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得從比特幣白皮書的標題開始:一種 P2P 的電子現金。這就是中本聰最開始賦予比特幣的角色,他希望有一天,人類能夠持有一種原生於互聯網,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現金。

曾經有不少人相信這個故事,也爲實現它做了很多努力,比如 bitpay 和各種比特幣 ATM。但是結果不如人意。陸續又有人做出新的電子現金,比如 nano,還有最近很火的 grin。

這兩天我們在一個 grin 愛好者的羣裏潛水,近 400 號人,少有人關心 grin 到底是什麼,大家只關心怎麼才能挖到 grin,以及會不會漲。grin 這個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的項目,它的現金夢想,並不是吸引衆人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主網即將上線這個相對早期的階段。

轉念一想,矛盾來了。如果大衆只會因爲暴漲的預期而加入 grin 社區,一個暴漲的貨幣怎麼能做電子現金呢?反過來,如果 grin 幣值很穩定,適合做電子現金,最開始大家爲何要加入,雪球怎麼滾起來呢?如果滾不起來,沒有足夠的人羣使用,電子現金就是空中樓閣。

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不靠政府的推動,是如何逐步被大衆接受的?我們回頭看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發展歷程。

支付寶的方式是,創造一種新的使用場景,也就是淘寶和網購,從相對邊緣的需求和市場切入,等待這個市場逐漸成爲主流,支付寶也就成了主流。

微信的方式是,先用紅包這個精巧的產品,通過現成的人際關係去發錢,完成最初的冷啓動,之後也要尋找新的支付場景,打車,便利店,各種線下服務,這些場景有些是從無到有的,比如打車和外賣,有些則是已經存在,比如便利店。

有兩個點是很關鍵的,一個最初的冷啓動,你得先在某個人羣中達到一個基礎的滲透度,另一個就是針對這羣用戶,找到合適的場景和未被滿足的需求,培養新市場,喫掉舊市場,持續運營。

如果按這個思路,想成爲真正面向大衆市場的電子現金,你需要做到這幾點:

  • 在大衆羣體中冷啓動,達到基礎的滲透率,拍腦袋算 2% 吧。
  • 找到適合的支付場景,可以是全新的邊緣市場,慢慢培育,也可以是巨大的現有市場,想辦法改造,通常來說培育新市場在先。
  • 幣價相對穩定,支付體驗不能掉鏈子,轉賬費用和速度合理。

最接近的肯定是比特幣,雖然隔得還很遠:

  • 目前全球持有比特幣的最多也就 2000 萬人,佔比不到 0.25%
  • 目前能看到的合適場景,一個是跨國轉賬,一個是貨幣通脹嚴重的國家和地區,一個是灰色產業。
  • 幣價非常不穩定,支付體驗隨着技術的進步在好轉(比如 lightning network)。

仔細想想,雖然現在的狀況非常不理想,但上面這幾個制約因素,要麼會隨着時間逐漸消失,比如滲透率,要麼會因爲技術的進步被解決掉,比如支付體驗,幣價的穩定性相對來說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因素,但是也有機率能解決。

如果我們足夠有耐心,持續投入,十年內,有很大的機會看到比特幣真正成爲一種可用的電子現金,到那時會是這樣一番光景:

  • 全球有 5% 的人都擁有比特幣,也就是 3 億左右。
  • 比特幣的價格相對穩定,單就速度和轉賬費用而言,比特幣支付的體驗和微信支付差距不大,
  • 跨國商業和旅遊的場景下,比特幣已經成了默認支付手段。在貨幣通脹嚴重的國家,人們大部分都用比特幣來交易,不管公開或者私下。

想的有點遠了。。

在腦補美好遠景的時候,我發現區塊鏈這個行業很有魅力的一點,就是它在快速的演化,曾經認爲不可行的道路,後續走着走着可能就發現能走通了,因爲外部環境變了,有更多人知道和持有虛擬貨幣,也可能是技術更成熟,或者有全新的解決方案。

一切都是流動的,我們在這流動的基石上,建一個空中花園。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這不正是創造的本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