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渴望救世主,渴望被拯救,因爲我們嚮往自由。”

技術時代,誰是救世主

如果要評選最接近救世主的角色,那麼發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互聯網一定可以獲得高票。

而當下,區塊鏈,似乎也成爲一部分人的信仰,新的“救世主”。

歸根到底,無論是互聯網的“信息傳遞”,還是區塊鏈的“價值傳遞”,人們的核心渴望,就是自由。從獲取信息、知識的自由,到財富自由,再到自由掌握自身的所有價值,不被任何的實體“奴役”。可以說,對自由的渴望,是時代變革的根本驅動力。

《生於80年代》的作者程苓峯曾這樣說過:

若想在互聯網時代做點真正有意思的事,要麼,你去帶給一羣人自由,要麼,你就藉助一個平臺讓自己自由起來。

首部入圍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的中國動畫電影《大世界》,導演劉健在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片段:

工地保安李二與朋友喫宵夜時問:上帝和佛祖誰的法力大?

對方則藉機灌輸起了“三重自由理論”,“第一層自由是——菜市場自由,想喫啥喫啥;第二層自由是——超市自由,想拿什麼拿什麼;第三層自由是——網購自由,想買什麼買什麼。”

尼爾·波茨曼說過

“不論是釋迦牟尼、摩西、耶穌還是穆罕默德,路德,從來沒有哪個偉大的宗教領袖會給人們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給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東西。”

政府、金融界、高等院校、科技企業、媒體,這場區塊鏈引發的狂熱,大家都在爭先恐後,而同時,又保持了一份敬畏。

每個時代的先行者,往往同時也伴隨着“騙子”、“瘋子”等罵名,而他們與救世主,似乎只是一步之遙。

時間是最偉大的見證者。

2月8日,隨着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發射,虎嗅網在報道中這樣描述聚光燈下的馬斯克——

“馬斯克迎來了人生中又一個光輝時刻,支持者認爲他纔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人,甚至將他比作“上帝之子”。但是,人總是健忘的,他們似乎忘了在馬斯克經歷低谷時,自己曾送去的冷嘲熱諷。在 Space X 前幾次發射失敗時,以及特斯拉遲遲沒能實現量產時,人們認爲馬斯克就是騙子,在騙取民衆的希望和投資者的鈔票。但馬斯克從那些失敗中走出來了,這個男人還將繼續改變世界。”

當年阿里巴巴CTO王堅高舉“雲計算”的大旗,08年開始,阿里內部就提出“去IOE”計劃(IBM是服務器提供商,Oracle是數據庫軟件提供商,EMC則是存儲設備提供商),主張“一切上雲”。作爲當時最前沿的科技概念,國際上除了亞馬遜等少數公司在研究與嘗試落地,國內相關領域一片空白,質疑與反對的聲音,也鋪天蓋地而來。有阿里的員工就直截了當地對馬雲說“馬總,你不要相信王堅,他就是個騙子”。

而最終,阿里依然堅定的擁抱新技術,從09年正式開始實施,到2013最後一臺小型機在阿里巴巴支付寶下線,再到去年8月16日,阿里公佈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阿里雲收入超過10億美元,付費用戶超過100萬。阿里雲用顯耀的業績,“啪啪打臉”了那些質疑者。也正基於此,阿里CEO張勇可以底氣十足地說——“對阿里雲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認爲100萬付費用戶只是起點。”

技術進步與財富,如影隨形

正如《大世界》裏描述的那樣,許多人追求的自由,是財富。

上一次,互聯網主導了財富自由之路,並賦予了許多先行者以顯赫的財富回報。在過去的十年裏,以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四家爲代表的科技公司,擁有的經濟價值和影響力,比歷史上幾乎任何一個商業實體都更大。截止2月27日收盤,四家公司總市值達到2.94萬億美元,這相當於法國的GDP,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富可敵國。成百上千萬的人也從中間接受益。

而人們似乎忘記了,通過技術實現自由,尤其是財富自由的歷史,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1999年底,一座8層樓高的數據顯示塔在紐約時代廣場豎立起來,打破了道-瓊斯指數多年獨佔這一廣告要地的局面。1999年底收盤時,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比市場成立之初上漲33倍。該年底納斯達克指數首次突破4000點,2000年3月9日達到了5046點的巔峯,納斯達克市場的總市值是6.7萬億美元。然而隨着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01年3月20日,納斯達克指數跌落至不到2000點,納斯達克市場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損失的市值是5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美國GDP的一半,是1987年10月華爾街崩盤市值損失的5倍。

nsdk

(納斯達克走勢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作爲迄今爲止區塊鏈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比特幣,從09年中本聰的短短256行代碼寫就的白皮書起,迄今短短八年的時光。而比特幣的行情走勢圖,幾乎與當年互聯網泡沫時代如出一轍。

1111
(比特幣走勢圖)

當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根源在於,有的人在投機中實現了財富自由,於是刺激了更多,或者說太多投機的人湧入。當暴富的捷徑近在咫尺,沒有人還會循規蹈矩。以部分數字貨幣爲代表的區塊鏈技術當前的落地應用,更多扮演的只是財富轉移的功能。

區塊鏈不是救世主,起碼現在還不是

高盛在16年發佈的長達79頁的《區塊鏈:從理論走向實踐》報告中,對區塊鏈的技術發展做了自己的預判:

“預計在接下來的 2 年中見到早期技術原型,2-5 年後見到有限度的市場應用,而 5-10 年內會有更大範圍的市場接受度。在資本市場上,預計在接下來 2
年內見到早期的原型產品,但範圍有限、參與者數量也有限。更廣泛的市場接受度可能需要10 年時間。”

阿里巴巴參謀長曾鳴不久前也明確表示——

“我們肯定還處於區塊鏈前商業期。大部分關於區塊鏈未來偉大前景的討論還只是猜想而已。”

《人民日報》日前也發佈多篇專題文章,支持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現狀的擔憂——

“區塊鏈技術確實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一些風險也不容忽視。更應警惕資本市場炒作概念。”並認爲
“區塊鏈未來的發展,更多的是與參與到與金融、公益、打假、監管等領域的融合中。”

從技術浪潮中脫穎而出,到獲得上億級用戶的產品,從來都是一件道阻且長的過程。

而作爲對新技術最敏銳的人羣,互聯網技術的從業者們,對這一可能的“偉大前景”也發出了完全不同的聲音。

有人熱烈擁抱——

“看好區塊鏈的發展。如果拿來跟以前一些革命性的技術對世界的影響來做比喻的話,可能區塊鏈會像互聯網一樣對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深圳力維網絡
產品經理JIJI)

有人不屑一顧——

區塊鏈沒有和互聯網一樣改變世界的命,卻有超越一切構建世俗新世界的心。我覺得這一波泡沫破了之後就會徹底涼涼。如果沒有破,那麼謊言者領銜主演的所謂“平等世界”可能將會出現。(上海某互聯網公司產品運營兼前端開發
阿南)

也有人愛恨交加——

感覺區塊鏈的現狀太浮誇了,空氣幣割韭菜過度。區塊鏈和虛擬幣很多時候被劃號這種現象並不利於區塊鏈的發展。單純說區塊鏈技術的話,我認爲很有價值。但是落地到應用還不是時候。我就先冷眼旁觀吧。(杭州夢想小鎮某創業公司
後端工程師 老源)

但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者,在於他們的交流中,卻感受到有一樣東西,他們都保持了驚人的一致,那就是——都對區塊鏈技術的極大關注。
不能因爲前方可能的艱難險阻,就放棄對新事物新技術的探索和追求。自由意識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如果“救世主”真的存在,它只會給我們,去探索,去爭取自由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歷史不會爭辯對與錯,只會呈現誰留下了。文明之火、技術之光也從未因某些人的裹足不前而黯淡。相信技術的力量,時間終將爲之正名。

這,或許就是從互聯網再到區塊鏈,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所在。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