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冒志鴻(ArcBlock 區塊基石創始人兼 CEO)

今天,是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白皮書 10 週年的紀念日。ArcBlock 創始人兼 CEO 冒志鴻特撰本文回顧他 10 年前如何最早加入比特幣「挖礦」卻又輕易丟失,分享了他作爲極客和創業者面對區塊鏈這一全新的技術趨勢如何經歷從懷疑到堅信的認知旅程。

一年前的 10 月 30 日,在南京百家湖邊上的一家酒店裏閉關幾天後,我給準備了近一年的區塊鏈項目起了一個聽起來不那麼過於技術化的名字:ArcBlock 。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遵循互聯網精益創業的命名原則,新名字都必須是能註冊到域名纔行,因此我第一時間註冊了 .com 域名,同時,又正好看到一個烏克蘭設計師那裏有一套圖標設計和名字的理念相符,於是果斷買下來作爲初版的 logo。從 30 號到 31 號這一天的時間,就是 ArcBlock (區塊基石)這個品牌的「創世時間」。不過,當時並沒有注意到一個時間上的巧合:第二天,10 月 31 日,正是 10 年前,2008 年中本聰發表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日子。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中本聰是 2009 年 1 月 3 日挖出比特幣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獲得首批 50 個比特幣「挖礦」獎勵,而我在當年 7 月聽說比特幣之後,出於對新技術的一貫好奇,下載了代碼來嘗試,當時辦公室裏閒置一臺 8 核的服務器,因此輕輕鬆鬆就挖出了幾個區塊。但是嘗試之餘,除了覺得有些「酷」,其設計很「大膽」,我並沒理解這加密的代碼和貨幣有什麼關係,也沒發現實際應用場景,很快把它拋諸腦後。那年底,我從微軟歐洲所在的愛爾蘭都柏林搬家到微軟美國西雅圖總部,我清空了所有「沒價值」的機器的硬盤,包括那臺拿來實驗比特幣的機器。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老冒在愛爾蘭都柏林微軟歐洲這幢樓挖出了最早的幾個比特幣區塊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儘管作爲一名自認爲還合格的極客,從上世紀末起,我從未落下互聯網一波又一波技術創新浪潮,但是,在十年前成爲最早的比特幣「礦工」時,我只是觸碰到了比特幣及隱藏在它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的「未來」,但並沒有和中本聰一起進入這個「已經到來的未來」之中——至少在認知上。

十年後的今天,儘管能爲普羅大衆直接使用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還寥寥無幾,但區塊鏈已成家喻戶曉、人人關心的話題。什麼是區塊鏈(Blockchain)?認真學習瞭解的人們也逐漸認同接受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在 2018 年 10 月發佈的《區塊鏈技術概述》(NISTIR 8202)裏給出的定義——

「區塊鏈是以無中心節點的分佈式方式實現的、反篡改和防篡改的數字化賬本,並且通常無需如銀行、企業或政府這樣的中央權威機構提供擔保。基本來說,區塊鏈使得用戶能夠在自己社區內的共享賬本中記錄交易,一般在正常的區塊鏈網絡下操作,交易一旦發佈,就不得更改。2008 年,區塊鏈理念與其他幾種技術和計算機概念相結合,創造了現代加密貨幣:通過加密機制而不是受中心節點或權威機構保護的電子現金,比特幣是第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

然而,在 10 年前比特幣誕生之際,「區塊鏈」這一名詞尚未產生。而我第一次聽說區塊鏈,是 2013 年離開微軟重新踏上技術創業征程,在硅谷參加各種區塊鏈主題的研討會時,才知道區塊鏈 Blockchain 得名於比特幣代碼裏的一種數據結構。隨着討論的深入,慢慢發現區塊鏈作爲一種更底層的網絡協議,其承載不僅僅是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加密貨幣,還可能是更多別的應用。會上大家探討了許多區塊鏈想法,當時非常令人激動,但會後我捫心自問:能夠立刻跳進區塊鏈領域創業嗎?似乎覺得區塊鏈這一未來還太遙遠,目前還不能做。

真正觸動我的,是我在微軟歐洲工作時的同事 Flavien Charlon。他是一名天才程序員,加入微軟之前,就已經在微軟舉辦的 Imagination Cup 黑客馬拉松上拿了一次冠軍和一次季軍。2014 年,我聽說他也離開了微軟,立刻聯繫上了他,Flavien 告訴我他決定投身區塊鏈創業,去做染色幣(Colored Coin)項目。

染色幣是把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切分成很多很細的部分,然後在上面加載一些結構化的數據信息,就像我們拿出一分錢紙鈔,在上面寫上一段海誓山盟,這個海誓山盟就擁有難以複製的特性,而這張紙鈔就有了新的用途。因爲 2013 年比特幣大跌、整個市場陷入悲觀之中,但極客們卻都開始思考探索這種技術除了作爲加密貨幣外能不能做一些其他的應用,於是染色幣這一批設想應運而生。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2017 年,老冒與 Flavien Charlon 在區塊鏈創業道路上重逢

Flavien 的創業方向,真正讓我反省自己的認知存在盲區:爲什麼比我聰明能幹的人都投身了區塊鏈創業?難道他們沒你聰明,掌握的信息沒你全面?如果像 Flavien 這樣的「大牛」都動手 all in 了,他們肯定看到了我沒看到的未來,而我如果想和他們一起進入這個「已經到來的未來」,就需要打破自己頭腦的禁錮,徹底清空自滿的心態,去誠實的面對一項看不懂的新技術、一個看不清的新事物,即使一時不理解也不要緊,在進入新世界、擁抱未來、着手去做的過程中去學習理解。

與人工智能的直觀易理解不同,區塊鏈抽象費解,它跨越了計算機、加密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和技術,其糅合產生的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全新的技術和理念,從誕生起,區塊鏈就在挑戰改變人類固有的思維和習慣,面臨巨大的質疑勢在必然;其次,即使認可接受區塊鏈的理念和價值,但區塊鏈蘊含的技術知識也非常人平時所接觸易解的,要真正理解掌握區塊鏈,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學習、足夠的勇氣去顛覆認知。

在這裏,我願意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第一性原理」和「類比」相結合的方法來觀察思考區塊鏈這樣一個全然的新生事物。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最早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說:「在每個系統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題和假設,不能被省略和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在現代,第一性原理就是數學公理、物理學定律,不言自明、可演繹推導出萬物運行規律和現象。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充分應用第一性原理創辦特斯拉、Space X 和 Solar City 三家初創企業,同時在汽車、航天和新能源領域掀起顛覆性創新的企業家,他說,「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用第一性原理來看區塊鏈,可以發現它巧妙利用計算機代碼、加密算法和亞當斯密的經濟學激勵機制打造了一部信任和協作的機器,運用基於機器算法形成的信任替代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用習俗、道德、法律等昂貴的制度成本建構的中心化信用擔保機構,大大降低信任的成本(trustless,直譯爲「無須信任」,意爲不需要人類社會機構打造的信任機制)、提高協作的效率和質量,又避免了中心化機構的壟斷和「單點故障」。

因此,我認爲區塊鏈創造以下三大核心價值:第一,能夠大大降低驗證成本,從而創造信任;第二,能夠大大降低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形成的成本,從而在信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羣衆的力量;第三,其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將去除現在廣泛存在的中間人,顛覆現有的中間人商業模式。

因此區塊鏈的應用非常廣泛,不僅限於貨幣、金融領域。由於這三大核心價值,作爲未來發展趨勢,區塊鏈創造的價值將比互聯網還大——互聯網還僅僅是提高效率,區塊鏈將影響改造人和人、人和機器、機器和機器的協作關係。而人類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在地球上居於萬物之靈,靠的不是身強體壯,而是社會協作。

凡事都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會失於抽象,結合人們熟悉的類比法,能把區塊鏈的價值和機會看得更爲具體真切。從互聯網時代創業一路走來的我,感覺今天區塊鏈的技術產品發展階段的狀況像極了 1993 年前後的互聯網。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技術推動歷史變革進程

1993 年是互聯網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在此以前,雖然 TCP/IP 協議簇經歷了很多次迭代,趨於成熟,但互聯網始終侷限在少數技術人員手中,大多數用戶不瞭解如何訪問互聯網;雖然有 Newgroups、FTP、Gopher、Email 等極客應用,但內容仍然較少。

但就在 1993 年,網景(Netscape)成立,推出了基於 HTTP 協議的瀏覽器,讓普通用戶不需要高深的技術和互聯網知識,只要使用瀏覽器,就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想要的信息,如同過去翻閱雜誌書籍一樣。這一創舉意義重大,鋪平了普通用戶和互聯網之間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在那一年,美國在線(AOL)推出電話撥號接入互聯網,直接把互聯網大門的鑰匙遞到了普通用戶的手中,因爲在此之前,想要訪問互聯網需要有專線,而普通家庭無法擁有這個專線的。至此,互聯網迅速普及,走入普羅大衆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整個生活形態和習慣。

今天的區塊鏈,跟 1993 年的互聯網有着異曲同工的發展路線:跟當年的互聯網技術一樣,區塊鏈技術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區塊鏈協議趨於成熟,也已經有了諸如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Steemit 等極客應用。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那麼,爲何隨着比特幣誕生十年之後的今天,區塊鏈還不能走入普通人生活呢?和 1993 年的互聯網一樣,大多數用戶並不知道如何使用區塊鏈,甚至對其概念也不甚理解。區塊鏈要被大衆接受,還需要各種新創的應用業務能夠接入和使用區塊鏈,讓普通用戶能夠在現有設備使用區塊鏈服務。這正是如今區塊鏈技術最缺乏的部分。底層的缺失,使得大衆哪怕瞭解它的好處,也不得不望之卻步,將其束之高閣。

當我受 Flavien 啓發,以「空杯」心態認真考察區塊鏈時,發現區塊鏈是可以與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商業化媲美、推動互聯網由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躍遷質變的大機會,而非移動互聯網、O2O、人工智能這種主要由人口紅利、資本集聚推動打造的「風口」可比擬。正是區塊鏈處於目前這樣一個混沌初開的時代,纔有可能是最好的時代。因爲這意味着所有的個人、新創小企業和行業巨頭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意味着也許你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正是抱持這一全新的認知,我毅然投身區塊鏈領域創業:一開始,我們想先做區塊鏈應用,從示範性的落地應用做起。真正開始開發的時候,我們團隊才發現區塊鏈的理想雖然如此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開發一個區塊鏈的應用,要面對的底層架構、基礎設施還相當不完善,各種各樣的概念技術、工具語言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既然基礎匱乏,爲何不先做底層開發平臺,以便服務於更多的應用,推動區塊鏈技術落地普及。在去年,我們先做了個基礎框架,這個底層部分也就是 ArcBlock 今天的雛形。

從最早參與比特幣又「不幸」全部將其丟棄,到如今投身區塊鏈創業、創建 ArcBlock 這一全球首個區塊鏈應用開發部署平臺,正是我不斷顛覆更新對區塊鏈的認知後作出的一系列選擇。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Gartner 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揭示了每一波技術浪潮都是從萌芽到泡沫,到泡沫崩潰,然後從低谷慢慢地起來,最後再成長起來

近一年來,有無數的報道和文章鼓吹區塊鏈技術的「神奇」,正如科幻作家亞瑟·C·克拉克曾寫道:「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法區分」,但區塊鏈尚未得到深入的理解。區塊鏈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不會解決所有問題。與所有新技術一樣,人們傾向於以各種可想象的方式將區塊鏈應用於每個領域。

因此,我和團隊正在寫一本書,爲廣大對區塊鏈感興趣又不甚瞭解的讀者(不要求具備計算機科學知識)提供對整個區塊鏈的歷史和未來的概覽、分享如何掌握第一性原理和類比結合的方法來分析把握新技術趨勢,從而避免焦慮、見機而作,介紹區塊鏈技術的原理、關鍵歷史事件的原因和細節,努力消除區塊鏈技術的所謂「神祕感」,幫助大家對當下日新月異的區塊鏈建立宏觀正確的認知,掌握準確的方法來切實考慮區塊鏈在自己的工作和行業中如何應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 10 年,區塊鏈連同數字貨幣技術將成爲全社會的基礎架構,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造福全人類。

未來勢不可擋,因爲未來已來。

紀念比特幣 10 週年 |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