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3 月 23 日,EthFans 在深圳舉辦了以 「DeFi」 爲主題的 「洞見」活動。下文爲劫波科技創始人李凱龍的演講稿《數字無界:信任經濟與智能資產》。凱龍對去中心化金融的理解,是建立在他對信任、組織、金融等一系列事物的理解之上的。

原文標題:《洞見——凱龍:信任經濟與智能資產》

分佈與共識

在具體闡述模型之前,我們需要先解釋一個關鍵的概念——分佈與共識。我們把個體的利益訴求稱爲分佈,相對應的羣體的決策就是共識。分佈與共識總是難以兼顧,不同階段只能更多偏向一方。比方說幾個好朋友看電影,如果想要所有個體的利益都能夠被表達,往往難以形成共識,因爲經常不會所有人都喜歡看同一部電影。而如果直接由一兩個人說了算,他們來代替大家做決策,又總會有人看不到自己想看的電影,這時候就有個體的利益受到損害。人類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協調個體和羣體之間的利益,從而促進人們相互協作。

因爲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做決策需要依賴大量信息,我們在過去採取的方法只能是把決策權交給一箇中心化機構。比如你會讓旅遊網站幫你搜集附近的酒店信息,然後根據它的指引再來做預訂,但是這個機構可能會傷害你的利益,有時候網站會優先推薦它拿了更多回扣,但是住宿條件一般的酒店給你,你也因爲知道它可能會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對它並不完全信任。如果是一個區塊鏈的旅遊網站,上面的信息就是由各個利益相關方比如酒店服務商、用戶自己上傳的,並且沒有中心化的審覈機構,這個數據因爲公開透明、不可篡改,會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決策所以能夠達成。又因爲會在個體提供真實、有價值的數據後給到相應的激勵,而且有隱私保護的考慮,所以會吸引更多人來參與這個體系。最終我們看到在區塊鏈的環境中,每個個體利益得到了表達,最後整個體系還能夠比原來做的更大,這樣也就統一了分佈與共識的矛盾。

博弈—共識—制度

社會發展就是調動個體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不斷達到羣體的共識的過程。由於每個個體的利益訴求都不同,所以我們整個社會的運轉機制就是從底層的個體之間的博弈開始,不斷地達成羣體的共識,當共識累加到一定程度之後,最精華的部分又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制度。同樣的情況在生物學的基因裏也是一樣,舉例來說,我們平時看到寒帶的人體毛會更茂盛,這就是表型,對應的就是共識,這種表型是在環境的觸發下產生的,天氣開始變冷,就有一部分人的身體爲了抵禦寒冷,慢慢長出很多體毛。並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會長出更多體毛,這是個和自然博弈的結果,中間有一個進化概率。另外一部分沒有更茂盛的體毛的人,會被環境慢慢淘汰掉,未被淘汰的人的多體毛的特徵就會逐漸寫入基因,也就是我們說的制度,最後通過遺傳規律把特徵傳給下一代。在過去,由於個體和羣體的對立,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了不少的損耗,既然區塊鏈可以統一個體與羣體的矛盾,如果未來將區塊鏈技術藉助數字的方式應用到物理世界,就可以從底層改變整個社會演進的過程,最終會衝擊我們業已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理論的根基。

經濟制度也是在博弈—共識—制度這三層運轉機制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對於經濟個體間博弈的總結,亞當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主張發揮市場自主配置的作用,也就是更加偏向分佈的利益;凱恩斯在 1936 年西方大蕭條之後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當中他拋出了國家調節經濟的觀點,認爲國家應當對經濟進行積極干預,這些理論更看重共識決策的達成。我們並不能說哪種制度更好,事實上從 18 世紀末經濟學誕生至今,整個理論界伴隨着不同的現實情況,在斯密和凱恩斯爲代表的經濟學派之間不斷轉換,雖然這個過程中有存在彼此的借鑑,但總的來說,從來沒有能夠真正達到融合。

U 型曲線

從信任經濟與智能資產的角度,重新理解什麼是 DeFi

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叫做「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最近一輪區塊鏈市場的熊市就是這樣。我們說人類之所以總是沒有辦法達成一個長效的協作機制,最根本的也是因爲彼此之間缺乏信任。區塊鏈從博弈與共識出發,自技術端開始,對整個經濟制度可能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信任,其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達成信任經濟,我認爲未來所有的行業在應用區塊鏈技術後都會遵循一個 U 型的路徑來發展,我把它叫做「U 型信任經濟曲線」。

我們通過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網約車的例子來說明這個「U 型」曲線。在這個圖裏面,共識的初始值 A 假設是 5 或者任意一個非零的常數,這個時候因爲沒有參與者,也就沒有分佈的利益表達,所以分佈就是 0。更低成本的信任、更大的市場規模以及更多的個體受益是我們通過區塊鏈技術做網約車希望達到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們看到曲線的左邊隨着乘客、司機人數的增多,共識反而在下降。這很好理解,因爲體系想要把參與者的利益都一一協調起來肯定需要時間,比如技術上的、模式上的磨合等等,乘客和司機要習慣和融入新的體系,同樣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整個市場就處在這樣一個下降週期,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恐慌的聲音,這個跟 2000 年互聯網泡沫,2008 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像,所以劫波選擇在這個時候入場,因爲我們認爲這是做事的最佳時機。這種下降會到一個最低點 C,也就是 6 個乘客、3 個司機的位置,假設這個時候共識已經降到 2 了。鑑於現在行業各方面都不夠成熟,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認爲市場仍然很艱難,核心是底層技術的基礎設施沒有那麼快,雖然不排除有一些交易性的機會,但是我們要看到,由於應用了區塊鏈,過去這些博弈的過程不會白白被損耗,會被清晰記錄下來,制度的梳理將變得越來越完善,參與者也更加能夠領會各個環節的規則,力量其實一直都在積蓄,所以一旦觸底,接下來曲線就會朝着右上方移動,這裏伴隨着分佈增加的同時,共識也開始增加了,所以二者就真正達到一個統一的狀態。直至我們看到的乘客爲 12,司機爲 6 的 D 點,這個位置能夠有更大的分佈,同時還能協調好各方利益做出決策,共識又重新回到 5。雖然共識轉回一圈仍然是 5,但是花這麼多時間是有價值的,因爲一方面有更多的個體可以參與進來了,另一方面整個機制徹底理順了,後面再繼續增加參與者,共識也就是整個體系的利益邊界將超越非區塊鏈環境下的情況。所以突破這個 D 點之後,區塊鏈就會進入到一個指數增長的週期,分佈與共識都會很快的提升,信任達成的成本將非常低,協作也十分順暢,那個時候區塊鏈就會真正發揮巨大的威力。

組織治理結構

在這個 「U 型」曲線移動的過程中,各種財富和泡沫的故事都會上演,區塊鏈和互聯網很大的一點不同就是一開始就帶錢玩,所以行業很容易經歷短期的暴漲暴跌。過去這種狀況已經有好幾輪,而且我個人認爲未來還會繼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我們劫波的團隊有來自騰訊、華爲、微軟、百度、平安和花旗的同事,在這一點上我們有共識,就是未來會完全專注於區塊鏈帶來的長遠的價值。

講完了經濟,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區塊鏈對於組織的改變,人類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爲了解決共識效率的問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組織,小到同學會、業委會,大到公司、行業協會、國際組織等等。組織的創設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但是也存在根深蒂固的與個體之間對立的矛盾。「U 型」信任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整個組織會變得非常不一樣,因爲可以將分佈與共識統一,還能高效、低成本的達成信任,所以公司會消失,會有新的組織體誕生。我們今天主要討論商業組織的問題,在這個新的語境下,未來它的性質會介乎現在的盈利組織和公共組織之間。

我們知道,公司存在的本質是其內部的協作成本低於外部,按照科斯的總結主要有三大成本:首先是信息搜索,其次是內部組織管理,以及外部締約成本。分佈式賬本讓信息公開透明之後,信息搜索的成本將劇烈下降,加上不可篡改、激勵和加密機制的引入,由此導致公司內外部協作的鴻溝會逐漸消除。原來商業機構的內部管理、外部締約、以及代理委託制度都會發生徹底的顛覆,現有的公司制度會逐漸消亡。與之相伴的,現在關於公司治理,乃至整個公司的債權、股權等資本結構的設計,也會相應發生改變。

網格組織

我們在公司裏工作過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要麼就是這家公司決策非常垂直和集中,不考慮更多一線員工的想法,這樣很容易走彎路,此外由於利益分配不能夠和個體的貢獻精確掛鉤,員工可能會怠工,或者有想法也不願意完全表達。另一種情況是橫向的信息傳遞沒有問題,一些日常的決策也是在各個小單元中產生的,但同時也會造成資源一定的浪費,而且到了要打大仗的時候,發現力量又集中不起來。互聯網讓組織有了較大的升級,將很多需要隨機應變的決策分散出去了,整體又能夠比較好的產生共識,所以我們看到在過去十幾年,以互聯網公司爲代表的組織的層級變少了,產品和戰略迭代也比較高效。我在騰訊研究院做做過很多這方面的研究,這也是互聯網公司崛起的核心祕密。

在區塊鏈時代,除了信息傳遞之外,進一步迭加了組織內價值的傳遞,更重要的是通過博弈達成了橫向分佈與縱向決策之間的緊密聯繫和信任,可以很好的協調好它們的利益。而且伴隨着公司圍牆的推倒,內外部也會連接起來,協作將更有效的達成,我將其稱之爲「自主分佈 + 協同共識」的網格組織。因爲這個進程只是剛剛開始,所以我並沒有在這個圖上畫任何的東西。人類正處在一個通向更高維度的數字世界的入口,劫波的願景是「做數字世界的價值傳遞者」。我們希望能夠和各位一起將這個方格一一聯通起來,並在裏面填寫上色彩,這也是我們接下來很多年工作的一個核心。

智能資產

由於信息與資產將實現匯聚,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智能資產。怎麼理解這個定義?我們都知道數字資產的說法,也就是將資產實現數字化,但是這當中其實還有一個邏輯我們往往忽略了,就是這些資產其實是整個業務流程中的一個個節點。除了資產數字化之外,商業和業務流程一併數字化才能夠保證資產的透明性、安全性。我們可以舉常見的供應鏈的例子,比如我們對一箇中小企業的倉單進行數字化確權,這個過程在區塊鏈裏面我們稱爲上鍊。但是這個真實性怎麼確認,實際上我們就需要在它整個的上下游流程當中去做,這批貨物是從哪裏過來的,它的上游供應商是誰,下面又是誰訂了這個貨,等等。

只有整個業務流都信息化和真實被確權了,這個數字資產纔可以說真正符合了信任經濟的要求。所以資產是我們的切入口,是一個點,需要通過它帶動後面業務流的數字化,這個時候資產就要超越原本的金融的屬性,他需要能夠帶動整個業務流的上鍊。帶動整個生態的數字化,我們將這種資產稱之爲智能資產,它也會成爲我們未來通向整個數字世界的入口。它本質上就是一個風險狀態的配置機,讓原本我們生活的世界的風險與收益更好的匹配,它連接了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

在一頭,它可以調用整個數字世界的技術、公鏈、聯盟鏈的確認體系,以及激勵貨幣;以及另一方面,它連接現在物理世界的各類信息流程,讓他們數字場景化。最終,得以形成智能的資產體系,這種資產的估值將更爲合理,流轉會更透明,交易性也會更強。

在現在的數字世界,會從穩定幣開始,形成一整套的債券、股票、保險乃至衍生品的金融體系。而後這些金融資產會驅動全部體系的智能化。但是這個生成的過程會和現有的世界反過來,像一個鏡像世界。也就是先生成數字資產,而後成爲智能資產,而後是整個智能決策和服務體系。

通過這樣的變化,整個經濟將向着信任經濟轉型,生態會更加多樣化,連接更順暢,個體和羣體的利益分配會協同起來,業務流程和流轉也會更加高效。以區塊鏈技術推動的智能生態,會把很多的環節摩擦度降低,最終也會賦能整個實體行業經濟效能的提升。

Defi,去中心化金融, 我們認爲它的出現並不是爲了實現金融功能的自動化,從而脫離中介體系。分工化產生的中介體系對社會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每個人都可以非常自由的買賣股票,但是基金公司仍然是在高速發展的

我們認爲去中心化金融的實現是爲了滿足金融的需求。從土地、機械到房車,再到個人信用貸款,金融機構是在擴大自己可以實現的產品化的邊界的,但是仍然遠遠不夠。比如加密貓,儘管當時已經炒到了天價,但顯然是沒有金融機構願意爲加密貓來融資的。再比如農產品,在草地上喫蟲曬太陽的「自由雞」顯然是比籠子中的雞口感、營養含量和市場定價更高,但是金融機構顯然是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來爲這兩種產品進行差異化定價的。總之來講,現在無論是需要金融需求的資產品類還是同一品類的精細化區分上面,目前的金融機構做的遠遠不到位。所謂「創新起於邊緣」,我們認爲 Defi 未來將在上述兩個領域持續發力,滿足並創造一個更大的需求市場。

我們也將 DeFi 進行了一些分類

1)去中心化產生的數字資產,比如加密貓,比如數字貨幣本身;
2)基礎金融功能的去中心化實現,比如像 0x、kyber 這樣的去中心化交易協議,比如像 MakerDAO 這樣提供了融資功能,或者像 dydx 這樣試圖解決去中心化投資數字資產衍生品的一些基礎協議;
3)背後具有一系列細分信息的數字資產,這些數字資產中包含原來的實體數字化,但是可以將其進行更加精細的劃分;另外還有一些原來屬於流程中的,比如我將我明天一小時的時間數字資產化了,之前每個人的時間是無法被稱之爲資產的,但是現在只要有需求,就是可以的。具有信息的資產實際上也定義了資產背後的流程和信息,我們稱之爲智能資產。

這三類都是 DeFi 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去中心化基礎金融功能的實現,才能讓資產不會被少數人定義,而可以通過市場找到需求匹配方。而智能資產的出現,又會使得去中心化金融功能真正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