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在 2019 年 6 月 18 日正式發佈了 Libra 項目白皮書,與此同時發佈的還有技術文檔、治理文檔、Reserve 文檔等內容。目前市場上關於 Libra 的分析有很多,極端的看法把 Libra 的出現當成是「超主權國家貨幣」,是未來數字社會不同主權國家之間的「貨幣戰爭武器」;同時也有不少看法認爲 Libra 首先監管這道門檻都過不去,即使過去了也並不會是一場「革命 」

原文標題:《Facebook Libra 深度分析報告 | TokenInsight》

根據 TokenInsight 的研究,對於 Facebook 來說,發行 Libra 項目有四重原因:

  • 一場關於自我信任危機的「自我救贖」;
  • 作爲資本市場公司逐利的一種本質行爲;
  • 在未來數字通證化社會快速搶佔「先發優勢」;
  • 扎克伯格本人對未來的憧憬。

但就其意義來說絕對不僅如此,Libra 項目的發起僅僅是現代金融社會開啓數字通證化的第一步。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展快速、安全、便捷以及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已是必然趨勢。

此外,通證化的趨勢也十分明顯。Facebook 只是目前巨頭中開始嘗試的首批公司,此後必然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會發行符合自己商業模式以及業務特徵的通證。這也使得關於這些通證的法律法規監管被迫必須儘快推出,更爲重要的是,由於區塊鏈的特性,導致法律監管框架不能再僅限於單個國家或地區內。更爲全面,覆蓋範圍更管的監管框架在目前看來依然是必需。

Libra 本身作爲普惠金融的產品,能夠由下至上爲無法獲得銀行服務的人羣提供便捷、簡單的金融服務。但 Libra 的被動以及二元結構的管理極有可能造成 Libra 的「兩個」價格。此外,用戶使用 Libra 後產生的金融數據如何能夠得到解決也是 Facebook 需要面對的問題。比起「做得到但不會去做」的承諾,「沒有能力」獲取用戶隱私似乎才能真正幫助 Facebook 解決信任危機

LIT 通證背後代表的權益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對聯盟進行治理。而對於 Libra 來說,Libra 和 LIT 的雙通證設計使得 Libra 生態更加完整,便於治理。實際上 Libra 生態從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轉換的過程就是 LIT 與 Libra 兩種通證權力交替的過程。關於 LIT「同股不同權」的設計分散了早期投資機構的權利,同時又保證了其權益。

1、Libra 簡介

Libra 非常類似於目前數字通證市場穩定幣 USDT,USDC,是一種「特殊穩定幣」。與這些穩定幣不同的是,Libra 採用一籃子低風險、高流動性資產作爲價值抵押品。實際上 Libra 更類似於 IMF 的「特別提款權 SDR」,SDR 的價值也是由一籃子貨幣支撐:美元、人民幣、歐元、英鎊、日元。

由於 Libra 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因而也具有跨地域結算、低手續費、便捷、實時結算的功能。Libra 的主要使命是在世界範圍內爲用戶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特別是對於 17 億沒有無法享受到銀行服務的人羣。跨境支付是其重要目標之一。

在結構設計方面,Libra 發行在獨立的區塊鏈上,由 Libra 協會負責維護。區塊鏈上的節點負責記錄交易,實現轉賬。Libra 採用改進的 BFT 模式,機構參與網絡作爲驗證節點。

目前理論上(發起成員可以選擇不作爲節點)有 28 個節點參與,未來計劃發展成 100 個。在更長遠的未來,Libra 還計劃徹底開放網絡,將目前的「聯盟鏈」模式改進成爲完全的公有鏈模式。

圖表 1-1 Libra 與比特幣、USDT 的對比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來源:TokenInsight「由匿名性帶來的隱私與信任進退兩難局面

在匿名性方面,Libra 採用的方式與比特幣一致,都是僞匿名。這意味着 Libra 鏈上記錄的交易記錄只有用戶的一串地址,並沒有用戶的真實身份。並且 Libra 也在其區塊鏈中保證不會將鏈上交易記錄與用戶真實身份聯繫起來。但是與之稍有些悖論的地方是,用戶在使用 Calibra (Facebook 推出的 Libra 錢包)需要通過 KYC。這對於未來其他的合規錢包必然也是一樣。

也就是說,雖然 Libra 沒有將用戶的真實身份記錄在鏈上,但依然(可能會)收集了用戶的真實身份信息,同時也就能夠將用戶真實身份與鏈上交易聯繫起來。這一點也是衆多用戶對 Libra 產生質疑的其中一點。Facebook 擁有旗下所有用戶的社交、喜好信息,通過 Libra 又能夠獲得用戶金融方面的信息,一旦連接起來,等於讓用戶完全在 Facebook 面前「裸奔」。雖然 Facebook 承諾不會這麼做,但是實際上在泄露用戶個人信息事件之前,Facebook 也這麼保證過。

另外一方面,雖然合規錢包必須要用戶通過 KYC,但必然有部分錢包商爲了增加用戶量,推出不需要 KYC 的服務。而且由於這一點的需求剛性,這種服務必然會屢禁不止。

此外,即使是對於不需要 KYC 認證的錢包,用戶自己保存私鑰也是另外一個切實需要解決的痛點。這也是目前諸多去中心化的錢包商所面臨的問題。爲了賬戶的安全性,用戶賬戶的私鑰必然是一串又長又難記的無意義字符。

在數字通證市場,即使是對於這種機制多多少少有些瞭解的用戶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而對於 Facebook 來說,大部分普通用戶並沒有保管私鑰的意識。由此 Facebook 便進入了一個兩難的局面:

  • 幫助用戶保管私鑰 – 需要用戶個人信息(郵箱、真實身份等)- 用戶不信任;
  • 用戶自己保存私鑰 – 教育用戶成本過高 – 用戶資產永久丟失。

2、Facebook 的動機,問題以及通證化的未來

逐利本質的 Facebook 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Facebook 發起 Libra 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Facebook 可以這麼做。在 Facebook 的社交產品體系中,月活用戶超過 20 億,日活用戶超過 15 億。從社交的起點做支付,微信已經證明了這條道路的可行性。面對這麼大的一塊蛋糕,Facebook 不動心也難。

Facebook 幾乎所有的利潤都來自於廣告業務。而廣告業務的收入是依據用戶數量以及轉化率決定。截止到 2018 年底,Facebook 的用戶量達接近 24 億。雖然用戶量正在穩定上升,但是最終一定會到達上限,並且這個用戶量的增速必然會減緩。另一方面,從轉化率的角度,Facebook 通過用戶數據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從而提高轉化率。但是由此引起的用戶數據隱私問題也讓 Facebook 股價遭受重創。Facebook 面臨的信任危機依然嚴重。

圖表 2-1 Facebook 用戶數量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來源:Statista

目前 Facebook 和 Google 在數字廣告市場的佔有率約爲 50%。雖然 Facebook 的廣告業務仍然能夠爲其帶來可觀的利潤,但是其他廣告平臺也不斷髮力,正在爭奪市場。

圖表 2-2 數字廣告市場份額分佈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來源:eMarketer

通過 Libra 項目,Facebook 能夠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突破口。Libra 白皮書發佈當天,市場的反應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圖表 2-3 Libra 白皮書發佈後 Facebook 與西聯匯款股價變化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來源:Yahoo Finance

在 Libra 白皮書發佈當天,Facebook 股價開市上漲超過 3%;而作爲國際匯款巨頭的西聯匯款應聲下跌 2.8%。市場似乎對 Libra 項目十分看好。根據 McKinsey 的報告,2017 年全球⽀付⾏業總收益已經達到 1.9 萬億美元。其中跨境匯款佔據 2%-8%(區域差距)。即使 Libra 在用戶轉賬或提現(Libra 兌換成法幣)只收取極少數的費用,但是在這麼大的體量面前依然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Facebook 本身就是資本下的產物,不管其承諾要如何爲用戶提供服務,其代表的始終是股東的利益。公司的逐利本質是 Facebook 在做幾乎每一個決策時最核心的因素

信任危機迫使 Facebook 抓住 Blockchain 這顆「救命稻草」,但並不樂觀

在過去的一年中,Facebook 在用戶數據隱私安全方面遭到了太多人的質疑。無視、竊取、出售用戶隱私,甚至操縱美國大選。Facebook 的股價也從最高的 217 美元跌至最低 124 美元,接近「腰斬」。而區塊鏈能夠從技術角度保護用戶隱私。雖然所有鏈上數據公開,但是僅憑鏈上數據的信息,沒有人能夠準確判斷出其線下真實的用戶身份。比起「不會去做」,「做不到」似乎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 Facebook 的信任危機。

但「遺憾」的是,Calibra 錢包需要用戶進行 KYC 認證。此外,用戶如果在 Facebook 的產品中使用 Libra 進行轉賬匯款,必然是在自己的 Facebook 的賬戶之上進行。這也就意味着其實 Facebook 掌握着用戶的真實信息與使用 Libra 的匹配關係。即使 Facebook 已經保證,並且成立了子公司來獨立參與運營,不會觸碰用戶的金融信息。但是比起「能做到但不會去做」的保證,似乎只有「從技術上根本做不到」才能夠真正獲取用戶的信任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由於信任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Facebook 的「歷史」使得用戶不會輕易相信其保證。重塑信任對於 Facebook 來說,任重道遠。

監管風險依舊較大,存在被不同國家針對禁止的可能

毋庸置疑,Facebook 在進行 Libra 項目之前必然在公司內部進行了大量論證,金融、法律界的人士專業意見肯定也做足了諮詢工作。此外,Facebook 還提前與監管部門接觸,爲 Libra 在合法合規的框架下運行做了充足的準備。這一點也是大多數人認爲 Libra 能夠通過的原因之一。

從趨勢上來說,類似於 Libra 這樣的項目一定會再次出現,即使 Libra 現在不通過,未來也一定會由其他項目合法合規運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數字貨幣來說,由於金融基礎設施程度不同,不同國家的監管機構往往採取不同的態度。一般來說,經濟較爲發達的國家控制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強,因而對於金融創新較爲寬容;但新興經濟體控制金融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一般採取的措施都比較強硬。

作爲 Facebook 產品用戶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印度,對待數字貨幣的態度不算友好。此外,根據 Coindesk 的報道,Facebook 並沒有就 Libra 項目提前向印度央行尋求意見,也並沒有做任何的申請。

在印度,Facebook 擁有 4 億的 WhatsApp 用戶。同時印度也是跨境支付的體量巨大的國家之一。另外一個 Facebook 用戶量巨大的國家-巴西,對待數字貨幣的態度也同樣沒有那麼友好。

此外,法國財政部長也明確表示,「不能讓 Libra 發生,不可能讓 Libra 變成一個‘主權貨幣’」,同時也呼籲 G7 央行共同重新審視 Facebook 的 Libra 項目。美國國會議員也已經呼籲叫停 Libra 項目。

相對於這些意見,英國與美國 SEC 的意見相對較爲友好,英國央行行長則表示可以給科技創新企業在央行開放一個隔夜存款賬戶。這就意味着將企業的地位提高到了銀行同一級別,企業正式觸碰到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而 SEC 主席則表示,與 Libra 項目提前有所接觸,認爲 Libra 能夠帶來一定的正面效應,但同時也需要關注潛在風險。

數字貨幣監管本身就是一個難題。Libra 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實際上是在倒逼各地區監管機構必須表態,若允許,在什麼樣的法律框架下執行;若反對,則同樣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爲指導意見,明確在這個領域,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從這個角度講,Facebook 的 Libra 項目實際上在推動數字貨幣整個行業進步,而且這一步至關重要。

較爲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部分國家(資本管制、對待數字貨幣不友好)會地區性的限制 Libra 在當地的使用;而其他國家則會允許其使用。但是長遠來看,趨勢已定的情況下,態度消極的國家也一定會迫於內部(民衆對高效支付方式的需求)以及外部(跨境支付的需求)雙重壓力,逐漸放開,採納 Libra (或者其他類似的項目)。但這個時間週期可能較長。

說到底這其實是以 Facebook 爲代表的巨頭公司與政府機構之間的利益博弈。監管機構真正關心的其實是,此類項目是否有未被允許的套利行爲存在。金融設施發達的國家,此類監管機構忽略的套利空間較小,即使出現彌補起來也較爲容易;但是金融基礎設施發展較弱的國家,套利空間極大。若不加以控制,以利益最大化驅動的企業與企業財團可能會將這個漏洞越撕越大,造成更爲嚴重的後果。「與其關心誰在 Libra 協會里面,不如看看誰沒在 Libra 協會里面」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大量法律法規,特別是金融領域,都可以放在不同利益團體博弈的環境下來理解。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放在內部的利益團體也是一樣。

Facebook 聯合衆多企業的目的主要有三個。

  • 一是希望獲取更多用戶的信任,讓更多的企業爲 Libra 背書;
  • 二是聯合更多大型企業,組成聯盟,獲得更多的 Bargaining Power;
  • 三是在地理範圍內覆蓋儘量多的國家和地區,在產品和服務方面儘可能多的覆蓋用戶的全方面需求。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未來可能發生對單獨公司進行制裁時,聯盟有可能提供更強的反擊力度或者方式應對。

Facebook 公佈了第一批 28 個創始成員,大多數人注意力都放在哪些公司在聯盟裏。但是對比發現,有諸多重要的企業並沒有在聯盟之中。不在聯盟之中並不代表 Facebook 沒有與其溝通,相反,在創立聯盟之時,Facebook 必然儘可能地溝通足夠多有影響力的公司,試圖說服他們加入聯盟。因而沒有在聯盟之中的公司,大概率是因爲沒有接受。

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以及所有的銀行都沒有在 Libra 聯盟之中。蘋果擁有自己的 Apple Pay,雖然在返現高達 10% 的誘惑下,也沒有搶佔多少市場;谷歌擁有不輸於 Facebook 的用戶量,並且在數字廣告的行業份額上也勝過 Facebook;微軟早已經與 JPMorgan 合作,負責運行和維護其區塊鏈平臺 Quorum;亞馬遜在區塊鏈領域的佈局也早早開始。

此外,JPMorgan 也在幾個月前就發佈了自己用於系統內部流通的穩定幣 JPMCoin。衆多巨頭企業在區塊鏈的探索,以及通證化的探索無疑驗證了數字通證化趨勢的信號。

企業發行內部積分形式的先例已有很多,但積分的流通性較弱,應用場景較爲單一併且由企業隨意控制。用戶更多地是將其看作一種「優惠」,而非流通的媒介。但利用區塊鏈發行的通證,在流動性、結算、去中心化方面遠遠優於積分的形式。

企業發行通證的形式目前看來有兩種,一是單獨企業發行,用戶網絡內部的流通。這種形式的優點在於相對來說難度較低,只需要單獨企業決定即可。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單個企業的用戶量不足,通證應用場景單一,從而導致通證流動性不足。

第二種形式便是企業聯合組成聯盟,在聯盟之內發行通證。這種通證根據聯盟實力而定,若聯盟中企業服務用戶覆蓋大量國家,使得通證的流通在地理範圍內沒有國家限制。這種通證就具有了「超越國家主權貨幣」的意義,進而其可能受到的監管力度也會較大,實行難度也較大。

與之而來的便會出現兩個問題:

  • 這些通證之間是否會相互流通?
  • 不同企業或聯盟發行的通證互相之間比的是什麼?

不同企業或聯盟發行的通證能夠相互兌換流通是必然的情況。實際上美國區塊鏈企業 Circle 與 Coinbase 聯合成立的 Centre 正在致力於做這樣的事情。從商業邏輯上,用戶會使用到不同公司提供的不同商品和服務,用戶存在不同公司發行通證互相轉換的需求。在技術上,不同通證的流動性的提供依賴跨鏈技術實現。

此外,交易所也將會是提供通證交換的場所之一;當然錢包也將會類似。用戶體驗更好的方式是在用戶使用前端不需要過於繁瑣的設計。綜合來說,未來爲這些公司發行的通證提供流動性將會是一個潛在的商業機會。

其次,企業或聯盟發行的通證相較於現階段存在的市場上的通證,能夠提供真正的商品服務或是某種程度上的價值支撐。企業或聯盟發行的通證目的一般是在其現有業務的基礎上,利用通證作爲購買其商品的媒介,爲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使用體驗。

此外,電子化通證的分佈式特點,使得企業服務範圍可以低成本擴大,大大降低企業的商務拓展成本。美國早期銀行業出現過哈耶克在《貨幣非國家化》中描述的不同銀行發行自己的信用貨幣景象。

只是沒想到在幾十年後,不僅是銀行,商業化公司也開始這樣的嘗試。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發行的通證不會出現依靠自有信用發行通證的情況,「鑄幣權」暫時來看依舊只能由央行依靠國家信用掌握。而這些通證競爭的本質還是企業或聯盟能夠爲用戶提供商品與服務的價值。而通證的性質除了作爲流通的媒介以外,還可以作爲權益的證明。區塊鏈通證的可編程性能夠賦予其股權、債券又或者是介於二者之前的其他性質。

3、Libra Reserve 與貨幣問題

3.1 Libra Reserve

Libra 作爲「類穩定幣」,價值支撐依賴於背後的一籃子低風險資產。Libra 成立了 Libra 協會管理 Reserve 資產。協會的核心目標是保證 Libra 的保值、穩定,從而能夠被應用於交易媒介。

資金來源

Libra Reserve 的資金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1. 投資者通過購買 Libra Investment Token (LIT)投入的法幣資金;
  2. 用戶(通過機構)購買的 Libra 投入的法幣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持有 Libra 不會收到任何的利息。而 Libra 協會則會將收到的資金用於資產配置,主要配置於低風險、低波動以及流動性較高的資產。滿足這些特徵的資產選擇範圍其實不大,主要是主權信用評級較高的國家貨幣以及部分短期債券。相較於銀行賺取的是高底利息差,Libra 協會賺取的是零利息「貸 」給用戶 Libra 與 Reserve 管理的利息差

除了上述利息收入外,Libra 協會的另外一個收入是用戶轉賬或 Libra 與法幣兌換過程中的手續費。相較於傳統的國際匯款,Libra 的支付方式利息一定極低。但是在極大用戶量以及交易量的前提下,這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Libra 協會所有的收入在覆蓋成本(包括運營成本和激勵用戶、商戶使用 Libra 的成本支出)後,會根據 LIT 的持有量給初期投資者分紅

Libra 的「兩個價格」

Libra 協會在管理 Libra 的方式上類似於央行到商業銀行的二元結構。用戶並不能直接向 Libra 協會兌換 Libra 或者贖回法幣,而是必須通過 Libra 認證的機構進行。而 Libra 協會對於資金的管理完全是被動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Libra 並不會主動調整市場 Libra 的數量(所謂「貨幣政策」),而是根據用戶通過認證機構的反饋進行。但這種方式便會存在一個利差空間。

Libra 的價格由其背後的一籃子資產加權決定。在背後資產沒有變化時,Libra 的「價格」也不會發生變化。而且在短時間內,在 Libra 協會眼中,Libra 的價格也是固定的。

但 Libra 實際的市場「價格」則是會根據市場價格產生波動。也就是說,在市場對 Libra 的需求產生變化時(如某個地區突然禁止或者允許 Libra 的使用,某個公司或者機構接受或拒絕 Libra 作爲支付手段),短時間內 Libra 就會出現兩個「價格」:Libra 的「官方價」和「市場價」。

而由於 Libra 採用被動管理,只能通過用戶的需求,傳到至認證機構才能夠調節。這就使得認證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利潤空間,即在「市場價」較高時,低價向 Libra 協會兌換 Libra 然後高價賣給用戶;反之則進行相反操作

貨幣屬性

從一籃子貨幣的角度看,Libra 十分類似於 IMF 的 SDR。但 Libra 的主要目的是作爲用戶日常使用時的支付結算手段。對比國家主權貨幣,Libra 的應用範圍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具有一定的「超主權國家貨幣」的性質。但目前來看,所謂「Facebook 帝國」有些無稽之談,Libra 也不太可能會獲得或者敢賦予自己「鑄幣權」。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監管機構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由於滿足 Libra 協會對 Libra 背後價值支撐的資產並不多,Libra Reserve 中大部分資產將會是美元或美元債券。美元目前其實已經是世界貨幣,Libra 的出現對於美元的地位不會產生任何挑戰。因爲目前看來,Libra 僅僅是對美元增加的額外的需求,原則上沒有對美元或者是其他背後法幣的貨幣政策產生絲毫影響。

更可能的一點是,Libra 的價值最終還是用美元衡量。作爲支付手段,Libra 的本意是成爲其他商品服務甚至是法幣的計價單位。但正如 SDR 的結果一樣,試圖成爲美元以及其他貨幣的計價單位,但實際上還是利用美元來衡量其價值也就是說用戶不會用 Libra 衡量美元,而依然使用美元(或其他法幣)來衡量 Libra「值多少錢」

其實比較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英格蘭銀行的表態,是否真的會爲此類金融科技創新企業開放隔夜提款權。Libra 又能夠獲得多少央行的認可,在央行開戶進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從而獲得與銀行一樣的地位。一旦這種情況出現,Libra 的未來將大不相同

普惠金融,以及對其他國家貨幣的衝擊

Libra 聲稱自己要致力於爲 17 億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服務。這些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羣通過智能手機就能夠使用 Libra,這的確符合普惠金融的概念。但這些人羣所在國家的金融系統,貨幣體系是否會收到衝擊?

從最簡單的貨幣數量上考慮:

MV=PQ

一但人民開始大量選擇使用 Libra 而非本國貨幣,也就是改變了本國貨幣的流通速度 V,商品總量 Q 不變,同時需要穩定物價,也就是 P 不變的情況下,必然要改變貨幣供應量 M。一旦改變貨幣數量,也就影響了當地的貨幣政策。在失控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加以調整的難度更大。而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最有可能出現的解決辦法便是當地政府開始進行資本管制。Libra 的普惠金融願景也難以實現

但是從市場經濟考慮,如果有其他的選擇,一個國家內最終使用貨幣作爲支付手段完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在一些高通脹國家,Libra 或許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辦法。此外,在目前已經美元化的國家中,採用 Libra 或許是一個提高支付和結算效率的方式之一

4、Libra Investment Token 和協會治理

Libra 生態往去中心化方向發展的過程,實際上依靠的便是 LIT 和 Libra 兩種通證的「權力交替」過程;兩者共同構建完整的 Libra 生態

在 Libra 的生態中,除了 Libra 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通證:Libra Investment Token,LIT。LIT 目前只有滿足 Libra 協會要求的機構才能通過投資換取。LIT 的主要權益是在 Libra 協會中的投票權,也就是 Libra 生態的治理權;此外 LIT 的另外一個權益是 Libra 經營的收益分紅權。

圖表 4-1 Libra 協會的治理模式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來源:Libra Association

通過投資獲得 LIT 的機構都可以作爲 Libra 網路節點,而後期機構則可以通過持有 Libra 成爲網絡節點。所有的網絡節點都可以指派一名代表參與 Libra 委員會當中,而 Libra 委員會中的代表又通過選舉產生 5-19 名代表作爲「董事會」成員,負責日常事務。

在治理方面,Libra 的投票治理分爲兩層。第一層是在委員會層面的治理。持有 LIT 或者 Libra 的節點都擁有投票權,但是爲了避免創始成員的影響力過大,初期通過購買 LIT 成爲節點的機構最多隻能擁有不超過 1% 的投票權。但是後期通過持有 Libra 的節點則不受此限制。這樣的做法合理性在於,首先限制創始成員在委員會的權利;其次是將權力交給與 Libra 網絡綁定較緊的節點(持有大量 Libra)。

圖表 4-2 治理結構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來源:TokenInsight

Libra 對兩種通證的定位,以及利用通證的數量變化來達成整個生態治理結構變化的設計有其獨特的創新之處。LIT 定位於早期合格投資機構,以及早期偏中心化的治理;而 Libra 定位於後期網絡去中心化以後,更大範圍的社區治理

早期的 Libra 生態屬於聯盟鏈的形式,治理方式也較爲中心化,但相較於其他項目,Libra 的節點聲譽相對更高,更加容易獲得信任。而後期向去中心化過程的轉換,其實是圍繞着 LIT 與 Libra 兩種通證的地位變化進行。

委員會在 Libra 運行第五年時,會將 20% 的投票權交給持有 Libra 的節點,而非僅是持有 LIT 的投資人。一切關於 Libra 生態的重要決定,都需要在委員會中投票表決通過。

Libra 對於委員會的設計類似於「同股不同權」,但同時又保證分紅收益於「股」成正比。在不打擊早期機構投資者熱情的同時,努力保證生態的去中心化能夠得以實現。

5、行業發展的影響

Libra 的出現,實際上也創造了許多投資機會以及新的商業機會。

首先便是目前許多機構正在嘗試申請成爲 Libra 的創始成員之一,但這一點的要求較高。簡單來說,需要企業繳納一千萬美元用於購買 LIT;此外對企業的財務要求,服務用戶的要求也較高。

其次是在各個地區成爲 Libra 認證的機構,作爲」中間商「負責 Libra 協會與用戶的溝通媒介,主要工作便是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調整 Libra 的流通量。第三個較大的需求是對 Libra 錢包的需求。

Facebook 對 Libra 項目的發起,證明了數字通證化是未來趨勢。不管從短期或長期來看,對於數字通證市場都是利好因素。特別是對於一些主流通證而言。Libra 很有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啓合法的法幣與數字通證便捷渠道,側面增加了如比特幣等通證的流動性,使得比特幣更容易讓人人獲取。從定位上說,比特幣作爲另類投資標的與 Libra 作爲交換媒介的角色沒有衝突。

比特幣等通證正式開啓了數字通證化的時代,USDT 等一系列穩定幣構建了數字通證與法幣之間的兌換橋樑,而 Libra 則在穩定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這個範圍擴大到不受地理位置限制。

最後,後續企業或聯盟緊跟 Facebook 與 Libra 協會的步伐。不同通證之間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自由競爭之後什麼樣的通證會生存下來,誰又將會被淘汰。一場聲勢浩大的數字通證化進程正式開啓。

深度解析 Facebook Libra 項目的前景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