用並非總是可靠。

1976年,哈耶克發表了《貨幣的非國家化》,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務市場上自由競爭最有效率,那爲什麼不能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哈耶克提出了一個革命性建議: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並自由競爭,這個競爭過程將會發現最好的貨幣。很多人認爲這樣的想法不可思議,但哈耶克認爲很久以來歷史上的貨幣本來就不是由國家發行,基於國家信用的紙幣也就是最近幾百年纔開始使用的。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機構很難抵抗通脹的誘惑,而惡性通脹的後果很嚴重,即便是溫和通脹,哈耶克認爲,也是造成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我國曆史上也有私人鑄幣的歷史,例如劉邦建立西漢的時候就把鑄幣權下放給了民間,後來漢武帝爲了收取鑄幣稅又把鑄幣權收回了中央。

三、比特幣的誕生

貨幣的非國家化概念提出以來,一直停留在理論階段,雖然有些人嘗試過,但從沒人能成功的實現,直到2009年比特幣網絡上線,至今仍安全運行。

中本聰利用加密技術保證數據確權及不可篡改,利用P2P通信技術構建分佈是網絡,利用工作量證明的共識機制保證賬本的最終一致性,並天才的引入經濟激勵和博弈機制,構造了一個沒有中心機構的,匿名的數字貨幣系統。利用經濟激勵機制,參與維護比特幣網絡可以獲得比特幣來吸引大家維護網絡正常運轉,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系統。參與維護比特幣網絡要付出計算機的運算成本,本質上是電力成本,而獲得的收益是比特幣本身。可是這樣的一個無中生有的虛擬物品到底有什麼價值?

四、價值的主觀性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爲價值是由勞動產生的,衡量的標準就是勞動量,而價格由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決定。馬克思嘗試從客觀角度定義價值,然後爲計劃經濟提供理論基礎。顯然這樣的定義存在很多缺陷,例如無法定義藝術品的價值,例如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無法衡量。

從主觀的角度定義價值才更通用,價值是主觀的,價值產生於交換過程,沒有交換就沒有價值。數量、成本、過去的價格只是影響主觀價值的因素,是心理博弈的籌碼,外在的估值方法不是價值的本質,只是在主觀價值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價值是主觀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你認爲有價值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可,客觀公允價值不存在。我理解有人認爲比特幣沒有價值,但我無法理解他嘗試讓全世界人認同他。

對於價值主觀性認知的缺乏,是人們認知比特幣的障礙之一。

五、比特幣:一種新的信用機制

根據前面對價值的定義,價值產生於交換過程,比特幣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價值,因爲沒人用它交換,直到有一天,一位程序員用一萬個比特幣換了兩個披薩,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筆公開的比特幣和其他商品的互換,這次交換證明了比特幣的價值並賦予它第一個參考價格,從此,後面的比特幣炒作就有了一個價格參考基礎,而比特幣有了價格之後,在利益驅動下,又進一步吸引人們參與挖礦。就像獨輪車,當它開始運轉的時候,它就可以保持平衡。

在加密算法和POW算力證明的獎勵機制下,如今的比特幣網絡,有強大的算力保證比特幣賬本數據的一致性和不可篡改,保證比特幣發行機制的不可篡改。

比特幣網絡通過加密算法、P2P網絡、POW共識機制以及代幣經濟激勵最終創造了一個有別於黃金的物理信用,有別於國家信用的新的計算機網絡信用,而比特幣本身是創造這個信用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信用是貨幣的根本。

六、商品和貨幣的模糊界限

貨幣的本質是信用,如果一個商品的信用足夠強,那麼它就具備了成爲貨幣的必要條件,如果這個商品本身又容易分割、容易交易又有知名度,那它就可以承擔貨幣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責。因此商品和貨幣的界限是模糊。同時區塊鏈的數字確權和由智能合約提供的流動性協議會極大便利物物交易。所以比特幣是不是貨幣並不重要,就像從沒人爭論以太坊是不是貨幣。

人類通過分類認知世界,但世界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整體,就像物質即是波又是粒子。

七、通脹還是通縮

很多人認爲如果比特幣成爲貨幣,由於其總量有限,會造成通縮,不利於經濟的發展。這樣的看法基於所有的交易場景都是用比特幣的假設,顯然這樣的場景是不會出現的,因爲人們會爲自己的場景創造新的代幣,例如你使用以太坊的時候支付以太幣,使用NEO的時候支付gas。

那新的代幣被創造,會不會出現通貨膨脹?也不會,因爲人總是會選擇有升值潛力的代幣。這就是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裏描述的通過競爭發現優秀的貨幣。

八、挖礦是不是浪費

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網絡的時候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避免一枚比特幣被花費兩次(雙花問題),對於去中心化系統的治理,其實基本思想是少數服從多數,即通過投票來決定哪一個交易爲真。在物理世界很容易確定一個人一張票,而在計算機世界什麼是少數什麼是多數?計算機世界的基礎資源存儲、計算、帶寬以及網絡IP地址都是有限資源,中本聰曾考慮過使用一IP地址一票的方案,但是有些少數機構掌握了大量IP地址資源,那會使系統容易被51%攻擊。最後中本聰採用了一CPU一票的方案,因爲實際上證明cpu耗費了計算資源的POW工作量證明算法已經得到應用,基於哈希計算的POW的特點是很難計算但很容易驗證。所以實際上比特幣網絡通過計算資源的不可複製性保證了比特幣的不可複製性。而由於比特幣是第一個數字貨幣,因此權益證明POS機制是不可能在比特幣上應用的,POW挖礦是當時的唯一選擇。

隨着參與比特幣挖礦的人越來越多,耗費的電力越來越多,很多人開始詬病比特幣浪費電。所謂浪費意味着付出了勞動或資源而沒有得到回報,最有資格回答是不是浪費的是那些耗費電力的礦工,然而那些參與挖礦的礦工們賺的盆滿鉢滿,你告訴他們這是在浪費顯然他們不會答應。

而對於旁觀者來說,如果你認可比特幣的價值,那麼挖礦來保證系統的可靠就是有價值的,如果你不認可比特幣的價值,那麼它就是浪費。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