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2017 年全球區塊鏈專利數排名第一之後,阿里今年再次領跑榜單,生態協同效應凸顯。
區塊鏈專利技術佈局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也正成爲中美公司的角逐焦點。近日,最新一期的「2018 年全球區塊鏈專利企業排行榜 TOP100 」由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產業媒體 IPRdaily 正式對外發布,中國公司佔半數以上,BAT、華爲等悉數到場。
該榜單以 Incopat 和 Patentics 爲交叉檢索工具,選取截止到 2018 年 8 月 10 日前的中、美、歐、日、韓五大局以及 PCT 專利申請公開數據爲統計樣本。榜單顯示,阿里巴巴以 90 項專利數排名第一,IBM 和 MasterCard 分別以 89、80 專利數排榜單第二、三名。而這是繼 2017 年之後,阿里第二次領跑全球區塊鏈專利數排名。此外,騰訊科技進入前十位列第八,擁有 40 件專利,百度則排在 40 位。
從上榜公司的多元化也不難看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領域在不斷延展,真正的價值伴隨場景落地會越來越凸顯出來。除了 IBM、Intel、Sony、MasterCard、Bank of America、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外,沃爾瑪、國家電網、富士通等公司也加入佈局行列。
而衆多公司積極部署區塊鏈技術專利的原因也在於,「目前區塊鏈面臨着諸多技術瓶頸,誰能率先突破並且獲得對應的專利保護,誰就能在商業現實場景的落地上具備競爭優勢。」螞蟻金服集團法務合規部副總裁兼首席知識產權法務官白建民稱。
據瞭解,阿里區塊鏈專利申請大部分出自螞蟻金服。「不能應用於現實場景的區塊鏈專利等同於零價值」是阿里和螞蟻深耕區塊鏈的核心觀點,目前,阿里生態已經落地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包括食品藥品正品追溯、跨境手機轉賬、電子票據等。
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對此總結稱,「螞蟻區塊鏈有「三做三不做」:要解決有社會價值的實際問題;要不斷攻克區塊鏈通向大規模實際應用的技術障礙;要與合作伙伴一起共建開放的區塊鏈生態。不做「空氣幣」;不做違反法律法規的技術應用;不做任何傷害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的行爲。」
公開信息顯示,螞蟻金服在 2015 年就成立了區塊鏈小組,並在 2017 年 10 月正式發起「BASIC」戰略,將區塊鏈技術放在首位。今年 6 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式宣佈成立 MIT 金融科技實驗室,螞蟻金服作爲唯一一家中國企業入選該實驗室創始成員企業。
附:完整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