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一段失敗的世界貨幣發明史:從黃金美元、石油美元到加密美元》
作者:代世超 Diane

全球化後的人類文明,講述着一段失敗的世界貨幣發明史。

以美元爲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經歷了三個時期:

  • 黃金美元時代;
  • 石油美元時代;
  • 加密美元時代。

黃金美元與石油美元,揭示了主權國家貨幣作爲世界貨幣的失敗:主權利益與世界貨幣職能的矛盾不可調和。

美國選擇了前者,爲主權利益,成就美元霸權,向世界轉嫁信用危機。

而比特幣作爲一種獨立於主權國家的世界貨幣實驗,由於價值共識波動造成的價格不穩定性,也註定無法擔當世界貨幣。

於是,借用美元在現實世界的共識,加密美元將美元上鍊,做到全球性的自由流動;一方面充當鏈下世界與鏈上世界的貨幣橋樑。

但是,貨幣的「不可能三角」仍然映射到加密世界:信用、穩定性、流動性,仍然無法成全。

石油美元與加密美元共存的世界貨幣格局下,信用危機仍然在蔓延。

那麼,個體如何做好資產管理與保護,才能抵禦黑天鵝的降臨?

黃金美元時代,三次信用危機

二戰結束前夕,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雙掛鉤制度:

1)美元和黃金掛鉤,一盎司黃金 = 35 美元;
2)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第一條規則本質上要求美元的穩定市值:於是美國必須保證充足的黃金儲備,保持貿易順差,但是這就導致美元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各國對美元的需求。

第二條規則本質上要求美元的高流動性:各國爲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爲結算與儲備貨幣,於是美元大量流出,導致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但是當各國累積的美元儲備資產遠超過美國的黃金儲備,則不能實現黃金的兌換。

順差與逆差的矛盾、美元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兩難處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

果然,隨着三次美元危機,佈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

1960 年,戰後生產恢復,商品供給增加,黃金相對供給不足,美元暴跌。第一次危機爆發。

60 年代中期,美國擴大越戰,黃金儲備大量消耗。68 年爆發信任危機,全球紛紛要把美元兌現黃金。美國政府採取政治手段干預,剋制他國家兌換黃金的要求

1971-1973 年,美國嚴重貿易逆差,歐洲市場發生拋售美元的浪潮。尼克松政府宣佈終止按 35 美元一盎司的比價向市場提供黃金兌換。各國相繼實行對美元的浮動匯率制,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本質,其實是主權貨幣作爲世界貨幣一個詰問:

沒有一個國家能保證自己的主權貨幣既有高流動性,又有穩定幣值。

石油上位,航母停靠;啓動美元印鈔機,轉嫁信用危機

黃金美元信用衝擊後,爲了給美元尋找新的信用錨定物,美國政府瞄向了石油。

美國以提供軍事支持和武力保護爲條件,與中東產油國達成以下協議:

1)國際石油貿易以美元作爲計價和結算貨幣;
2)石油生產國出口石油所獲得的收入(扣除進口開支之外)主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

於是,石油-美元循環形成:美國提供美元和武力威懾;石油生產國生產石油,積累順差,通過買美債迴流到美國;石油消費國儲備美元,購買石油。

石油美元體系下,美元的權利與義務分離。

金本位時代中,持有美元就可以兌換黃金。美元的信用建立在以黃金償還債務的基礎上。

而在石油美元時代,美國的承諾是,持有美元,就可以找石油生產國兌換石油。爲了確保這種信用,美國以武力威懾控制產油國和石油貿易航道。將美元的信用建立在其航母艦隊羣之上。

只要石油國家源源不斷吐出石油,美國政府就能源源不斷印鈔。

金本位時代的美元危機再也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從 70 年代開始的 3 次石油危機和一次次的中東戰爭。

今年發生貨幣崩潰的土耳其和委內瑞拉,都是沒有站隊石油美元的國家。

同時,美元大肆擴張信用,零成本印鈔,導致信用過剩,世界各國淪爲美國印鈔機的接盤俠。

美元,實際成爲了美國將自身信用危機轉嫁到各國的金融工具。

比特幣,能成爲世界貨幣的「救世主」嗎?

黃金美元時代和石油美元時代的信用危機,都證明了:主權貨幣作爲世界貨幣的不合理。

作爲主權貨幣,自當以本國利益爲先;而作爲世界貨幣,必須以協同國際金融體系爲主。

那麼,我們能夠設計出一種獨立於主權貨幣的世界貨幣嗎?

哈耶克曾經設想過一種貨幣非國家化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下,貨幣不由國家發行,而是作爲一種特殊的商品,由多個銀行生產,在市場競爭中,使貨幣的供給市場化。

現實中,不是沒有過各種嘗試,但沒有一個形成世界性的共識。

石油美元體系下危機一步步醞釀,終於在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了。同年,比特幣誕生。

比特幣似乎與「貨幣非國家化」的思想暗合。不過,雖然比特幣具有獨立發行的能力和自由流動性,但是價格的不穩定性,使比特幣並不能作爲穩定貨幣,更適合作爲數字黃金。

貨幣發行 / 銷燬的獨立性、穩定匯率、資本自由流動,貨幣的「不可能三角」至今仍然無解。

從黃金美元到加密美元,變遷背後是主權利益與世界貨幣的天然矛盾

加密美元的「不可能三角」詛咒

比特幣之後,人們渴望着一種穩定的、能夠全球性自由流動的通貨。

於是,借用美元的共識。2014 年,Tether 公司推出了穩定幣 USDT,1:1 錨定美元。將美元的金融霸權繼續在加密世界延伸。

加密美元時代開啓。

但是 USDT 真實的美元儲備一直沒有公開,Tether 公司美元儲備不足的消息導致了 USDT 的信用危機,在 2018 年 10 月價格劇烈跳水,隨後各種穩定幣加速入場。

甚至連 JP 摩根、IBM 這樣的傳統巨頭都要染指穩定幣。

但是,不管哪種穩定幣,都面臨着「不可能三角」在加密世界的映射:去信任、穩定性、流動性,三者只能取二。

從黃金美元到加密美元,變遷背後是主權利益與世界貨幣的天然矛盾

加密產品的第一需求是去信任,貨幣的第一需求是流動性,穩定幣的第一需求是穩定性。

如果想要「去信任」,就要取消中心化的法幣兌換機構,兌換就要靠市場浮動定價,即浮動匯率,無法保持穩定性。

如果想要「穩定性」,依託中心機構的美元儲備,就會被監管和貨幣政策束縛,無法做到全球兌付,失去流動性。

討論至此,我們發現,人類文明中還沒有一種完美的世界貨幣。

黑天鵝降臨前,做好個人資產管理

在接受「不完美貨幣」現實社會的設定下,我們或許應該思考:

  • 在大國博弈和全球性的金融風險中,如何使個人利益不被犧牲?
  • 如何做到個人資產避險與保值?
  • 甚至,如何在既有的貨幣體系中發現機會?

換句話說,如果我有 1000 萬人民幣需要全球流通,我是應該以美元、比特幣、還是 USDT 等各種加密美元來流通 ?

從歷史來看,經濟危機的本質是信用危機。信用的無限擴張,必將迎來信用的崩潰。

從黃金美元、石油美元再到美元在加密貨幣世界的霸權延伸,信用危機總是押着歷史的韻腳。

貨幣的不可能三角,就像一個無法打破的咒語。

至今,一個能夠做到「去信任」的世界貨幣,從未誕生。

一方面,我期待人類社會對更自由、更公平的貨幣制度的探索;另一方面,我也尋求現有貨幣規則中,對個人資產的最大保護。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如果沒遇到,那只是黑天鵝沒有降臨在我們的生命區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