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9 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邀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易綱,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全局考慮,一切慎重

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關於央行陸續出臺的監管政策背後的考慮,周行長表示:

央行比較早開始關注金融科技方面的新技術,組織了研討會、成立了研究所,付出力量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是總體態度。央行也很關注區塊鏈、分佈式記賬技術的應用,與此同時也明確,研發應該比較慎重。比特幣等分叉產品出現太快,不夠慎重。迅速擴展蔓延,會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對金融穩定、貨幣政策傳導,產生不可預測的作用。主張新東西是好的,除了市場動力,還是要考慮全局,不是鑽政策空子。投入運行之前,也一定考慮與消費者、投資者的關係,測試不充分,測試結果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的情況下,迅速擴大可能會出現問題。

央行認爲:不慎重的產品,先停一停;有前途的產品也必須經過測試、認證,確實可靠以後再推廣。

動態監管,汲取意見並研究

除去年提出的相關監管政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爲零售支付工具,目前央行也不認可,目前銀行系統不接受也不提供相關服務。

總的來講,技術發展是動態過程,大家在摸索過程。未來監管是動態的,取決於技術發展程度,也取決於局部測試結果和評估情況。有待觀察,不是立即拿出某種確定的監管措施。央行會與市場人士積極配合,聽取公衆、媒體的意見進行研究。

防止投機,強調服務實體經濟

在考慮新技術同時,在服務的方向上要清楚。央行不太喜歡可投機的產品,讓人都有一夜暴富的幻想。這不是好事。

應該考慮如何服務實體經濟,研究數字貨幣是要給消費者和零售市場帶來效率、低成本、安全、隱私保護,還要考慮大局,不要與現行金融穩定、金融秩序相沖突。

數字貨幣的發展既有技術貨幣發展的必然性,紙幣有一天不存在,是可能出現的,在其中注意金融穩定防範風險,同時要保護消費者。作爲大國經濟,要避免犯實質性難以彌補的損失,通過可靠的測試以後再推廣。

央行研發的實際是電子支付,支付的東西是數字的東西不是紙面的貨幣,數字貨幣也有貨幣屬性。

來源鏈接: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