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學院知名校友、區塊鏈專家安德烈亞斯·安東諾普洛斯(Andreas M. Antonopoulos)預言,未來的區塊鏈將擁有上億級的 tps,從而使「錢」變成一種「流量」,並將催生出一個不同尋常的商業世界。

本文來源於其 YouTube 訪談。從比特幣的擴容問題開始談起,循序漸進,一步步推導到「貨幣流量化」的終局,對這位大名鼎鼎的比特幣佈道者的觀點做了重點闡述。

正確認識比特幣的擴容問題

很多人都在聊 TPS。TPS 代表的是每秒鐘能夠處理的交易數量。最常見的說法是,比特幣現在的 TPS 是每秒鐘 7 筆,以太坊是每秒鐘 20-50 筆,這些數據跟支付寶或 VISA 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大概相差 5 個數量級。

但其實,這裏面有一些基本概念還是需要事先明確:比特幣每個區塊的產生時間是 10 分鐘,這代表的是你用比特幣徹底完成一筆交易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說交易雙方已經完全清算結束了。

VISA 真正清算完一筆交易要多久呢?

30 個工作日。

你在商場裏通過 VISA 購買一件商品,付錢的速度很快,但是收錢的商家真正要和銀行完成賬目清算則需要 30 個工作日。

如果不用完全清算呢?

那隻需要你發起一筆比特幣交易,這筆交易得到了你的授權,然後在比特幣網絡裏流通起來,廣播給其他節點就可以了,這大概只需要 8-9 秒鐘的時間。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都使用比特幣原生的客戶端,你給他轉一個比特幣,他那邊 8-9 秒後就能看到這筆交易。當然,這筆交易還沒有確認完成,確認需要 10 分鐘或者更多時間。

在很多交易場景,我們不需要對每筆交易進行確認。這跟你用 visa 買一杯咖啡不需要簽名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買的是一輛車,那肯定需要進行確認,但如果交易目標是一杯咖啡,發生欺詐的概率是很低的,沒有多少人會對很小額的幾塊錢進行攻擊,所以,你只需要確保這筆交易已經發起了就可以了,而不需要確認這筆交易到底是不是合法的。

在 pos 商戶這種系統裏,這個問題會比較複雜。但大概的原理是,你買一杯咖啡,發起支付,商家就能看到你這筆交易確實發起了,然後他還有一些其他的數據,用來判斷你的這筆交易不會出現「雙花」、賬上是不是有足夠多的餘額等等,但這些數據統統都只是一種「憑證」而已。商家可以保留這一憑證,但他們並不需要依賴於憑證。

我們將擁有比 VISA 高 100 倍 tps 的比特幣

當然,8-9 秒鐘的時間對你來說,可能還是太長了。這個速度比特幣能改進嗎?

還是拿 VISA 來做對比。

VISA 和比特幣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開發增長曲線。
在過去 的 50 年裏,VISA 的 tps 數量是一條線性的增長曲線,比特幣的增長則是指數型的。

線性增長和指數級增長,有什麼不同?

前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指數型的曲線會一直低於線性的增長。就像現在比特幣的 tps 遠遠落後於 VISA 的 tps。然後,等到指數型的曲線開始往上發力的時候,它會慢慢趕上線性的曲線。一旦兩者的數值相等,那就意味着指數型曲線接下來要直線上升,爆發增長了,它的速度將遠超過線性曲線。

也就是說,一旦比特幣的 tps 和 VISA 的 tps 達到了同一水平,那也就意味着,6 個月後,比特幣的 tps 將甩開 VISA 10 倍的距離;兩年後,我們將會擁有比 VISA 高 100 倍 的比特幣 tps。

到了 100 倍 tps 的時候,我們在討論的就是每秒鐘 10 億量級的交易數。小額交易、微額交易、納米額交易、實時流媒體類型的交易,諸多此前無法想象的事情都會開始出現,它會改變人類社會在商業上的一切現有模式。

VISA 之所以是線形增長的,是因爲 VISA 最初的設計架構存在侷限性。

比特幣是怎麼做的呢?

它是在協議棧上進行不斷的疊加與開發。如果單獨只靠 tcp/ ip 協議,是沒辦法擴展到語音和視頻這類數據上的,只有在上面不斷疊加 http、webrtc 這些協議,才能出現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互聯網。

在 90 年代,人們認爲這根本不可能實現。互聯網根本不可能擁有擴展性,因爲分組交換網絡無法達到通信行業裏的電路交換網絡的擴展性。但我們現在都看到了這個結果。

我們將看到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區塊鏈上。閃電網絡、支付通道、側鏈技術、additional layers,這些技術會幫助我們完成區塊鏈的第一次上萬級 tps ,達到跟 visa 非常接近的水平,然後就是百萬級、千萬級、上億級。

這些數據並不需要每筆都記到鏈上。我們可以在區塊鏈下面有一個可信任的平臺,大部分交易發生在這個平臺上,不經過區塊鏈驗證,只有當發生交易糾紛、或者出現欺詐的時候,我們纔到區塊鏈上進行驗證。打個比方,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簽署的所有合同,99% 是不需要讓法官過目的,雙方互相履約就可以了。只有當出現爭端和糾紛的時候,這個合同才需要拿到法院上進行公證和判決。區塊鏈領域也應該如此。

我們將擁有一個絕對中立公正的法院,這個法院的院長不是某個人,而是一個算法。如果我們的交易出現問題,就拿到區塊鏈上找算法法官進行裁決。沒有作弊的一方會得到獎勵,作弊的那一方會得到懲罰,懲罰方式是讓他們損失自己賬上的錢。如果這類技術得到很好的實現,那人們大概就能想象,上億級的每秒交易量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真的達到上億級的 tps,區塊鏈將會產生許多此前無法想象的應用場景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應用場景——「streaming money」,即:將「錢」流量化。
這裏的流量,不是創投圈經常提到的「用戶流量」或者「流量思維」裏的流量,它是計算機裏狹義的「數據流量」。

如果錢是一種流量會怎樣?

或者說,如果錢是一種流媒體會怎樣?
現在我們在現實世界裏擁有的絕大多數的支付系統,它們都是「分批次」進行的。爲什麼要分批次呢?因爲我們現實世界裏的金融系統最快就只能做到分批次處理,批量是我們金融系統裏所能處理的交易的最小單位。

但如果我們能擁有成千上萬、許許多多一分錢一分錢的交易會怎樣?如果我們每毫秒中就能執行十個這樣的一分錢交易又會怎樣?它會怎樣改變我們對「錢」的認知和思考?

當支付門檻足夠低、支付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這種改變會把錢從「批量交換的媒介」變成「流媒體」。這跟音樂、視頻的發展過程是一樣的。它不只會改變金錢流通的方式,而且還會改變如何創造金錢、如何使用金錢的模式,最終爲金錢創造出一種完全不同的新格式,改變金錢流通的媒介。
因爲,本質上我們已經改變了錢的「時間尺度」。我們對錢已經有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時間尺度。

這時候,你在毫秒級別的時間長度上去做小額支付的場景會發生什麼變化?
你會開始思考自動支付、你會開始思考能不能用軟件的方式來做支付代理、你會開始思考 ad-hoc 的關係,等等。

舉個例子。

如果進行支付的成本足夠低,那麼,當我在開車的時候,一旦我的車時速超過 60 公里,軟件就會每秒鐘自動幫我支付一筆錢給保險公司,這個保險公司會在 60 時速以上的每一秒鐘裏爲我的人身安全進行投保。然後,一旦我停車,出去幹其他事情,我的保費就不會再上繳了。如果我又開始上車了,那就繼續投保。

你看,我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協議和服務關係,是精確到「每一秒鐘」的碎片時間的。爲什麼不可以呢?

不只是保險,付費閱讀會不會也變得更好?如果你享受閱讀一篇文章,那麼閱讀的過程中看了多少個字就會爲作者打賞多少錢,點讚的同時也會自動爲作者打錢,是不是很有意思?

總而言之,區塊鏈的意義是創造真正獨立的大規模的支付系統。它將改變我們對「錢」的認知,降低支付的成本和門檻,而一旦這種支付成本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我們就可以藉助區塊鏈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實時」支付、「實時」交易。而這種將「錢」流量化的能力,將會徹底改變商業世界的運行規則。

我們將看到許多有趣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應用場景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