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火花訪談主講人爲 X-Order 創始人、Neo 前理事會會長、現 NGC 資本合夥人 Tony Tao,主題爲「市場結構下資金的流動」。Tony 認爲,當下的市場是一個避險+hype 的市場,而在未來,貨幣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人們往往只談技術而忽略了貨幣化。本文整理自其現場觀點。

原文標題:《Tony:資金流動的核心仍是貨幣》
嘉賓:Tony Tao,X-Order 創始人、NGC 資本合夥人

X-Order 創始人 Tony Tao:數字資產的貨幣化非常重要Tony Tao,X-Order 創始人、NGC 資本合夥人

「避險+hype」的市場

前段時間,比特幣一直在 3100 到 5200 這個地方來回震盪,這其實是一個磨底的過程,把所有不堅定的人全部都給拋出去了。這也是比特幣爲什麼在 5200 的附近,來回震盪了三週。所以這次市場真正在 5200 到 8000 這一波賺到錢的,反倒並不多,都被甩出去了。

這也是當初定這個主題的初衷:在比特幣從 4000 左右漲到 8000 的過程中,很多老韭菜並沒有拿住。因爲當時很多人並不認爲這就是個牛市,但如果早些分析市場上資金流動的方向,其實是可以發現一些變化的。

很多人猜測,比特幣這次上漲和中美貿易戰密不可分。但實際上,貿易戰也好,其他外部危機也好,其實這些事件的發生,是晚於資金流進市場的時間點的。這波上漲應該剛好是市場前景不太明確的時候,然後比特幣價格纔開始突然上漲。

大部分人會覺得,比特幣市場是一個避險的市場。但現在的市場是什麼狀態?是一個「避險 + hype」的市場。一方面你願意把人民幣換成比特幣,作爲數字黃金用來避險;另一方面,你避險的資金只有參與到 hype 去,才能賺更多的錢,所以整個過程就很矛盾。

在我眼裏,未來應該是一個 token 百花齊放的市場,門檻更低,標的更多。但是從目前這個週期來看,幣圈裏面 token 數量的增長還是比較緩慢,基本上是一個月增加幾十個。如果按照這個速率漲下去,一年下來也只是一千個左右,尤其是今年,勢必仍處在一個比較緩慢的階段。

因爲市場現在標的數量不夠多,所以 hype 的標的會感覺價格都很高。這個市場會讓你懷疑,參與到小幣種的 hype 裏面去,是不是真的值得?但等到將來標的數量足夠多的時候,它的單價可能依舊會比較高,因爲那時候資金一下子湧進來了。

所以我總是期望未來資金能真的進場,標的數量也爆發式的增長。但什麼時候到來呢?不知道。今年市場很篤定,就是「避險 + hype」。

如果期望市場能再來一輪瘋漲,應該是等技術做到很好的時候,而不是今年。但是之後會有一個新問題,因爲市場還是會吸引更多的標的瘋狂進場。

今年的創業項目並沒有顯著減少,應該比去年還要多。因爲區塊鏈這個東西,技術想要提升,或者想要升級,並沒那麼快。所以到了那個時候,一旦出現新的東西,那麼舊的概念、舊的技術很快就不值錢了。

這個時候,如果市場上突然來了一個新的 hype,很快就會把原來人們的 hype 給淹過去,而這時你很可能還沒法兌現當初的承諾,這是投資小幣種時一個很大的風險。上一個週期可能還不明顯,但是這個週期特別明顯。

當莊家出貨的時候,基本可以說明市場已經到頂了。這個標誌其實很明顯,就是它在交易所裏面的交易量持續一天。很少有排名第一,持續一天還沒到頭的,至少我最近半年看起來基本上都是這樣。就是你排名本來不是特別高的,但是你的交易量在交易所排名特別高,整整一天。

但是一般來說遇到這種例子,大部分人是踩不到的,所以最好在這之前就把它拋掉。

資產背後的 utility

今年對市場最大的感受就是:錢進來了,但是好的項目還是不夠多。這就造成一些標的估值會偏高,也不是說它們不夠好,而是偏離它們原本的價值。

其實資產本身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某一個資產背後的標的,是否具有 utility,是體現在這個標的能不能滿足一些需求。這個標的的金融體現爲一種資產,但這個標的本身可以是空氣,也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的公司,也可以是比特幣,這些都可以。

對於金融或者對於錢本身來說,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更多的錢。所以當我們去討論資產的時候,不用給它披上有沒有價值這些話題,我們只需要去思考錢最根本的需求,就是賺更多的錢。

但問題是,如果你爲了去掙更多的錢,採取的是一種短期的虧損的手段的話,那麼從博弈角度來說,你可能就很快死掉了。爲了讓資本能夠長期的去賺更多的錢,它必須依附在一些所謂有價值的、更好的標的上去,才能夠長期的賺更多錢,否則就像龐氏騙局一樣。

其實我們看歷史會發現,資本主義衍生了這麼多年,大家好像也沒有活得更差。所以這就可能意味着,爲了讓大家能夠更好地共同繁榮下去,它並不會是一個純粹的龐氏。當然這裏面肯定是有龐氏成分存在的,因爲資本主義靠龐氏這一塊兒最掙錢。

所以某些好的標的,就會被這些資本依附上,通過良幣驅逐劣幣進行篩選。有些好的標的,通過市場的檢驗後可以活得更好;壞的標的則通過市場割過幾波韭菜之後,慢慢就死掉了,也可能會變的更聰明,這就是市場發展的規律。既然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太刻意的去責備資本,也不要去太刻意的去責備那些龐氏傳銷。

貨幣化與未來

貨幣化在未來會是特別重要的一個點,但是大家往往都忽略了這一點,覺得技術纔是未來。但實際上,既然是做數字貨幣,那就應該先把貨幣功能做好,因爲只有貨幣化,才能夠跟上比特幣的步伐。如果你沒辦法貨幣化,你對比特幣計價很可能會跌的。

其實有些幣種,真的是貫穿牛熊整個週期的,比如 Dash。從排名上來看,Dash 現在是排名第 13,它在上個週期這個時候也差不多就是個位置,最高也就是進了前十,但基本上也就是在第 10 名上下。

它技術並沒有特別先進,也沒有在國內炒作。但一個關鍵的地方在於,它對貨幣這件事情特別的關注,並且認真去做。因爲從比特幣開始以前到現在,甚至到未來的數年,貨幣這件事情始終會成爲數字貨幣界的一個核心。

你可以說向 BNB 引領了一波潮流,但是要知道,BNB 之所以上漲,是因爲有人願意把 BNB 當做貨幣。所以在市場一個完整的大週期裏面,本質是全世界對於貨幣的再解讀,真正的核心還是比特幣以及貨幣。

所以有些標的,如果貨幣化做的好的話,那麼價值就擺在那裏,很難崩下來。因爲貨幣化是非常值錢的,全世界的貨幣纔是最大的資產。

DeFi & 開放式金融

之前提到開放式金融和 DeFi 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把這兩者劃等號的,因爲覺得 DeFi 就是開放式金融,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在 DeFi 裏面,是不可能把幣安這樣的交易所當做是 DeFi 的一部分。

DeFi 實際上是以區塊鏈爲核心的,在區塊鏈裏面解決所有問題的一套金融體系。但開放式金融的意思是:區塊鏈是一套技術架構,我們其實不用區塊鏈也可以,但目前它是實現開放式金融的最好方式。這套技術架構結合各種各樣的元素,這些元素是可以隨便插拔的。之後結果可能好可能不好,可能適應也可能不適應,但不管怎樣,總之它是不會拒絕的。

典型的例子是,交易所和區塊鏈結合非常的容易,錢包也是,這些都比傳統的金融要容易的多,我們在開放金融裏面能夠看到各種可能性。

在傳統金融裏面,你自己去發行貨幣,是很難形成市場的。但是在開放式金融裏面,基本就沒什麼門檻,你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區塊鏈這個技術,然後再利用自己的一些資源如 reputation,參與產品的構建。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在開放式金融中,好的壞的都有可能出現。而 DeFi 則有一些封閉的痕跡,或者還是很排斥一些其他不好的東西。

「政治正確」還是需求?

電動汽車這個行業的早期推動者,實際上都是環保主義者,秉持着環保的理念推廣電動汽車。但是特斯拉不是環保主義,他就喜歡跑車,喜歡機器,然後就把這個事做成了。

所以,很多時候你「政治正確」,是推不出來東西的,而是要滿足需求。現在我們整個區塊鏈行業,存在的問題就是「政治正確」太明顯:你不是去中心化,就是原罪;你項目裏面涉及人的因素多了,就不對,這問題太明顯了,明顯到很少人敢去說一些「政治不正確」的話。

這裏還有另外一個案例要說一下 —— 騰訊旗下的一款區塊鏈遊戲《一起來捉妖》。據統計,這款遊戲的用戶數超過了一千萬以上,要知道整個幣圈的人也不過這麼多。

現有的一切區塊鏈技術,基本都在這個遊戲裏面實現了,除了它是私有鏈。這算是一個最成功的區塊鏈應用,但是一點都不「政治正確」。在這個遊戲裏面,用戶玩的時候是感受不到區塊鏈的,騰訊也不會把這個東西做一個噱頭。

所以,如果未來區塊鏈想要真正推入大衆中,你不能只站一個「政治正確」的概念,而是要去滿足一些普世的需求。這個需求可能很俗氣,比如說我要開一輛很便宜但馬力很足的跑車,比如說我要去賺錢,這就很樸實的需求。你沒辦法只靠着一個理念,就把這個東西做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