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投資者都無視了影響投資的最重要因素——估值。

僅僅“區塊鏈”一詞就是一劑足以讓投資者陷入恍惚之中的迷魂藥,讓他們嚷着不惜任何代價要買進。

QQ截圖20180326200523

(Raiblocks的投資者墜入深淵)

這不是趨之若鶩的投資者們第一次瘋狂了。 科技創新常使投資者情緒失控。目前,任何看起來具有技術背景的區塊鏈協議估值都能達到八位數。

而如果其白皮書中帶有像“DAG”或“互通性”這樣的術語,估值甚至能達到九位數。

這些市值達8位或9位數的加密貨幣正在向10位數市值進發。上漲、下跌、再重複這個過程。區塊鏈巫術正在生效。

QQ截圖20180326200542

那麼,對於那些將代幣看作賭場籌碼而不是資產的人來說,最終這些代幣價值會跌回其基本價值。

警告:這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加密貨幣資產“與衆不同”?

隱藏在這些白皮書和像“去中心化技術改變世界”這樣陳詞濫調的僞科學背後,仍有許多投資者認爲加密貨幣資產“與衆不同”。這些代幣的交易量一增加,價格就開始上漲。

歷史告訴我們,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

20世紀60年代在全球高速發展的50家公司的股票組合被稱爲“漂亮五十”(Nifty
Fifty),該組合內都是被投資者看好的、未來最有盈利前景的一流公司,如施樂、柯達、摩托羅拉和德州儀器等。無論“漂亮五十”最終股價如何,這一段瘋狂投資的歷史足以讓我們銘記於心。

通常買入這些股票是爲了長期持有,而不是爲了急於賺快錢賣出。
但是,“漂亮五十”的投資者們無視了其高市值。他們所想的是,“雖然目前股價很高,但它還會繼續上漲。”

“堅決持有!” 他們說。 而1972年的“漂亮五十”和標普500的市盈率對比如下所示。

QQ截圖20180326200548

(市盈率對比:“漂亮五十”(Nifty Fifty) 對比 標普500(S&P; 500))

你注意到上面的對比了嗎?

技術過時和激烈的競爭導致這一驚人的牛市戛然轉熊。“漂亮五十”的市盈率跌至了10.0。纔到1975年,“漂亮五十”股價就已經下跌了三分之二。

想起什麼了嗎?

QQ截圖20180326200554

(“保持冷靜,堅決持有比特幣!”)

不斷湧現的新ICO市值甚至達到了數億美元,而那些在“現實世界”中嘲笑其它代幣只有5億美元市值的風險投資者也在排隊購買無追索權的代幣,他們也從不對其進行估值。

因此早期出現了24個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加密貨幣,人們購買它們大都只是純粹爲了投機。

如果你打算購置新房,你通常會仔細詢問其具體房價。
但就像2008年前爆火的房地產市場一樣,加密貨幣投資者們紛紛被蠱惑般地信仰價格會繼續上漲,盲目買入持有而放棄對其投資品進行嚴格估值。

而當幣價開始偏離其本身應有價值、被市場普遍看漲時,其調整就會出現大幅下跌。 除非讓更多愚蠢的人接盤,想不虧損,加密貨幣投資者還是需要制定嚴格的投資策略。

加密貨幣長期投資者

判斷投資是成是敗看的是你的投資額與投資品真正價值的差額。對預期過於樂觀,那麼基本面很好的資產也可能是一筆糟糕的投資,反之亦然。

被迷惑的投資者經常把“對加密貨幣感興趣”與“對價格上漲感興趣”混淆。
就像我着迷於“世界計算機”的構想,但單憑這一點並不意味着以太坊能達到高達1000億美元的市值。

客觀價值本身就是預測價格上漲的指標,這比傑米戴蒙(摩根大通CEO)預測的還準確。

QQ截圖20180326200601

傑米戴蒙語錄:

2014/1/23: “比特幣是一種糟糕的價值儲存手段”
2015/11/5:“比特幣存活不了”
2016/1/20:“比特幣要走投無路了”
2017/9/12:“比特幣是騙局”
2017/10/12: “我不會再評論比特幣了”

有兩種基本的投資方法值得剖析: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價值型投資者希望以0.8美元購買公認單價1美元的股票。
成長型投資者希望投資單價1美元的股票,然後坐等10年,它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價值5美元10美元的新型生物科技醫藥相關或消費應用程序相關的股票。兩種策略都是可行的。

但無論如何,這兩種投資者仍然需要學着預測價格並理解價格中的高低點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價值1美元的資產最終只值0.25美元,那麼這兩種投資者都會面臨嚴重虧損。

一般來說, 由於早期投資領域的基本面因素難以確定,因此早期投資領域常由成長型投資者主導。

由於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像風險投資者這樣的成長型投資者通常需要較高的回報率以彌補其承擔的高風險。 根據CB
Insights提供的數據,只有0.91%的創業公司成功從種子階段發展成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大公司。

因此,對種子輪融資的估值需低於1000萬美元(10億美元乘以1%),而回報額需高於投資金額100倍,因爲在這樣高的失敗率下只有這樣限制,投資預期回報才能爲正值。(這樣計算有點過於簡化,但有助於分析)

注意,初始估值很重要,這是投資成功的基石,同時也要注意對風險進行評估。

加密貨幣投資有着極高的風險,你所購買的代幣可能會毫無價值。

事實上據《財富》雜誌報道,多達60%的ICO計劃在短短兩年後就發展失敗了。所以對於加密貨幣,要求的回報率或貼現率需要較高才不至於虧損。考慮到風險的增加,你可能會認爲加密貨幣市值會低於早期風險資本買入價(破發),但相反,早期風險資本所控的幣量更多。

由於有些代幣市值已達到數億美元,投資者需要相信這些代幣最終會價值數百億美元,才能獲得實質性的風險調整後回報(10倍~50倍回報率 × 數億美元 =
數十億美元)。

對於那些市值已達數十億的代幣來說,市值想翻那麼多倍難度顯然更高了。數十億美元的市值本身並沒多大問題,但是對於加密貨幣來說,市值想達數百億美元的唯一途徑,只能是其被作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

這並不簡單。我解釋下。

價值儲備

確定加密貨幣基本價值的關鍵因素:
[1]經濟活動 – 代幣的交易功能+價值儲備功能
[2]流通速度 – 代幣的換手頻率

下面的模型使用貨幣數量理論描述在這兩個維度上的價值收益 – 這是目前關於貨幣及代幣價值的最佳描述框架:

QQ截圖20180326200617

左上:市值小於2億美元。用例少、價值儲備能力較弱、流通速度未下降的實用代幣
左下:市值小於10億美元。具有價值儲備功能的代幣。
右上:市值取決於流通速度。用例多、價值儲備能力較弱、流通速度未下降的實用代幣
右下:市值大於10億美元。儲蓄貨幣\\M1,M2,M3\\數字黃金

這個模型顯示:加密貨幣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唯一方法,就是變成像圖中右下象限那樣高經濟活動效用、低流通速度的價值儲存手段。(100億美元除以10=10億美元的市值)

模型中的其它象限單位都以億計算,這反映了流通速度對市值的重要性。

不過相比我見過的大多數“解決方案”,我更贊同Nic Carter的。

QQ截圖20180329214350

如果用戶不願意持有代幣,則在多數情況下,代幣的流通速度會大大提高。

長遠來看,隨着去中心化交易所和原子交換技術的發展,我認爲個人所能持有的唯一價值資產是那些具備價值儲存功能的加密貨幣。

因此,如果你贊同上述觀點,那麼對於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代幣來說,它必須被作爲一種價值儲藏手段才得以相符其市值。同時由於流通速度問題,它實際上市值應超過10億美元。
對於大多數加密貨幣來說,這個要求並不低。

以下是對上述模型的簡化以及補充理解:

如果你目前投資的加密貨幣市值達數億美元,那麼只有其市值達數十億美元時你才能保證風險調整後仍有極大收益。
因爲只有具備價值儲備功能的加密貨幣市值纔會超過數十億美元,所以你在心裏暗自下賭自己買的代幣會成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

如果你投資的加密貨幣市值已超過10億美元,這個問題就更復雜了。即使它成成了一種價值儲存手段,給你帶來的收益也可能比不上所承擔的高風險。這一切都可歸因於初始估值。

沃倫·巴菲特,一如既往,說得最好:

“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買入一家優秀公司股票所支付的價格過高,將會抵消這家優秀企業未來10年創造的價值。”
– 沃倫·巴菲特,1982年致股東的信

對這些方面的理解能讓你對目睹到加密貨幣估值有多瘋狂。

警告:此分析不包括與股票更相似的證券代幣,其市值可能超過10億美元。

大多數代幣不會成爲價值儲存手段

想讓代幣成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並不簡單。最佳的價值儲存手段必須在較長時段內保持足夠穩定的購買力。我們來分析一下。

至少,首先要保證代幣足夠安全。如果代幣可能出現安全問題,那麼高昂的心理交易成本將阻止其被廣泛採用;其也將不具備社會可擴展性。如果代幣想成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其不應受到重放攻擊、智能合約漏洞攻擊、雙花的影響。

由於代碼必然會存在缺陷,所以需要保守性開發,並且只將關鍵功能放在優先位置,同時開發也應精英化,不準出現絲毫差錯。

作爲一種穩健的貨幣和有價值的儲備貨幣,也必須保持其購買力,需要強有力的供應可預測性以保證其持有者不會感到貨幣購買力出現下降。
同時它也應經久耐用,因此不能被中心化壟斷而做出任意改變,甚至出現貶值。

以黃金爲例,其耐用性是由其物理特性和開採成本所保證的。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實現上述特性利用的是對點對點結構和去中心化。 正如Paul Sztorc所定義的,不斷有新的全節點在運行才能做到去中心化 :

“運行全節點的要求看似很高,但其實並不高。傳統交易上別人可以僞造交易欺騙你,而在區塊鏈上,想要確認支付只能讓交易得到所有全節點的共識,除非你掌握所有全節點,否則你無法篡改交易,這就是全節點的用處。”

運行一個全節點的代價越低,就越少有人需要信賴第三方對支付進行審計,同時想篡改交易所付出的代價也越大。
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耐用性、抗審查性和信任最小化,這些特性對於價值儲備功能來說至關重要。

要求很多。這也是爲什麼99%的代幣永遠不具備價值儲備功能。

你還會注意到,交易媒介功能和dAppp功能並非是代幣成爲價值儲備貨幣的前提條件。基礎層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之間存在兩個完全反向的權衡。
基礎層越複雜,受攻擊面越大,運行全節點的成本也越高。如果成本變得過高,用戶就需要完全依靠可信的第三方來驗證交易。

我們越是減少區塊鏈的P2P性質,“就越容易被政府砍斷區塊鏈”。

QQ截圖20180403150032

(紅框中本聰的回覆:“政府擅長剷除像Napster這樣的中心化網絡,但對像Gnutella和Tor這樣的純P2P網絡卻束手無策”)

換句話說,基礎層信任是成爲價值儲備的必要條件,而交易媒介功能和更豐富的功能則非必要條件之一。

如果沒有去中心化,區塊鏈就會像我們現在的機構一樣運行,比特幣最終會像“被斬首的Napster”那樣,或者最終演化成我們當前通貨膨脹的貨幣體系,而不是被作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
爲了從中央機構手中奪取金錢控制權,並生存下來,去中心化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儲蓄的錢可以被銷燬,那麼去中心化就沒意義了。

但是,每個人對事物的信任程度都是不同的。
最終隨着持有者開始積攢價值貨幣,出於方便,他們將通過較不可信的第二層解決方案進行交易。但是首先應鞏固基礎協議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在上層增添更多的功能。更高熵的用例需基於低熵的基鏈發展。

要問每一個加密貨幣投資者的是,爲什麼會選擇投資其它加密貨幣,而不是選擇投資最安全、最去中心化、最抗審查的價值儲備貨幣呢?

以太坊作爲價值儲備

以太坊是一個有助於研究分析的例子,因爲它跨越了純粹的效用代幣和價值儲備之間的界限。

判斷以太坊的當前市值是被低估還是高估,要看它是否能成爲價值儲備。 儘管以太坊的核心價值主張不是成爲“數字黃金”,但實際上它也需要成爲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代幣。

比特幣現金等其他加密貨幣也面臨同樣的窘境。 諷刺嗎?

下面的第一個分析基於貨幣數量論,在以太坊並非作爲價值儲存手段的情況下預測了以太坊的收益。
QQ截圖20180326200644

即使經濟增長了1000倍,從2018年至2021年增加了350億美元,但代幣市值實際上下跌了90%。
由於目前市值相比實際的流通市值被高估了8.5倍,所以就算使用量開始增長也不會令投資者繼續追漲。

隨着投機溢價合約量的增加和流通速度的加快,代幣的市值將降至均衡值。

(儘管上述相當精確,但貨幣數量理論最好還是作爲一個框架來考慮而不是作爲一個準確的評估機制,以理解哪些代幣是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如果以太坊成爲了一種價值儲存手段,那麼它的市值就會更高(經常被拿作價值儲備比較的黃金市值7萬億美元)。
問題是,以太坊成爲一種價值儲存手段的可能性有多少? 在我看來,概率非常低。

以太坊目前有三種主要用例,其中並不包含價值儲存功能:(1)作爲一個衆籌平臺,(2)作爲加密貓(crypto
kitties)/等數字收藏品交易平臺(3)作爲黑客們相互攻擊的場所。

基礎區塊鏈的複雜性實質上降低了以太坊成爲價值儲存手段的潛在可能,富狀態增加了受攻擊面。
如果以太坊網絡真能演變成“世界計算機”,那麼以太坊全部節點實際上就相當於一臺大型服務器,上面執行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運算需求。想象一下,每一次優步之旅、Dropbox數據交互、手上打出的每張撲克牌等,這些到時都需要經過以太坊網絡的驗證以確保當前狀態是準確的。

Dapp還未大量出現,運行一個以太坊全節點的成本卻在急劇增加。
除非以太坊改變其架構,否則用戶最終將被迫依靠可信賴的第三方,而不是自己運行一個全節點。不幸的是,我們都很清楚,可信賴的第三方可能就是整個系統的“安全漏洞”。對於某些用例來說,這可能不是一個問題,但是作爲一種價值儲備手段來說,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Vitalik幫我們指出了價值儲備手段與交換媒介之間的矛盾所在:

“像比特幣這樣的純加密貨幣,價值儲存(hodling)和交易媒介(用來購買咖啡)這兩用例存在矛盾是自然的,由於作爲價值儲備所需的安全性比作爲交易媒介所需的安全性要高得多,後者更看重可用性。而在以太坊中,矛盾更嚴重,因爲有許多人使用着以太坊,使用原因卻與以太坊無關(參見cryptokitties)。”

以太坊在圖靈完備的基礎上作爲價值儲備可能存在着安全隱患,基礎區塊鏈的富狀態以及高度的政治中心化也削減了其作爲價值儲存手段的潛力,而且以太坊的貨幣政策缺乏透明度,這是它的致命缺點。

如果用戶不能夠確定他們的購買力未來會不會被任意降低,也不能保證他們的資金足夠安全、免受代碼漏洞的安全風險,那麼它的儲備功能和流動性就會遭到扼殺。

話雖如此,我也不想假裝假裝投資界是二進制的。 關鍵在於,要對每個潛在結果應用同樣的概率,並推導出各種機會的預期值。
以合適的價格下注仍能可以得到正的預期收益。

學會合理估值相當重要

這篇文章並不是說非價值儲備性質的加密貨幣高風險低迴報,只是說目前大多數代幣市值超過了1億美元。仍處於早期實驗的加密貨幣卻估值高得跟後期成功發展了一樣。
而匹配目前過高市值的唯一途徑只能是使其成爲一種價值儲備手段。

當投資者恢復清醒而這些代幣市值下降幾個數量級時,這個等式將變得完全不同。

但與此同時,在當前這樣混亂的加密貨幣環境中做出正確選擇需要改變基本的看法。 鑑於目前的市值水平,用例和客觀優點並不是評判是否成功的預測因素。

長期投資而有高回報的代幣可能不一定擁有最好的開發團隊和交易性能,但是那些可能成爲價值儲備手段的代幣,高回報也真正匹配得上其高投資風險。

原文:https://www.coindesk.com/making-sense-crypto-asset-valuation-insanity/
作者:Brendan Bernstein
編譯:linkea
稿源(譯):巴比特資訊(http://www.8btc.com/making-sense-crypto-asset) 版權聲明:
by
nc"
sa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