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閱讀算力智庫第146篇原創作品

作者:高斯

編輯:徐世昌

算力說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而在區塊鏈底層技術方面,中國是在製造還是在創造?據“賽迪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顯示,情況並不樂觀。但算力智庫也發現,優秀的國產公鏈已經嶄露頭角,甚至在被譽爲“下一代區塊鏈”的 DAG 技術領域,華人團隊也已領先一步。

試想有一天,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佳外語片獎”頒給了一部英語電影,而其他獎項均由外國電影獲得,是不是感覺要逆天?

而這樣的場景卻真實發生在了區塊鏈世界裏。

“賽迪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自今年 5 月首次發佈以來,目前已公佈第 4 期。除第 1 期由以太坊奪魁外,最近 3 期都由 EOS 穩居榜首。值得關注的是,上榜公鏈幾乎都是海外公鏈,中國公鏈僅有“公信鏈”和“星雲鏈”上榜。

“賽迪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由賽迪(青島)區塊鏈研究院發起,從基礎技術、應用層級以及持續創新力三個維度評估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區塊鏈公鏈項目,參與評選的專家團隊可謂國內區塊鏈技術領域“夢之隊”,包括了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北京大學教授陳鍾、清華大學教授徐恪、上海證券交易所前總工程師白碩、微軟中國前 CTO 黎江等。

正是一支這樣的國家“夢之隊”,卻把衆多海外公鏈“奉爲上賓”,在彰顯評選客觀公平性的同時,也不免讓國內遍地開花的公鏈項目們頗爲尷尬。

“賽迪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第 4 期名單

**
**

爲國內區塊鏈正名

與公鏈領域國外團隊佔據主流相比,國內區塊鏈在底層技術開發方面似乎仍“路漫漫”。

據算力智庫瞭解,目前制約國內公鏈發展的主要有兩大瓶頸。

第一、國內區塊鏈人才匱乏。區塊鏈領域沒有“科班出身”的人才,相關技術功底薄弱,“現學現賣”自然很難“出人頭地”。加之利字當頭,許多創業者動機不純,更無法沉下心來鑽研底層技術。

第二、成本投入巨大。衆所周知,做公鏈不僅技術投入大,運營成本(主要是社羣建設)也佔據半壁江山。與其冒着“做出公鏈沒人用”的風險,不如基於主流公鏈,先做好市場和社羣,等市場做起來了再回過頭做公鏈。

對此,同濟大學教授李曄向算力智庫直指:“國外的區塊鏈團隊大都攻關核心技術,如斯坦福、MIT 等高校和團隊,其中更不乏圖靈獎獲得者,技術實力很強。而國內的很多區塊鏈從業者更關心眼前利益,底層技術用國外開源代碼修改,這樣的公鏈性能效率很低,不能適應大規模應用。”

當然,事無絕對,國外公鏈並非完美。即便是 EOS,其真實效率及中心化結構也一直飽受質疑。而國內公鏈也非一無是處,“公信鏈”和“星雲鏈”的上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爲國產公鏈“平反”。

以“公信鏈”爲例,據公信寶市場總監範晨易介紹,公信鏈(GXChain)在“賽迪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榜上有名,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在技術層面,公信鏈基於 Graphene 底層框架開發,採用 DPOS 共識機制,擁有很強的性能優勢和安全性,同時配套 BaaS 側鏈數據存儲、VM 虛擬機等技術,爲數據廣泛商業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在應用方面,公信鏈場景豐富,目前落地應用包括 B 端去中心化數據交易所和 C 端布洛克城,第三方應用生態也在快速發展,已經上線了 3 款參與人次過千萬的區塊鏈應用,另有近 30 個項目在開發中。

在創新方面,公信鏈已有 13 項申請軟件著作權,在技術、技術與應用結合方面,有着很強的創新性,如非對稱加密技術與 DES 的結合、側鏈存儲以及自主研發的配置發佈模塊、數據結構化控制算法等。

公信寶團隊

值得一提的是,“賽迪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目前的評估範圍還比較有限,且尚未接受社會申請,因此不免有優秀國內公鏈未能入選。事實上,國內有不少底層技術團隊已經具備了紮實的技術基礎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如“浙大系”中的趣鏈、雲象等都已是業內公認的“頭部”企業。

**
**

爲華人區塊鏈喝彩

如果說公信鏈是國內“正統”公鏈的代表之一,那麼在所謂“下一代區塊鏈”領域,中國人做的也不錯。比如,DAG 類公鏈的代表項目——VITE,其團隊核心成員全部由中國人及海外華人構成,可謂令人振奮。

從網上流傳的這張區塊鏈發展路徑圖可以看出,DAG 結構已經成爲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新方向之一。

DAG 意爲“有向無環圖”,是解決區塊鏈網絡可擴展性(性能 TPS)的方法之一,而另 2 種較爲普遍的方案是側鏈和分片。在這 3 種方案中,側鏈與分片均屬對現有區塊鏈網絡的橫向擴展,而 DAG 則是完全重構了傳統區塊鏈結構,把鏈狀結構擴展爲圖狀結構,大大提升性能。

區塊鏈賬本結構(左)與 DAG 賬本結構(右)

據算力智庫瞭解,以 DAG 賬本結構爲基礎建立的 VITE 公鏈具有以下技術特點:

1、區塊點陣+快照鏈:吞吐量大,安全性

2、異步設計:提升性能

3、分層式 DPoS 共識算法:低延遲,可擴展

4、內置路印協議:促進 VITE 中的數字資產流通

5、生態設計:用 SDK 等配套工具形成生態閉環

對於 VITE 的核心亮點,創始人兼 CEO 劉春明用一句話對算力智庫總結道:“我們只做高性能公鏈,不做分片、不做側鏈,把賬本創新做到極致。”

在項目應用落地方面,VITE 團隊 COO 晏凌透露,Vite Labs 近日戰略入股了數字資產銀行 MXBank,在生態佈局上邁出了第一步。

當然,對於一個尚在開發的項目而言,面對挑戰是必然的。晏凌坦言,目前主要的技術挑戰來自“DAG+智能合約”,儘管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團隊能真正攻克這一難關,但 VITE 仍然充滿自信迎接挑戰。

“VITE 其實已經具有了一定影響力,我們還有海外粉絲自願撰寫文章,向社羣推廣 VITE 的技術優勢”,晏凌說道。

劉春明告訴算力智庫,VITE 在北京已有一支 20 多人的團隊,其中大部分都是工程師,另外在硅谷還有 4 人。此外,資深區塊鏈創業者王東擔任了 VITE 團隊顧問,他也是路印協議創始人,還曾任 Google 美國 Tech
Lead,京東高級研發總監等職。

VITE 團隊部分成員,左四爲晏凌,右三爲劉春明

算力智庫還注意到,即便是在新興的 DAG 技術領域,VITE 也並非唯一的“國產”團隊。同樣主打 DAG 技術公鏈的 DAGX 團隊同樣由國內相關領域頂尖人才領銜,其聯合創始人李強爲華爲前分支機構技術主任。

李強向算力智庫總結道,DAGX Networks 是基於 DAG 技術開發的價值交換網絡,“ X ”
代表基於 DAG 區塊鏈技術的“價值互聯與交換”,DAGX 也是全球首條基於圖數據庫的 DAG 公鏈。

DAGX 聯合創始人李強(左)

展望“國產”公鏈的未來發展,無論是傳統區塊鏈,還是創新的 DAG,真正的驅動力並非業界大佬或明星團隊,而是更多年輕人才。雖然技術本身可以無限創新,但練就基本功的過程卻仍需腳踏實地,沒有捷徑。

對於想要學習區塊鏈技術開發的年輕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張宏鑫建議,還是要從最基礎的操作系統學起,從 Linux 開始,再學習網絡和編程語言,比如從 Go 到 Python 再到 Solidity 語言,以及前端語言 JavaScript 等。


文章所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敬請注意投資風險

往期精彩推薦

算力指數
|
恆生電子
|
山東

數字資管
|
公鏈上線
|
深圳

上海
|
區塊鏈遊戲
|
通證經濟

【算力智庫】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鳳凰號 | 企鵝號

搜狐新聞 | 網易新聞 | 喜馬拉雅 FM

歡迎搜索“算力智庫”關注、轉發

**
**

原創不易

如果您覺得此文對您有幫助

請按下方「點贊 ❤」鼓勵鼓勵小蒜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