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於以太坊愛好者「洞見」活動第三期「公鏈的治理問題」劉昌用老師演講整理稿。

最近 BCH 分叉以後,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去中心化的社區治理問題,下面我將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從比特幣誕生到今天,已經恰好十年了,中本聰設計的這套基本的經濟和政治構架經過十年的實驗,大概已經可以證明了這套系統的技術和經濟邏輯基本可行。接下來的十年面臨的主要問題將是社區治理問題。從 2017 年的分叉到 2018 年 BCH 的分叉我都深度參與其中,我能深深的感受到,2016 年以後數字貨幣已經從實驗室的階段(技術完善的階段)到了主流社會的階段,進入到主流社會以後,它擁有了越來越大的經濟規模,觸及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利益,也帶來了很多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所以一定會面臨更多的複雜問題,首先面臨的就是去中心化系統的社會治理問題。

我個人是從 2013 年開始接觸比特幣,到目前爲止的六年時間,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一個階段是 2016 年以前,我處於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因爲我個人是研究經濟學的,覺得這個機制可以爲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能帶來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所以那三年我是非常興奮的,興奮到可以把自己所有的錢都去買比特幣,從 6000 元買到 800 元,但即使是這樣,我都沒有懷疑過,我堅信中本聰已經設計好了一套完美體系,我所要做的就是用經濟學原理,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告訴大家它爲什麼可行,爲什麼有前景,所以我寫了大量科普性的文章。

直到 2016 年 7 月的比特幣擁堵事件,給了我一個巨大的衝擊。在那之前我一直認爲中本聰設計的系統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能夠實現自我的不斷完善。但是當擁堵真的發生了,我纔開始懷疑,爲什麼這個系統會擁堵。爲什麼這個事情對我來說那麼重要呢?可能大家還不太理解,因爲我以前的邏輯非常清晰,我認爲比特幣的結構設計的已經可以適用於一個貨幣體系,當越來越多人去用它的時候,它的穩定性也自然是越來越強的。經濟領域常說的一句話,大而不能倒,當全球的人都在用的時候,它其實很難被殺死,所以之前我也不害怕其他的競爭幣。

今天現場有很多以太坊社區的朋友,其實在 2016 年之前,我並不看好以太坊,我認爲只要比特幣正常發展,以太坊並沒有很多機會。但是 2015 年年底的時候,價格復甦,我們預測 2016 年會是一個牛市,屆時用戶量大增,比特幣就會成爲一個全球不可或缺的經濟基礎設施了。但是當用戶真的大增,交易量上升以後,我們發現,擴容並不容易。所以 2016 年 7 月發生了區塊擁堵以後,我就開始思考,中本聰是不是真的設計了一個完美的不需要我們干預的系統,我開始思考我應該在這個系統裏面做些什麼來推動這個系統的發展,思考的結果就是深度參與了兩次著名的分叉。

兩次分叉中,我都受到了攻擊。第一次分叉的時候,經常就有人問我,你會寫代碼麼?我說不會;這次分叉,別人又問我,你有算力麼?我說沒有。大家都覺得我什麼都沒有,就不要過多言語,但是我認爲我的言語還是有用的。2016 年那次分叉的時候,我寫過一篇主張擴容的文章,我提出,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要想實現自身演進,分叉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我們回到主題,就是後面一個階段讓我反思自己之前比特幣必勝的簡潔邏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比特幣並不是先天設想好的治理結構,我們需要去思考怎麼治理,尤其是 2018 年這次的分叉,BCH 的社區鬥爭,也是社區治理問題,引起了整個區塊鏈圈子的關注,所以大家纔開始關注,但其實距離我第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兩年了。

去中心化的系統不需要社區治理?

很多最早幣圈的老人,包括現在比特幣圈子的鐵粉到現在都認爲,中本聰原本設計好的機制可以讓去中心化系統不受任何中心組織的攻擊而完美運行,所以對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系統來說,並不需要任何社區治理。具體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比特幣的系統建立的基石是非對稱密碼,非對稱密碼重大的意義在於,你可以公佈公鑰作爲你的身份代表,用私鑰簽名,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知道你私鑰的前提下驗證你的簽名的正確性,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需要任何中介來確定我們的權利,這就是所謂區塊鏈去中心化根本的來源。爲此,很多人認爲去中介也就不需要社區治理。

第二個原因,是很多人認爲 PoW 這個機制設計的非常好,它讓每個參與挖礦的人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每個人憑自己的私力守護自己的利益,就可以維護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也不需要社區治理。

第三個原因,早期的比特幣支持者,大部分都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非常反感一個社區治理結構來「管理」這個系統。

第四個原因,所以很多人認爲中本聰也是傾向無政府主義,當然到現在爲止,這個事情一直是個謎,但是他創造的這個系統確實是試圖從政府那裏剝奪重要的貨幣發行權。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早期的參與者大多認爲,比特幣是不需要社區治理的。

比特幣早期有沒有社區治理?

但實際上,早期比特幣還是有社區治理的,最早是中本聰治理,一直到 2010 年 12 月之前,中本聰在整個系統中都起到很核心的決策作用。

另外還有兩個論壇,一個是中本聰創立的 bitcointalik.org,還有一個是 reddit 上面的 Bitcoin 板塊,這兩個論壇上面其實也是有管理者,有意見領袖,有重要的討論者,這裏面也有一定的社區治理。

還有一個大家應該聽說過,即早期的比特幣基金會,2012 年成立,是爲了應付美國政府對比特幣合法性的攻擊,試圖去說服政府。這個基金會在兩三年時間裏,其實對開發和社區治理都起到一些作用,2015 年後漸漸銷聲匿跡,這也是最早對治理的嘗試。

在比特幣領域,大家最認同的一種治理模式,包括在 BCH 裏面也是,就是算力投票,讓出塊的礦工在區塊裏標註是否同意某個提案,這是比較常用的投票方式。這種方式之所以可以得到支持,大概的邏輯是這樣的,礦工的算力是一種沉默成本,不像持幣者可以隨時賣幣走人,而礦機是不可能隨時變現的,所以他必須認真投票,儘可能去揣度用戶的需求,面向市場,儘可能使自己的投票能夠爲貨幣的上漲帶來可能性,這樣保證了市場和系統的一致性,這一看,邏輯是通的,當然,這僅僅是邏輯上,其實現實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所以很多人說比特幣是沒有社區治理的,但其實是一直有的,並且嘗試過很多方式,但是不像以太坊和 EOS,它會有一個共識的規則,比特幣到目前爲止都沒有一個大家有共識的社區治理的規則,包括第一次分叉也是這樣。

比特幣第一次分叉暴露的問題:意識形態與政治

第一次分叉,由於擴容引起,其實是個很小的問題,討論了好幾年,一開始很多人都不覺得是個重要的問題,可實際上這最終變成了一個導致分裂的決定性的問題。

之前我們都是從經濟利益上去分析,覺得這個系統是自恰的,沒有這麼大的矛盾,而擴容這個事情和任何人的利益都是沒有矛盾的,交易量上漲意味着價格的提升,那就需要擴容,這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爲什麼會有人阻止呢?這時候他們考慮的不是經濟原因,主要是無政府主義思想在起作用,他們追求更強的去中心化和抗審查。

核心開發團隊認爲隨着擴容的發生,數據量隨之增大,普通人的電腦和帶寬就不足以存儲和同步數據,這樣全節點就會減少,那政府的攻擊就有可能會成功。我認爲這個邏輯方式思考的太簡單了,其實他們並沒有太多考慮市場,其實擴容以後,用戶也會增加,那運行全節點的人也會增加,在這裏我們就不深入討論。

總之,當時並沒有明顯的經濟利益糾紛。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早期的極客還是更傾向於無政府主義的主張,而忽視了市場的需求。

其實當時反對擴容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人都是支持擴容的。但是,多數人雖然支持擴容,但是他們更看重 Core 團隊,他們的第一標準是先認同 Core 團隊,然後再是擴容。當 Core 明確拒絕區塊擴容後,只有很少部分社區成員轉向了 BCH,大部分支持擴容的人還是留在了比特幣。

擴容爭論過程中,爲了儘可能不分叉,儘可能達成社區共識,大家還是採用傳統的算力投票來決定,當時有著名的紐約共識和香港共識,但是因爲其實當時的核心開發團隊的影響力非常大,實際上算力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最後出現的政治局面就是掌握代碼開發權的團隊決定了整個決策,社區的大部分人都更願意無條件相信這些不拿報酬的開發者。所以第一次分叉的時候就暴露了這個問題,原生的生態並沒有辦法來杜絕開發的中心化,沒有辦法解決政治博弈中最終的決策背離了生態整體利益的問題。

以上就是第一次分叉暴露的問題,首先是意識形態問題,後來反映出政治決策問題。

但是到現在爲止,在區塊鏈的生態裏,其實沒有任何專業的政治家來分析這個現象。我是主要是做經濟分析的,研究過一些政治問題,在 2016 年底對第一次分叉的擴容之爭有一個詳盡的分析,分析了技術問題、經濟利益問題、政治鬥爭問題、還有意識形態問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出現根本的理念或路線分歧,應該允許分叉,分叉更能保證系統總體的穩健性,即使某一條條路徑有問題,那另外一個路徑還有成功的可能性,很可能兩種路徑都看到了不同的市場需求,那麼兩條路勁都能生存下來,那整個市場會更繁榮。但這種觀點當時理解的人很少,直到兩次分叉之爭以後,纔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認同分叉對於去中心化系統的重要性。

比特幣第二次分叉暴露的問題:政治與意識形態

最近又發生了比特幣的第二次分叉。在擴容之爭的時候,我和小夥伴討論,這次擴容之爭兩年時間爭執不下,說明比特幣原生框架可能存在缺陷,無法解決進入主流社會以後涉及到的政治、意識形態等社會問題,基本框架可能需要調整。後來分叉出 BCH 以後,容量直接擴大到了 8M,那麼是否還需要去改進系統呢?其實 BCH 僅僅是解決了這次擴容的問題,整個構架完全沒有任何改變,當系統內部再出現難以調和的分歧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分叉等問題。但當時我並沒有公開說這個觀點。

BCH 誕生以後,其治理是比較簡單的,最早比特大陸在分叉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但也不像外界傳言的完全有比特大陸主導,當時支持分叉 BCH 的社區是反對 Core 不擴容的比特幣社區成員自發形成的,包括我,當時在新形成的 BCH 社區沒幾個熟人,都是因爲無法接受不擴容而走到一起的。沒有這個自發社區的支持,BCH 只會跟後來的各種分叉幣一樣被人遺忘。

BCH 存活下來之後,社區逐漸擴大,Roger、Gavin 和澳本聰等人加入進來,比特大陸的相對影響力逐漸下降,BCH 社區更加去中心化。

但到了 2017 年 8 月初,ABC 團隊公佈了 2017 年 11 月 15 號的硬分叉升級之後,澳本聰就開始帶領他的團隊對 ABC 開發團隊、對比特大陸、吳忌寒和楊海坡等人進行攻擊。他認爲 BCH 應該從現在的版本回到比特幣早期的 0.1 版本,恢復之前禁用的操作碼,然後取消容量上限,這個系統就能夠完美的運行。他利用了中本聰的聲望,再加上資金和政治運作,實際吸引了大量 BCH 社區成員的支持,並發動了算力大戰,最終以對 BCH 的分叉,即 BSV 誕生而結束。詳情可以看我的文章《 BCH 的戰爭與進化》和《BCH 戰爭中的十大誤解》。

比特大陸在這個分叉中受到有組織、系統性的輿論攻擊,但自身對外宣傳較少,輿論上非常被動,以至於在這次分叉之後,還被外界當作是造成行情下跌的罪魁禍首,在 BCH 社區的影響力也有所下降。

上一次分叉是因爲擴容之爭,2016 年 7 月份比特幣堵了一年之後才進行的分叉,而這次的分叉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而是澳本聰宣傳出來的,實際上是一次政治攻擊,利用意識形態來引發社區分化。

我們每個人在參與一個系統的發展時,腦子裏面都有兩種傾向。 一種是應該維持以前的規則和秩序,另一種是面臨外部競爭時,我們應該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情況。比特幣社區和 BCH 社區也是這樣。在系統演化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往往更傾向於後一種,而一般的持幣者以及不關心繫統發展的人則傾向於前一種。澳本聰的團隊很專業地把 BCH 社區中,乃至社區成員心中的兩種傾向對立起來,把自己塑造成維護中本聰原有規則和秩序的代表,把正在探索如果快速演進提高 BCH 競爭力的一些人描繪爲爲了私利背離中本聰,危害社區的公敵,這是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引發一次近乎勢均力敵的社區大戰的關鍵。

算力大戰爆發後,儘管最初的兩三天吳忌寒一方的 ABC 版本在算力上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澳本聰一方威脅說會在至少在兩年的時間裏持續發動攻擊。這將導致整個 BCH 系統處在長期的不穩定狀態,對整個 BCH 社區將是致命的打擊。但最終,ABC 版本取得了勝利,因爲 ABC 團隊在代碼裏面加了重組保護機制,設置 10 個塊的滾動檢查點。這樣一來,如果有人發動 51% 算力攻擊,放出一條超過 10 個塊的攻擊鏈的話,節點是不會認可的。因此,攻擊者不能重組 10 個以上的區塊,交易所就可以放心地接受 10 個確認,攻擊就沒有效果。

這次算力大戰讓我體會到了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首先,一個缺乏成熟社區治理模式的去中性化系統如何解決重大分歧?其次,它如何應對社會攻擊?

幾年前我曾設想過,如果有一個更大的經濟組織,動用更雄厚的社會資源,對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發動攻擊,會怎麼樣?當時認爲,沒關係,可以放棄這個系統,在建一個。實際情況告訴我們,重建的代價太大了。如果澳本聰對 BCH 的攻擊成功,重建是很難的。即使是比特幣,如果有一個比澳本聰團隊強大 10 倍的組織展開專業的攻擊,它是否能夠承受得了,也很難說。而且,十倍於澳本聰團隊,並且憎恨比特幣的組織似乎並不難找。所以,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去中心化系統的社區治理問題,它不僅要能抵禦一般的經濟或算力攻擊,還應該能夠抵禦複雜的社會攻擊。

去中心化系統的社區治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爲什麼需要社區治理?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去中心化系統的發展道路存在很多分歧,除了技術的分歧,還涉及到理念的分歧、意識形態的分歧等等。

第二個原因是面對這麼多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想要在競爭中勝出,想要推廣自己的系統,還是需要社區治理。相比以太坊和 EOS 對於推廣的重視,BCH 這邊則缺乏一個有組織的方式去推廣和競爭。

第三個原因是要應對有組織的社會攻擊,也需要有一定的社區治理作保障。

這裏面存在三個難點問題。

第一個核心問題是:資金從哪裏來?現在很多鏈之所以有自己的社區治理,很重要的原因是融到了錢。而 BCH 從一開始分叉的時候是沒有預挖礦和 ICO 的。所以社區治理問題更加突出。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管理資金?之所以有很多人反對比特幣基金會,就是因爲擔心中心化會帶來一些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分層決策的問題。實際上,在社區裏面,多數人的決策不一定是對的。所以很多時候社區的治理不能依靠簡單的投票,包括算力投票在內。大部分礦工實際上沒有做過深入思考,也缺乏決策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就目前而言,比特幣、BCH 和 BSV 三個鏈用同一種算法。如果 BCH 出現重大分歧,需要做決策,礦工會怎麼辦?他們誰的票都不會投,而是去挖 BTC。PoW 的利益結構已經變了,必須考慮社區治理,考慮分層決策,讓有能力的人有動力去做更重要的決定。上述都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Altcoin 的社區治理

就目前其他社區的情況來看,萊特幣的特點是有一個明確的創始人,儘管去了又來,但還是有影響力,有資金實力的。就萊特幣的共識機制和社區現狀而言,也還是去中心化的。

狗狗幣的特點是原生開發團隊已經放棄了,據說持幣大戶主要在國內,並且在狗年又興起了 [笑],有了錢之後可以繼續做開發的,據說他們的開發也在進行。這兩種幣跟比特幣形式比較像,所以去中心化特徵相對明顯。

以太坊有幾個優勢,首先是它有一個開明的領袖,其次是前期有足夠的資金。目前來講,我認爲以太坊的生態還是比較去中心化的。

瑞波幣就完全不同了,它是強中心化的,一開始就是由瑞波實驗室主導的。

EOS 是爭議最大的一個,走的是跟比特幣完全不同的道路。

結語

比特幣旨在成爲全球的經濟基礎設施——貨幣,而這個貨幣如此之重要,以至於絕對不能讓任何一個組織或者個人對它有絕對的影響力。弗裏德曼曾經說過:「貨幣如此重要,以至於不能把它交給政府。」比特幣剛好適應了這種系統,能夠成爲一個全球化的貨幣,因此必須實現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手段,用來實現一個相當穩健的,能夠超越各種社會政治力量的經濟系統。爲了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儘量把人們的社會特徵、政治因素剔除,比特幣在這方面已經做的很好了。

但是 EOS 是想在網絡世界裏重建一種政治制度。一開始提出 PoS 的時候只是爲了解決 PoW 的資源浪費問題。但是從那開始就走向了另一條路,就是在共識中更多納入了人的因素。等到 BM 把 BTS 設計出來時,提出了 DPoS 共識機制,這就發生了一個本質的變化。在 PoS 機制下,持幣者用幣來投票,每位持幣者都有參與權。然而 DPoS 機制更像是選舉,是一個政治行爲。我最初很不看好它就是因爲這個原因。但是我後來又覺得,我們的世界有了網絡這個系統之後,確實需要像中本聰這樣的人設計出一個儘可能拋開人的差異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也需要去探索一個網絡上的政治體系。

當我們的經濟行爲通過網絡而超越了國界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網絡上的,基於密碼系統的政治體系。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包括許多社會精英,都支持 EOS 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習慣了人類社會現有的政治模式,自然地延伸到網絡世界。所以我認爲這條路是有探索價值的。只不過,這個進程太複雜,不太可能在幾年內就能建成一種網絡上的成熟政治體制。我們人類在線下的政治體制演化了幾千年,到目前爲止還有很多的問題。網絡上的政治體制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