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ICO (又或者是 STO,以及近期較火的 IEO)泡沫的形成,來自 MetaStable Capital 的普通合夥人通過歷史上的「P2P 文件共享革命」、「低價股繁榮」以及「互聯網泡沫」這三大重要時刻來進行對比解釋,作者認爲,在泡沫破滅階段之後,更富有成效的部署階段將會到來,但這將是緩慢和平淡的。

原文標題:《通過三大歷史時刻解釋 ICO、STO、IEO 泡沫》
作者:Haseeb Qureshi
翻譯:灑脫喜

以下爲譯文:

我們可以放心地說,ICO 泡沫已經結束了。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去年泡沫最終破滅時,所有加密貨幣的「總市值」下跌超過 7000 億美元,較 2018 年 1 月份的峯值下降了 85%,這比互聯網泡沫 78% 的崩盤值還要嚴重。主流媒體目瞪口呆地看着這場崩盤,像往常一樣,他們宣佈加密貨幣的棺材已被釘實。

關於這場泡沫,瘋狂一詞已不足以形容。而在本文中,我只想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

爲什麼會出現 ICO 泡沫?

很容易相信,ICO 泡沫發生在不可審查的公共區塊鏈上,這是一個全新現象。

製造泡沫的技術總是新的,但潛在的社會動力卻不是。區塊鏈的開放性和無需許可性,允許任何人對它們進行選擇。因此,區塊鏈支持多種社會力量,所有這些力量都在同一個網絡中相互作用,都以「ICO 泡沫」的名義具體化。

在這篇博文中,我將考察歷史上的三個重要時刻,它們揭示了 ICO 泡沫中發揮的三個獨立的社會動力。

第一個是點對點文件共享革命,它解釋了去中心化的思想、革命宣言以及試圖規避證券法的公司。
第二個是 90 年代的低價股繁榮,這解釋了垃圾幣賭博市場、市場操縱以及欺詐者構成了 ICO 的長尾。
第三個是互聯網泡沫,它解釋了 ICO 大量投機者、去中心化公司的新模式、VC 幣以及財富再分配的現象。

通過探索這些事件,我希望向大家展示 ICO 泡沫是如何重現人類行爲衆所周知模式的。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但也有一些它喜歡重演的地方。

一、文件共享革命

比特幣與 P2P 網絡有着深厚的淵源。文件共享協議成爲世界上首個全球去中心化網絡。比特幣的 gossip 網絡模型是受 LimeWire 背後的 Gnutella 協議所啓發的。很多 P2P 大佬實則是加密貨幣運動的基礎:例如 eDonkey2000 的 Jed McCaleb,Mojo Nation 的 Zooko Wilcox,以及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 等等。他們也共享了一個哲學血統,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sig),海盜文化的知識教父,他也是「代碼即是法律」這一短語的創始者。

P2P 文件共享革命始於 1999 年,當時有一個名爲 Napster 的小應用。從表面上看,Napster 是直截了當的:登錄,搜索你想要的歌曲,雙擊,然後它就是你的了。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很難描述 Napster 是一個多大的範式轉變。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記得 1999 年買音樂是什麼感覺:站在 CD 過道里,被一排排的光盤夾包圍着,腦子裏在爭論要花 20 美元買哪張專輯。Jay-Z?Smashmouth?或者 J-LO?每次購買都是謹慎的權衡,音樂既稀缺又珍貴。

Napster 改變了這一切。它就像一個銀行的音樂儲藏室被打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掠奪。Napster 完全是通過口碑傳播的,它像一場暴亂一樣在美國各地蔓延,甚至阻塞了大學校園和撥號線路的帶寬。

很快,來自金屬樂隊(Metallica)和 Dr. Dre 的法律挑戰,把 Napster 逼上了新聞頭條。Napster 在 2001 年的高峯時期,該服務擁有超過 8000 萬註冊用戶。然後,它就被 RIAA (美國唱片業協會)盯上了。

在 Napster 與 RIAA 進行了長時間的法庭鬥爭之後,一位法官裁定,Napster 對其所有用戶的版權侵權負責,儘管 Napster 的服務器並沒有託管任何受版權保護的內容。這種被稱爲替代侵權的法律原則,是 Napster 和任何基於文件共享商業模式的喪鐘。Napster 被迫破產,並強制取締所有非法文件共享。然而,Napster 的投降,只是這場戰爭的開始。

對於數字革命者來說,Napster 的教訓是顯而易見的。儘管所有下載都是點對點的,但 Napster 還是運行了一箇中央服務器,主要用於搜索索引和點對點發現,而這就是它垮臺的原因。如果文件共享革命繼續下去,它將不得不去中心化,並對法律禁令具有抵抗性。

而一場傳統戰爭,也會被迫演變爲游擊戰爭。

Napster 的改良替代品逐漸出現,它們有意圍繞這一法律約束進行設計。像 Gnutella (LimeWire) 和 eDonkey2000 (eMule) 這樣的繼承者,它們擁有更加分散的體系結構,這使得它們更難以被取締。

隨着 Napster 的孩子們激增,圍繞互聯網盜版的一種哲學開始固化。口號也隨之出現:「信息要自由」、「開放式文化」、「共享就是關懷」,此後還出現了一個名爲「海盜黨」的新政黨,其倡導網絡自由和版權改革,並在歐洲各地贏得了一席之地。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激進創新得到了探索,如創意共享和版權許可。革命獲得了自己的能量和特性。

BitTorrent 由 Bram Cohen 於 2001 年創建,其可以說是 P2P 文件共享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BitTorrent 協議超越了 Kazaa、LimeWire、DC++、Soulseek 和所有其他 P2P 網絡。到 2012 年,BitTorrent 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驚人的 4-5 億,幾乎覆蓋了當時整個 Facebook 用戶羣的一半。在其高峯時期,BitTorrent 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流量來源。

值得一問:爲什麼 BitTorrent 主宰了文件共享,而其他網絡卻變得無關緊要?

Bittorrent 的力量

BitTorrent 公司前高管 Simon Morris 撰寫了一篇由四部分組成的優秀文章,其分析了 BitTorrent 和加密貨幣之間的相似之處(如果你不想費心閱讀所有內容,我建議你閱讀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將以他的很多見解爲基礎。

BitTorrent 的結構有意不同於其他 P2P 文件共享項目。該項目的原始主頁對 BitTorrent 的解釋如下:

「BitTorrent 是一款言論自由軟件,BitTorrent 爲你提供的自由,在之前只能使用特殊的設備和大量的資金來獲得,這是少數人才能夠享有的。」

這是一份令人驚訝的,枯燥的知識分子宣言。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 KaZaA 的廣告語: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Bram Cohen 明確否認了所有 BitTorrent 的非法文件共享使用,他從未承認這是對服務的合法使用。BitTorrent 核心團隊和他們的信息是無懈可擊的。這正是 BitTorrent 在其所有合法用途(Linux 發行版、魔獸世界更新、數據集共享等)的支持下蓬勃發展的原因。

BitTorrent 從來沒有被認爲是互聯網盜版的革命,它被認爲是低成本文件分發的革命。這一不可抗拒的使命聲明,使得 BitTorrent 安全地遠離 RIAA 或任何其他受侵害的版權所有者。

而加密貨幣,也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Vitalik 和以太坊核心團隊從未公開贊同過 ICO 的泛濫,實際上,他們經常會譴責 ICO,這正是以太坊蓬勃發展的原因。如果以太坊不將自己標榜爲去中心化計算的革命,即「世界計算機」,監管機構可能會認定其爲非法 ICO 平臺。

如果你快進到今天,你會認爲,P2P 文件共享的故事就是 BitTorrent 的故事。

所有其他的協議都已變得模糊不清。但在西方世界,BitTorrent 已不再被用於下載音樂。

爲什麼不呢?

我給你三個理由:Spotify、Apple Music 以及 Pandora。音樂行業的新來者已經適應了,這些服務改變了發現和聆聽音樂的體驗。

P2P 文件共享,曾經與開車去沃爾瑪併購買一張價值 20 美元的 CD 來聽一首熱門歌曲的體驗競爭。在這兩種選擇之間,決定似乎是簡單得滑稽:盜版它。

uTorrent 的前首席執行官 Daniel Ek 對此很有理解。在目睹了新的去中心化文件共享網絡取代了 Napster 之後,Ek 想到了一個他最終命名爲 Spotify 的公司:

「我意識到你永遠不能立法讓盜版消失。法律固然有幫助,但它並不能解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是創造一種比盜版更好的服務,同時補償音樂產業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今天,p2p 文件共享顯著下降。但別搞錯了:數字盜版革命轉移了工業,它迫使音樂和電影迎合數字第一世界,並最終鼓勵了網絡流(web streaming)的發明。而那些不適應的公司,現在已成爲了歷史的註腳。而那些成功者,將有助於建立未來十年的媒體王朝。

P2P 文件共享的教訓

如果你聽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sig)或者彼得·桑德(Peter Sunde)的,你會很容易地認爲,文件共享革命是植根於意識形態的。但如今,很少有文件共享老手仍致力於盜版。試圖通過呼籲知識產權改革來解釋文件共享,就像試通過呼籲約翰·洛克(John Locke)來解釋波士頓傾茶事件。意識形態雖然重要,但通常是事後的。

真實的故事要比那簡單得多。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文件共享革命爆發,是因爲人們反對一條規則:你只能按照唱片業的說法來消費音樂。

人們討厭這條規則。所以他們把它弄壞了。而 P2P 協議使這羣巨大的、壓倒性的違反規則者能夠證明,他們認爲音樂應該是如何工作的。

今天,音樂就是這樣工作的。無論你在哪裏,通過搜索和雙擊,你幾乎可以收聽到任何一首歌曲。

西蒙·莫里斯(Simon Morris)聲稱,這是 BitTorrent 和去中心化網絡更普遍的原因。去中心化允許打破規則。當一條規則受到足夠廣泛和強烈的反對時,人們將建立技術來打破這條規則,而這項技術將得到傳播。

「如果不打破這種規則(無論是偶然還是設計),很難想象爲什麼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更重要。這是一個具有複雜和緩慢更新機制的分佈式數據存儲……似乎每個人都同意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價值主張,即它們是「審查證明」。只有當你有別人想要審查的東西時,這才重要。」

每一個反叛者都想要一個動機

那麼,爲什麼 ICO 需要去中心化?爲什麼泡沫不能像在互聯網泡沫中那樣,通過股票支持的區塊鏈初創公司開始?

對於 Simon Morris 來說,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爲 ICO 不僅僅是投資區塊鏈項目的機會。它們還涉及打破規則:資本形成的規則。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爲什麼人們要如此迫切地打破資本形成的規則呢?

答案是很複雜的。

考慮 ICO 泡沫的初始條件。泡沫的主要驅動力是亞洲國家的高儲蓄率和收入不平等國家。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們目睹了收入不平等在加劇,這源於全球中產階級的工資增長下降,對政府的信任減弱,以及大量受教育程度過高、機會卻減少的年輕人。

ICO 泡沫是這個籠子裏所發出的一聲巨響。

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財富創造活動,發生在過去十年裏,但都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你什麼都沒有,而這一波新技術已征服了你的數字生活和注意力廣度,但它的成果卻屬於硅谷的資本家,而不是你。

ICO 泡沫讓年輕人相信自己:嘿,也許我可以得到我的份額。我看到了比特幣的東西,我看到了以太坊的東西,它們是如此新穎和革命性,爲什麼它們不能改變世界呢?

難道他們不會相信,這一次,他們比父母領先了一步,比守門人領先了一步,比華爾街和硅谷領先了一步嗎?

所以,他們很早就進來了,他們開始使用科學上網。他們和朋友和家人創建海外帳戶,他們違反了規則。不管怎樣,這些規則除了爲富人服務之外,它們還有什麼用呢?爲什麼世界上沒有人能投資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未來是開源的,誰還需要披露?

市場不斷證明他們是對的。因此,他們投機,他們加入紅迪子版論壇,然後討論各種想法,並確信他們的投資將徹底改變世界基礎設施。一個去中心化的未來正在迅速到來,他們將在這一次變革路上引導它。

當然,現實最終趕上,並向他們展示了違反這些規則的後果。2018 年,一切都崩潰了,所有的騙局、欺詐和廣泛的市場操縱現出了原形。一度欣喜若狂的市場變得像煎餅一樣平坦。

在這裏,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市場的另一面:企業家。對他們來說,ICO 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均衡器。畢竟,ICO 在國際上分散開來,風險投資在硅谷之外仍然很難獲得。在互聯網時代,在區塊鏈時代,爲什麼技術還沒有把競爭場地拉平呢?

有了 ICO,你不需要向風投卑躬屈膝,你只需要一個好主意以及一份白皮書,來自世界的資本,便會給你指出一條通向你家的道路。

還記得所有風投穿着巴塔哥尼亞背心,擔心自己被取代的故事嗎?

然後便出現了反向 ICO,那些老牌公司也開始推出自己的 token,並通過售賣它們來融資,典型的例子就有 Kik 和 Kakao。如果你想爲一個內部區塊鏈相關倡議提供資金,這是完美的,但這要跳過股東保護或創收帶來的所有繁重開銷。

即使是在世界上最熱的加速器 YCombinator,我也聽說其資助的初創公司當中有很多公司也在考慮做 ICO。就連硅谷的精英們都想打破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希望找到一種擺脫非流動性初創企業所有權的方法,而投機者們都非常樂意提供給他們。

只有回顧過去,他們纔會意識到這些規則最初爲什麼存在。再一次,加密貨幣重新吸取了傳統金融早已內化的教訓。

貪婪的革命

讓我們承認,ICO 泡沫是由一種打破資本形成規則的願望所引發的。今天,隨着塵埃落定,ICO 泡沫已成爲一個尷尬的記憶,我們可以更清晰地重新審視它的戰鬥口號。

人們真的關心改變資本形成的規則嗎?他們真的關心投資渠道的民主化嗎?他們真的關心改革合格投資者法律、財務披露和 AML/KYC 要求嗎?

很多評論者在初期階段會反對這些觀點,但這也可能只是革命狂熱的一部分。在 2019 年,我看不到有多少人對此叫囂。

至於文件共享革命的版權法,無論出於何種角度和目的,其都在 20 年後基本上完好無損。

那麼,關於 ICO 泡沫,文件共享革命告訴了你什麼呢?

首先,它告訴你,你不應該聽信意識形態。革命的根本原因通常比表面上更務實。

它還解釋了 ICO 的供給方,那些想繞過傳統資本形成渠道的公司,以及需求方,那些迫切希望獲得高增長投機投資的個人。一旦打破規則的動機減弱,革命就可能停止。這正是我們在文件共享和 ICO 中看到的。

但還有另一個更黑暗的方面來解釋 ICO 泡沫:作爲欺詐、操縱和賭博的誘因。爲此,我們轉向第二個歷史模型:90 年代的低價股繁榮。

二、 低價股繁榮

Balaji Srinivasan 曾聲稱,token 將使區塊鏈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場。或許有朝一日這會成真,但就目前而言,區塊鏈似乎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低價股市場。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低價股」這個詞讓人想起鍋爐房裏陰暗的股票經紀人的形象,這是有充分理由的。你是否還記得,2013 年電影《華爾街之狼》的主角 Jordan Belfort,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低價股經紀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他賺取到了很多的錢。

低價股在不同的國家有着不同的定義,但在美國,低價股是指由小公司所發行的一種股票,其交易價格低於每股 5 美元(最初是低於 1 美元的股票,但在通貨膨脹和股票市場發展的多重因素影響下已變高)。它們通常是場外交易,且很少在國家交易所進行交易。它們流動性低,公開信息少,不需要進行重大財務披露。

因此,低價股被欺詐所困擾。

低價股的歷史

在 1929 年股市崩盤之後,低價股的法定名稱就出現了,這隨後引發了經濟大蕭條。據信,此次崩盤的部分原因,是參與者對低價股的無限制投機,這導致了 1934 年的《證券交易法》對低價股交易設定了法律限制。

在整個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低價股發行都不能合法地刊登在報紙上,參與者只能通過電話下訂單。最優質的低價股每年只提供一次財務報告,而最差的低價股,從來不會披露其財務狀況。考慮到這些障礙,低價股往往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但從 90 年代中期開始,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低價股交易開始激增。折扣經紀人應運而生,他們會提供自動化接口和更低的交易費用。隨着散戶投資者的湧入,市場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監管機構的追蹤速度,低價股市場操縱變得猖獗。

最終,美國證交會介入了一系列針對黑手黨犯罪家庭的引人注目案件,而這些案件都涉及了低價股操縱計劃。所有這些計劃,都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它加速了欺詐的速度,並允許壞人直接與投機者聯繫。

低價股交易已在更嚴格的監管下恢復,但它仍然具有極高的投機性,操縱是常見的。1989 年,在低價股的鼎盛時期,一項調查發現,美國人每年至少有 20 億美元被欺詐性低價股騙走。

這與 ICO 泡沫有着明顯的相似之處。

據 SATIS 集團估計,81% 的 ICO 都是騙局,而據廣泛報道,2018 年每天有超過 900 萬美元被偷(按年計算,則超過 30 億美元)。ICO 和低價股之間的相似性越來越深。

讓我們退後一步,問一個問題:考慮到人們的擔憂程度,爲什麼人們首先如此熱衷於低價股?

作爲一個前職業撲克玩家,我可以告訴你,答案其實很簡單:人們喜歡賭博。人類將永遠會被這樣的想法所吸引:扭轉命運、超越權勢集團、跳過社會階梯。不管賭博被如何污名化、管制或取締,它總是會以某種方式生存下去。

對於低價股,他們利用所有快速致富計劃背後相同的貪婪情緒。公司做什麼,基本上是不重要的。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個市場存在的另一面:騙子。對他們來說,低價股是一種禮物。他們也不在乎這些股票代表什麼,他們只需要一家擁有股票代碼和故事的公司來進行操縱,而其餘部分則是貪婪。

這提醒你什麼了嗎?

富人的窘迫

這是一篇 2000 年發表在普通互聯網上的關於低價股和拉高出貨計劃的文章。讓我們將其與 ICO 進行對比:

「在網絡出現之前,這些低價股發起人僱傭一批電話營銷人員,向毫無戒心的投資者推銷他們的股票。而現在,這就像發電子郵件一樣簡單,或者如果他們是勤勉的,還會維護一個網站。」

而現代版呢,聘請一家 ICO 營銷機構,其會負責管理你的電報聊天、紅迪子版論壇、Medium 賬戶以及 BitcoinTalk 帖子的維護。

沒有所謂的社區?沒問題,買個假的就行。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對於「供應鏈管理」的「超可擴展」、「抗量子協議」怎麼樣?找些有資格的顧問來站臺自己的項目?又或者傳出和一些財富 100 強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

很多類似的帖子出現在互聯網股票信息版上,因爲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家新公司,發起人會在其他高頻版上發佈這樣的信息。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如果發起人做得很好,市場也很強勁,其 token 價格會從每股幾美分飆升到 10 美元,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更高。最終,在發起人拋售並停止拉盤後,其 token 價格崩盤。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這些例子中,有很多是從一個 Pump & Dump 組織中流出的)

你知道賞金、推薦獎金、空投、預售、顧問股份、買評論、買粉絲、社交媒體機器人、洗牌交易、繪製 TA 信號等名詞嗎?當 ICO 繁榮成爲主流時,這個程序就是一臺加了油的機器。

大多數的 ICO 長尾(這個尾巴非常長)是完全胡說八道。根據大多數追蹤器的數據顯示,ICO 的總數已達到了數千個,而這只是計算了那些較出名的項目。

那麼,ICO 的繁榮是爲了誰呢?

ICO 和低價股一樣,是一個雙面市場。投機者不在乎這項技術,他們只想讓股票經紀人賭一把,然後發財。欺詐者也不在乎,他們只想讓股票經紀人操縱並致富。每個人都得到了他們需要的,市場充滿了活力,每個人都賺錢,直到他們不賺錢爲止……

如果你想一想,那麼你會發現,全球不可審查的區塊鏈,基本上是另一個低價股繁榮的最佳平臺。也難怪投機者們很快就集中到這個領域。儘管 ICO 有了技術裝備,但這仍然是一個古老的故事。

那麼,低價股對 ICO 泡沫的解釋是什麼呢?低價股解釋了垃圾幣、騙局、未註冊證券、市場操縱以及 ICO 泡沫的大部分長尾。同樣,按體量計算,這是泡沫中發生的大部分情況。

但我想在這裏謹慎一些,低價股欺詐者很快就加入了 ICO 浪潮,但 ICO 的概念並不是從這個角度開始的。ICO 起源於區塊鏈社區衆籌,其先驅是 MasterCoin。其中的很多投資者其實都是密碼朋克,他們只是非常高興能夠支持一些新穎的技術。

我們不應該將加密貨幣、其底層技術,以及 ICO 泡沫混爲一談,ICO 泡沫是一種聚集在其上的投機現象。ICO 泡沫是發生在加密貨幣技術之上的事情,而不是它固有的東西。

建造這些東西的大多數技術人員和密碼專家,他們的初衷僅僅是爲了建立一個新的金融系統。

因此,我們將 P2P 文件共享、低價股與 ICO 泡沫進行了比較,但目前爲止,我還未能解決泡沫的一個方面:技術創新。

畢竟,我並不認爲,加密貨幣技術的繁榮主要是爲了欺騙人們,或者說它的底層技術是無關緊要的說法。恰恰相反,ICO 泡沫發生在真正的技術創新火種之上。要完全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求助於最後一個歷史先例:網絡泡沫及其預言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

三、互聯網泡沫與技術革命

「所有的泡沫都與貪婪有關,但有些泡沫也與技術革命的發展有關 —— Carlota Perez」

萬維網,這個大多數人所知的互聯網,是由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於 1989 年創建的,它的發明引發了信息時代的火花,同時也引發了這一代人最大的股市泡沫。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與之前的技術相比,網絡的發展要更爲迅速。1993 年 Mosaic 瀏覽器推出時,互聯網在美國的普及率僅爲 2%,六年後,在互聯網泡沫最嚴重的時候,這個比例達到了 36%。(而電話用了 30 多年才達到同樣的普及水平)

互聯網的迅速崛起,加上 1997 年的低利率和克林頓減稅政策,導致互聯網的增長潛力在很多人看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樂觀。風險投資變得廉價和機會主義,企業家們蜂擁至硅谷。

網景(Netscape),這家打造過網絡最具統治力瀏覽器的公司,開啓了這個時代。1995 年,網景 IPO 的成績爲 29 億美元,對於一家無利可圖的公司來說,如此成功的首次公開募股是不尋常的,但網景的收入增長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很快就忘記了這一點。

1996 年,雅虎很快就跟進網景要進行 IPO。令人興奮的是,在當時 IPO 的公司都非常成功,它們也在快速增長。儘管,和網景一樣,他們在燒錢,但這似乎無關緊要,互聯網公司成爲了受膏者。

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它帶有一個 .com 的名字,那它就能獲得巨大的估值。投資者從增長緩慢的公司中抽取資金,向網絡公司注入更多資本。散戶投資者們蜂擁而至,互聯網本身通過 E-Trade (也在 1996 年進行了 IPO)等平臺成爲了很多投資者的接口。很多出版物都報道了「白領專業人士辭去工作,到 Daytrade 科技股全職工作」的故事。

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納斯達克指數上漲了 400% 以上,這引起了全盤的瘋狂。僅在 1999 年,高通公司的股價就瘋漲了 26 倍。分析師們不再強調市盈率,而開始引用梅特卡夫定律。《華爾街日報》1999 年的一篇文章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利潤是否只是一個「古怪的概念」,其已不再重要了?2000 年 1 月份的超級碗賽事,更有不少於 16 個來自互聯網公司的廣告。

諸如 Pets.com 這樣的公司,在一年內完成了從公司註冊到 IPO 的過程,幾乎每一次 IPO 都會爆發,每家公司在第一天的平均漲幅達到了 68%。投資科技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被廣泛認爲是一個簡單的賺錢之道。互聯網派對的現象遍佈整個硅谷,那些與創始人關係密切的人,通常會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崇拜。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這一趨勢困擾着華爾街、東海岸的精英階層和老百姓。像 Tiger Management 這樣的知名對沖基金也陷入了困境,無法跟上市場結構的變化。而技術人員們會告訴自己。

互聯網會改變一切。

瀑布時代

2000 年 3 月 10 日,納斯達克將達到了頂峯。疲軟後的第一次震動發生在 4 月 14 日,這可能是由稅務拋售引發的。那週末,納斯達克指數暴跌了 25%。

很快,網絡公司們便意識到自己的燃燒率是不可持續的。美聯儲宣佈了大幅提高利率的計劃,未來幾個月經濟將出現六次這樣的緊縮。資本市場動搖了。

到 5 月 18 日,Boo.com 破產了,同年 11 月份,Pets.com 也緊隨其後死掉了。再幾個月後,Webvan 關閉了運營。這場演出以比開始時更快的速度崩潰,資本幾乎消失了。到 2001 年底,在 911 襲擊之後,大多數上市交易的網絡公司破產了,數萬億美元的投資資本蒸發了。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接下來的經濟衰退持續了數年。直到 2004 年,第一家主要的互聯網公司谷歌(Google)纔再次上市。

而它的表現則是,第一天上漲了 18% 。

事後看來,我們可以說投資互聯網顯然是正確的。很明顯,互聯網改變了世界。然而,互聯網泡沫似乎在某個嚴重錯誤的地方偏離了軌道。

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當時人們看不到它?關於 ICO 泡沫,它能教我們什麼?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

要理解互聯網泡沫,我們必須從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開始談起。
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是 VC 屆的聖人,馬克·安德烈森(Marc Andreessen)和弗雷德·威爾遜(Fred Wilson)指出,卡洛塔的半年度工作,《技術革命和金融資本》是他們瞭解技術產業的關鍵。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我不想在這裏吹捧她的書籍,但我會盡量把關鍵的想法概述出來,這些想法都與互聯網泡沫崩盤和 ICO 泡沫有關。我會引用卡洛塔本人的很多話語。

創新隨週期移動

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贊同長波經濟週期理論(也被稱爲康德拉蒂耶夫波),其中技術創新會發生在 45-60 年的波濤中。

根據佩雷斯的說法,這些創新浪潮包括三個階段:

  • 安裝
  • 崩潰
  • 部署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安裝是指一項新技術首先被探索、安裝,然後被推測出來的時期。這種投機行爲導致了不可持續的資產泡沫和驚人的崩潰。然後,一個更加冷靜的部署階段發生了,在此期間,技術的成熟和可持續地改變了社會的很多方面。在一個完整的部署週期耗盡了其經濟增長之後,一項新技術引發了一場新的創新浪潮,而這一週期又會重新開始。

「240 年來,人類共發生了五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推動了發展的大潮,並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增長。」

在每個循環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相同的一般形狀。

每一次革命都是由一個具有開創性的項目啓動:阿克賴特克羅姆福德工廠的工業革命,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蒸汽和鐵路時代,卡內基鋼鐵公司的鋼鐵和重型工程時代,福特裝配線的汽車時代,以及英特爾 4004 微處理器的計算機時代。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通過這種模式,ICO 泡沫便要歸功於以太坊的推出。以太坊不是第一個加密貨幣,但它是第一個產生天文數字回報的 ICO,它爲其後的狂亂時代奠定了基礎。以太坊成立於 2015 年,正好比 1971 年的英特爾 4004 微處理器晚上了 44 年。

「爲什麼稱之爲革命?因爲它們遠遠超出了強大的新產業,它們還通過提供一種新的技術經濟範式來改變整個經濟。」
她所說的「技術經濟範式」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技術經濟範式是一種新的公認的做事方式。當一項新技術形成並開始推動創新時,它帶來了一種新的邏輯,即企業應該如何構建。例如,隨着汽車的出現,這種模式鼓勵企業採用大規模生產、規模經濟和標準化產品,以吸引大衆市場-工廠的邏輯。在這種模式下,每個美國人不僅應該擁有大量生產的汽車,還應該擁有電視、冰箱、洗衣機等。

「新興的啓發式程序和方法,逐漸被工程師、經理、投資者、銀行家、銷售和廣告人員、企業家和消費者們內化。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共享的邏輯被建立了起來;一個新的「常識」被接受用於投資決策和消費者選擇。舊思想是未經實踐的,新思想則是「正常」的。」

隨着技術經濟範式的興起,任何不認同新範式的企業家都將被視爲地位低下和落後於時代。

我們知道晚期互聯網革命的技術經濟模式:快速前進,打破現狀,推出 MVP,在短週期內迭代,追求零邊際成本的商業模式。基本上,今天所有的咒語都是由有抱負的技術創立者所消費的。

用這些術語來說,加密貨幣的技術經濟模式,幾乎難以讓人大聲說出來。

以下是加密貨幣時代如何建立業務的常規套路:

1、發明一個 token,並假設一個經濟體將會使用它;
2、編造一個關於它最終會變得去中心化的故事;
3、寫一篇學術性的白皮書,裏面有一些數學知識;
4、創建一個瑞士基金會;
5、開源你的代碼;
6、招募顧問並把他們放在你的網站上;
7、做一個公開的募資;

基本上,對以太坊 ICO 的狂熱,與對互聯網泡沫的狂熱,基本是一樣的。

在 ICO 泡沫中,偏離這一模式的創始人被視爲地位低下、機會主義者,「沒有得到加密貨幣精髓」。

把網絡崩潰拋在腦後。目前,我將把重點放在佩雷斯對金融泡沫的描述如何與 ICO 泡沫相匹配上。

狂亂

狂亂期是金融資本瘋狂進入市場的動盪時期……所有從這蓬勃發展的機會中獲益的人,都認爲世界正在經歷一個奇妙的時期。

在狂熱中,新的百萬富翁被鑄造出來。他們試圖以同樣的方式增加財富,重新配置資本以產生更多的利潤。紙面價值和實際價值之間的差距擴大了,新富人們開始相信,他們新發現的財富,是由於自己卓越的洞察力和直覺。

「金融資本……掙脫束縛,支持新企業家,儘可能多地拆除體制框架,過度投資新的基礎設施,並利用新技術來創新金融投機工具。」

隨着各種資產的價格上漲,人們越來越相信他們會繼續這樣做……因爲其利潤是驚人的,包括寡婦和孤兒在內的所有人,最終都意識到了不可思議的可能性。他們逐漸敢於進入曾經是異國領土的地方,試圖通過這樣的行動嘗得一口湯汁。

你還記得 Uber 司機告訴你投資 BAT 或 IOTA 嗎?你還記得《紐約時報》的文章嗎?每個人都變得非常富有,而你卻沒有?

佩雷斯(Perez)回憶起布魯斯·努斯鮑姆(Bruce Nussbaum)關於網絡泡沫的一句話:

「因此,投資者接受了超高的市盈率、膨脹的底線以及一些奇怪的商業計劃,因爲誰真正知道什麼是可能的?這是一個機會時刻,一個下注的時刻。而他們得到了回報……」

你還記得那些無稽之談嗎?沒有人聽說過的球隊?複印和粘貼白皮書?所有關於 10 萬億美元和每秒 10 萬筆交易的無恥言論?

這些都不是新的。

當然,你還記得所有關於財富重新分配的聲音嗎?

從根本上講,整個瘋狂現象是一個巨大的收入再分配過程,有利於那些直接或間接參與賭場的人,賭場爲經濟中大規模的創造性破壞過程提供資金。這種倒退的分配,產生了一個雙重的惡性循環:一個是經濟的,用市場表示;另一個是社會的,用政治術語表示。隨着泡沫的增大,兩者都會變得更糟。

ICO 泡沫只是主題的一個變化。球員和戰術是不同的,但人類的故事是相同的。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而在一切,我們以前都曾見過。

餘波

加密貨幣的鍍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大多數新鑄造的百萬富翁,無意中放棄了他們的財富,ICO 資金已經枯竭,SEC 的執法行動也在慢慢展開,媒體對加密貨幣技術的迷戀也已經過去。

ICO 泡沫是歷史的再度重演,「三大時刻」折射出不斷重複的人類行爲

但是,佩雷斯提醒我們,瘋狂階段和隨後的崩潰不僅僅是痛苦的,金融賭場也吸引了安裝基礎設施和促進社會學習所需的資金。

如果沒有互聯網泡沫,就不會有對光纖建設、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互聯網基礎設施、電信分組交換網絡以及最終刺激互聯網採用的所有投資。我們需要社會和技術基礎來促進互聯網的繁榮。

佩雷斯的書,寫於 2003 年互聯網崩潰的最低點,她預見性地將互聯網置於她的 K 波框架內,歷史證明了她是正確的。

但我們也應該謹慎對待她的論點:她聲稱所有的技術革命都會引發泡沫,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的泡沫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事實上,大多數泡沫並不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而加密貨幣,屬於哪個陣營,目前還不得而知。

那麼佩雷斯對 ICO 泡沫有什麼解釋呢?

她解釋了瘋狂的邏輯,金融資本的不斷增加,以及範式轉換的修辭(「所有公司都將變得去中心化」)。她解釋了散戶投資者(「寡婦和孤兒」)的湧入,傳統的金融資本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價格湧入(Telegram、Filecoin、哈希圖),以及傳統企業家爲了遵循新模式而扭曲自己的泛濫情況。

近距離的泡沫

最後,我們應該慶幸 ICO 泡沫沒有像互聯網泡沫那樣具有破壞性。在 2017-2018 年期間,ICO 共籌集了約 150 億美元,但與同期部署的約 5000 億美元的所有 VC 投資相比,這只是滄海一粟。ICO 的崩潰並沒有互聯網泡沫那麼不穩定,互聯網泡沫抹去了約 5 萬億美元的價值,並且更集中於美國,而 ICO 泡沫的損失約爲這一規模的 15%,並且在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被更多的經濟體所吸收。

ICO 泡沫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單一原因,在解釋複雜現象時總是不足的,但它的影響更容易被指出。

現在有許多世界級的團隊在構建、擴展和發展區塊鏈技術方面擁有了良好的資本,世界上有數以千萬計的人瞭解去中心化、工作量證明以及私鑰。回首往事,這真是太神奇了!它的成本很高,但佩雷斯暗示:像這樣的泡沫很可能是克服技術慣性的唯一途徑。

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在狂歡的青春期第一次與加密貨幣進行互動,這看起來不太好看。但這在過去 250 年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如此。

在互聯網泡沫爆發時,我還太小,無法對其進行欣賞。說起來很奇怪,但我很高興看到近距離的投機泡沫。我現在有了故事要和後代分享。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行一個 token, 並籌集數千萬美元來建立一個無人能控制的網絡。我想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看到這樣的事情了。

那麼現在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相信加密貨幣技術具有技術革命的性質,那麼正如佩雷斯所說,崩潰將爲更富有成效的部署階段鋪平道路。最後,我是一個技術方面的樂觀主義者。所以,我認爲這個部署階段即將到來,這不會讓您感到驚訝。但這將是緩慢的,平淡的,也可能不會像標題那樣有趣。

哦,好吧。

來源鏈接:hackern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