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聞 ChainNews:

2017 年數字資產市場經歷了自比特幣問世以來的第三次牛市,這次牛市不再是比特幣一枝獨秀,而是「智能合約系」數字資產百花齊放,代表了數字資產行業從點對點現金的共識到智能合約共識的進步。市場自 2018 年初開始轉冷,直到 4 月中旬,伴隨多個 DPoS 共識機制項目的超級節點競選,才逐步企穩並伴有回暖跡象。投資者情緒調查顯示大衆對未來市場走勢仍然樂觀,71% 認爲下半年總市值將上升 30% 以上。

本報告由火幣區塊鏈研究院出品,作者:袁煜明、朱翊邦、肖曉、郭大治

2017 年數字資產衆籌經歷爆發式增長,成功項目合計融資額達到 2016 年同期的 23 倍。2018 年新增衆籌項目破發率走高,3 月一度達到 67%,但仍有如 Zilliqa 等優質項目市場價格突破衆籌價的 34 倍,未來資金將進一步向頭部項目聚攏。2018 年上半年出現首例成功的 DAICO 模式衆籌,此類衆籌模式將被更廣泛的地採用,同時美國衆籌正轉向合規,Reg A+,Reg D 也將開始流行。

未來數字資產市場將存在六大邏輯。

滲透邏輯:加密金融向傳統金融滲透;

應用邏輯:市場將由“場景+區塊鏈”的升級邏輯引領;

併購邏輯:將出現更多數字資產對互聯網流量級應用的併購,讓優質應用在上鍊賦能的同時實現數字資產退出;

用戶邏輯:用戶數量繼續增加,且將有更多二級市場機構進場;

代際邏輯性別邏輯:用戶平均年齡由青年轉向中年,女性比例有望進一步提高。

合規和監管方面,2018 年 2 月美國 SEC 明確了大部分數字資產衆籌的證券屬性,並類比證券市場強化對其監管,預計將有更多國家效仿。另外,日、韓率先成立自律組織,未來各國將呈現集中監管和自律組織並行的狀態。短期之內世界聯盟監管仍存在空窗期。

我們將區塊鏈產業劃分爲硬件、基礎設施;區塊鏈底層平臺;通用技術;垂直應用;服務設施五大板塊。2017 年平臺與基礎層的競爭尤爲激烈。下半年仍需重點關注底層平臺和通用技術,隨着接下來幾個月各大平臺的主網上線,底層平臺的競爭格局或將逐步清晰。

技術方面,目前區塊鏈的性能尚不能支撐大規模的應用落地,擴展性、隱私性、互通性是主要瓶頸,但過去一年中各方面都有新的解決方案不斷湧現,且近期出現了 DAG、哈希圖等區塊鏈之外的新型分佈式賬本技術。預計 2018 下半年區塊鏈技術的迭代將進一步加快。



一、數字資產投資市場回顧與展望

自比特幣 2009 年初誕生起,數字資產市場開始出現。根據 Coin Market Cap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超過 1,600 多種活躍數字資產在市場中交易,同時有更多的數字資產存在於我們周圍,這些數字資產,共同構成了區塊鏈數字資產主要的投資交易市場。

1.1 數字資產市場轉爲冷靜,蓄勢待發

2017 年,數字資產市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總市值從年初的 177.4 億美金暴漲至年末的 5,597.6 億美金,增長 30 倍,超越了其他任何一類資產的回報。然而,進入 2018 年後,數字資產市場掉轉風向,價格劇烈回撤,截至 4 月中旬,前五大數字資產比特幣、以太坊、瑞波幣、比特幣現金、萊特幣的價格跌至去年 10 月左右水平,價格亦較頂點縮水 70% 以上。

圖 1:前五大數字資產價格指數走勢圖

除價格大幅下跌外,數字資產市場的活躍度也大幅下滑:

圖 2:數字資產相關搜索指數

比特幣在數字資產中關注度較高。2017 年網友對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的關注逐步上升,於 12 月達到最高點。2018 年,主要數字資產關注度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比特幣的關注度下滑最快,4 月底搜索熱度最低點僅爲最高點的 12%。

圖 3:比特幣日活躍地址數(萬個)

除 11、12 月的明顯上升外,2017 年比特幣日活躍地址數整體較爲穩定,但進入 2018 年以來明顯下降,2018 年 4 月 9 日,比特幣日活躍地址數達最低點,相比 12 月 15 日最高點的 107.3 萬個相比下跌了 71.0%,直至 4 月活躍度才稍有回升趨勢。

圖 4:比特幣日交易量(去除最活躍的 100 個地址的每日比特幣交易筆數:萬筆)

與關注度和錢包活躍度對應,2017 年比特幣日交易量穩中有升,2017 年 12 月 15 日,比特幣日交易量超過 47 萬筆,達到歷史最高點。而自 2018 年以來,隨着數字資產市場行情轉冷,比特幣日交易量也一路下跌,4 月 2 日達到一年半一來的最低點 13 萬筆,較最高點下滑 72.4%。

進入二季度後,隨着美、日稅季結束,市場二次探底無果,市場情緒有所恢復,行情逐步開始呈現分化態勢,小行情出現:

超級節點競選引爆小行情

進入 4 月中旬,數字資產市場逐步企穩,在多個採用 DPOS 共識機制的項目如 EOS、CMT、TRX 競相開啓超級節點競選的刺激下,數字資產市場迎來了一波小行情,部分數字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跟蹤了市值排名前 100 的主要數字資產,2018 年 4 月,漲幅前十的數字資產如下(包括部分衝入前 100 的數字資產):

圖 5:2018 年 4 月起 TOP100 數字資產中漲幅前十榜

市場情緒仍看多 2018 年下半年走勢

圖 6:投資者數字資產市場期望-中期

雖然進入 2018 年後,數字資產市場整處於下跌趨勢,但市場對 2018 年仍舊看好。根據火幣區塊鏈研究院每月針對全球個人及機構投資者的情緒調查顯示,市場對 2018 年下半年走勢仍較爲看好,認爲將小幅上漲。根據最新的市場情緒調查,90.0% 的投票者認爲未來半年的數字資產總市值會上升,其中 71.4% 的投票者對市場很有信心,認爲未來半年數字資產的市值會大幅上升 30% 以上。

1.2數字資產衆籌市場略有降溫,但整體金額仍較大

數字資產衆籌,指代圍繞數字資產進行的一種衆籌方式。在衆籌過程中,一定量的衆籌份額,會以數字資產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以換取如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的數字資產。

2017 年新興數字資產爆發,相關融資金額快速增長。據 Token data 數據,2017 年,總共有 435 個數字資產衆籌項目成功發行落地,佔同期 913 個發起的數字資產衆籌項目的 47.65%,成功率接近一半,上述成功項目合計融資金額超 56 億美金,大幅超越 2016 年同期金額 2.4 億美金,另有部分數字資產衆籌項目融資金額達 1 億美金,包括基礎設施項目「Filecoin」籌集 2.57 億美金,公有鏈項目「Tezos」籌集 2.32 億美金,以及跨鏈項目「Polkadot」籌集 1.45 億美金等。

圖 7:2017 年融資金額前十大數字資產衆籌項目

2017 年也是衆籌數字資產增值幅度較大的一年,部分 2017 年的頭部項目,至今增值幅度仍高達甚至接近百倍,極少數項目增值幅度超越千倍。其中,以法幣計價,截至 2018 年 4 月 30 日,增值幅度最高的項目 Spectrecoin,其衆籌至今增值幅度爲 741.42 倍,而若是按其最高點價格,增值幅度更是高達 8,288.18 倍,而其餘頭部項目中,明星項目 Qtum 增值幅度最高也達 347.97 倍。

圖 8:2017 年增值幅度前十大數字資產衆籌項目

進入 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市場有所降溫:

融資金額環比下降,但整體金額仍較大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持續跟蹤市面上的數字資產衆籌項目。進入 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項目融資金環比逐步下降,4 月份數字資產衆籌融資金額爲 11.45 億美金,與 2 月高點金額 25.69 億美金相比已縮水約 55%,但從整體來看,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融資金額仍較大,且已超過 2017 年全年總和。

圖 9:2017 年至今數字資產衆籌融資金額(單元:%、百萬)

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融資金額仍較大,主要是受到部分頭部項目影響所致,Telegram 於 2018 年 2 月及 3 月分別籌集約 8.5 億美元,合計籌資 17 億美元,另 EOS 持續進行衆籌,根據 Token data 數據,截至 4 月底,自 EOS 開啓衆籌以來,已合計籌集約 33 億美金,若剔除相關影響,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融資金額環比下降幅度則更大。

監管強化,流動性降低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跟蹤每月新增數字資產及其當月底上線交易所的比重。2018 年 1-4 月,新增數字資產當月上線率分別爲 35.62%、16.89%、2.23% 及 30.49%,呈現逐步下降態勢,並於 3 月達到最低點,4 月快速回升。2-3 月新增數字資產上線率快速走低,主要系全球監管機構尤其是美國 SEC 對數字資產流通交易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市場環境較差,項目方主動推遲上線。直到 4 月中下旬,市場迎來小行情,新增數字資產項目上線率回升,流動性略有改善。

圖 10: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當月上線率統計(單位:個)

市場滑鐵盧,破發率快速上升,但頭部項目增值幅度仍較高

2018 年,隨着全球監管機構對數字資產衆籌欺詐的打擊力度強化,同時,受到過多衆籌項目對二級市場資金分流,以及以太坊本身價格下跌的影響,新增數字資產價格面臨滑鐵盧。2018 年 1-4 月,新增數字資產項目破發率分別爲 21.05%、42.86%、66.67% 和 42.00%。

圖 11: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破發數量統計(單位:個)

雖然 2018 年上半年數字資產衆籌項目上線後破發率走高,但是部分頭部優質項目仍保持了較高的增值幅度,其中,收益率排名前五的爲 Zilliqa、Tomochain、Bluzelle、Gifto 以及 Nucleus Vision,4 月底市場價格分別爲衆籌價的 33.62 倍、6.40 倍、5.58 倍、4.94 倍和 4.70 倍。

圖 12:2018 年數字資產衆籌項目至今增值幅度(單位:倍)

數字資產衆籌市場降溫,迴歸理性是必然趨勢。未來,我們可能將不太輕易見到百倍、千倍的項目,但我們會越來越容易看到,資金向優質項目集中,尤其是向合規、合法背書項目集中,新的邏輯正在湧現:

數字資產衆籌 2.0:以 DAICO 形式募集資金

傳統數字資產模式的侷限性在於,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投資者對項目方缺乏有效的約束性。不對稱性體現在,衆籌融資大多系「白皮書」融資,創業者掌握所有信息,而投資者掌握信息量較少,真假難辨;投資者對項目方缺乏約束性體現在目前還不具有相關的機制、法規對項目資金使用、落地執行、信息披露等進行約定,完全依賴項目方的自我約束,作爲一種「先融資、再創業」的典型,圈錢跑路等行爲時有發生,給投資者,特別是普通散戶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2018 年 1 月,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提出新的數字資產衆籌融資模式——DAICO。該模式將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功能加入了傳統衆籌中,爲衆籌加上一層智能合約,給項目方募集的資金安上「資金閥」。DAICO 模式下,資金募集完成後,項目方並不完全擁有資金的自由支取權利,資金的使用最終取決於項目的推進情況,並由數字資產持有者投票進行決定;同時,在極端情況下,項目方欺詐,項目開發不理想時,數字資產持有者也可以通過投票,終止智能合約,剩餘的資金將按照持有數字資產的比例原路返還給投資者。

圖 13:The Abyss 數字資產分配結構

分佈式遊戲分發平臺 The Abyss 是第一個採用 DAICO 智能合約進行募集的項目,該項目於 2018 年 4 月 18 日啓動發行,5 月完成募資,共籌集 18,511 個 ETH,199,901 個 BNB,合計金額約 1,536 萬美金。根據約定,分配給公司的 ABYSS 數字資產將由 DAICO 智能合約凍結兩年,分配給基金的 ABYSS 數字資產將由 DAICO 智能合約凍結一年。

以證券形式合規募集資金

與 DAICO 模式剛剛開始試水不同的是,目前已有一批區塊鏈項目正轉向傳統 IPO 審覈背書的形式募資。關於數字資產衆籌是否屬於證券發行,歷來存在較大的爭議,由於未經註冊或豁免進行證券銷售系違法行爲,此前,大部分項目方多借助將數字資產認定爲「Utility Token」的形式規避監管和註冊審查。

進入 2018 年後,隨着美國證監會啓動對各類數字資產衆籌項目及相關機構的調查,越來越多的區塊鏈項目正拋棄「Utility Token」這種可能存在合規隱患的方式,轉而承認數字資產的證券屬性,規避法律風險,同時獲取法律信用背書。目前,大部分區塊鏈項目正逐步接受通過如下豁免註冊證券發行條款的形式進行募資:

Reg A+ offering

適用於小型初創公司的 IPO 規則,隸屬 2012 年美國 JOBS 法案的一個條例,2015 年施行,允許美國、加拿大註冊的中小企業在 12 個月內向大衆投資者公開籌集最多不超過 5000 萬的美金,可進行公開宣傳,無限售,不涉及註冊證券,但需提交發行通知,較白皮書信息披露更爲詳實,但代價是必須在證監會註冊的國家級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

Reg D offering

系美國證監會制定並於 1982 年實施的關於私募證券發售規則,下設 Rule 504,Rule506 (b)和 Rule (c)三類發行準則。ICO 項目多采用後兩者,Rule506 (b)無融資金額限制,不可公開宣傳,需向合格投資者發行,對合格投資者數量無限制,要求非合格投資人數量控制在 35 人以下,Rule (c)無融資金額限制,可公開宣傳,但只能對合格投資者銷售。發行證券後 15 日內需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發行通知,且有 12 個月禁售期,另必須在證監會註冊的國家級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

Reg S offering

系美國證監會爲保護本國投資者利益出臺的離岸證券發售規則,該規則允許向非美國本土投資者離岸出售的證券豁免註冊,離岸指代投資者不在美國本土,交易市場位於境外。

1.3回望過去:最近這次牛市和曾經的牛市有什麼不同?

比特幣從誕生至今,共經歷了三次牛市,而最近的這一次,與過去不同:

圖 14:第一次:2011 年 4 月至 2011 年 6 月,衝頂大會,來去匆匆

歷時約 60 天,完成從 0.75 美金到 30 美金的上漲,漲幅逾 38 倍,而此時距比特幣最初誕生時的 0.06 美金,已暴漲 492 倍。這一次的暴漲主要由於當年 3 至 4 月比特幣與英鎊兌換交易平臺上線,隨後《時代週刊》、《福布斯》等美國主流媒體相繼發表比特幣相關文章,來自更多國家的投資者瘋狂湧入炒幣行列。此輪暴漲後不久便爆發了著名的「門頭溝」黑客事件,比特幣價格快速暴跌至 11 月的 2 美金最低點,跌幅 94%。

圖 15:第二次:2013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比特幣點對點現金共識

歷時約 330 天,完成從 13 美金到 1,147 美金的上漲,中間經歷了一小波 230 美金至 66 美金的大回調,合計漲幅超 82 倍,而此時距離比特幣最初誕生價已上漲近 2 萬倍。這一輪牛市,源於塞浦路斯債務危機所引發的傳統金融機構信任危機,後由 2013 年下半年歐洲部分國家出臺比特幣友好政策所刺激,更多的人知道了比特幣,投機客湧入。此輪暴漲後,比特幣暴跌至 2015 年 1 月的 210 美金最低點,跌幅 82%。

圖 16:第三次: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區塊鏈智能合約共識

歷時近一年,完成了從 789 美金到 19,343 美金的上漲,中間經歷了「9.4」事件,比特幣價格從 4950 美金至 3226 美金的回調中繼,合計漲幅約 20 倍,此時距離比特幣最初誕生價已上漲 32 萬倍。這一輪牛市,源於以太坊 ICO 爆發所引發;同年,比特幣分叉,比特幣現金誕生。同過去的暴漲類似,其結局也伴隨着暴跌,2018 年 2 月 6 日,比特幣跌至 6000 美金,較最高點跌幅達到 68.98%。

比特幣、數字資產市場存在一定的週期性,其週期性一定程度源於每四年一次的產量減半,2013 年的牛市系 2012 年比特幣產量減半,2017 年的大牛市系 2016 年比特幣產量減半。但與過去不同的是,2017 年的牛市不再是比特幣的一枝獨秀,真正驅動市場上行的邏輯也從原先點對點現金共識,變成區塊鏈技術特別是智能合約的共識,由以太坊爲代表的「智能合約系」項目所引領,2017 年:

比特幣市值佔數字資產市場總市值:87.32% 下降至 40.99%
比特幣市值增長 VS 以太坊市值增長:13 倍 VS 96 倍
數字資產數量:617 個增長至 1335 個,增長率 116%
比特幣地址數量增長 VS 以太坊地址數量增長:1 倍 VS 18 倍

1.4 展望未來:數字資產市場去向何方,會有什麼新的玩法?

未來,數字資產市場市值將由什麼驅動?對於這個市場,未來的一些新的邏輯和玩法可能是什麼?火幣區塊鏈研究院總結了六大可能影響這個市場的邏輯:

滲透邏輯:加密金融將向傳統金融滲透

圖 17:數字資產滲透跨境支付

數字資產對傳統金融體系最大的衝擊一方面在於支付,尤其是跨境支付,另一方面在於業務模式。使用比特幣等數字資產作爲匯款媒介,匯款時間可大大縮短;同時,區塊鏈的分佈式登記、清結算,以及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可大大降低金融的運營及法律成本,改變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另外,傳統金融模式下,資源配置優先向頭部靠攏,雖然有助於效率,但喪失了普世價值,很大一部分人事實上並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帶來的好處,而區塊鏈所衍生出的加密金融,是對每一個人開放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賬戶,並享有與之匹配的金融服務,讓金融實現真正陽光普照。我們認爲,數字資產由於其在匿名性、無國界性、低門檻等方面的優勢,未來,在網絡效應的推動下,對傳統金融各應用領域的影響會不斷加大,分佈式的加密金融將會爆發。

應用邏輯:「場景+區塊鏈」才能真正引爆市場

圖 18:「場景+區塊鏈」模式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對市面上基於以太坊的分佈式應用 DApp 進行了跟蹤。目前,日活排名靠前的應用,除了如 IDEX、以德等去中心化交易所外,主要爲部分區塊鏈遊戲,然而由於區塊鏈底層的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區塊鏈應用,仍是「區塊鏈+場景」,屬於自下而上路徑,從技術找匹配場景,且與區塊鏈遊戲類似,主要通過帶有投資、投機性質的玩法吸引用戶,實際的體驗仍舊較差,難以比擬傳統中心化應用。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只有「場景+區塊鏈」,即從現有針對大衆的場景、應用出發,自上而下,通過疊加區塊鏈技術,優化應用生態和體驗的模式,才能引爆市場。雖然區塊鏈技術還不成熟,短期之內較難實現「場景+區塊鏈」,但是,仍有一部分低頻場景,可進行區塊鏈化,亦或可優先將一部分急需透明化、共識的內容上鍊,實現落地。核心是,非爲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併購邏輯:區塊鏈將反向收購流量級應用上鍊

傳統金融市場中,市值增長主要源於 IPO 新股發售及併購重組。分佈式的加密金融市場中,新生數字資產的流通即類似新股上線,而這也是目前數字資產市場總值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爲,未來,隨着區塊鏈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各個領域區塊鏈場景地基搭建完畢,我們也會看到傳統金融領域的併購重組方法在區塊鏈中不斷得到運用,大量的基礎層項目,爲了完善其應用生態,通過數字資產對優質的流量級應用進行收購,實現上鍊,而一部分優質的應用類初創企業,也會從原先傳統併購市場退出,轉向區塊鏈數字資產退出。

用戶邏輯:用戶數量增長空間大,將助推市場熱情

圖 20:區塊鏈用戶數量(億人)

目前,全球比特幣錢包地址數大約 2400 多萬個,以太坊錢包地址數大約 3200 多萬個,實際用戶可能僅 2000 萬,不到全球總人口數的 0.3%,而根據 We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披露的 2017 年數據,全球互聯網用戶數已經突破了 40 億大關,區塊鏈用戶數滲透率僅約 0.5%。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用戶的數量增長將刺激區塊鏈社區的活躍度,加快區塊鏈社區建設,進而推動數字資產市值,這就好比新的生產力推動經濟體的 GDP 增長。另外,未來將有更多機構,尤其是二級市場的機構投資人將數字資產用作新的投資資產類別,他們的進場將極大擴大資金池,增強市場流動性,並加速規範市場環境。

代際邏輯:從年輕到普及

圖 21:比特幣社區參與者年齡分佈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最新研究表明,比特幣社區中大部分用戶在 25-34 歲年齡段,約佔總用戶的 39%。與 CoinDesk 於 2015 年中發表的數據相比,35 歲以下的用戶整體佔比由 60% 降低到目前的 55%。我們認爲,隨着區塊鏈技術以及數字資產市場的成熟,它們將不再是隻有年輕人接受的新興概念,而是被更廣泛年齡段的人所接受的事物,不僅體現在更多擁有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中年人把數字資產當做一種資產配置手段,更表現在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分佈式應用出現。

性別邏輯:從男性到女性

圖 22:比特幣社區參與者性別比例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經研究得出:目前,比特幣用戶中大約有 17% 是女性用戶,與 CoinDesk 於 2015 年中的 10% 相比有較爲顯著的增加,女性正越來越多參與到區塊鏈、數字資產的新興潮流中來。一方面,我們認爲女性投資人更加謹慎,偏好長遠、可持續的投資,更多的女性加入數字資產市場將使得市場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女性作爲消費能力最強的羣體,也將改變很多分佈式應用的開發方向。

總之,我們認爲,未來的數字資產市場,從長期來看,可能有如下三大趨勢:

第一,將逐步由投資驅動,轉向「投資+實用」並進的市場,目前,大部分數字資產的市值主要反映的仍舊是未來預期的折現,投資屬性較強,未來,隨着 Dapp 生態的成熟,對數字資產的使用型需求會增加。

第二,各類應用場景使用型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多被數字資產化,並反映到整體市值中去,即上鍊,而上鍊所帶來的數字資產市場市值的膨脹,可能超乎預期,併成爲推動市場爆發的最大因素。

第三,使用型需求的增加,以及各 Dapp、區塊鏈生態之間的交互越來越多,將導致數字資產之間的兌換需求更爲頻繁,而數字資產與法幣之間的掛鉤程度越來越弱。

二、區塊鏈及數字資產合規、監管回顧與展望

2.1 區塊鏈、數字資產監管現狀及未來主旋律展望

2017 年是區塊鏈技術共識的大年,區塊鏈行業及數字資產衆籌趨勢在全球呈愈演愈烈之餘,也湧現出不少亂象。火幣區塊鏈研究院根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及地區 2016 全年 GDP 以及 2018 年上半年數字資產和衆籌政策整理了最新的監管全景圖:

圖 23: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數字資產及衆籌政策監管最新全景圖

隨着數字資產的熱度升級,各國監管對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017 年底、2018 年初,多個國家政府都逐步開始制定相關的監管框架,對行業進行規範。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應重點關注未來監管領域的如下趨勢:

美國或將成爲世界監管的風向標,吸引各國監管機構效仿:進入 2018 年後,美國正逐步強化 SEC 對數字資產市場的監管職責,並類比證券市場逐步對數字資產強化在運營牌照、證券發行註冊、稅項等一系列層面的監管。而繼美國之後,德國、新西蘭等國家也將數字資產納入證券監管範疇。2018 年 4 月,納斯達克 CEO 宣佈時機成熟後將考慮進軍數字資產交易,或將進一步促使美國加速相關監管政策的出臺,包括「證券類數字資產」與「實用類數字資產」的劃分標準等,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未來可能將有更多國家效仿美國,基於證券監管體系推衍數字資產監管體系;

監管制度方面,未來將形成集中監管和自律組織並行的狀態:數字資產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且存在較高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需要集中化的政策指導,日本是典型通過立法確立數字資產合法地位,並採用牌照制監管的國家,美國是實操層面實用類數字資產和證券類數字資產分級管理的國家,未來,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將會有更多國家採取類似的集中化監管體系。另一方面,行業自律組織是集中式監管的有效補充,在全球監管政策尚未完善之前,成立自律組織有利於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比如在日本數字資產交易所 Coincheck 遭到黑客攻擊後,由 16 家註冊數字資產交易所組成的數字資產商業協會(JCBA)宣佈將合力制定行業內投資者安全標準,包括數字資產衆籌準則,又比如韓國也於 2017 年 12 月成立區塊鏈協會,目前已有 23 家數字資產交易所加入,致力於實施自我監管並制定相關行業準則;

代表性國家的法律完善將推動全球聯合監管,但短期內聯盟政策出臺尚需時日:在 2018 年 3 月的 G20 峯會上,各國都表達了對待數字資產監管問題的立場,但由於各國態度仍存在分歧,最終並未明確具體監管措施。在此之前,法、德並在加速建立自己的相關監管制度的同時,也曾向 G20 主辦國發信,呼籲對其採取跨國界的行動,並對外宣佈將大力推動歐盟監管體系的完善。我們可以期待,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落地自身完善的相關法律體系之後,跨國界的聯盟監管體系也將應運而生。

2.2 世界主要區塊鏈國家和地區監管透視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對世界主要區塊鏈、數字資產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政策進行了跟蹤,並制定瞭如下評估體系,對監管程度進行考察:

·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用於支付

·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交易所境內運營

·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 是否允許公民進行數字資產投資

同時,我們引入監管嚴格指數,綜合上述評估體系,對各國家和地區對區塊鏈、數字資產的監管程度按照強弱進行評分:從一顆星到四顆星,星數越多,代表該國家和地區監管程度越強,政策越緊,對數字資產態度偏保守和不認可,星數越少,代表監管程度越弱,政策越寬鬆,對數字資產態度越接納。

(1)北美地區

美國:由松變緊,強化數字資產證券屬性,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美國國家稅務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簡稱 IRS)出於稅收的考慮,早在 2014 年發佈的投資者指南和規則(IRSNotice 2014-21)中就將數字資產等視爲資產而非貨幣,投資者需對長期和短期的資本利得繳納相應的稅收。總體來看,美國政府並未在法律層面承認數字資產的貨幣屬性,但亦未禁止商戶接受數字資產支付。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歷來,對於提供數字資產服務公司的管理權主要集中在各州政府手中,各地均有所不同,但大多實施牌照化管理,頒發相應許可證,例如美國數字資產交易所 Coinbase 便在紐約州獲得比特幣經營牌照。

2018 年 3 年 7 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yExchange Committee,簡稱 SEC)發佈公開聲明,要求交易符合證券定義的數字資產平臺必須在 SEC 註冊爲國家性質的證券交易所或者得到豁免。根據 SEC 國家性質的證券交易所名單顯示,主流的 Coinbase、Bittrex、Poloniex 三家美國主流數字資產交易所目前無一在列。這一事件意味着美國監管再一次強化。若交易所涉及證券類數字資產的交易,則可能面臨非法銷售證券的訴訟。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2017 年底,數字資產衆籌受到美國 SEC 的不斷關注。2018 年 1 月,美國 SEC 查沒了德州數字資產銀行公司 AriseBank 所持數字資產,叫停了該公司正在進行的 6 億美金的數字資產融資;2018 年 2 月,美國 SEC 主席 JayClayton 在國會的數字資產聽證會上申明大部分數字資產可能屬於證券,意味着數字資產衆籌被允許,但原先數字資產項目以 Utility Token (服務類數字資產或實用型數字資產)的名義,實際發行證券性質的數字資產已不再容易,數字資產衆籌將受到美國 SEC 的監管,並需要進行註冊,監管強化。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由於美國政府將數字資產認定爲資產,因而並未限制數字資產投資,然而在稅收層面,相關監管正逐步強化:

2017 年底,IRS 通過聯邦法院下令,讓全美最大的數字資產交易所之一的 Coinbase 交出其 2013 至 2015 年的客戶記錄,據 IRS 統計,2013 年到 2015 年,只有不到 900 人爲比特幣投資交易報稅,但有超 1.4 萬個 Coinbase 用戶進行了比特幣交易。Coinbase 後對此進行了反抗,但以敗訴告終。2018 年 1 月 31 日,Coinbase 向網站的美國用戶郵箱中發送了 IRS 專用的 1099-K 稅務表單,並最終將 1.4 萬個用戶的交易記錄上交。另外,2017 年底,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新的稅收法案,認定數字資產交易都將成爲應稅事項,包括兩種數字資產之間的相互交易。

(2)亞洲地區

日本:總體仍寬鬆,數字資產衆籌法規呼之欲出,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2017 年 4 月 1 日,日本內閣簽署的《支付服務修正法案》生效,承認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的合法支付地位。之後,比特幣支付得到大規模推廣,並被預計爲日本經濟貢獻 0.3% 的國內生產總值。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日本是少數較早在國家層面對數字資產交易所進行牌照化管理的國家。2017 年 4 月 1,日本內閣簽署的《支付服務修正法案》生效,該法案爲交易所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和規則,要求數字資產交易所必須獲得日本財政部和金融廳的授權,並在九月底前向金融廳提交註冊登記文件。截至目前,日本已批准了 16 家數字資產交易所。

2018 年 1 月,日本 CoinCheck 交易所發生 NEM 被盜事件,引發了日本金融廳對國內數字資產交易所的強化審查,3 月,金融廳對所管的 Coincheck、GMOCoin、Mr.Exchange 等多家數字資產交易所作出行政處分,並對其他部分數字資產交易所要求限期業務整改。在這樣的監管環境下,截至目前,8 家已經提交申請的交易所撤回了牌照申請。雖然監管有所強化,但整體來看,依舊持支持和鼓勵態度。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針對首次數字資產衆籌行爲,日本尚無明確的法規,而 2017 年 4 月 1 日生效的《支付服務修正法案》亦不足以對相關行爲的法律性質予以明確。

2018 年後,日本金融廳開始監控對日本投資者進行的各類數字資產衆籌。2 月,日本金融廳對 Blockchain Laboratory 這家位於澳門的數字資產衆籌機構發出警告,聲明其在的運作未得到官方許可,並要求其停止向日本投資者的募資行爲。未來,相關法律法規或將推出,予以明確。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日本對於數字資產投資持較爲開放態度,但投資人將面臨不同程度的徵稅。2018 年 2 月,日本國稅廳推出了針對數字資產稅收全方案,裁定數字資產收益屬於個人「雜項收入」,按照累進制稅率進行報稅,從 15% 到 55% 不等,如果投資者當年含數字資產資本利得的收入超過 4000 萬日元(約合 36.5 萬美元),那麼超出部分就將徵收 55% 的最高稅率,遠高於對投資股票、外匯等徵收的 20% 左右的所得稅。

韓國:交易監管強化,反洗錢是重點,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韓國未有相關法律承認數字資產在支付領域的合法地位,但通過比特幣等數字資產進行支付並未禁止。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韓國允許交易所在境內運營,並接受電子商務法監管,根據該法,企業按照電子商務網站進行註冊,便可以開展數字資產交易類業務。韓國區塊鏈協會雖也發佈《數字資產交易所自律控制案》,並於 2018 年 4 月公佈了數字資產交易所自我監管框架,對交易所設定了一定的資質和運營要求,但目前,整體准入門檻仍相對較低。

隨着數字資產市場的快速發展,韓國政府正逐步強化對交易所的監管:2018 年初,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宣佈要求數字資產交易所實施實名制等規則,之後,銀行開始拒絕爲較小的交易所發行新的虛擬賬戶,只向四大數字資產交易所提供法定存款服務;同時,韓國政府宣佈將對數字資產交易所徵收 22% 的企業稅及 2.2% 的地方所得稅。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韓國自 2017 年 9 月至今仍全面禁止首次數字資產衆籌。2017 年 9 月初,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透露,將處罰數字資產衆籌項目,其中也包含進入別國進行募資的韓國項目,緊接着在 9 月底,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全面禁止了首次數字資產衆籌。目前政策暫未實質性變化。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韓國允許民衆進行數字資產投資,並暫未對相關投資收益進行徵稅。進入 2018 年後,相關監管有所加強:1 月 23 日,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發布一系列措施,禁止在韓國交易所進行匿名交易,並且未成年人和外國人禁止交易數字資產。

新加坡:政策穩定,且未來有望進一步開放,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新加坡稅務局(IRAS)在 2014 年發佈的加密貨幣指南(IRSVirtual Currency Guidance)中將比特幣等數字資產認定爲「貨物」而非貨幣,使用數字資產進行支付被視爲「物物交易」,需要繳納商品增值稅,稅率爲 7%。2017 年 11 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佈《支付服務法案》(草案)第二個徵詢意見稿,希望通過一個獨立的法案來簡化對所有支付服務的繁複監管,未來,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的支付地位有望得到法律認可,並頒發相應許可證。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新加坡允許在境內開設並運營數字資產交易所。2017 年 11 月 14 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佈《數字代幣發行指引》,文件表明,新加坡數字資產相關的中介機構,包括數字資產交易所,若涉及提供被視爲資本市場產品、證券或期貨合約的數字資產交易,則需要獲得相應牌照、批准,若僅提供幣幣交易,且不涉及上述被視爲資本市場產品、證券或期貨合約的數字資產,則無需相關牌照,但仍需要符合反洗錢相關規定。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2017 年 11 月 14 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佈《數字代幣發行指引》,肯定了首次數字資產衆籌,並明確了監管範圍,即當數字資產屬於《證券及期貨法》項下定義的資本市場產品時,數字資產衆籌受到監管,需要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審批,若數字資產不屬於資本市場產品,則不需要受到監管,只需遵守反洗錢等常規性要求即可。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新加坡對數字資產投資持開放的態度,針對投資數字資產的收益,暫不徵稅,但新加坡政府仍舊多次發表聲明,就數字資產潛在的風險對投資者進行提示。

香港:基本保持不變,強化執行,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香港未從法律上承認數字資產的法定支付地位,但亦未禁止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用於支付。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香港允許開設數字資產交易所,但若涉及向香港公衆提供證券類數字資產的交易服務,依據 2017 年 9 月 5 日香港證監會發布的《有關首次代幣發行的聲明》,則受監管,需獲取相關牌照或向證監會註冊,發牌規則參照《證券及期貨條例》規定。

2018 年 2 月 9 日,香港證監會發布《證監會告誡投資者防範數字資產風險》公告,聲明已先後致函 7 家位於香港或與香港有聯繫的數字資產交易所,警告它們不應在未領有牌照的情況下買賣屬於證券的數字資產。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香港並未禁止首次數字資產衆籌,2017 年 9 月 5 日,香港證監會發布《有關首次數字資產衆籌的聲明》指出,部分項目數字資產可能屬於《證券及期貨條例》所界定的證券,並且就該類證券類數字資產,若以香港公衆爲對象,則需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該聲明同時指出,若某首次數字資產衆籌項目被認定爲證券,則不僅是參與到該代幣的一級市場做市商、諮詢機構、以及機構投資人等需獲得相關牌照,並且二級市場的參與者(包括交易平臺)也需要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

2018 年,3 月 19 日,香港證監會叫停發行人 BlackCell Technology Limited 的數字資產項目,因其在未獲認可的情況下,向香港公衆投資者進行證券類數字資產銷售。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香港允許公衆投資數字資產,針對投資數字資產的收益,暫不徵稅,但香港證監會多次發佈聲明告誡投資者防範數字資產風險。

(3)歐洲地區

俄羅斯:由緊轉松,逐步轉向明確,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2014 年 2 月 28 日,俄羅斯總檢察院發表聲明禁止在俄羅斯境內使用比特幣,並全面封殺以比特幣爲代表的數字資產交易,之後,俄羅斯數字資產的禁令雖有所鬆動,但整體仍持高壓態度。

進入 2018 年,俄羅斯對數字資產態度快速轉變,1 月,俄羅斯財政部提出《數字金融資產法》草案,3 月,俄羅斯國家杜馬議長 VyacheslavVolodin 和議會立法委員會主席 Pavel Krasheninnikov 提出了修改意見,提議數字資產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和條款下被用作支付工具,但數字資產並不會被強制作爲支付、存款、轉賬和記賬單位;數字資產的數量及使用者的相關信息會被收集,數字確認將與書面聲明和簽名一樣有效。這標誌着俄羅斯對數字資產地位合法化邁出了第一步。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自俄羅斯 2014 年全面禁止比特幣等數字資產後,2017 年 9 月,俄羅斯央行再次發表聲明,重申現階段不會批准任何正規交易所進行數字資產交易,也不會批准將該技術用作基礎設施,即俄羅斯官方不允許任何數字資產交易所境內運營。

進入 2018 年,俄羅斯對數字資產交易所立場巨大改變,財政部提出的《數字金融資產法》草案規定,俄羅斯允許境內開設數字資產交易所,但需要符合俄羅斯聯邦證券市場法等框架,並需要在俄羅斯中央銀行註冊。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2017 年 9 月,俄羅斯央行發表聲明,呼籲警惕數字資產和數字資產衆籌存在的高風險。

2018 年,財政部頒佈《數字金融資產法》草案,其中明確了數字資產衆籌的合法性,規定個人或法人都可以進行數字資產衆籌,其中需要提供一系列資料和簽名以保證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2018 年,俄羅斯財政部提交《數字金融資產法》草案,基於該草案,若不屬於《俄羅斯證券市場法》中規定的合格投資者,則只能獲得不超過 5 萬盧布的數字資產且只能記錄於特殊賬戶(該特殊賬戶由交易所提供),若爲合格投資者,則可以合格投資者的名義開設數字錢包用於保護數字資產信息和訪問數字交易賬戶。原數字資產交易禁令正逐步放開。

英國:政策仍不明確,但並未予以限制,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英國並無相關法律對數字資產的屬性進行明確,但對數字資產支付等行爲仍持自由開放態度,並未予以禁止。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英國允許交易所在境內設立,目前英國有 Bitstamp、CoinEgg、HitBTC 等交易所,但還侷限於幣幣交易,暫不需要受英國金融市場行爲監管局監管,但若交易所涉及法幣,或與數字資產有關的衍生工具,如期貨和差價合約,則需要受到監管,並要滿足反洗錢等規定。目前政策未變化。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英國並未禁止首次數字資產衆籌,對其是否屬於監管的範疇採取的是一事一議的方式。對於數字資產衆籌所涉及的風險,2017 年 9 月,英國金融市場行爲監管局曾發出過警示。2018 年 2 月,英國金融市場行爲監管局宣佈將從國家法律層面對數字資產衆籌融資機制的適用性進行深入研究,以確定「進一步監管行動」的必要性,未來,有望出臺相關政策。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英國不限制數字資產投資,同時,數字資產投資收益暫不徵稅,目前政策未變化。

瑞士:總體友好,政策不斷完善,監管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瑞士各地允許數字資產支付,且不會涉及徵收增值稅,不過部分數字資產支付會受到《反洗錢法》的監管。瑞士楚格州在國際上已經成爲了有名的「數字資產山谷」,當地政府早在 2016 年就已經宣佈將允許其市民使用數字資產支付政府服務。2017 年 9 月,瑞士基亞索市政當局也宣佈將開始接受使用數字資產進行納稅,稅款支付額度不能超過 250 瑞士法郎(大約 265 美元)。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瑞士允許數字資產交易所在境內開設,態度相對開放,但是瑞士並未對數字資產交易所單獨設立合規牌照。目前,主要的瑞士本土的數字資產交易所,都擁有 VQF (Financial Services Standards Association)會員資格,會員資格中包括了對數字資產的經營範圍。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瑞士對首次數字資產衆籌持肯定態度,目前,其監管法規也正逐步完善。2017 年 9 月,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頒佈的一項關於數字資產衆籌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目前瑞士還未制定針對數字資產衆籌的完整法規,但是依據數字資產衆籌的組織形式,數字資產衆籌的部分環節需符合當前金融市場的監管法規:當所籌數字資產爲支付工具時,該活動將會受到《反洗錢法》的監管;當涉嫌吸收公衆存款時,發行主體需要持有銀行牌照,並受銀行法監管;當所籌數字資產具有類似證券性質時,籌集主體需要有證券經紀商的牌照;當籌集到的資金由外部第三方管理時,還需要符合集合投資計劃的相關規定。

隨着瑞士數字資產衆籌數量的增加,2018 年 2 月,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了另一份指導意見,意見中將數字資產分爲可相互重疊的支付類數字資產、功能類數字資產、資產類數字資產三大種類,其中,最後一類會被歸類爲證券,同時,只有當功能類數字資產的唯一目的是授予應用程序或服務的數字訪問權限時,並且只有在發行時已具備此種用途時,方不屬於證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瑞士並未限制數字資產投資,同時,數字資產投資收益暫不徵稅。

德國:政策相對明確,並正積極完善,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德國對於數字資產用於支付的態度非常積極,早在 2013 年 8 月 19 日,德國財政部就宣佈比特幣是一種“記賬單位”並可以被用於支付。

2018 年 2 月 27 日,德國財政部進一步下發指示文件,用戶用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資產支付時,買賣雙方其實是在提供法幣和數字資產兌換的「補充服務」,根據 2015 年歐盟法院對增值稅(VAT)的裁決,除了已經包含在商品價格中的增值稅,雙方將無需繳納其他稅項。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德國目前對於數字資產交易所沒有出臺明確的監管政策,但或將納入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 (BaFin) 的監管範疇。BaFin 在 2018 年 3 月 28 日發佈的針對數字資產衆籌的指導意見中,要求提供與數字資產及數字資產衆籌相關服務的市場參與者在處理相關業務時必須審慎考慮數字資產的分類及對應遵循的法規。2018 年 1 月 29 日,柏林數字資產交易所 Crypto.exchangeGmbH 由於其欺詐行爲被 BaFin 要求立刻停止金融證券業務。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德國對首次數字資產衆籌持保守態度,但目前並未予以禁止,且正在積極完善相關的監管法規。2017 年 11 月 9 日,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 (BaFin) 曾發出警示公告提醒廣大投資者首次數字資產衆籌是極具風險、帶有投機性質的行爲,並列舉了一系列的風險點,鼓勵公衆在參與首次數字資產衆籌之前做好詳盡的研究。

隨着德國數字資產衆籌的數量增加,BaFin 又於 2018 年 3 月 28 日發佈了進一步指導意見,明確了數字資產衆籌所涉及的數字資產屬於金融工具,將落入證券監管的範疇。BaFin 將針對具體數字資產衆籌項目給對應數字資產分類,決定它是《德國證券交易法》(WpHG)及《德國金融工具市場指導》定義的金融工具,還是《德國證券招股說明書法》(WpPG)定義的證券,還是《德國資本投資法》(VermAnlG)中定義的資本投資,然後決定所需遵循的對應的政策法規。除以上幾條法規外,如果條件滿足,數字資產衆籌還將遵循《市場濫用行爲監管條例》(MAR)等國家及歐盟級別證券監管範疇內的其他法規。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德國目前暫未限制數字資產投資,但 BaFin 多次發出公告提示投資人注意風險,並鼓勵投資人在投資前仔細研究區塊鏈及數字資產技術,瞭解自身所面對的風險。

對於投資收益所需繳納的稅項方面,暫無明確政策法規,但鑑於 BaFin 宣佈數字資產需落入證券監管範疇,未來數字資產的投資或將遵循與證券投資類似的稅務規定。

(4)大洋洲地區

澳大利亞:環境寬鬆,法規完善,保持穩定,監管嚴格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澳大利亞政府是世界上少數全面放開以比特幣爲代表的數字資產交易和流通的國家之一,2017 年 7 月 1 日,澳大利亞政府正式認可比特幣的貨幣地位,並正式實施免除對比特幣的雙重徵稅、交易稅以及商品與服務稅政策。在 2017 年 7 月 1 日之前,澳洲數字資產的消費者需要支付兩次消費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簡稱 GST),一次是在購買數字資產時,另一次是在使用數字資產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時。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澳大利亞正推行對數字資產交易所的註冊登記制。2017 年底,澳大利亞參議院正式批准通過了《2017 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修正案》,授權該國金融情報機構——澳大利亞交易報告分析中心(Austrac)監管比特幣交易所,該法案規定,澳大利亞的比特幣交易所需要在 Austrac 登記註冊,在「數字資產交易所登記冊」上留底,此外,交易所還要制定一系列風險防範措施,包括尋找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融資的解決方案,驗證客戶的身份信息,報告任何可疑的活動,國際交易或有超過 1 萬澳元的大額交易也需上報 Austrac。交易所還需要將部分交易記錄以及客戶身份信息保留長達 7 年的時間。

上述政策於 2018 年 4 月 3 日正式施行,政策期限爲 6 個月,若在此期間內沒有遵守條款,交易所將被採取強制措施;此外,若交易所的註冊申請處於審覈當中,Austrac 將考慮通過過渡期的方式允許現有公司繼續提供服務,但必須在 5 月 14 日前進行註冊。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澳大利亞政府對數字資產衆籌的態度較爲包容。2017 年 9 月 28 日,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Commission,簡稱 ASIC)發佈了監管指引,指出:首次數字資產衆籌的法律性質取決於某一個具體的數字資產項目是如何構成及操作的,以及所籌數字資產背後所代表的權利,監管機構將依據項目所涉及的行業與業務的差異適配於不同的法律法規。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澳大利亞對數字資產投資持開放態度,但在特定場景下將對其收取相應的資本利得稅。

一方面,如果出於投資目的持有數字資產(即追求投資回報或用以維持某個公司的運營等),則該項數字資產在增值時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但若持有該項數字資產超過 12 個月,稅務局會給予一定的稅務優惠。如果出於個人使用目的持有的數字資產(如主要用來支付或做等價交換其他消費品),金額 10000 澳元以內的無需繳納資本利得稅。

新西蘭:態度持續保守,政策依舊較緊,監管指數: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支付:

新西蘭央行對數字資產支付持保留態度,並未認可數字資產的法定地位,認爲數字資產擴展了人們可以相互交易的機制,但數字資產交易量較小、匿名性與信貸發放不匹配,暫時無法替代傳統的支付系統。

是否允許交易所境內運營:

新西蘭對數字資產交易所實施嚴格的管理,新西蘭金融市場管理局明確指出,數字資產屬於證券,要求交易所、錢包以及經紀商等所有涉及數字資產的服務供應商都需要依據《金融市場管理法》在金融服務供應商登記系統(FSPR)中登記,支付申請費用、稅款,以及遵守公平交易規則,履行反洗錢法規定的義務。目前政策暫未變化。

是否允許首次數字資產衆籌:

新西蘭金融監管局認爲,所有數字資產都是證券,屬於《金融市場管理法》監管範圍,並且,在某些情況下,根據數字資產的特徵和經濟實質可將其歸爲金融產品,如債權證券、股權證券、託管投資產品或衍生品。其他情況下,若不屬於金融產品,發行方企業必須遵守金融市場管理法下的公平交易法(FairTrading Act),且這項法律不僅適用於國內產品,也適用於新西蘭境外提供的數字資產產品。此外,數字資產衆籌方還需遵從其他進一步的監管,如反洗錢法等。目前,相關政策暫未發生變化。

是否允許數字資產投資:

在數字資產投資方面,新西蘭政府並未禁止投資者參與,但整體態度相對保守,曾向用戶警示數字資產投資的風險。

三、區塊鏈產業鏈回顧及展望

區塊鏈作爲一種革命性技術,在賦能各類產業的同時,也催生出了一個完整的產業,我們將區塊鏈產業鏈分成五大板塊:

硬件、基礎設施:爲各種區塊鏈提供、整合底層算力和硬件支持;
區塊鏈底層平臺:爲各種區塊鏈應用提供底層架構、開發平臺和生態;
通用技術:讓區塊鏈應用更方便部署和被應用,爲開發者和用戶服務;
垂直應用:將區塊鏈應用於各個行業及場景,服務最終用戶;
服務設施:幫助資金、信息等流動,爲產業鏈參與者提供專業服務。

3.1 硬件、基礎設施

爲各種區塊鏈提供、整合底層算力和硬件支持:(排名不分先後)

現狀及未來趨勢:

目前礦機主要用於以比特幣爲主的使用 PoW 共識機制的幣種挖礦。專業礦機多使用 ASIC 芯片,其計算效率可以比顯卡等高出很多倍 , 但只能針對特定的算法打造,即只適用於單一幣種或者某些算法相似的幣種。另外,專業的 ASIC 礦機也造成了區塊鏈網絡的算力集中,且在挖礦過程中消耗掉了大量的電力能源。火幣區塊對鏈該領域的看法有三點:

專業 ASIC 礦機的競爭格局已初具雛形,未來頭部效應將更加明顯:目前專業礦機使用的 ASIC 芯片主要由礦機廠商設計架構,再由臺積電等傳統芯片廠商研發和代工生產,即核心研發技術由芯片廠商掌控,但仍需要礦機廠有芯片架構設計能力,這就形成了一定進入壁壘;另外,隨着挖礦需求的增加,ASIC 芯片的價格也顯著升高,對小規模、議價能力低的礦機廠商造成一定壓力,整個行業出現優者更優的現象。

顯卡礦機未來將以長尾形態與 ASIC 礦機並行存在:顯卡礦機與 ASIC 礦機相比通用性更強,可以針對多個幣種,就像加強了顯卡配置的電腦,更適用於公衆。且在圖形算法方面顯卡的計算速度更高。另外,爲了防止 ASIC 礦機集中算力,不計成本地進行 51% 攻擊,未來可能將由更多區塊鏈項目採用對抗 ASIC 的共識機制,比如 PoS 或 PoW+PoS 等。但是,挖礦顯卡的設計技術掌握在英偉達、AMD 等傳統廠商手中,任何使用這些顯卡的設備都可以作爲礦機,因此將不會有專業的顯卡礦機廠商出現,而是長尾地分佈在多數用戶手中。
未來行業的機會在於低能耗的礦機:無論是 ASIC 礦機還是顯卡礦機,在挖礦的過程中都消耗了大量的電力能源,而挖礦的過程僅僅是重複進行公式計算,沒有產生太多價值。未來,類似 CDN 挖礦的低能耗挖礦需求可能會增加,將給礦機廠商帶來新的機會。

3.2 區塊鏈底層平臺

爲各種區塊鏈應用提供底層架構、開發平臺和生態:(排名不分先後)

現狀及未來趨勢:

經火幣區塊鏈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已有數十個基礎鏈平臺項目,該領域已經極度擁擠。底層基礎鏈相當於區塊鏈的操縱系統,是區塊鏈應用的基礎。可以說,誰能做出好的區塊鏈底層平臺,誰就有大概率成爲區塊鏈巨頭。目前該領域頭部效應已經開始出現,預計短期之內競爭還會加劇,但未來競爭格局將進一步集中。未來基礎鏈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跨鏈交互性成爲重要的評判標準:隨着區塊鏈底層技術的逐漸成熟,跨鏈交互需求也日益增加,也有越來越多的跨鏈平臺應運而生。跨鏈的優勢主要在於:1)性能提升:跨鏈是解決區塊鏈可擴展性的途徑之一,這也是跨鏈最直接的價值;2)信息交互:雖然區塊鏈去除了國界的限制,但是各個獨立的區塊鏈本身還是類似一個個的局域網絡,跨鏈帶來的信息交互可以讓數據、信任在各個局域網絡之間傳遞,形成一個互聯、互通、互信的通訊網絡;3)價值轉移:每一個獨立區塊鏈都是一個價值經濟體,在各自的體系中產生各自特有的價值,跨鏈區塊鏈是連接獨立區塊鏈的中樞,只有實現跨鏈纔可實現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價值交換,連接不同行業,使區塊鏈真正變成一個價值流通平臺。

性能不是唯一評判標準,用戶對開發者友好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過去的幾年裏公有鏈領域在提高 TPS 性能方面做出了衆多探索,包括閃電網絡、分片、側鏈、改進共識機制等等。但目前還沒有出現非常開發者友好的底層平臺。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未來會有更多好用的平臺出現,比如針對更多通用的應用場景嵌入成型的開發模塊,降低對應用程序開發者的要求。
垂直應用領域的基礎鏈機會出現:我們知道 TCP/IP 協議定義了互聯網的標準協議,而與之相比,區塊鏈的世界更加複雜,不同場景和行業對共識機制等區塊鏈邏輯都有不同的需求。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未來並不一定是通用的基礎鏈一統天下,每個垂直領域內的基礎鏈也存在機會。目前已經有少數垂直行業的基礎鏈出現,未來隨着「區塊鏈+行業場景」的深度磨合,各個垂直領域將有更多的業務邏輯上鍊。

3.3 通用技術

現狀與未來趨勢:

由於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技術解決方案,其在行業應用中也有非常多的共通性。區塊鏈通用技術層主要目的就時滿足各個垂直行業在應用區塊鏈時的共通需求,如分佈式數據、分佈式數據交易、代碼審計、隱私加密服務等,可以將其理解爲部分區塊鏈技術的外包。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未來,區塊鏈通用技術的發展較爲明確,且將呈現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通用技術的普及加快行業應用的落地:通用技術平臺降低了區塊鏈應用開發的門檻,加快了應用落地的進程。如新的應用可以直接採用現有的 IPFS 等分佈式數據存儲解決方案,而無須自己開發,好比互聯網世界的應用直接採用阿里雲、百度雲等現有存儲方案,無需從零開始。

各垂直行業區塊鏈應用的成熟將催生新的通用需求:模式的成熟使得共通性更加明顯,隨着區塊鏈的普及,通用技術領域必將出現新的機會。我們可以猜想,應用程序入網身份驗證也是每個區塊鏈項目的必需品,未來這方面可能也將出現通用的技術平臺。

3.4 服務設施

幫助資金、信息等流動,爲產業鏈參與者提供專業服務:(排名不分先後)

現狀與未來趨勢:

區塊鏈產業鏈上的周邊業務包括數字資產交易所、媒體及社區、行情及資訊終端、數字資產錢包等,該部分周邊業務屬於行業的信息、資訊端口以及交易、資金彙集中心。隨着行業的發展,該產業鏈環節具有較爲明確的發展前景,但同時,由於該產業鏈環節本身的特性 (最接近互聯網,核心邏輯是資源整合),未來都將是一個頭部效應不斷強化、強者恆強的領域。

去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與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可能並存:數字資產交易目前主要是通過交易所「鏈下撮合」的方式進行,即並未實際記錄在區塊鏈上,並且,流動性是分割的,分散在不同的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所。隨着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交易,即「鏈上撮合」方式進行的交易會越來越普遍。但由於在交易體驗上的差異,未來一段時間內,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交易可能更偏向面對各類分佈式應用的用戶,提供簡單、友好的數字資產兌換服務,而中心化的數字資產交易,則會更多面向投資、交易驅動型的用戶,提供極致的交易體驗。

行情、資訊終端可能會充當交易聚合的入口:由於目前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存在的流動性分割現狀,用戶需要在不同的交易所註冊不同的賬戶進行交易,過程繁瑣,而行情、資訊終端,憑藉其在交易用戶端積累的優勢,將會逐步滲透至提供聚合交易服務,讓用戶通過一個賬戶,實現在各個交易所交易的功能,成爲數字資產領域的同花順。
錢包從長期來看可能成爲各類應用的入口:移動互聯網時代,如同各類 App 作爲用戶感受移動互聯網的窗口,未來,區塊鏈時代,各類 Dapp 也將成爲用戶直接參與區塊鏈的主要方式。由於用戶與 Dapp 的交互需要消耗數字資產,而錢包作爲協助用戶管理各類數字資產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能會成爲新時代的應用商店,成爲區塊鏈 3.0 時代真正的超級流量入口。

3.5 垂直應用

該領域項目將區塊鏈應用於各行業場景,服務最終用戶。(涉及項目排名不分先後)

目前,從區塊鏈的技術特點來看,區塊鏈賦能的應用場景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相關:(1)交流效率低、信任成本高的領域;(2)對信息可驗證性、共識有極大需求的領域;(3)對大體量數據分享和計算有較大需求的領域。

支付、清結算等貨幣市場應用

現階段商業貿易的交易支付、清算都要藉助銀行體系。傳統的銀行體系下,支付需經過開戶行、對手行、清算組織、境外代理銀行(若涉及跨境支付)等多個組織及較爲繁冗的處理流程,往往需要依賴第三方的中央清算機構,造成了支付及清結算費用高且效率低。尤其是對於小額跨境支付來說,高昂的手續費及漫長的等待時間所造成的負擔尤其沉重。區塊鏈帶來的效率提升主要來自兩方面:利用無地域限制的通用數字資產作爲支付媒介,減少中間流程;以及利用去中心化共享賬本技術,減少清結算效率。主要項目如下:

未來區塊鏈在這一領域將有兩種普及路線:

短期來看,以數字資產作爲支付匯款的媒介貨幣將有極大前景:目前已經有很多家利用數字資產做支付(尤其是跨境支付)的服務商,比如提供企業間匯款的 BitPay,Veem,Wyre 和提供個人用戶間小額支付的 Abra。這些公司使用數字資產作爲媒介貨幣,利用其無國界性節省跨境支付中境外代理銀行所涉及的時間和中間人成本。比如 BitPay 提供的比特幣跨境匯款服務可以將匯款時間從 4 個工作日降低到 1 個工作日,匯款手續費從 7% 降至 1%。同時通過差價合約等金融產品對貨幣進行對沖,確保支付賬單的實際價值不會發生變化。BitPay 公司月匯款金額已超過 100 萬美元,且已與 Lush 等大型快消品牌合作。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這種匯款方式正在逐步被大型企業接受,該領域短期之內即將開始進入規模化階段。

長期來看,區塊鏈將從協議層變革支付和清結算領域:支付的協議層變革在上述數字資產匯款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爲銀行後臺賬本制定標準規範,使得銀行間共享清結算數據更加容易,從根本上提高支付效率。目前在全球跨境支付市場上,最先使用區塊鏈技術完成其商業化應用的是由瑞波幣實驗室研發的跨境支付網絡 Ripple,它藉助區塊鏈協議爲全球大型銀行提供跨境匯款方案,試圖打造基於區塊鏈的全球金融傳輸網絡以取代 SWIFT。類似的支付網絡還有美國支付協議網絡 Stellar 和中國跨境支付項目 OKLink,二者主要針對中小型持牌金融機構。我們認爲長期來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支付網絡是解決支付和結算流程成本和效率問題的最好方案,尤其可以解決中小型機構的支付痛點,大力促進普惠金融。

證券、票據、另類投資等資本市場應用

目前金融資產交易依賴於中心化的確認。比如證券交易體系中,全部證券登記及結算任務由中央登記結算機構負責完成,該中心化結構體系的維持和運行,依賴複雜的規章制度和審計流程。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去中心化能夠讓各參與主體在無需相互信任的情況下進行完全自由的交流,各個節點只需信任整個網絡以及網絡所帶有的共識機制,這樣一來可以縮減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任成本,以及層層中央結算流程造成的時間成本。主要項目情況如下:

未來,這一領域可能存在的方向和趨勢有:

證券市場區塊鏈化方面已有美國正規軍進入,未來將有更多發達國家相繼效仿:2015 年 12 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批准 Overstock 旗下區塊鏈證券交易平臺 T0 交易並結算證券。該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債券、股票等數字資產,構建一個更加快速透明的交易即結算的證券發行交易平臺。2017 年 10 月,證券類數字資產發行平臺 Polymath 上線,爲證券類數字資產的發行、確認和交易提供服務。火幣區塊鏈研究院預計,隨着各國區塊鏈及數字資產的政策日益完善,未來將有更多交易所效仿美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證券市場。

票據市場中國央行率先嚐試,落地在即,有望產生示範性效應:2017 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這標誌着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央行將成爲首個研究數字資產及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

更多資產相繼上鍊,推動各垂直領域的資產交易平臺形成:在另類投資領域,也有不少企業做出了嘗試。早在 2015 年 10 月,納斯達克就在和區塊鏈初創企業 Chain 合作下正式上線用於私有股權發行及交易的 Linq 平臺。REITs 方面,也有創業公司 GlobalREIT、瑞資科技等多家公司做出嘗試,將房產信息數字化之後作爲鏈上資產,並利用分佈式賬本和分佈式存儲技術對其定期審計,提高效率。在能源領域也有中國的能鏈衆合等公司開始結合區塊鏈,基於區塊鏈上的碳排放量等資產開發結構性金融產品。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分佈式資產交易平臺在模式上有着極大共通性,一旦某一個垂直行業的平臺落地就會極大刺激其他行業的探索和發展,未來跨行業複製效應會極其明顯。

醫療健康

目前醫療領域區塊鏈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電子病歷,遠程醫療,醫療保險方面。應用主要凸顯了區塊鏈在信息真實,信息安全,隱私保護,去中心化儲存,智能合約的特性,解決了醫療數據零散存儲,隱私保護不足,信息安全性欠佳等問題。目前 Medicalchain 和 Medibloc 團隊集中於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區塊鏈技術的開發。Medicalchain 通過非對稱加密和 Hyperledger 來保證用戶擁有 100% 的信息權限控制。Medibloc 通過零知識代理重加密和 IPFS 實現完全的信息權限控制和去中心存儲。目前在互助保險方面 Medishares 通過智能合約提升互助資金池安全併爲理賠覈准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主要項目如下:

我們認爲未來圍繞大健康和醫聯體分級診療制度而構建的區塊鏈應用將成爲熱點:

大健康多維度個體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得到實現:結合 IOT,可穿戴設備,鏈上電子醫療病歷,機器學習技術構成的長期健康管理閉環將通過點對點存儲,重加密,子母鏈,以及鏈下支付通道實現信息訪問權限資本化,促進醫療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和技術普及,實現生命全週期長期健康呵護和疾病預防。用戶可以選擇將日常體徵數據租賃給人工智能開發者和醫學研究機構,數據有助於 AI 技術關鍵環神經網絡的開發,可應用的 AI 技術又反過來爲用戶健康提供多維度測評並給出個體解決方案,從而形成閉環。火幣研究院認爲在機制設計上對於參與者行爲進行正向引導,思考各方面真實訴求,形成共贏機制的平臺將會脫穎而出。

促進現代分級診療制度發展:通過智能合約和上鍊保證了信息真實與透明,提高了保險運營效率,促進了商保直賠。有助於解決醫保支撐不夠導致的醫院之間報銷差異明顯和基層人才首診激勵動力不夠問題。通過去中心電子病歷存儲和重加密技術降低集中控制的風險,以及信息存儲成本,保障了患者隱私,解決上下轉診信息調閱難。助力遠程醫療和國際醫療第二建議的普及。

供應鏈溯源及金融

區塊鏈對供應鏈領域的變革主要有供應鏈溯源及確權和供應鏈金融兩個切入點。供應鏈溯源及確權方面,目前已經存在多種解決方案,包括唯一圖案標記、二維碼、RFID 芯片等。大體思路都是給貨品賦予一個唯一的數字 ID,從生產環節開始記錄原材料信息、生成地信息、貨品物流信息等。這些傳統解決方案的問題在於防僞數據存儲在了中心化結構上,易於篡改。而基於區塊鏈的防僞溯源,將貨品的實時數據存儲在去中心化結構之上,任何人都無法篡改,公信力更高。更重要的是,基於區塊鏈可以生成智能合約,實時確定貨品的所有權和處置權的歸屬,使整個供應鏈更加自動化。

供應鏈金融方面,銀行和核心企業供應鏈生態系統內的企業可以建立共享的賬本及交易信用歷史,提高銀行在處理貸款信用審覈的效率,且基於區塊鏈溯源和貨品確權系統,銀行審覈企業倉單等抵押物的流程將進一步簡化,縮短寶貴的貸款週期。就融資成本來說,銀行優先服務於大型供應商,而中小企業雖然手握優質的供應鏈資產,還是由於自身的信用缺乏而難以從銀行處獲取低成本的資金。區塊鏈可以將核心企業應付 / 賬款、各方庫存、商業票據等供應鏈資產轉化爲鏈上可以拆分、流轉的數字資產,並引入信用背書機制,使得企業的身份和信用可以得到多維的認證,比如供應鏈上下游的按時交貨、按時付款都可以作爲信用的背書,這樣一來信用可以在各個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上下游傳遞,實現多級融資。具體這一領域相關項目或玩家如下:

未來,這兩個切入點將可能有較大的發展機會:

供應鏈溯源及確權領域,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需求共同驅動區塊鏈的普及:2017 年 3 月,國際海運第一巨頭馬士基航運已經與 IBM Hyperledger 項目合作,完成了對施耐德電氣貨物跨大西洋運輸的全過程測試,過程中利用區塊鏈共享賬本及智能合約技術節省通關文件審覈以及清點貨物的時間,將原本需要 60 天的運輸流程降低到兩週,並節省了厚達 25cm 的紙質文件;國內目前已有電商巨頭京東於 2017 年 7 月發佈區塊鏈防僞追溯開放平臺,面向京東生態內的品牌商免費開放;另外還有一系列創業企業,如爲頭部奢侈品公司提供防僞溯源的唯鏈(Vechain)項目,以及服務於小型畫廊的藝術品防僞溯源項目天權優成等等。我們認爲,防僞溯源不僅僅是大型公司的需求,類似小型畫廊的小衆、高客單價的領域也具有極大發展空間。該行業發展將由兩極需求共同驅動。

供應鏈金融領域,核心企業爲主要助推作用力:核心企業作爲整個供應鏈體系的關鍵節點,常常希望能利用自己的信用幫助供應鏈上有的供應商更好的穩定現金流,以便自己能擁有穩定的供應鏈並及時收到上游貨品。2017 年初,富士康集團推出了首個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 Chained Finance,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多級融資,主要服務於自身供應鏈上的供應商。2017 年中,海航集團與創業公司複雜美合作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票據平臺「海票惠」,服務於自身供應鏈。2018 年,京東、阿里及騰訊也發佈了其各自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雖然中小型供應商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痛點更加明顯,但由於供應鏈金融涉及的相關企業繁多,不是依靠一家之力就能實現落地,所以行業發展將呈自上而下頭部推動的趨勢。
未來基於溯源及確權系統的供應鏈金融將衍生出更多產品,想象空間極大:供應鏈參與者可以基於區塊鏈設置智能合約,將賦予供應鏈金融新的玩法。比如在某種特定狀態下自動爲貨品確定所有權,這樣一來貨品在運輸過程中也可以實現動態的質押,且所有權已經記在區塊鏈上,如果發生糾紛可以輕易的發起仲裁。

版權確認及交易

隨着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內容及版權交易已經形成較爲完整的產業鏈,然而盜版、侵權仍舊制約了數字內容行業的發展。同時,版權所有者在互聯網體系中的話語權較小,盈利空間被渠道擠佔,嚴重打擊了創作積極性。區塊鏈則通過時間戳的形式,將內容和信息進行記錄、傳輸和存儲,並無法篡改,良好解決了當前版權保護的註冊、確權和驗證問題。同時,區塊鏈也可構建起一個去中心化的版權交易網絡,提高創作者本身的地位,讓內容產生的收益從平臺流向創作者本人。該領域相關項目如下:

未來,區塊鏈有望在如下方面對該領域進行持續滲透:

緊迫的需求和日益提升的用戶付費意願是區塊鏈確權落地的基石:區塊鏈的防篡改性與版權確認的需求有天然的結合性,目前該領域已經有衆多玩家進入,如中國的版權確認及文化資產交易平臺墨鏈(Ink),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和華夏微影文化傳媒中心聯合打造的微視頻登記、確權、監管、交易、分享和結算平臺微視頻 360。音樂媒體巨頭 Spotify 也於 2017 年收購了紐約創業公司 Mediachain,用於維護原創作者的版權。另外,內容產業是基於用戶付費的邏輯,隨着知識產權意識的普及,用戶爲優質 IP 付費的意願越來越強,進一步爲區塊鏈確權在內容產業落地營造了優越的市場環境。

基於區塊鏈確權的版權交易使長尾內容價值凸顯,推動市場扁平化:傳統內容產業中,頭部 IP 效應明顯,而許多頭部 IP 都是由平臺炒作而成,被哄擡後的市場價格可能超出公允價值。另一方面,衆多腰部和尾部內容由於沒有大型平臺支撐,而無法獲取足夠的市場關注度,價值被低估。我們認爲,隨着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的落地,平臺所產生的推動效果減弱,頭部及尾部 IP 都將獲得更合理的市場化定價,縮小頭尾部的價格差距。
區塊鏈確權促進內容產業跨界結合,推動產業升級:2017 年 6 月起,美國個性化人工智能公司 ObEN 與女團 SNH48 達成合作,基於 PAI 公鏈爲 SNH48 成員製作全球首款明星虛擬人工智能形象,在線上與粉絲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證明區塊鏈上的形象是對應明星自己的形象,而不是其他人基於明星的照片和聲音仿製出來的山寨產品,就需要藉助區塊鏈確權系統。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過去被確權問題及盜版現象限制的 IP 跨界合作將隨着區塊鏈的落地活躍起來,帶來內容產業與其他諸如社會服務業、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如人工智能)等其他行業的進一步融合。

數字廣告

數字廣告行業經歷了傳統購買階段(廣告位投放)、廣告網絡購買階段(媒體組合投放)和程序化購買階段(智能精準投放)。雖然數字廣告領域的智能化、程序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也大幅提高了很多參與者的門檻,廣告主需要依賴專業的第三方進行廣告投放、程序化採購,然而各方之間數據不互通,其結果便是相互之間的信任不斷喪失,鏈條上引入越來越多的環節,比如廣告驗證、數據監測、廣告攔截等。而區塊鏈的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正好可以解決廣告鏈條上的信息割裂、欺詐問題,爲共識奠定了基礎。涉足數字廣告領域的相關項目如下:

我們認爲,未來:

區塊鏈將率先改造低頻次的廣告場景:數字廣告已進入程序化購買階段,實時出價交易可達毫秒級的確認速度,然而,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暫無法實現高併發,各條基礎鏈大多每秒僅能支持幾十、上百左右的交易數,且所有的應用共同佔用一整條鏈的資源,相互擠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數字廣告領域的變革。我們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區塊鏈將更多側重於滿足低頻次的場景需求,例如廣告發布、文案及內容推廣、品牌營銷等。

區塊鏈對廣告領域的改造將逐步從反欺詐、去中介化直接營銷等演化爲廣告效果綜合管理及評估工具:傳統數字廣告領域,投放效果歸因一直是一個重要卻較爲複雜的問題,由於從廣告投放到用戶轉化會經過多個環節,可能涉及多次曝光,如果按照點擊或轉化付費,則部分媒體的曝光作用可能被忽略。而基於區塊鏈及其可追溯的特性,量化的問題就能被解決,升級成爲廣告主的媒介綜合管理及評估工具,而媒體也能有更透明的收益分成機制。

遊戲

遊戲作爲具有海量用戶、原生數字化的領域,天生契合區塊鏈技術。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區塊鏈對遊戲的改造,並不在於其體驗和玩法,而在於爲遊戲設定更爲開放、公平和互信的環境和機制,將原先控制在開發廠商手中如同黑箱的遊戲,逐步開源、透明化。區塊鏈遊戲領域,相關項目如下:

除此之外,未來,遊戲領域與區塊鏈還可能會有如下的結合點:

玩家數字資產交易是一大重點方向:傳統遊戲中的虛擬資產,包括遊戲裝備、皮膚、坐騎等的所有權最終屬於遊戲廠商,且依賴遊戲的存續,用戶無法通過正規途徑將虛擬資產向現實資產進行轉化;同時,遊戲中的虛擬資產大多處在封閉體系之中,缺乏共通性。區塊鏈技術的存在,則有望改變虛擬資產流通方面的侷限,通過虛擬資產上鍊,用戶藉助數字資產進行交易,且能大大降低玩家的交易風險,目前,DMarket 以及 Bit.Game 均有在嘗試搭建基於區塊鏈的遊戲資產交易所。而虛擬遊戲 Decentraland 之中可進行的土地拍賣流轉,也正是虛擬資產通過區塊鏈進行交易的體現。

區塊鏈有望改變傳統遊戲分發、營銷模式:傳統遊戲模式下,遊戲推廣及分發大多依賴於大型的遊戲渠道,包括 Steam 遊戲平臺、騰訊的 Wegame 遊戲平臺等,但該部分渠道成本相對較高,對中小開發者造成較大的壓力。區塊鏈可以將玩家、開發商等聚集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開發商事先購買數字資產,轉入智能合約獎勵池中,玩家通過轉發、完成任務等形式可獲得這部分獎勵,並可用於購買遊戲等,以此實現低成本的遊戲推廣。2018 年,去中心化的遊戲分發平臺 Refereum 開始在這方面進行嘗試,並與遊戲直播平臺 Twitch 及遊戲引擎公司 Unity 達成了合作。

四、區塊鏈技術發展回顧與展望

經濟活動的發生依賴信任。今天,幾乎任何一種形式的經濟活動都需要一個可信任的第三方存在。引入第三方後,原先完成經濟交換所面臨的不確定便大大降低。然而,第三方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點。第一,需要支付費用,在某些場景下可能較高;其次,過分依賴第三方可能帶來安全問題,部分敏感數據或保密信息可能泄露;另外,第三方的可信任程度依舊存在不確定性。這便是區塊鏈技術存在的意義和需要解決的痛點,其本質是在公開、分散、對等的網絡條件下實現大規模協作的工具,與傳統的中心化調配具有較大的區別:

圖 24:區塊鏈分佈式協作與傳統中心化協作對比

4.1 我們已處在激動人心的分佈式、開放經濟生態的技術攻堅階段

區塊鏈技術的現實應用,源於中本聰當年原始論文《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提出的比特幣及背後全新的價值轉移方式。目前,比特幣網絡已正常運行近 10 年,比特幣也已不再是唯一的數字資產及區塊鏈應用。比特幣進入主流的同時,也引發了關於區塊鏈技術的激烈探討。

結合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發起人、分佈式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肖風先生提出的觀點,火幣區塊鏈研究院認爲,區塊鏈將經歷三個層次和階段的發展,而我們已處在最激動人心的分佈式、開放經濟生態的技術攻堅階段:

第一層(階段),分佈式通訊、傳輸網絡

區塊鏈的最底層和初級階段,是一個解決點對點溝通和傳輸的分佈式網絡。該分佈式網絡的核心在於一致性,換句話說,即如何在一個任何參與節點都能夠發起、交互及廣播信息的環境下,通過預設的算法、協議進行同步。在區塊鏈的背景下,這一預設的算法、協議被稱爲共識機制。分佈式網絡技術早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感受最深的便是 BT 下載和種子這一類 P2P 分享傳輸應用。最早的 P2P 分享傳輸源於 1999 年一位美國的大學生肖恩範寧開發的一個名叫 Napster 的軟件,用戶啓動該軟件後,計算機就會變成提供上傳下載服務的微型服務器,可爲用戶和其他使用 Napster 軟件的用戶提供傳輸和下載。

圖 25:點對點傳輸下載應用

第二層(階段),分佈式賬本

區塊鏈的第二個層面和階段,是一個藉助加密的方式,進行分佈式記賬的賬本。其衍生出的分佈式金融體系,與我們傳統的金融體系,是具有極大差異的。其最大的差異在於體系的維護成本,即當傳統金融體系需要一整套複雜、繁重的設施保證其運行,分佈式的金融體系只需要算法和代碼定義的規則。具體來說,傳統的金融體系下,銀行會通過嚴格的審覈流程去評估用戶的信用,並往往需要依賴於可信任的第三方例如中央清算所記錄銀行和不同主體之間的轉賬交易;分佈式金融體系,相反地,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網絡,並且通過全民參與的方式記錄和同步各類轉賬交易,不再依賴第三方,成爲了一個去信任的賬本網絡。這一階段,衍生出了比特幣、萊特幣、門羅、大零等一系列點對點現金,而這些數字資產均搭建在區塊鏈分佈式賬本的基礎上。

第三層(階段),分佈式、開放經濟生態

區塊鏈的第三個層面和階段,是一個包含激勵的分佈式、開放經濟生態。和傳統股份制結構藉助固定的僱傭關係與參與者綁定經濟利益不同的是,區塊鏈式的經濟生態通過靈活的“行爲—獎勵”機制對參與者進行激勵。在區塊鏈式的經濟生態中,參與者不再受到單一僱主的限制,相反地,參與者可通過完成一系列由規則預先設定好的任務或工作,例如求解哈希算法、共享資源、上傳優質內容等從各個渠道獲得報酬。同時,傳統股份制下,參與者報酬通過法幣形式發放,然而區塊鏈式的經濟生態中,報酬是通過數字資產,或可編程的數字資產進行發放,經濟激勵,第一次成爲了可以自動化、智能執行的一串代碼。

而我們正處於這一階段,區塊鏈技術,正通過改變人們交互和協作的方式,不斷地向各個行業和應用場景滲透,並引發了科研界、產業界的熱議。目前,區塊鏈技術正努力夯實地基,爲特定場景經濟激勵的全新商業模式的誕生奠定基礎。

4.2 區塊鏈應用落地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解決方案進展

雖然區塊鏈技術發展勢頭迅猛,其落地應用仍舊面臨不小的挑戰。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性能及實用性並不能支撐大規模的商業應用搭建,擴展性、隱私性、互通性仍是瓶頸與主題,但新的解決方案正不斷湧現:

可擴展性解決方案進展

圖 26:每秒交易處理性能對比

可擴展性仍是區塊鏈技術領域最核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交易吞吐量及延遲是商業應用落地的兩大關鍵,目前,主流的區塊鏈僅能支持數十筆交易,還遠遠不及 VISA 每秒可處理交易量的峯值 24,000 筆,另外,確認一筆交易區塊鏈所需的時間很慢,比特幣塊時間是 10 分鐘,而以太坊塊時間是 14 秒左右,而 VISA 這一類服務,交易的處理是即時確認的。目前,可擴展性解決方案主要集中在共識機制(分佈式網絡層面)和交易驗證機制(分佈式賬本層面)。

第一,共識機制:

公有鏈環境下,傳統的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of-Work)會面臨能源浪費、效率低下的問題,爲了解決節點驗證效率問題,權益證明機制(Proof-of-Stake)、代理權益證明機制(Delegated Proof-of-Stake)、實用拜占庭容錯機制(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Tolerant)逐步被開發和採用。

權益證明機制(PoS)

權益證明機制方面,除有卡爾達諾的 Ouroboros 以及 Cosmos 的 Tindermint 嘗試,還有最新由 MIT 圖靈獎獲得者 Micali 提出的 Algorand 算法,系 PoS 機制的變種,以及康奈爾大學計算機教授 Elaine Shi 等人提出的 Snow White 算法(被用於其 Thunderella 項目)。

代理權利證明機制(DPOS)

代理權益證明機制方面,最著名的案例便是 Bitshares、Steemit 以及 EOS,它的原理是讓持有數字資產的人投票產生的代表記賬。

實用拜占庭容錯機制(PBFT)

多用於非信任環境下的聯盟鏈,典型案例超級賬本,另小蟻對此進行了優化,形成了 Delegated Byzantine FaultTolerant 共識機制。

第二,交易驗證機制:

從交易驗證機制角度出發,目前有側鏈或狀態通道、分片技術、子鏈或分層架構等多種擴展性優化解決方案:

側鏈及狀態通道

該解決方案本質是將在區塊鏈上發生的交易或運行的智能合約放在鏈下進行,交易雙方通過開設鏈下通道的形式,進行小額、多筆次交易或智能合約運行,區塊鏈僅作爲結算層來處理最終交易,或在智能合約產生爭議時在主鏈上進行公決,以此減輕主鏈負擔。

側鏈的典型案例包括比特幣閃電網絡、以太坊雷電網絡、小蟻的 Trinity,以及“主鏈+側鏈”結構的 Aelf 和阿希鏈,狀態通道的典型案例包括被稱爲「歐洲以太坊」的 Aeternity。目前,閃電網絡已上線測試網絡,擁有近 900 個節點和近 2400 條網絡通道,以太坊的雷電網絡和小蟻的 Trinity 尚在部署之中,根據官方進度,Aeternity 也預計於 2017 年 6 月份上線主網。

分片技術

分片技術將區塊鏈網絡切分成許多獨立的小區域,稱爲碎片,並且每個碎片有專門的節點來維護,相當於把區塊鏈分成了多個獨立的區域,每個碎片只負責特定的事物。分片技術主要包括交易分片和狀態分片兩大層面。其中,交易分片,專指每一筆交易只讓一小部分節點看到和處理,由此實現交易的併發運行。狀態分片,則是將存儲區分開,讓不同的碎片存儲不同的部分,節點至負責託管自己的分片數據,解決原先主流公有鏈節點承擔存儲所有交易、智能合約和各種狀態的負擔。

目前,分片大多集中在交易分片,最典型的案例爲 Zilliqa,已於今年 3 月 31 日上線代號「紅蝦」的測試網絡 1.0,而狀態分片實現難度相對較大,涉及跨片通信,且與交易的高吞吐量存在一定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目前,Rchain、Emotiq、Zilliqa 以及以太坊等項目均在狀態分片、跨片通信等領域進行兼容方案的探索。

母子鏈或分層架構

傳統的公有鏈網絡中,記賬節點不僅需要負責完成交易清算,還需要承擔運行智能合約及存儲各類狀態的職能。

分層架構的本質是將交易清算及智能合約的運行、計算進行隔離,獨立運行,分擔原先節點的壓力,該方案的最著名的提出者爲卡爾達諾,其將區塊鏈網絡分成了「清算層」和「計算層」,清算層負責數字資產的交易和流動,計算層提供智能合約,身份認證,通信等功能,並方便開發者進行應用開發,目前卡爾達諾已完成清算層的部署。

母子鏈架構則是將區塊鏈分成主鏈和子鏈,母鏈負責交易清算,並存在衆多的子鏈,每一條子鏈負責不同智能合約的運行,可定義自己專屬的共識機制及執行模塊,同時子鏈相互獨立,互不影響,達到並行處理效果,子鏈與母鏈定期進行通訊,由子鏈將信息同步確認至母鏈上,典型的案例包括墨客、本體及 Nuls 等,墨客已於 4 月 30 日正式上線主網絡,本體於 3 月 30 日上線測試網絡,Nuls 於 3 月 31 日上線測試網絡。

隱私性解決方案進展

在公有鏈環境下,每一個節點都能獲取系統賬本,並且,所有的交易信息公開透明,然而這在某些對私密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下卻是致命的。儘管類似比特幣的主流區塊鏈網絡是化名的,即採用公鑰哈希值作爲交易標識,公鑰哈希值與用戶真實信息不綁定,然而我們仍舊可結合區塊信息、轉賬記錄以及 IP 地址等,對真實信息進行推斷,因而區塊鏈並不能完全實現「匿名」。

如何在保障隱私(隱匿交易信息)的情況下實現區塊鏈的特性(可追溯、可驗證等),目前的解決方案包括:環簽名(RingSignature)、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混幣(CoinJoin),及隱形互聯網(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

1、混幣(CoinJoin)

達世幣採用了混幣(CoinJoin)的關鍵技術,藉助主節點將多個用戶(至少 3 個)的多筆交易進行混合、形成單一交易,同時,爲了防止主節點被攻擊,達世幣引入鏈式混合(Chaining)以及盲化(blinding)技術,即用戶的交易會隨機選擇多個主節點,並在這些主節點中依次進行混合,同時,用戶不直接將輸入輸出地址發送到交易池,而是隨機選擇一個主節點,讓它將輸入輸出傳遞到一個指定的主節點。

2、環簽名(Ring Signature)

門羅幣提出了一種不依賴於中心節點的加密混合方案——環簽名(Ring Signature),每當用戶發起一筆交易,用戶使用自己的公鑰會與其他用戶的公鑰中隨機選出的若干公鑰來對交易進行簽名,以此隱藏發起者的真實身份,通過隱匿地址(Stealth address)技術,保證接收者地址每次都變化,從而讓外部攻擊者看不出地址關聯性。通過環形 CT 來隱藏交易的金額。

3、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

大零幣利用了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的密碼學技術,可自動隱藏區塊鏈上所有交易的發送者、接受者及數額信息,只用那些擁有查看密鑰的人才能看到交易的內容,用戶擁有完全的控制權,並可自行選擇向其他人提供查看密鑰,成爲既可提供完全的支付保密性,又能使用公有區塊鏈來維護的去中心化網絡。

4、隱形互聯網(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

Verge 幣是基於比特幣技術的開源匿名數字資產,通過洋蔥網絡(The Onion Router)和隱形互聯網(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技術隱藏個人信息,比如 IP 地址和地理位置等,實現快速匿名交易,並無法追溯交易歷史。

然而目前,區塊鏈隱私解決方案大多集中在交易、轉賬隱私的保護上,並未涉及智能合約、信息存儲、信息通訊層面的隱私問題,進入 2018 年後,一部分致力於填補上述市場空白的區塊鏈項目開始湧現:包括致力於實現點對點加密通訊及信息傳輸的 Mainframe 項目;專注提供分佈式的信息代理加密及解密服務的 Nucypher 項目,可滿足公共區塊鏈上私密信息的存儲、共享和管理;以及目標成爲公有區塊鏈體系的私密層,可實現智能合約、信息的私密運算和交互的 Keep Network 項目。

互通性解決方案進展

區塊鏈體系分爲私有鏈、聯盟鏈和公有鏈。基於交易性能、容量規模、隱私保護等方面的考慮,聯盟鏈和私有鏈往往被商業機構特別是金融機構更廣泛採用,然而:(1)私有鏈、聯盟鏈中的資產不能在不同的區塊鏈間直接轉移,主動或被動地導致了價值的孤島;(2)同時,即便是目前的公有鏈,也只能和自己的生態系低成本交互,而無法高效率和別的區塊鏈生態進行高效交互。由此各種連接不同區塊鏈的跨鏈技術也被人們開始關注和探索。目前,關於區塊鏈的跨鏈技術還在研究和試行階段,方向主要分爲價值跨鏈和狀態跨鏈,以價值跨鏈爲主,狀態跨鏈有待進一步探索。主要的跨鏈方案包括:

公證人機制(Notaryschemes)

以瑞波爲典型代表,其 Interledger 協議能連接不同賬本,通過第三方連接器或驗證器互相自由地傳輸貨幣。該協議採用密碼算法用連接器爲這兩個記賬系統創建資金託管,並通過受信任的一個或者一組團體向某記賬系統聲明另一記賬系統上發生了某事件,或者確定該聲明是正確的,這些團體既可以自動地監聽和響應事件,也可以在被請求的時候進行監聽和響應事件。當所有參與方對交易達成共識時,便可相互交易。

圖 27:Ripple 的 Interledger 協議

中繼技術(Relay)

圖 28:Cosmos 的 Hub—Zone 異構鏈網

以 Cosmos 和 Polkadot 爲典型。Cosmos 是 Tendermint 團隊推出的一個支持跨鏈交互的異構網絡,以其核心鏈—「中心(Hub)」爲中繼,與其餘的鏈—「空間(Zone)」共同構成一個鏈網架構。鏈網架構下,中心及各個空間可以通過區塊鏈間通信協議(IBC)進行溝通,代幣可以安全快速地從一個空間傳遞到另一個空間,空間內部所有代幣的轉移都會通過中心,並會記錄每個空間所持有的代幣總量。2018 年 5 月初,Cosmos 測試網絡已進入 Gaia-5000 階段,可進行驗證者的出塊獎勵。

而 Polkadot 系由原以太坊主要核心開發者 Gaven Wood 開發的一個可伸縮的異構多鏈網絡。這個網絡以 Polkadot 爲核心的中繼鏈(relay chain),並存在大量的可驗證的、平行的動態數據結構,被稱作平行鏈(para chain),通過 Polkadot 這一中繼鏈,不同區塊鏈之間可以進行通信和數據的傳遞,並實現併發和擴展。

圖 29:Polkadot 的 Relay-Parachain 可伸縮異構網絡

側鏈技術(Sidechain)

側鏈是以錨定某種原鏈上的數字資產爲基礎的新型區塊鏈。假設 B 鏈能擁有 A 鏈的所有功能,則稱 B 鏈爲 A 鏈的側鏈,A 鏈爲 B 鏈的主鏈。其中主鏈 A 並不知道側鏈 B 的存在,側鏈 B 知道有主鏈 A 的存在。通過將主鏈的區塊鏈頭寫入側鏈的區塊中,讓側鏈使用和主鏈一樣的共識驗證方法,側鏈便可以驗證主鏈的交易。典型的側鏈技術項目如比特幣的側鏈 Rootstock。

哈希鎖定技術(Hashlocking

以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雷電網絡(Raiden network)爲典型,在跨鏈支付層面被萊特幣所率先採用。其核心在於哈希鎖定技術(Hash locking),即在不同的區塊鏈之間架設鏈下的支付通道,雙方若無直接的點對點支付通道,只要網絡中存在一條連通雙方的、由多個支付通道構成的支付路徑,閃電網絡也可以利用這條支付路徑實現資金在雙方之間的轉移。由於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區塊鏈網絡各自使用了不同的網絡協議,導致很難在異構的區塊鏈網絡間搭建閃電網絡的通道,目前的跨鏈閃電網絡通道,主要存在於萊特幣和比特幣之間。

分佈式私鑰控制技術

圖 30:Wanchain 的跨鏈交易機制

以 Wanchain 和 Fusion 爲典型。Wanchain 利用多方計算和門限密鑰共享方案對跨鏈交易進行聯合錨定,在不改變原有鏈機制的基礎上通過跨鏈通信協議實現接入和交互。具體來說,對於轉入交易,用戶發起跨鏈交易請求,並將原鏈上的資產轉入 Wanchain 位於原鏈的跨鏈鎖定賬戶,之後用戶可在 Wanchain 上獲得新創造的同等價值的智能合約數字資產,進而可以使用相關應用或交易;對於轉出交易,用戶在 Wanchain 上被創造的數字資產清空,之後 Wanchain 位於原鏈的跨鏈鎖定賬戶,會向用戶提供的原鏈目標賬戶轉入先前鎖定的數字資產,等值的數字資產便會回到原有鏈。

圖 31:Fusion 的多數字資產映射模式

Fusion 則是通過分佈式私鑰生成與控制技術將各種數字資產映射到 Fusion 公有鏈上,這一過程稱爲鎖入,而後可實現對多種數字資產的控制權管理,被映射的數字資產可在 Fusion 公有鏈進行自由交互,通過智能合約進行抵押、託管、借貸、衍生品等應用。最後,再通過解鎖,將數字資產的控制權還給所有者,與 Wanchain 不同的是,整個過程不涉及所有權轉讓。

4.3 區塊鏈以外新的分佈式賬本底層正不斷湧現

由於區塊鏈技術目前面臨「可擴展性—去中介化—安全性」的抉擇,越來越多的項目寄希望於通過區塊鏈以外的技術搭建分佈式賬本底層,以突破上述瓶頸。事實上,「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賬本技術,然而分佈式賬本技術卻不等同於「區塊鏈」。目前,除區塊鏈外的主流分佈式賬本技術如下:

有向無環圖(DAG)

DAG 是一種使用拓撲排序的有向圖形數據結構,無區塊概念,不涉及將所有數據打包進區塊,以及區塊之間的串聯,而是節點各自提交數據單元,包含簽名,數據與父輩單元信息,不同數據單元之間通過哈希值進行關聯,最終形成一個無迴路的有向圖數據結構。

圖 31:有向無環圖架構

與區塊鏈同步記賬不同,DAG 本質是一種異步記賬,即數據信息錄入操作異步化,用戶可以自主異步地發起交易,並把數據寫入 DAG 中,從而可以支持極大的併發量和極高的速度。目前,傳統採用 DAG 架構的項目包括 IOTA、ByteBall、Nano,另外,也有新興的如 TrustNote、Hycon、CyberVein 等項目湧現:

傳統 DAG

獨創 Tangle (纏結)架構,無挖礦,整個網絡均參與交易驗證,節點每向網絡中添加一筆新的交易,需驗證網絡中前兩筆交易,進行一定的工作量證明,後等待其他節點對你發起的交易進行驗證。2018 年 5 月 3 日,IOTA 基金會宣佈 Qubic 項目,將會通過 Qubic 在 IOTA 中添加智能合約、預言機等,被認爲是重大升級。

取消了區塊鏈和工作量證明挖掘概念,在傳統 DAG 架構上引入主鏈與公證人概念,主鏈即經過公證人認定的最短路徑,是一道確定的交易時間序列,構成無序的有向無環圖中的主幹,公證人充當監管者的角色,幫助系統錨定交易發生的時間順序,以避免潛在的雙花問題。

原 Raiblocks,2018 年改名 Nano,獨創 DAG 區塊點陣(Block-Lattic)數據架構,非傳統的單線程區塊鏈架構,一個賬戶一條鏈,只記錄、維護和更新自己的交易,從而實現高併發。具體來說,發送者在自己鏈上執行發送交易,並完成簡單的工作量證明,以防止垃圾攻擊,接收者在自己鏈上執行接收交易,後交易發送給驗證節點,由驗證節點進行比對和廣播,無衝突,便確認,若有衝突,啓動驗證節點投票。

新興 DAG

TrustNote 改進了 Byteball 的公證人制度,採用了雙層共識機制,在傳統 DAG 驗證的基礎上,引入了被稱爲 TrustME 的公證共識,由超級節點通過競爭的方式獲得公證人的權利,同樣依據 DAG 架構中排出的主鏈定序避免雙花問題。

韓國的基於 DAG 數據架構的底層公鏈平臺項目,使用稱作 SPECTRE 的共識算法,在兩組數據單元之間採用投票算法,以成對的方式對它們進行排序,以解決 DAG 異步記賬模式下潛在的雙花隱患。

在 DAG 數據架構的基礎上附加可交互的智能合約,並使用自己的編程語言 Vein 和虛擬機 CBVM (CyberVein Virtual Machine)。與傳統 DAG 項目節點在發佈數據單元前需要做簡單的工作量證明不同,CyberVein 引入貢獻證明(Proof of Contribution),通過在網絡中的貢獻和適當的哈希計算,來決定交易費用的分配。

哈希圖(Hashgraph)

哈希圖是由 Swirds 公司持有專利的一種分佈式賬本技術和數據結構,根據其獨創的流言協議(gossip about gossip protocol),每個節點需將自己的交易信息傳遞給相鄰節點,又將相鄰節點的交易信息傳遞給其他節點;並且,每一筆交易信息都會附上需要傳遞的他人交易信息的哈希值,以及該節點自己最近一筆交易的哈希值,當所有節點完成信息傳遞,便可以達成共識,完成記賬,這一過程被稱爲虛擬投票(Virtual Voting)。通過上述方式,哈希圖解決了傳統 BFT 共識下消息複雜度高,大量消耗系統的網絡帶寬,無法很好的應對動態網絡問題。

目前,哈希圖主攻商業領域的聯盟鏈,已在聯盟鏈環境下實現二十五萬筆每秒處理速度,然而其在大規模公有環境下運行仍有待驗證。

圖 32:哈希圖數據、信息傳遞結構

哈希圖具備如下特徵:

哈希圖仍採用拜占庭容錯算法,屬於完全異步的拜占庭容錯 aBFT,1/3 的容錯率,不良節點低於總節點數的 1/3,就能保證共識無誤,但一旦有更多的節點作惡,系統便會崩潰。
相較於區塊鏈體系記賬時間通常與實際交易時間存在差異,例如在 PoW 機制下,某一筆交易的優先級不夠高,或者礦工費用較低,記賬者就會優先打包其他交易,但哈希圖機制下,實際交易時間與記賬時間是一致的,交易發生後就傳遍全網,便獲得公認,因而更加公平。
無需挖礦,原先 PoW 的工作量證明機制,運行公有網絡的成本高昂,同時,若兩個礦工同時創建了兩個區塊,系統會默認選擇最長的那條鏈,而丟棄另一個,造成浪費。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鏈聞 ChainNews 公衆號(id:chainnewscom),或者來微博@ 鏈聞 ChainNews 與我們互動!轉載請註明版權和原文鏈接!

來源鏈接: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