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別年齡或任何過往,圍繞他的重要線索包括一篇名爲《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散落在 bitcointalk 論壇上的 575 篇帖子,還有他的名字,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聰)。

作者:郝方舟

As James Burke said in《Connections》,「Things almost never turn out as expected.」(事情總是和我們預想的不一樣)

希臘字母表的誕生推進了哲學、邏輯和民主的進程。一個沒怎麼上過學的蘇格蘭機械師微調下蒸汽泵,觸發了工業革命。

Burke also said,「Each one of innovations is part of a family of similar devices, and is the result of a sequence of closely connected event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until the present day.」(每次創新都是和它相似的「創新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從古至今與其緊密相關的事件結果的合集)

19 世紀的一位氣象員設計了個能噴出雲的小裝置。受其啓發的盧瑟福發現,原子可被分裂,因而被後人尊爲「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盧瑟福在劍橋拒絕過的一名猶太學生,轉讀了理論物理,後被任命爲「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他就是奧本海默。

回顧歷史上的每項重大發明,它們並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與它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關。比特幣亦是如此。

作爲一項快過十歲生日的「年輕」發明,比特幣會是蒸汽塞還是原子彈,尚未可知。不過,Berke 再一次教導我,「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for the future but in the past.」(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

因此,這篇文章會先回望貨幣史中幾個相關的片段。從中,我們不僅會更瞭解中本聰想要解決什麼痛點,也會發現「去中心化」、「token 經濟」等當今熱詞投射在過去的影子。之後,我會和大家「反着讀讀」比特幣白皮書,通過爲中本聰「提供肩膀的巨人們」,抓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這將使我們比「江湖傳說」更接近「比特幣之父」的誕生故事。

螺旋上升的貨幣史,信用的中心化居所

5000 年前,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開始使用白銀作爲補充交易手段。就是說,「小蘇」可以用 10 斤麥子+1 單位銀錠換「小美」的一頭牛。但問題來了,「小蘇」手頭只有 5 斤麥子。他和「小美」商量,可不可以先換牛,秋收後再補上短的那 5 斤麥子。「小美」家就不缺牛,又急用麥子,認爲這事可以這麼辦。但口說無憑,他從河邊挖了些泥巴捏成泥板,用蘆葦杆刻上這筆「債務」,蓋上「小蘇」家的印章,再燒成泥板。

於是,人類最早的信用工具誕生了。

2000 年後,繼承了泥板的巴比倫人在更復雜的商業活動中學會了轉讓泥板(債權)、借貸和計算複利。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

白銀和泥板能扮演貨幣和信用的背後,離不開一些基礎條件:

  • 白銀以其稀缺性、(相對)穩定性和便攜性,在物物交換需求之上達成了某種「共識」。
  • 受制於資源的短缺、生產力的侷限、社會分工的不同、受季節影響的農業、未來的無法預測性等因素,時間被賦予了「商業」價值,信用隨之被引入到價值交換中。
  • 貨幣和信用要想被廣泛認可,還需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當時是國家權力)做背書;一旦一方違約,第三方有權強制執行約定,以實現某種公平。

讓我們把時間線推到公元前一世紀,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屋大維)將羅馬的貨幣信用體系建立在朱庇特神廟(當時的中央結算銀行)的黃金儲備上。但隨着帝國強推都市化運動,跟不上腳步的農業生產開始支撐不起城市的飛速發展和高福利制度。爲了彌補軍費激增帶來的財政虧空,統治者通過降低貨幣的含銀量讓貨幣持續貶值。

301 年,扛不住惡性通脹和貧民暴動的羅馬帝國頒佈了《最高價格法》,想以行政控制價格。但適得其反,「賣家們」既不敢囤貨(會被處死),又不想依法賤賣。貿易退化回物物交換時代,自由市場崩潰。

下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用「金本位制」取代了「銀本位制」。不過,只有公職人員拿金幣俸祿,領銀幣薪水的普通人不得不承擔貨幣貶值的後果。隨着中產變無產,經濟滯緩,再加上戰爭帶來的土地荒蕪和生產力下降,羅馬帝國崩塌,人口回到 500 年前「建國」時的水平。

同樣是王室,1200 年後的斯圖亞特家族顯然總結了不少前人經驗。1694 年,英格蘭銀行發行了由國家背書的紙幣。在此之前,歐洲更流行的金融模式是黃金出借和票據支付。只是這次,票據升級皇室許可的紙幣,任何人都可以將其兌換成鑄幣。紙幣的流通屬性很快凸現出來。

1929 年,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開始,英國、日本、美國相繼拋棄「金本位制」,紙幣慢慢不再能代表黃金的價值。1944 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成爲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取代「金本位制」的是「金匯兌本位制」,美元成爲黃金的等價物,並處於世界貨幣的中心。1971 年,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爲了控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回升,上任不久的尼克松總統發表電視演講,宣佈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自此,佈雷頓森林體系開始瓦解,貨幣的基礎從金屬供給轉向國家承諾。

此時距離中本聰的「出生」,還有不到 4 年。

在漫長的貨幣史中抽出上面幾個玻片,我們會發現:

  1. 物物交換的不便催生了貨幣(雖然馬克思並不這麼看);
  2. 貨幣既是價值的度量,也承擔着流通的職能(也是亞當·斯密教我的);
  3. 貨幣的形態在演變(金屬→匯票→紙幣→數字),但交易始終依靠以第三方爲背書的信任,而最被信任的往往是王權與國家。

伴隨社會形態的演進和生產力的提升,中央級金融機構逐步完善,但也出現了一種聲音:它們足夠可信嗎?

政治和宗教的雙重隱喻,密碼朋克中的神祕人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2 美元上的男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Thomas Jefferson wrote,「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但有關統治者操控金融機構以實現政治目的的陰謀論從未被消音。前面提到的中本聰「生日」藏了一個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梗,也是對原有貨幣制度的暗諷。

在中本聰最早談論比特幣的幾個地方中,最「不匿名的」應該就是點對點技術社羣網站 P2P Foundation (James Burke 還是該網站的聯合創始人)。因爲想要註冊,生日是必填項。中本聰當時填了 1975 年 4 月 5 日。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P2P Foundation 的註冊規則(順手貼下中本聰在 P2Pfoundation 的主頁,雖然已經小十年沒更新了……)

1933 年 4 月 5 日,時任總統羅斯福簽署了 Executive Order 6102。法案規定,禁止公民私藏黃金。個人需向銀行上繳所有黃金(及憑證),按每盎司 20.67 美元的價格換成紙幣或存款;銀行則將收上來的黃金交由美聯儲。

第二年 1 月,羅斯福政府定義新的金價爲每盎司 35 美元,這代表美元(即人民的私有財產)貶值了 41%。

雖然歷史書中說,這是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階段,通過實行所謂凱恩斯主義,在緊急時刻(前文提到的大蕭條)以政府力量干預經濟,此舉增強了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國會未經民主程序,低價「沒收」私有黃金,已嚴重違反憲法和《獨立宣言》倡導的自由、平等、隱私權等價值觀。時任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主席 Lewis Douglas 直言:「這是西方文明的終結。」

然而,強勢的政府並沒理會高等法院的訴訟。事實上,羅斯福口中在「national emergency」(國家級緊急)情況下發布的「臨時」法案生效了 42 年,直到尼克松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的 3 年後,也就是 1975 年 1 月 1 日,美國公民才重獲保有黃金的自由。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圖片版權所有:NBCnews

那麼,作爲個人,有能對抗強權的辦法嗎?

上世紀 80 年代末,一羣天才極客提倡通過加密算法保衛自身的信息與財產自由,反對由政府和軍方壟斷密碼規則。這些小圈子經歷了幾年的「無組織運營」。直到 1992 年,Intel 高級科學家 Tim May 發起了加密郵件列表組織。1993 年,美國數學家 Eric Hughes 寫了本名爲《A Cypherpunk\’s Manifesto》的書,創造出 Cypherpunk (密碼朋克)一詞。這個羣體被正式定名。

郵件組的成員中包括「維基解密」創始人 Julian Assange、編寫了點對點文件共享協議 BitTorrent 的 Bram Cohen、萬維網之父 Tim Berners-Lee、最早提出智能合約這一概念的 Nick Szabo、Facebook 創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等。組員們主要討論數學、加密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話題,也涉及到點對點支付系統的構想和闡述(如 E-cash、B-money、Beenz、Flooz 等虛擬貨幣先驅)。只不過,這些系統仍未擺脫中心化的控制,而且理論與落地之間,還缺一場「薩拉熱窩事件」。

2008 年 9 月 21 日,華爾街投行接連倒下,美聯儲宣佈:把僅存的兩家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改爲商業銀行;希望可以靠吸儲渡過金融危機。

2008 年 10 月 3 日,布什政府簽署了 7000 億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28 天之後,也就是 2008 年的 11 月 1 日,一個密碼學郵件組裏出現了一個新帖子:「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系統,採用完全點對點的形式,而且無需第三方信託機構。」帖子的正文是一篇名爲《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署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聰)。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metzdowd.com 郵件組的一些基礎規則

論文以較爲嚴謹的邏輯闡述了這套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設計,先是討論了金融機構受制於「trust based」(基於信用)的問題,再一步步說明如何實現「無需第三方機構」,並精巧地解決掉前人遺留下來的技術問題。

兩個月後,中本聰發佈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並首次挖出 50 個比特幣。產生第一批比特幣的區塊被稱爲「Genesis block」(創世區塊),創始區塊被編譯爲 0 區塊,沒有上鍊。中本聰用了 6 天時間挖出這個塊。這也在 bitcointalk 論壇中引發討論,比特幣的「信徒」們聯想到了聖經中,「神用六天創造天地萬物,便在第七日歇工安息了」。

「God creates this earth and its heaven and all forms of life in six days……and he rested on the seventh day from all his work which he had made.」-Genesis

雖然論文中並未出現 decentralized (去中心化)、token (通證)、economy (經濟)等概念,但中本聰詳細解釋了區塊(Block)和鏈(Chain)在網絡中的工作原理。Like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 Genesis 1:3。」於是,便有了區塊鏈(Block Chain)。

這篇論文,後來成爲了「比特神教」的「聖經」,技術成爲信仰的基石,開發者文檔成了「漢謨拉比法典」。

之後,比特幣通過交換披薩實現首次現實場景的支付、被美國政府封鎖賬戶的維基解密依靠比特幣奇蹟般地生還、中本聰的「放權」與退隱、真真假假的現身和闢謠等等一系列傳說,融合了後人的期許、想象和投機,成爲了「聖經故事」。

也有人並不滿意「舊約」中描繪的世界,另起教派,將教義寫入白皮書,在比特幣之後的十年中,講述着他們的信仰故事。就像 66 卷聖經的寫作跨越了 1500 年,又經過 2000 年的解讀,基督教分化出 33000 個枝丫。CoinMarketCap 顯示,數字貨幣種類已超過 2100 種,數字貨幣整體市場規模超過 2000 億美元(上一個從 0 起家做到 2000 億的 icon 還是巴菲特創辦的 Berkshire Hathaway)。比特幣仍以 1100 億美元以上的市值領跑整個數字貨幣市場,其昨日均價爲 6487.13 美元。

野蠻生長的「幣圈」,是否已超出中本聰當初的設想,我們不得而知。就像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是否已偏離軌道,同樣是個難回答的問題。

當《達芬奇密碼》中的 Langdon 在線索中迷路時,沒忘了回到聖經中尋找答案。爲了揣摩中本聰設計比特幣的思路,我想和大家換個角度重讀《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會帶來新的問題,人類是技術的性器官?

讓我們先從論文最後一頁的「參考資料」讀起: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

這些「大神」緣何出現在這一頁?我整理了一張表: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

我們發現,比特幣論文第二章的公鑰簽名、第三章的時間戳、第四章的 Hashcash 和 PoW、第七章的 Merkle Tree、第十章涉及到的保護隱私的思想等,都在表中出現過。中本聰所做的工作包括,通過 hash 對全部交易加時間戳,再合併到鏈上作爲交易記錄;通過基於 hash 的 PoW 實現記錄的不可篡改,解決了拜占庭將軍問題和雙花問題;設計了共識機制和激勵經濟機制防止網絡攻擊——實現攻擊需 50% 以上的算力,滿足此條件者獲得的挖礦收益高於攻擊網絡獲得的收益……並最終形成了這套「包括了所需要的全部規則和激勵措施」的 P2P 電子貨幣系統。

「Humans are the sex organs of technology.」(人類是技術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said in《The Technium》.

放在漫長的科技史裏,中本聰的比特幣只是「技術的一小步」。十年前,他融合了前人在分佈式數據庫、P2P 網絡、加密計算、時間戳等領域的經驗成就,「成爲中本聰」。十年後,無數創新者「站在中本聰的肩膀上」改造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中本聰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套電子現金系統」,還有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自由思想。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A clever person solves a problem. A wise person avoids it.」(聰明的人解決問題,睿智的人避免問題)

「睿智」的中本聰還留下了兩個彩彈:

  1. 斯諾登曾披露 NSA (美國國安局)在橢圓曲線算法(ECC)中埋了個「後門」,可以以某種特殊方法來弱化這條曲線。但中本聰並沒有選擇國際通用加密標準,而是採用了 Koblitz 曲線。
  2. 另一個有遠見的設計是,曾被批評「冗餘錯誤」的「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哈希兩次」。後來,人們發現這使得比特幣網絡足以應對量子計算機的攻擊威脅。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有了超能力,你會(像鋼鐵俠一樣)昭告天下,還是(像蜘蛛俠一樣)隱藏身份?

在密碼朋克運動的同一時期,也曾有不少「反中心化金融」的嘗試,但結局並不美麗。1998 年,夏威夷居民 Bernard Von NotHaus 創建私人貨幣 Liberty Dollar,2007 年 FBI 突擊檢查其鑄幣活動,並查封 Liberty Dollar,Bernard Von NotHaus 因「製造與美國的官方貨幣競爭的私人硬幣」獲罪。2007 年,數字貨幣 e-Gold 因收集客戶信息不足被指控非法,發明者被軟禁。

回到故事的主線。2010 年 12 月 12 日,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 bitcointalk 發表最後一篇文章,並將網站移交給比特幣首席開發者 Gavin Andresen。此後他與「圈內朋友」的郵件交流也逐漸減少爲零。

丟失了「線頭」的羣衆開始意識到,中本聰從未透露過個人信息,和任何人交流都使用 PGP 加密和 Tor 網絡。他在 2008 年註冊的 bitcoin.org 和 bitcoin.net 兩個網站,均有域名公司 anonymousspeech 提供匿名性保護。他甚至在白皮書和社區發言中,有意僞造了些個性化特徵,來避免計量文體學(將寫作風格視爲每個人獨特的指紋來鑑別一個人的身份)的追蹤。

還記得「彩蛋一」中,中本聰沒去踩 NSA 的「算法陷阱」嗎?FBI 許是嗅到了危險的味道,也對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展開過多年的調查。有人向 FBI 和 CIA 提交過 FOIA (信息自由法)請求,詢問有關中本聰身份的信息。得到的回覆爲「Glomar response」(既不否認也不承認)。也有不少人堅信,NSA 知曉中本聰的真實身份。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宣稱自己爲中本聰,媒體們也不時地宣佈發現了中本聰的真身或其背後的組織。遺憾的是,《連線》雜誌、Gizmodo 網站、彭博社等發出的新聞也均被質疑並最終闢謠。

2014 年初,美國《新聞週刊》曾經過調查認爲,中本聰的真實身份爲 Dorian Nakamoto (多利安·中本聰),一個日裔美國人。

但不久,中本聰就在在 P2P Foundation 上發了條「I am not Dorian 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聰),否認了《新聞週刊》的猜測。

比特幣前傳:預見未來的唯一方式就是尋找過去感謝長鋏當年的截圖

也許,在「成爲中本聰」之後,「尋找中本聰」這場遊戲變得缺乏意義。就像我們無法得知(也無需知道),5000 年前想到用銀錠和泥板的蘇美爾人是誰。

也許,就像他本人所說:We are all Satoshi (人人都是中本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