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Compound 和 Uniswap 這三個主流協議在設計上都凸顯出了流動性優勢:用戶無需找到某個特定的對手方就能進行交易。

原文標題:《觀點 | 當前 DeFi 應用的流動性模型》
作者:Alex Evans,來自區塊鏈投資基金 Placeholder
翻譯與校對:閔敏、阿劍

隨着開放式金融協議的潛力逐漸顯露,一些應用率先火了起來。Maker 在鎖幣數量和交易量方面獨佔鰲頭。Compound 和 Uniswap 略遜一籌,不過在流動性上遙遙領先於 0x、Dharma、Augur 和 dydx。其他應用還處於默默無聞中。這三個主流協議在設計上都凸顯出了流動性優勢:用戶無需找到某個特定的對手方就能進行交易。

Maker、Compound 和 Uniswap 的成功似乎與它們的應用場景多少與否關係不大。從借貸角度來看,凡是 Maker 和 Compound 提供的借貸業務類型,在 Dharma 上幾乎都可以靠匹配供需雙方來實現。通過標量市場(scalar markets),Augur 也可以像 Maker 那樣提供以太幣槓桿交易,而且它向用戶提供的貨幣種類更多。Uniswap 上的交易對沒有 0x 平臺上那麼多,但是交易量卻比後者多得多。

爲什麼這些支持加密貨幣種類較少的協議反而吸引了更多用戶?或許是因爲它們限制了用戶可執行的交易類型,以自動調整供給側的方式提供交易服務。

以 Augur 的二元市場(binary market)爲例。看多 ETH 的用戶需要從另一名用戶或做市商處購買 ETH 多頭份額—— 一種專設的 ERC20 代幣,或者自己生成一組多頭份額和空頭份額,等到市場穩定之後再將空頭份額賣給另一名用戶,自己保留多頭份額。這些份額代幣在所有去中心化交易所中都沒有交易對,更別說中心化交易所了。這類長尾資產的流動性被嚴格限制住了,這些限制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時降低了交易的便利性。

Maker 的模式要簡單得多。用戶可以自行通過鎖定 ETH 生成 Dai 。如果看漲 ETH 同時還想做槓桿,用戶只需要將新生成的 Dai 換回 ETH,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很多交易所輕鬆實現。換言之,Augur 通過生成多種不同的 ERC20 代幣將流動性碎片化了,Maker 卻通過 Dai 這一種資產將流動性集中了起來。Augur 的模式是複雜死板的,Maker 的模式是自動連貫的。因此,後者在成本和易用性上都遠遠優於前者。

從流動性角度分析,可將 DeFi 協議分爲三類:

  • 一類(Augur、0x、Dharma) 需要用戶找到交易對手進行交易;
  • 一類(Compound、Uniswap)是將掛單資產聚集起來提供給喫單者,從中收取手續費;
  • 還有一類(Maker)通過治理設定參數,讓用戶直接與智能合約進行交易。

0x、Augur 和 Dharma 等平臺使用的都是點對點協議。也就是說,凡是看多的用戶必須找到一個看空的用戶做交易對手。在點對點協議下,由交易對手之間達成的雙邊交易類型是其他交易類型的超集。市場上沒有統一的價格,只有一系列價格不同雙邊訂單(通常我們從這些訂單中定義出一些暗示全局價格的概念)。從理論上來說,點對點交易類型的侷限性很小。

打個比方吧,我們可以把 Uniswap 和 Compound 看作是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RPGs):所有用戶都在同一張地圖上「打怪」,而非進行分散的點對點交易。用戶無需尋找交易對手,直接跟資產池交易就好。所有交易的價格都是根據算法設定的:Uniswap 遵循的是乘積恆定原則,Compound 則是根據市場供求建立利率模型。交易規模和市場規模所受的限制更大。

Maker 採用的是(類)單人遊戲模式,用戶根據治理所設定的參數自行發起借貸(可以認爲用戶是與代表系統治理方的池子進行交易)。目前,Maker 只支持一種交易類型,而且流動性都集中到了 Dai 這一種資產上。

Placeholder 帶你讀懂 DeFi 應用的流動性模型

在 Augur 上,只要找到了交易對手,用戶可以給任何事件創預測市場。在 Dharma 上,只要找到了貸方,用戶可以用任意條款來借入任何資產。Maker 限制了用戶可以進行的交易類型,但是將對流動性的限制降到了最低——也就是說,(基於線上參數的)單人模式是可行的。Maker 平臺的核心團隊只需要專注於如何爲 Dai 創造需求和流動性,無需像多資產交易所那樣建設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

經過過去幾個月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將流動性集中到一小部分市場和資產的協議更容易得到採用。DeFi 點對點協議的開發團隊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

Dharma 的開發團隊更進了一步,構建了名爲 Lever 的 Dharma 的借貸應用,發放貸款量已經超過了最初的點對點協議。要注意的一點是,Lever 限制了產品集的大小,讓借貸雙方將流動性集中到了少數幾種貸款上。爲了解決點對點協議所面對的流動性問題,0x 協議的開發團隊將關注點從中繼方轉移到了做市商身上。

即便如此,很多點對點協議還需要構建更多基礎設施,然而那些限制了交易類型的 DeFi 協議很少有這種困擾。這些基礎設施包括,可以實現交易雙方互尋的機制(請注意 Dharma、Veil/Augur 和 0x 都引入了「中繼方」的概念)、 可以讓做市商解決交易雙方需求匹配的機制,以及更高效地解決大量獨立交易的擴容方案。

如果 DeFi 社區找到了解決長尾資產(例如非同質化代幣和預測市場份額)流動性的方案,那麼提供更爲廣泛的資產和交易類型的點對點協議很有可能在實用性上超越那些靈活性較低的協議。

從理論上來說,基於這類點對點協議的合約可以讓用戶接觸任意資產或狀態。有了這種靈活性之後,這些系統會隨着市場完全性的增強創造更有利可圖的市場。

聚合型或自動化供給側協議採用了相反的思路。例如,Maker 打算通過多抵押 Dai 來擴大其產品集,Uniswap 有可能提供越來越多的交易對,不過這兩個網絡在提高流動性的同時還要注意多方面的權衡關係。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誰能成爲最後的贏家,這兩類 DeFi 網絡似乎都着眼於提供更廣泛的市場選擇,並且爲用戶提供足夠的流動性。目前看來,只針對少數幾個市場深耕流動性的網絡暫時領先了一程。

來源鏈接:www.placeholder.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