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在幣圈侵淫了一段時間,應該有很大機率聽說過 「To Da Moon」這個詞,指的是某個加密貨幣價格保持上升勢頭,勢必有一天抵達月球。

當萬幣齊漲的時候,的確給人一種幣價能 To Da Moon 的錯覺,比如去年的牛市,就給人這樣的感覺。

當我們回顧去年的時候,會發現,整個牛市的重要推手是 1CO,更準確地說,是 ERC20 標準,是它讓發幣變得輕而易舉,代幣融資一時興盛。但隨着空氣幣破發潮來襲,監管部門叫停 1CO,人們對「幾分鐘內創建代幣」的模式也逐漸失去熱情。

1CO 被口誅筆伐,ERC20 也被認爲是助長泡沫吹起的幕後推手。

實際上,ERC20 並不是以太坊唯一的標準,以太坊還有 STO 的 ERC1400,帶來加密貓的 ERC721,以及掀起區塊鏈收藏品浪潮的 ERC1155 等等。

新標準造就新應用,也成就瞭如今的以太坊。

1 廣爲人知的 ERC20

2016 年 8 月,聯合廣場基金 USV 分析師 Joel Monegro 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分佈式網絡的價值通常在協議層,而非構建與協議層之上的應用程序。

這個觀點促使人們將目光轉向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開始討論 DApp 和底層平臺的價值,而關於區塊鏈「胖協議,瘦應用」的說法也開始流行起來。

ERC number (ERC 表示以太坊徵求意見,即 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數字代表分配給該徵求意見的編號),正是「胖協議」中的一環,它有點類似電信行業中的 IEEE 標準,ERC 後的數字是每個標準的編碼,開發者要在以太坊上發行代幣,需要遵循相應的標準。

在以太坊整個生態中,應用最廣泛的是 ERC20 標準。

ERC20 面世前,開發者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創建代幣,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開發者要查看代碼,相當痛苦,另外,也沒有錢包能兼容那麼多代幣」,以太坊開發者李科稱。

2015 年 10 月底,幾位開發者在 GitHub 上傳了一份文檔,文檔顯示,用戶可以依據 ERC20,創建具有統一標準的代幣。

這是 ERC20 協議的首次問世。

除了 ERC20,以太坊還有哪些知名的標準?ERC20 代碼提交時間與數量分佈圖,截圖來源:https://github.com/ethereum/EIPs/graphs/contributors

ERC20 的提出者設計了一套流程:在填寫代幣參數前,開發者先將一組特定函數(接口)集成到他們的智能合約中,之後,完成代幣單位、名稱、發行總量、所有者、賬戶餘額、通過所有者調用的方法等參數設置,即可完成創建。

不僅兼容其他代幣,整個過程簡單便捷。據 Etherscan 的數據,截止 10 月 16 日,在以太坊這個區塊鏈平臺上,總共有 129717 種代幣的智能合約被創建成功。

除了 ERC20,以太坊還有哪些知名的標準?截圖來源:Etherscan

將近 13 萬種智能合約,對應着 13 萬種代幣,雖然所屬項目不同,但這些代幣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遵循同一種標準,即 ERC20 創建的。

但便捷的操作加上低門檻發幣,爲後來瘋狂的 1CO 埋下了伏筆。

2 掀起 1CO 狂潮

遵循 ERC20 標準能帶來什麼好處?

在 ERC20 提出前,以太坊開發者必須爲每個代幣創建單獨的 Solidity 智能合約,每個智能合約,都是全新的,那些支持代幣轉移、存儲的交易所、錢包,也必須編寫相應的代碼,以便兼容,最後出現的情況便是:代幣越多,整個過程就越難完成,代幣之間兼容性也很差。

ERC20 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作爲代幣的標準接口,ERC20 完成了代幣的標準化。一般情況下,ERC20 代幣之間能互相兼容,也可以便捷地與外部交互。

換句話說,只要是基於該標準創建的代幣,都可以與以太坊上的其他智能合約、去中心化應用無縫交互。

李科表示,即使是不熟悉代碼語言的人,也能很快完成創建代幣的工作,網絡上也有很多「5 分鐘創建基於以太坊的代幣」教程。

很多像李科這樣的開發者,也是在 ERC20 出現後,纔開始把目光轉向區塊鏈。

因此,雖然在 ERC20 標準提出的早期階段,即便沒有被以太坊社區強制使用,部分開發者還是會自發地遵循該標準。

2015 年被提出,兩年後,ERC20 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併成爲 2017 年牛市的重要推手。

2017 年 9 月 11 日,以太坊開發團隊宣佈,正式將 ERC20 標準列入以太坊代幣通用規則,另外,該標準也成爲項目方進行 1CO 發行代幣的基礎準則之一。

由於便捷的操作,ERC20 讓發幣輕而易舉,極大程度降低了代幣融資的門檻,短短几個月,加密貨幣開始從極客的玩物,變成數百萬普通人新的投資工具。

但瘋狂之下,必然湧入各種心懷不軌的攪局者。

由於發幣無需錨定實物資產,也沒有確權功能,導致空氣幣氾濫,金融詐騙事件頻發,代幣融資開始被監管部門叫停。

尤其是打着區塊鏈幌子,實則詐騙的團隊跑路後,有人開始把原罪歸咎於 ERC20,關於「ERC20 引領以太坊未來」的溢美之詞,也逐漸銷聲匿跡。

除此之外,ERC20 標準本身的缺陷也開始爆發。

由於 RC20 代幣的智能合約僅支持跟蹤、分配資金,不能調用相應的代碼,實時更新數據庫,如果用戶將代幣發送到了某些智能合約地址,發送人資金減少了,卻可能未被計入對方賬戶。

李科:「簡單說,就是用戶自定義一個合約,想要轉出去一筆賬,可惜對方賬戶檢驗出錯,但是合約還是執行了,轉出去的幣就消失了,當然找不回來了。」

3 ERC777 的機會

ERC20 優勢固然明顯,但由於其自身的缺陷,也潛藏着巨大危機。

成千上萬的代幣、交易所和錢包,都和 ERC20 關係密切,在漏洞無法消除的情況下,開發者開始嘗試啓動更安全的標準。

2017 年 11 月 20 日,開發者在 GitHub 上提交了以太坊改進協議(EIP,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s) ERC777。該標準優勢在於,它不僅解決了 ERC20 存在的缺陷,還能兼容依據 ERC20 創建的代幣,任何基於先前標準的項目都可以順利地轉移到新標準。

上文我們提到,由於 ERC20 自身的缺陷,會導致用戶不小心將代幣發送到一個不支持接收或管理此類資產的合約時,代幣會丟失。但如果是基於 ERC777 創建的代幣,智能合約可以自主監測對方賬戶是否擁有某些特徵,進而選擇執行或拒絕下一波操作,「讓智能合約變得更智能」。

開發者評論稱,對於那些支持 ERC20 代幣的交易所、錢包,應該對 ERC777 做出積極相應,因爲據不完全統計,由於 ERC20 漏洞帶來的損失,已經高達數百萬美金。

爲了充分發揮作用,ERC777 在運行過程中,還需要另外一個標準輔助,即 ERC820,「後者主要是爲智能合約的註冊方式,確定統一的規則,兩者共同作用下,此前以太坊區塊鏈存在的問題——無法確定合約執行函數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總的來說,新標準誕生後,擴展了以太坊區塊鏈系統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創建代幣更安全了。

對此,加密貨幣用戶 Ivan on Tech 認爲,雖然以太坊基金會完全註銷 ERC20 的過程很慢,但是他確信,ERC777 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未來,我們會轉而改用 ERC777。」

4 遊戲雙標:ERC721 和 ERC1155

ERC20 適合發幣,但區塊鏈不是隻有發幣。

去年年底,國外一款區塊鏈遊戲 Cryptokitties (加密貓)引爆幣圈,也開始將 ERC721 帶入人們的視野。

ERC721 是 2017 年 9 月,由 Dieter Shirley 提出的以太坊標準,提出者也是加密貓背後的公司——Axiom Zen
的技術總監。因此,加密貓能成爲較早採用 ERC721 標準的分佈式應用,並不意外。

加密貓的邏輯是:通過智能合約記錄代幣所有權,然後在新的代幣基礎上,添加貓的毛色、眼色、斑紋等屬性,最後顯示在網頁上。可以說,加密貓將區塊鏈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應用到了整個 DApp 中。

「不可置換代幣」是整個加密貓切入區塊鏈遊戲的核心,也是 ERC721 的特徵。

一時間,依據 ERC721 標準,關於總統、明星、貓狗,再到郵票、顏色、表情等概念的區塊鏈遊戲,開始多了起來。

另一邊,恩金幣(Enjin coin)團隊 CTO Witek Radomski 發現,根據現有的機制,每個代幣都需要採用獨立的合約,意味着如果是大型區塊鏈遊戲,至少需要設立幾萬個合約,才能定義完所有的道具,「就好比我們每下載一個 app,就需要一臺全新的電腦進行安裝。」Witek Radomski 形象地比喻。

對於初創團隊來說,成本太高,幾乎無法實現。

於是,爲了解決上述問題,有人提出了新標準——ERC1155。

此前,如果是採用 ERC20 或 ERC721 的代幣,必須由合約規定代幣的某一個特徵,但如果採用了 ERC1155,它允許合約包含每個代幣的 ID 配置信息,以及其他行爲。「ERC1155 的靈活性更強,它允許開發者自行選擇是批量生成某種特定的代幣,或是構建不可被複制的惟一元數據。」

ERC1155 的引入,讓用戶在區塊鏈遊戲中進行多項物品的交換成爲可能,也大大縮減了中間的程序,另外,「還極大減小了堵塞成本和 Gas 費用。」

5 異軍突起的 ERC1400、ERC1404、ERC1400

前文提到,ERC20 造就了 2017 年的 1CO 熱潮,另一方面,由於發幣過程的便捷性,很多融資都處在法律監管的灰色地帶,後果是部分空氣項目渾水摸魚,很多團隊僅憑一份白皮書,就騙走了投資者的錢。

樹欲靜而風不止。代幣融資的低門檻和便捷性,也讓從業者思考,有沒有一種能融合 1CO 和政府監管的方法,讓代幣融資變得合法起來?

有人提出了幾種新的概念:ERC1410、ERC1404 以及 ERC1400,以及在此之上的 STO。

ERC1410 是由 Adam Dossa 等四位開發者撰寫的標準,全名爲部分可替代通證標準(Partially Fungible Token Standard),該標準是 ERC777 的擴展,因此,會與上文提到的 ERC20 、ERC777 完美兼容。

在 ERC1410 的基礎上,ERC1400 增加了證券相關業務會使用到的函數,比如證券增發、相關法律文件存儲等。

ERC1404 的設計目的是爲了證券化監管,它在繼承 ERC20 易於部署等優點基礎上,還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允許發行者實施監管權轉讓限制等。

這三種標準提出前,也有開發者對證券型代幣合約進行探索,但大多基於 ERC20 標準,做法均通過監控一個或多個以太坊地址,確定是否通過 KYC、鎖定期長短等,再對轉賬進行限制,但這些都是針對代幣地址的嘗試。

而 ERC1400 的突破性在於,脫離了對地址的監控,直接針對代幣本身進行界定,使之更適用複雜的證券業務場景。

近期,關於 STO 的討論越來越多,有人甚至認爲,STO 有望成爲未來一段時間內,區塊鏈企業融資的新模式。

2013 年底,Vitalic Buterin 召集了一批認可以太坊理念的開發者啓動了項目,經過 5 年的發展,以太坊已經成爲,繼比特幣後,最廣爲人知的區塊鏈項目。

對於以太坊而言,每個新標準的出現,都是一個絕妙的嘗試,比如 ERC20 標準,讓發行代幣觸手可及;ERC777,直接填補了 ERC20 自身存在的漏洞;ERC721 把用戶帶進了加密收藏品的世界;ERC1155,則拉近了玩家對大型區塊鏈遊戲的距離,讓玩家們可以想象,有朝一日,區塊鏈遊戲裏的道具,也會和真實世界的收藏品一樣,具有可觀的收藏價值。

1CO 狂熱結束後,項目方青睞的,依然還是 ERC20 標準,但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尋求合規之道,比如 ERC1410、ERC1404 以及 ERC1400,它們均是在繼承 ERC20 優勢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性嘗試。

當然,作爲以太坊代幣標準的子集,除了上述標準外,還有更多的嘗試,比如 ERC1066、ERC725、ERC223、ERC820 等等。

可以預見,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標準出現,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技術開發者,逐漸從互聯網轉移到以太坊,實現自己的區塊鏈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