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月裏,國內數字貨幣交易所似乎要重演“千團大戰”的一幕。出海的數字貨幣交易所重新迴歸國內市場,新出現的“交易即挖礦”不僅嚇壞了頭部交易所,也讓一批中小交易所爭相模仿,模仿的結果卻是死傷遍地。

有人說,數字貨幣是個零和遊戲,“割韭菜”也有食物鏈:一級市場割二級市場,基石割一級市場;交易所則是天上神仙,通喫。

數字貨幣交易所,是鏈圈幣圈爲數不多可以旱澇保收的角色。

這些年,隨着比特幣價格的一路起伏、飆升,以及政策的影響,數字貨幣交易所也經歷了一段由緩慢到爆發的發展過程。

從 2010 年世界上第一個數字資產交易所出現,到 2017 年 6 月全球已有 4000 多家交易所。此後交易所呈爆發之勢:半年內數量翻了近一倍,達到 7700 家;截止今年 7 月初,全球數字資產交易所已經超過了 1.1 萬家,甚至比數字貨幣的數量還多。根據盈燦諮詢數據,截至 2018 年 3 月底,市場的虛擬幣共 1199 種,Token 共 718 種。

讓交易所如此瘋狂的原因,是它那強大的吸金效應。

根據數字貨幣行情、交易所排行軟件“非小號”的數據,7 月 31 日,全球前 15 大數字貨幣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金額達 740 多億元;如果加上近日出現的 FCoin 的交易量,總額接近 800 億元。而內地兩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上海證券交易所 7 月 30 日的總成交金額也才 1400 多億元。在不考慮刷量的情況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交易量可謂巨大。

正因爲此,即使市場早已飽和,仍有越來越多的新交易所不斷湧現,其中不乏抱有賭博心態的入局者。

縱觀整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爲三個階段:2010 年-2014 年中旬起源發展;2014 年-2017 年經歷低谷;2018 年再次爆發。

今天看來,數字貨幣交易所仍是一塊“肥肉”,是幣圈商業版圖的必爭之地。而作爲鏈圈、幣圈的“送水工”,交易所行業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着兩大圈子。知古宜鑑今,瞭解區塊鏈,不可不知交易所的前世今生。

初嗅商機

第一次有人用比特幣交易,是在 2010 年 5 月。佛羅里達州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用 1 萬比特幣購買了價值 25 美元的約翰棒披薩優惠券。

這筆交易誕生了比特幣第一個公允匯率——一個比特幣值 0.25 美分。

兩個月後,有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機——2010 年 7 月,日本出現了全球首家比特幣交易平臺 Mt.Gox。

交易所讓比特幣有了可兌換的真實價格,它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獲取比特幣的渠道,使其進入交易時代。

2011 年 1 月,Mt.Gox 上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不到 30 美分。但一個月後,比特幣一下漲到了 1 美元。並一度引發了美國知名財經雜誌《福布斯》的報道。

中國的比特幣先驅們開始意識到,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比特幣,潛藏着無限的商機:李笑來以均價 6 美元的價格,入手了 2100 個比特幣;吳忌寒將比特幣白皮書翻譯成中文,並與科幻作家長鋏創立比特幣資訊網站巴比特;還在北航讀研的張楠賡則利用業餘時間,設計出一款專門挖比特幣的機器 FPGA;而溫州商人楊林科則於 2011 年 6 月 9 日——比特幣價格飈至 29.55 美元的那天,與程序員朋友創辦了國內第一家交易所,取名爲“比特幣中國”。

1

比特幣中國創始人楊林科

比特幣中國靠撮合用戶的比特幣與法幣交易,並收取手續費獲取利潤。這也是最初交易所們的主要盈利模式。

據稱第一筆交易在網站上線的沒多久就出現了,十幾塊錢的充值額都讓楊林科感到欣喜。然而隨後比特幣迎來一輪價格暴跌,直接影響了比特幣中國的交易量。交易平臺成立一年多,平臺一天就幾十單的交易,每個月也只有幾千元的手續費收入,這讓楊林科對這個副業產生懷疑。

2013 年,比特幣價格一度漲至數千元,在國內掀起了第一個投資小高潮。這一年,比特幣中國需要融資註冊,網站纔有了備案。美籍華人李啓元加入比特幣中國,日後成爲 CEO。

最輝煌時,比特幣中國曾經拿下過世界第二的交易量排行,在國內的交易所排名也一度佔據着第一的位置。但在財富漸增的世界裏,任何主體都不會一直孤獨。

分食市場

在比特幣價格飆漲的這一年,比特幣中國在國內的競爭對手出現了。

2012 年 11 月 1 日,前豆丁網 CTO 徐明星在北京註冊了北京樂酷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網站便是 www.okcoin.com。2013 年 5 月,數字貨幣交易平臺 OKCoin 上線。

9 月,新幣種萊特幣最先在 OKCoin 平臺上線,爲其帶來了巨大的用戶量,使其當月交易記錄達到 26 億元;11 月,OKCoin 交易額衝到 80 億元;12 月,OKCoin 平臺創造了最高一天 40 億交易額的記錄。此後 OKCoin 一度成爲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

來分食比特幣交易市場份額的,還有另一家,火幣網。

2013 年 9 月,購物折扣導航網站“人人折”的創始人李林和另外兩位創始人創辦的火幣網正式上線。火幣網踩準了比特幣價格大漲的點兒,平臺上線不久,比特幣價格便從 800 元一路飆升至 7900 多元,國內比特幣投資者一時激增。

數據顯示,火幣網上線的第 9 天,單日交易額達 100 萬元;上線第 50 天,單日交易突破 1000 萬元;2014 年 2 月 25 日,火幣網單日交易量超過 26 萬個比特幣,單日交易額達 10 億人民幣;上線半年,單日交易額突破 15 億元人民幣。

永久免交易手續費的營銷模式,使其日後一躍成爲中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

交易免手續費,並不代表平臺無法盈利。實際上,此後一段時間,隨着交易所數量的增加,其盈利策略也在不斷變化,主要有三種:第一是提現人民幣費用,平臺會配套各種提現套餐 ; 第二是期貨合約交易手續費 ; 第三是槓桿借貸平臺收的手續費。

在這期間,雲幣網、比特幣交易網等交易平臺也相繼出現。頂峯時市場上的交易所超過 40 家,中國成爲數字貨幣交易量第一大國,交易量佔全球的 90% 左右。

比特幣期貨交易所也開始出現。2013 年 6 月,國內第一家數字貨幣期貨交易平臺 796 交易所成立,並很快成爲國內最大的數字貨幣期貨交易所。

2014 年,OKCoin 平臺的註冊用戶超過 130 萬,火幣的用戶數也達到 105 萬,比特幣交易網的用戶數爲 25 萬。

陷入低谷

在 2014 年之前,全球比特幣交易市場上,最大的玩家是 Mt.Gox。

最高時,該平臺佔據全球 90% 的比特幣交易量,甚至是全球比特幣兌換率的風向標。

2011 年,法國商人馬克·科爾佩勒斯(Mark Karpelès)收購了 Mt.Gox,成爲其創始人兼總裁。也正是這一年,Mt.Gox 平臺出現數據庫被盜事件,引發全球連鎖式用戶密碼被盜。

2013 年,比特幣從 13.5 美元暴漲至 266 美元時,Mt.Gox 的服務器再次 down 機,引發了新一輪的恐慌性拋售。

2014 年 2 月 25 日,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 Mt.Gox 突然無法訪問,網站變爲一片空白,其官方 Twitter 帳號也被刪除一空。此後傳出 Mt.Gox 已經破產的消息,大約 75 萬枚比特幣(價值 3.75 億美元)付之東流。

2015 年 7 月底,馬克·科爾佩勒斯涉嫌做假賬被日本警方逮捕。隨後其承認在 2013 年自己手動修改交易系統中數據,使系統中平白無故多出了價值 100 萬美元的比特幣;並承認使用僞造的比特幣和用戶進行交易。

因爲 Mt.Gox 諧音“門頭溝”,該平臺的破產也被幣圈成爲“門頭溝事件”。

不僅如此,2014 年 8 月,國內山寨幣交易所比特兒 (Bter.com) 遭到攻擊,被盜 5000 萬個 NXT (未來幣)。

由此,交易所安全引發比特幣投資者的關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比特幣價格的大跌。此後,安全成爲交易所揮之不去的陰影,一直伴隨至今。

2014 年,受政策、市場等影響,國內的比特幣交易所出現第一波倒閉潮。根據媒體報道,2014 年國內至少有 18 家交易所倒閉。而有報告分析,在中國倒閉的交易所要大大超過這個數字。

此後 2015 年、2016 年由於比特幣價格在動盪中低迷,國內對數字貨幣及交易的監管逐步嚴格,國內的交易所日趨謹慎。而國外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卻呈現繁榮姿態,2014 年,Bitthumb、Coinone 等交易所在韓國建立;Poloniex (P 網)、Bittrex (B 網)則分別於 2014 年、2015 年在美國建立。

監管與出海

就在 2013 年 12 月 5 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佈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不具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爲貨幣在市場流通使用。

通知發出的當天,國內比特幣交易價格從 7004 元跌至 4521 元。

而此時正在崛起的比特幣中國受政策影響,直接將網站停掉了一個多月,不能充幣不能交易。

更多的交易所則在這一時期被“清理”掉,有的趁機跑路,有的則銷聲匿跡。

2014 年 3 月,有媒體報道,央行向各分支機構下發了一份名爲《關於進一步加強比特幣風險防範工作的通知》,該文件禁止國內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替比特幣交易平臺提供開戶、充值、支付、提現等服務。《通知》明確銀行在 4 月 15 日之前關閉爲 15 家最大比特幣交易平臺開立的銀行賬戶,切開金融機構與比特幣泡沫之間的聯繫。

消息一出,直接導致火幣網比特幣交易現價偏離較大的價格區間掛單較少,系統無法以正常價格平倉,直到價格跌到 1 元才平倉完成。

此後,各大交易所開始採用代理商的方式,解決交易用戶的資金充值問題。

監管部門對數字貨幣的政策限制,使數字貨幣交易長期處於灰色地帶。此外,交易所的期貨交易、融資融幣等踩黃線的行爲,也成爲交易所頭上高懸的監管利劍。

此後隨着央行接連推出反洗錢覈查、賬戶實名制、打擊加槓桿等政策,國內數字貨幣交易所逐漸搬往境外。

2017 年 1 月,北京、上海兩地監管部門約談、檢查國內最大的三家比特幣交易平臺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 後,三家平臺的比特幣現貨融資、融幣宣佈停止。

然而隨着 ICO 等出現,比特幣捲土重來,2017 年初價格登上 8000 元歷史高點,到當年 7 月最高達到每枚 3 萬元,國內數字貨幣投資者的熱情被重新點燃。

2017 年 6 月,全球數字資產交易所已超過 4000 家。

2017 年 9 月 4 日,中國人民銀行、網信辦等七部委發佈聯合公告《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在中國境內叫停包括 ICO 在內的所有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清理整頓 ICO 平臺並組織清退代幣。

緊接着 9 月 7 日財新網報道,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的交易所,涉及“幣行”、“火幣網”和“比特幣中國”等爲代表的所有虛擬貨幣與法幣之間的交易所。

9 月 14 日,比特幣中國網站公告稱將於 9 月 30 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9 月 15 日晚,火幣、OKcoin 幣行、雲幣網等平臺發佈公告,停止所有數字貨幣交易業務,並逐步進行代幣清退。

此後火幣、OKcoin 幣行等數字貨幣交易所開始出海,並逐步屏蔽國內用戶訪問;而比特幣中國則於 2018 年初被香港一家區塊鏈投資基金收購。

而就在國內政策高壓來臨之際,原 OKcoin 幣行 CTO 趙長鵬於 2017 年 7 月在日本創立幣安交易所。

2017 年 12 月 16 日至 17 日,數字貨幣行情網站 CoinMarketCap 的數據顯示,幣安交易所的日交易量達到 28.6 億美元。過去排行榜的領袖—美國交易平臺 Bittrex 和香港交易平臺 Bitfinex 則以 28.2 億美元的交易量和 25.4 億美元的交易量排名第二和第三。

5 個月後,幣安成爲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一的交易所。此後雖有波動,但幣安的交易量仍能穩定在全球數字貨幣交易的頭部平臺位置。

交易所迴歸

從 2017 年的 7 月到當年 12 月,比特幣價格從 2000 美金一躍升至約 2 萬美金。數字資產交易所的數量也在這半年時間由 4000 家增長至 7700 家左右。

2018 年初的“區塊鏈”熱讓數字貨幣的投資熱情重新被點燃。儘管火幣、OKcoin、幣安等均稱不對國內用戶開放,但國內炒幣熱情不減。

隨着政策的打壓,一些交易所靠收取期貨合約交易手續費和槓桿借貸利差的盈利模式走不通了。

火幣、OKcoin、幣安等平臺開始發行自己的平臺幣,並將平臺幣與上幣掛鉤,平臺幣上交易所流通。而這又成爲交易所探索出來的一種新的盈利模式。

2018 年 4 月 23 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消息稱,密切關注民間貸款利率以打擊非法集資,繼續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所有 ICO 平臺和比特幣交易已經安全退出中國市場。

但沒過多久,國內巨大的市場再次引發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的競爭。

5 月 21 日,一家名爲“FCoin”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上線。該交易所由火幣前 CTO 張健發起創立。

其主打“交易即挖礦”的模式,交易產生的交易費用會變成平臺幣 FT,並返還給用戶,相當於免費交易;並且對項目方也不收“上幣費”。

平臺一時間吸引衆多幣圈投資者。根據網上公開信息,6 月 13 日 Fcoin 交易的第 15 天,其交易量超過了 OKEx、幣安、火幣等 6 家交易所之和,被幣圈戲稱爲“宇宙第一所”。

僅用一個多月,FCoin 的註冊用戶便接近 200 萬。

與此同時,那些曾經出走海外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又悄悄回到中國市場區塊鏈 Truth (ID:chaintruth)梳理髮現,這些迴歸的交易所幾乎囊括了國內幣圈主流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包括 FCoin、火幣、幣安、OKEx、BigONE、ZB 等平臺。其通過改變網址等方式,放開對國內數字貨幣投資者的註冊,並可以進行數字貨幣交易。

FCoin 的出現,引發了交易所行業的新一輪競爭,但這一輪競爭已不同往日。

數字貨幣交易所行業後續如何,請關注區塊鏈 Truth (chaintruth)即將推出的《數字貨幣交易所沉浮錄(下)》。

來源:區塊鏈 Truth

作者:貝爾

版權聲明:
by
nc"
sa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發文時比特幣價格 ¥52272.92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