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數字資產交易所經歷了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的萬所齊開、欣欣向榮,到年末的哀鴻遍野,無數興衰起伏的故事在此上演。同時,穩定幣、監管、安全、衍生品等因素相繼對交易所行業發揮了重大影響,引發了諸多重大趨勢與變化。

而在這些變化的背後,同樣也有很多相對穩定、保持不變的現象與本質,它們驅動着交易所行業發生的大部分變化,並促進行業的進化與發展。

本文總結這一年交易所行業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背後的不變,希望能帶給各位讀者一些啓發。

上半年:光鮮亮麗、形勢大好

2018 年交易所行業的爆發始於 2017 年底到 2018 年初那輪超級牛市。在那段時間,隨着各大數字資產價格的大漲,公衆對區塊鏈行業的關注度以及認可程度劇烈上升,同時激發了許多創業者來到區塊鏈行業。

而在區塊鏈行業種種細分方向中,交易所具有商業模式清晰、利潤豐厚、政策風險相對較低等特點,對這些新入行者格外具有吸引力,從而成爲區塊鏈行業最熱門的創業方向之一。

據粗略估算以及參考市場各方面說法,在今年上半年,全球數字資產交易行業新誕生了超過 1 萬家類型各異、位於不同地區的交易所,市場上一度戲稱「交易所數量比項目數量還要多」。

不過由於交易所籌備與開發週期至少需要 2-3 個月,2018 年最初的幾個月市場新增交易所並不是特別多,主要還是那些老牌交易所在市場上頻頻發聲並引起公衆關注。

1 月底,火幣、OKEx 與 ZB 網等交易所相繼宣佈發行平臺幣,掀起了 2018 年平臺幣發行的第一個高潮。幣安是最早發行平臺幣的交易所之一。2017 年 7 月,幣安開啓了 BNB 的私募,年底前 KuCoin、DragonEX、CEO 交易所等新成立交易所都推出了自家的平臺幣,進而隨着年底那波超級牛市迎來瘋漲,平臺也隨着獲得巨大收益,其中幣安平臺幣 BNB 上漲了近 200 倍,躋身「百倍幣」行列。

平臺幣的火爆令一大批市場老牌玩家發現,交易所除了手續費與上幣費還可以通過發行平臺幣獲取可觀的收入。由此,火幣等老玩家迅速行動,在 1 月份一擁而上推出自家的平臺幣,並且大多是通過購買手續費點卡贈送的方式發行,以儘可能規避監管風險。

由於這批平臺幣的發行者基本上都是具有較長曆史的老牌交易所,其發行價較 2017 年下半年那波平臺幣普遍高出很多,因此漲幅也難以再現前一波平臺幣的漲勢,至今爲止最高都沒有超過 10 倍。

隨平臺幣興起的還有投票上幣機制。該機制最早在 2017 年 12 月出現在幣安或者 Bit-Z 交易所,用戶可購買並使用其平臺幣爲其認可的幣種投票,排名靠前的幣種則將直接登陸交易所,該模式一出現就受到了用戶的歡迎,既爲交易所帶來了大批流量,同時也給交易所迴流了大量平臺幣。老牌交易所發行平臺幣,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爲推出投票上幣機制做鋪墊。

2 月中旬,火幣立即啓動了上幣投票活動,並推出了全新子品牌、爲該活動服務的 HADAX 交易所。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期投票活動一度成爲全行業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根據規則,火幣會根據投票結果從 60 個投票項目中選擇 10 個作爲首批上線 HADAX 平臺的項目,每個用戶最少可投 1 票,最多可投 100 萬票,每投 1 票需支付 0.1HT。爲了儘可能爭取上線,大量項目在鼓動社區用戶爲其投票的同時,還僱傭了大量刷票機構與個人爲其投票。

在最後的投票結果,排名前三的項目幣投票數量都達到千萬級別,投票花費分別爲 4793 萬元、4439 萬元、4365 萬元。其中,第一名的投票人數爲 6367 人,第三名爲 1047 人,這意味第一名項目幣的投票者平均投入 7527 元,第三名項目幣的投票者平均投入 41693 元,其中水分可見一斑。

盤點:2018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被動演變和主動探索_HADAX 第一期投票結果 _

投票上幣活動原本面向用戶推出,旨在篩選出多數用戶認可的幣種,但火幣投票活動發展至此,顯然已經偏離其原本目的。但從平臺幣的角度來看,火幣不僅從投票活動中獲取了大量免費的平臺幣 HT,HT 價格也從 2 月 12 日活動開啓日的 1.6 美元漲至月底的 2.3 美元,此般收益驅使火幣基本維持了原有投票機制,但這也爲 HADAX 半年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此後的幾個月,交易所行業則相對平靜,主流交易所一方面通過投票上幣等活動來提高用戶活躍度,另一方面在加快全球化步伐以及推進合規化,儘可能獲取更多國家的用戶。

同時,各類新交易所開始加速出現,其中孕育着交易所行業年度最大黑馬 FCoin,它不僅將交易所行業推向年度最高峯,也掀起了年度第二波平臺幣發行高潮。

FCoin 相比其他交易所,最大亮點在於提出了不設硬頂的交易挖礦模式,用戶在 FCoin 進行交易後可獲得手續費等值的 FT 返還,同時 FT 持有者可根據持幣比例獲得平臺收入每日分紅。這無論是對價格敏感的個人用戶還是大額交易的機構用戶,都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數據顯示,FCoin 在今年 6 月日交易量最高時突破 1000 億元,超出其他所有交易所總和,平臺幣 FT 價格則最高上漲近百倍。

隨着 FCoin 通過交易挖礦模式順利實現冷啓動,交易量猛增至數字資產交易所前三,大量團隊從中意識到交易挖礦模式在交易所行業仍存在很大的機會,尤其是交易挖礦模式能給行業帶來很多變量,所以 FCoin 成爲他們借鑑的對象。

短時間內,市場上湧現出大量推行交易挖礦模式的交易所,部分是原先一些正在開發中的交易所臨時決定改變機制而生的,還有一些是某些一線交易所在原有平臺幣的情況下再發行專門用於交易挖礦的幣種,並紛紛在數據上取得頗爲亮眼的成績。

在 FCoin 等挖礦交易所的刺激下,主流交易所大多如坐鍼氈。6 月 19 日,OKEx 率先行動,宣佈推行開放共贏計劃,將開放其技術和運維資源支持建立 100 家採取交易挖礦模式的交易所。此後幣安、火幣、ZB 網等數十家排名靠前的交易所都宣佈了類似的計劃,利用自身多年經驗支持外部團隊創建交易所。

此時,交易所最好的半年已經走向了尾聲。

下半年:集體敗退、哀鴻遍野

7-8 月,伴隨着 FCoin 崛起的激勵、主流交易所的支持,以及部分年初入場團隊相繼開發完畢,交易所仍然在大量出現,迎來全年新交易所入場的最高峯。

而此時,交易所行業全方位下滑與敗退的跡象也已經顯現。7 月初,FCoin 所引爆的交易挖礦模式在被大量模仿的同時,也已經成爲輿論猛烈抨擊的對象。

在以 FCoin 爲代表的不設硬頂的交易挖礦機制下,用戶無論交易量以及支付的手續費有多高,都能獲得等值的平臺幣獎勵。同時,FCoin 用戶邀請好友使用 FCoin 後可獲得被邀請者 90 天內所有手續費 20% 的獎勵。

根據年中的調查,在這樣的機制下,如果用戶註冊兩個賬戶並使用邀請獎勵機制,用戶每次使用交易都能獲得與交易手續費 120% 等值的 FT 返還。以手續費爲千分之一計算,該用戶每次交易都可以獲得價值本金萬分之二的 FT 純收益,而交易次數以及本金大小決定着用戶當日總收益。

面對豐厚穩定的收益,一大批以刷交易量爲目的的量化機構來到 FCoin,共同造就了 FCoin 傳奇。爲了儘可能降低 FT 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這些「礦工」會傾向於儘快將手中的 FT 拋售,而只有足夠的新資金接盤才能保證 FT 價格的穩定。一旦新增用戶資金低於礦工拋盤,幣價就會無法支撐,繼而導致幣價下滑和礦工刷單量下滑,然後 FT 持有者的分紅也會下滑、持幣意願下降,幣價再進一步下滑,整個平臺生態進入負反饋模式。

FCoin 等交易挖礦交易所隨後的市場表現,幾乎完全按照前述判斷呈現。由於新用戶大幅下降,FCoin 交易量以及 FT 幣價從 7 月開始就進入下滑通道,而且一跌不可收拾。

盤點:2018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被動演變和主動探索_FT 幣價走勢 _

期間,FCoin 還曾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模式,試圖以此吸引更多新用戶與新資金,例如創業板、幣改、FT 權證等,但均以失敗或效果差告終,例如 FCoin 幣改區第一個項目 QOS 在上線五天後即下跌 83.1%,其戰略合作的保險幣種 FI 在 8 月初較 7 月初跌去 94.8%。到後期,FCoin 的種種動作幾乎都被公衆視爲「割韭菜」,FT 幣價如今已經較最高點跌去 98% 以上。

至此,FCoin 試圖打造通證模型典範、顛覆傳統交易所模式的夢想完全破碎。

其餘採取交易挖礦模式的交易所情況也大致相似,交易量與幣價雙雙大跌,用戶也紛紛離去。OKEx、火幣等交易所一度大力推動的「雲交易所」模式以及上百家已合作的交易所也逐漸消失在公衆視野中,成爲老牌交易所與新興交易所交戰的「炮灰」。至於那些採用交易挖礦模式的主流交易所,大多也宣佈停止交易挖礦,平臺幣不再由用戶交易產出,例如 Bit-Z、DigiFinex 等。

證券交易所中的漲跌停機制一度出現在少數中小型交易所,規定部分幣種每日的漲跌幅限制在 10% 以內,但由於不符合數字資產內在規律,目前這些漲跌停機制幾乎全部取消。

與此同時,主流交易所此前粗暴發展的惡果也逐漸浮現,其中最明顯的現象當屬上線了一大批「垃圾」幣種導致衆多維權者前來聲討,並引發了衆多負面輿論。

以火幣 HADAX 爲例,火幣早前對刷票的容忍導致大量垃圾幣種登陸 HADAX,隨後大部分幣種都呈現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走勢:先是迅速拉伸數倍,隨後快速下墜、破發,致使大量投資者損失慘重。期間,火幣雖然對 HADAX 上幣規則進行了多次大幅調整,但仍然沒有顯著成效。最終在今年 9 月,火幣放棄了負面滿滿的 HADAX 品牌,並更名爲火幣創業版。

其他交易所也面臨着類似的情況,由於此前對「金主」項目來者不拒或審覈寬鬆,致使平臺上出現許多質量低下的項目,隨着這些項目相繼「收割」完畢跑路以及本質顯現,它們逐漸成爲無人問津的「幽靈」幣種,交易量都在五位數之下。

從表面上來看,這些「垃圾」幣種的大行其道只是對投資者造成了大量資金損失,但從深遠意義上來看,其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再投資能力與意願,繼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2018 年底這輪超級熊市的誕生,而這輪熊市致使幾乎所有交易所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前,雖然大量交易所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擊與批評,但可以憑藉手續費以及平臺幣收益維持交易所的日常運營、獲取可觀利潤,而這輪熊市的跌幅超出了絕大多數交易所的承受範圍,也讓實際收入大幅縮水。

交易所曾經還被視爲區塊鏈行業爲數不多可以旱澇保收的生意,但在這輪熊市當中,絕大多數交易所都陷入了虧損境地。據瞭解,由於數字資產價格、交易量普遍大幅下降,以及大量未上市項目不願在熊市上所,交易所同時面臨着手續費收入、上幣費收入以及平臺幣價值的大幅下跌的境況,這也使得交易所的收入大減。

於是,熬不下去的玩家相繼選擇退場。從 10 月開始,MEX、Bmart 等交易所陸續被曝光出現無法提現、官網無法打開等現象,玩客網、OKUEX 等交易所則直接宣佈無法繼續運營並將關閉網站。據統計,出現前述現象或宣佈停止運營的交易所不下 80 家。

此外,還有大量交易所呈現「假死」狀態:雖然官網可正常打開和登錄,且具有連續性交易與掛單,交易量可觀,但買賣掛單、成交金額、交易曲線等都呈現規律性的操縱特點。換言之,大量交易所內的交易都在依靠機器人維持虛假交易場景,幾乎沒有真實用戶,宛如一家家「幽靈」交易所。

即便是排名相對靠前的交易所也深受熊市之苦,在虧損之下選擇大量裁員以維持中長期的穩定運營。近期,火幣就多次傳出裁員消息,有媒體稱裁員比例高達 50%,並已經裁掉上百人。在上半年不顧一切地野蠻生長、瘋狂逐利後,交易所們最終還是自食其果了。

交易所的變與不變

在歷數交易所行業今年以來的種種事件與動作之後,我們基於大量歷史資料對行業進行了整理與分析,並總結了以下幾大變化與趨勢:

第一,交易所內外部的投資併購越來越多,多個具有複雜生態體系的交易所巨頭誕生。在獲取鉅額財富積累後,許多老牌交易所開始大量對外投資或收購,佈局媒體、礦業、錢包等上下游領域,建立以自己爲中心的區塊鏈生態系統。

盤點:2018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被動演變和主動探索_ 部分交易所的收購案例 _

其中,國內交易所以火幣爲代表,今年至少進行了 50 個以上區塊鏈相關項目的投資併購,其中以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區塊鏈媒體、公鏈項目以及第三方服務商爲主,同時內部正在研發或推出了公鏈、錢包、礦池、諮詢等業務,涉及面極其廣泛;國外則以 Coinbase 爲代表,今年至少發起了 6 起全資收購,涉及證券交易商、去中心化交易所、數字身份認證項目等方向,圍繞着區塊鏈金融領域深度佈局。

諸如幣安、OKex、Bibox 等交易所也都進行了數量不等的對外投資併購,逐步搭建其生態系統。此外,今年也有多個老牌交易所被行業外巨頭收購,成爲其母公司更龐大生態體系的一部分。

第二,交易所對幣種上線機制的探索越來越多,同時下線原有幣種成爲主流交易所的常規動作。在過去,交易所往往通過衡量項目知名度以及上幣費高低來選擇上線哪些幣種,外界無從獲知其內部決策機制與過程。今年以來,交易所行業至少出現了平臺幣投票、抵押平臺幣、按幣種充值人數排名等四五種公開的上幣機制,雖然其中暗藏了交易所們的一些野心——拉動平臺幣價格,但對多數項目方而言無疑是降低了門檻。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新出現的上幣機制很難說探索成功,這些機制很大程度並沒有對項目的技術實力做出要求,其實質是在考驗項目方的市場營銷能力以及敢於花錢的勇氣,目前也並沒有真正的優質項目通過這些上幣機制登陸交易所,反而出現一大批質量低劣的幣種,致使交易所的用戶資產嚴重縮水,在給交易所招來許多維權者的同時也有損其品牌形象。

爲了彌補形象以及防止對投資者的進一步造成傷害,從下半年開始主流交易所陸續將其平臺上項目進展緩慢、交易量持續低迷的幣種分批次下線,其中 OKEx、Bittrex 都已經下線至少 100 個幣種。

盤點:2018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被動演變和主動探索_ 部分主流交易所下線幣種的情況 _

第三,交易所合規化進程較爲順利,全球化發展趨勢明顯。今年,至少有日本、韓國、美國等數十個國家與地區出臺了與交易所相關的政策法規,直接開放數字資產交易所牌照申請的國家也有近 10 個,這些規定對交易所的技術與運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同時,這對志在全球化發展的部分交易所帶來了契機,幣安、CoinBase、火幣等主流交易所陸續在監管政策較爲明確的國家開設辦事處、地方站甚至法幣交易所。以幣安爲例,其今年 3 月就宣佈將總部遷至政策相對友好的馬耳他,此後陸續宣佈在烏干達、列支敦士登、新加坡等國開設法幣交易所。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合規成本較高且難度大,大部分交易所都傾向於遊離在灰色地帶繼續過往的打法,與監管保持距離,並由於文化差異、政策等問題許多交易所在海外也屢屢碰壁。

第四,交易所對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衍生品類型也越來越豐富。衍生品交易在金融資產交易中始終佔據重要地位,但由於系統複雜度高、技術難度大、團隊實力有限等原因,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過去只在 OKEx、BitMEX 等極少數交易所中出現。

隨着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的紅利效應越來越強,以及 OKEx 等老牌衍生品交易平臺漏洞頻出,衍生品交易在今年成爲大量交易所眼中的「香餑餑」。

主流交易所中,OKEx、BitMEX 等繼續豐富其衍生品類型以鞏固優勢,火幣、Bibox 等主流交易所相繼推出衍生品交易服務以完善佈局,部分諸如 MXC、BTEX 等中小交易所也推出永續合約等衍生品交易,試圖以此招攬人氣。此外,今年還有 JEX、BBX、GAEA 等主打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誕生,類型涉及期權交易、掉期交易等。

第五,各交易所的穩定幣交易區多樣化趨勢明顯,不再由 USDT 壟斷市場。在 2018 年之前,USDT 已經獨佔幾乎所有交易所的穩定幣交易區近三年,但期間其透明度一直被受詬病,屢被指責存在私自增發、挪用法幣等行爲。

從 2018 年初開始,市場上陸續有 DAI、USC 等新興穩定幣誕生,但在用戶交易習慣、交易所上幣費門檻等種種原因下並沒有對 USDT 的地位形成實質性威脅。

真正的契機來自於今年 9 月紐約金融服務局相繼批准 GUSD、PAX 等穩定幣發行,TUSD、USDC 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認可,它們頓時成爲主流交易所爭奪的對象。時至今日,各大主流交易所基本上都已經推出 USDT 以外的交易區,並上線多個穩定幣,爲用戶提供足夠豐富的選擇。

第六,隨着交易所安全事故頻發,去中心化交易所越來越受重視,但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幣安、Coinbase、Bitfinex、BiBox 等主流交易所都正在通過自建、收購等多種方式佈局去中心化交易領域,同時也已經有上百家大量原生去中心化交易平臺誕生,湧現出多個鏈上交易的性能解決方案。

但從用戶反映來看,由於流動性不高、交易存在延時等問題,大部分用戶仍傾向於在中心化交易所交易,去中心交易所獲取用戶的成本與難度都很高,進一步普及或許還需要某些突破性進展。

總體上而言,交易所行業今年發生了許多意義重大、各有側重的變化,但在這些繁雜多樣的變化之下,交易所行業也存在很多相對穩定、基本保持不變的本質。

交易所即用戶交易各類資產的所在地,用戶與資產分別是交易所的兩大核心要素,一方面要篩選出儘可能豐富、優質的資產供用戶選擇並投資,另一方面要獲取儘可能多的用戶提升各類資產的流動性,這是交易所永恆不變的本職工作,前述上幣機制、全球化發展、衍生品交易都是如此。

不變的還有一點,爲用戶交易過程提供儘可能安全、穩定的交易環境與機制,以及爲用戶資產提供儘可能安全的儲存環境,也是交易所非常重要的任務,前述穩定幣交易區、去中心化交易所、合規化發展都屬於此。

但由於行業缺乏監管以及潛在收益較高,有相當一部分的交易所並不是抱着做「交易所」的心態在做事,而是把交易所當成了純粹的圈錢工具,通過挪用用戶資產、發行空氣幣、操縱幣價甚至攜款跑路等方式撈錢,將交易所的職責完全棄之不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整個行業環境的惡化。在各國監管尚不到位的情況下,這類「交易所」的大量存在很可能也會是交易所行業一段時間的常態。

站在 2018 年的末尾來看,2018 年的交易所無疑出現了許多令人欣喜的積極變化,但更多的還是行業的混亂無序與急躁浮誇,致使行業亂象重重,並在下半年隨着熊市徹底爆發。

在任何行業邁入正軌,走向合規化、秩序化之前,必然會經歷許多彎路、錯路,以及部分投機主義者的破壞,區塊鏈行業如此,交易所行業更是如此。面對重重困難與挑戰,真正秉持初心、用戶至上的交易所應當在 2019 年繼續保持自律與合規,苦練內功,當外部契機來臨時,這類交易所大概率會是最終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