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我叫賀寶輝,筆名——牛頓先生。現在,我主要在做通證思維實驗室,實驗室是我、孟巖老師、王偉老師幾位共同發起的,都是通證派的老人。我們幾個共同發起的公司主要在通證經濟領域,做一些從佈道到通證經濟模型設計以及解決方案,包括技術實施、項目孵化等方面。

同時,我個人也是著名經濟學家、改革四君子之一的黃江南教授的學術助手。一直在幫他完成很多關於經濟學的研究,關於經濟政策研究的一些文章和內容。

——本期分享大咖:牛頓先生

01

雙重現實

在聊自組織之前,我先做一個鋪墊,讓大家瞭解爲什麼說有了區塊鏈之後,自組織會迎來一個爆發,以及到底哪裏改變了。這個涉及到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本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相信很多人也看過尤瓦爾•赫拉利寫過一本書——《人類簡史》。他在書的開篇就談到,智人能夠打敗尼安德特人,能夠把智人(我們現在這一支人)發揚光大,繁衍下來,很大一個特點在於:智人能夠建立一個集體的想象。這成爲了智人能夠大規模協作的一個基礎,【簡單說:智人會講故事】。而且,能說服周圍的人來相信這個故事。比如說宗教、國家,各種各樣的東西全都是虛構、想象出來的。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智人也就我們現在的人類,你可以理解爲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雙重現實之中。

一重就是我們的物理世界,我們可以觸碰到、可以摸到的這些東西,包括我們住的房子,我們的食物各個方面。顯而易見,我們並不是靠這些東西所支配的。

在另一個面,社會運行的規則。像財富、國家、宗教、貨幣、家庭、公司這些東西,其實都不屬於物理世界,是完完全全由人類自己構想出來的。這就像一個雙重現實,一個是客觀的原子世界,我們能看到的物理世界的現實。還有一個,就是大家想象出來的一個現實——虛擬世界。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02

契約與共識

圖的下面,我做了一個標註——共識,共識就是共同的一個想象。

我對共識下的定義:不同個體存儲的一個相同信息。可是,我們會發現這個定義遇到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是什麼呢?比如說,我的兩個手機或者說兩臺電腦都存了一張照片,我們是很容易鑑定這兩張照片是否完全一致的。

或者說,都放了一段代碼,譯成文字,我們是很容易發現它們到底是否一樣。但是,兩個人是否建立起共識,這怎麼去判斷?三體人是很容易判斷的,因爲他們可以不說話,直接通過腦電波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他們因此也變得很誠實,因爲他們沒法撒謊。

可人不是這樣的,迄今爲止,自然科學發展到了現在,我們依然無法有效鑑定人的思維是怎麼產生的,自然科學無法解釋這個事。如果我們不能判斷我們是否達成了共識,整個社會協作就會很難展開。共識是地基,上邊的國家、宗教等社會關係都是基於共識的。我們不知道是否達成了共識,那怎麼辦呢?

人類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一種制度,我們可以理解爲契約。我們是否達成共識?這個我確實不知道,也沒法判斷,那我們來籤一份契約吧。契約會約定我們雙方應該做什麼,如果做了,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如果沒做,我們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我們會發現,雖然說真正支撐起來這個人類社會的這一層的是共識。但他的具象表現形式,其實是契約。而每個人和每個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主題和每個主題之間的關係就像很多錯綜複雜的一條一條線,一條線就代表一個契約。

一條一條線,把整個社會摻雜在了一起,放到市場這個維度來去說,就是在交易這個維度,每一次契約的簽訂和執行,我們就可以理解爲是一次交易。所以也可以理解爲,這一條一條的線,也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簽約共同來鑄就的這個市場,市場是由這些簽約而構成的。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03

自組織

當我們研究自組織的時候,其實在研究一個具象的案例。不論是像海爾在做的,還是說像 Visa 在做的,還是海星組織也罷,都是個例。

把整個人類的經濟市場串通起來,看成一個整體,我們會發現整個人類的經濟市場,它是以自組織的形式在運轉的。可以說,整個人類的經濟市場就是一個很大的自組織。

在這個市場裏,我們的規則就是雙方都認可以一個確定的比例,我拿出來了兩隻羊,你出一頭牛。我們只要認可這個比例,進行交換,市場中最樸素的一個合約就達成了。

在這樣的合約之下,沒有人會來教唆我們,告訴我們怎麼去掙錢,都是我們自發的。每個主體都會自發地去探索,在這個自由市場裏,如何去獲取到自己的利益。而這種自發性形成的整個組織,變成了一個很大的自組織現象。

而在這裏比較特殊:工業革命到近些年出現的大量巨型企業。在我們現在的理解來說,它們不把人當成人,把人當做機器,把人當成一個模塊化的主體,然後給他們工資,讓他們去幹各種各樣的活,對人進行各種各樣的壓迫。以至於,到了信息化時代以後,咱們再回顧起這段歷史會覺得,人是被禁錮的。

到了互聯網時代,如何去釋放人的能動性等各個方面?我們回過頭來,關注到了自組織。尤其是有了區塊鏈,有了比特幣這樣的自組織之後,更多人對自組織進行關注。但是,我想說的,在原有的企業裏,自組織的現象也是非常多的。

a

Visa 的自組織

非常多的企業都是以自組織的形式在運作,比如說 visa,它最早是美國銀行旗下的一個信用卡部門。因爲它比較大,所以它就把信用卡做成了一個授權的服務。授權給底下,比如美國商業銀行,各種各樣的銀行,來用它這項服務。

可是,在推廣過程中一直很不利。直到迪伊•霍克出現,他費了很大的力氣,把美國銀行原有的一個信用卡部門擴大成了全美所有銀行的信用卡聯盟,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 Visa。Visa 也正是因爲迪伊•霍克有這樣一個意志,一直靠着自組織的形式來推動。

不管 Visa 早期在美國的推動,還是後來在全球 200 多個國家的推動,都是以自組織的形式去推動的。從 Visa 最早的組織架構圖,我們可以瞭解這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它的創始人迪伊•霍克把這種組織形式稱之爲混序組織

近來,我發現了一個事,有點兒不太理解,Visa 居然是一個上市公司,而且上市之後十年,股票走得非常漂亮。這不應該是一個自組織會出現的事情。我到迪伊•霍克的博客、微博等各方面去看了一下,他個人在 Visa 全球建立起來之後,選擇了隱居。而在他離開後沒過多久,整個 Visa 自組織的這種文化也逐漸消亡,領導的辦公室也慢慢回來了。一個自組織形式的聯盟,又退回到一個商業化的公司,重新走向了資本市場。

這個案例給我一個很大的衝擊。最早的衝擊是讓我看到了,自組織可以釋放這麼大的魔力,居然能把 200 多個國家,各種各樣不同利益的人凝結在一起。

另一方面,讓我看到這樣組織的創始人離開之後,它又會面臨什麼樣的一個結局?這樣的組織並不是個例,有很多,也有很多以這樣方式消失掉的。爲什麼這樣的組織形式沒有正式地推廣開,應用到組織的所有層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一個問題。

b

唯一改變的就是科技

關於這個問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說法非常好。他說過: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人類只是在重複歷史。

過年期間,我每天跟周圍的一些人來討論,也看了歷史上很多事情,確實如此,自組織也是如此。很多公司好不容易走向自組織,走向繁華,又會一個跟頭栽下去。直到比特幣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爲什麼呢?歷史確實是周而反覆的,一直在重複,人類從來也沒有吸取教訓,但有一個東西改變了,那就是科技

唯一改變的就是科技。當我們現在來看比特幣和原有的那些自組織有什麼不同的時候,只有一個,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而誕生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必須意識到,我們做的嘗試跟前人的嘗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很多人會突發奇想,覺得自己想到一個驚天動地的 idea,有一個思想上的突破。其實,大多數也都被前人想過了。只有一個東西不同,就是科技的發展,整個技術的發展比原來更靠前了。很多思想層面,我們現在還在學孔孟、蘇格拉底,他們都比我們早很多年。而,不同點在於只有科技變了。

c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我認爲比特幣這樣的組織形式就是未來,這太棒了。我將它抽象出來,對它做了總結和歸納,就是“自協”的定義。通俗地說,自協就是自由人的自由協作。嚴格地來說,自協是基於開放透明、自動執行、不可篡改的契約,形成的自由的,價值流動組織。

它的核心點是:首先是一個契約,這是我通篇講契約的原因。整個經濟都是靠契約來維持和組成的。這些契約一直都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而且錯綜複雜。那怎麼去把這個契約抽象出來,這也是一個很棒的點?我們後面再展開。

開放透明,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沒有任何准入門檻,大家都能看到它所有的細節,誰都可以進來,誰都可以隨時離開,然後再加入。

自動執行,其實是智能合約本身的一個特點,而它也恰恰是與企業契約區別最大的一個點。

科斯在他 28 歲的時候寫了一篇論文——《企業的性質》,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文中主要談了企業的契約。他說企業契約在簽訂之前沒法完全界定,所有的要素要你幹什麼,需要在它執行過程中(這個企業時間很長,週期很長)不斷地去追加條件。這個契約需要由賣方去追加條件。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跟公司簽了合同,這個就是企業契約。合同只是規定了,我們每週要去上五天班,早上十點鐘到晚上七點鐘下班。但是,過程中是否要出差,上班的時候要幹什麼,這些都是沒法去規定的。

我們也知道,即使我們把老闆打死,他也沒法規定出來。而這樣的契約,就稱之爲企業契約。自協的契約有一個很大不同,它能做到自動地執行,這也是智能合約的一個特點。它不需要人工干預,契約本身就要是相對完備的,它不能出現像企業契約一樣,長時間不斷追加的契約,這對契約本身做了一個限制。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04

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

a

一次失敗的嘗試

寫完自協這篇文章 【文章鏈接】 後我很興奮,因爲我也在做一些項目孵化,我給這些項目講了我的思考,他們非常認可。大家能來做區塊鏈,能進入這個世界,都對這類組織形式有着天生的、打心眼兒的一個嚮往,對自由有天生的嚮往。

其中一個項目自發地把自己從一個公司,以自協組織這樣的方式來調整、轉變。這個項目也挺優秀的,創始人是行業的一個大 V,一個大 KOL,CTO 來自國內前 500 的公司,團隊中有一個人也在國務院做研究。這個團隊本身是很棒的。

他們選擇了這樣一個轉變,但毫不客氣的來說,發展的並不好。他們做了這樣一個轉變,在那個階段,走了很多彎路。因爲契約沒法完備,尤其是早期這類創業公司,可能做什麼事都不明白的時候,往這種自組織形式去做,經常會演變成團隊一天一天在腦暴,天天都在一塊商量事情,制定一些細則,可是永遠都把細則定不完,同時又沒有去做事情。這樣對團隊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完全影響了他們的節奏。

b

接受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並存

也是那個事情給了我一個衝擊,讓我認識到,雖說自協組織很美好,每個人都很嚮往——自由人的自由協作。但是,想要一步過去,是非常非常難的。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尤其是後來,我梳理了一下資產方面的一些理論。我更加意識到,想要做到完全地去中心化,做到自協組織這樣子是更加困難的,因爲有很多東西沒法有效地被完全定義。

具象一點,契約操作的對象通常在區塊鏈上,它就是 token,對應圖裏的產權。它錨定的是資產,就是廣義的這個資產。這裏會遇到一個經典的問題,產權跟資產本身,就是 what 跟 whose 之間,如何一一打通的問題,如何證明你媽是你媽。再者,打通之後你怎麼來確權?好比,我正門口那輛車是我的,可是有人把它開走了,怎麼辦?

面對這樣問題的時候,我對資產做了一個分類,按資產的構成來分類。看它是由原子構成,還是由比特構成,還是一個複合體,既有原子,又有比特。比特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我們所使用互聯網中信息的最小單位 0101。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對於原子世界,物理世界想把它跟這個鏈一一打通,幾乎是不可能的。往往需要用到中心化的機構向我們證明我們的房子是我們的,還需要中心化的機構來保證,複合也是同理。針對於比特部分,我一開始非常看好,我認爲互聯網世界都可以自協化。但後來又立馬發現,還是有問題。

比如說版權是一個非常火熱的領域,但是你會發現,即使你把版權放到了鏈上,又如何?它只是在這個鏈上確權而已,我把它從這個鏈上 copy 出來,移植到另外一個網站,你這個鏈是約束不了我的。這個時候往往還是要依賴中心化的機構,像互聯網法院來幫我們維權。而這樣,類似版權這樣的東西,把比特資產的大部分就刨去了。最後我發現只剩下非常少的一部分。

c

純數字資產的自協

只有在網絡中才能享受到價值的這部分資產,才能做到完全自協化,比如說遊戲、金融(最近很火的 DeFi)、社交。

它是這樣的,可能在那個遊戲,一把屠龍寶刀,雖然你很容易複製到另外一個區去,但另外一個區沒有這麼多玩家,沒有你想跟一起玩的人。你複製了也沒有什麼價值,你只會想要在這個區。

比如微信,我們很容易 copy 一個出來,開發並不難。但是我們 copy 的微信 2,它沒有這麼多好友,這麼多的關係沉澱,大家也不會去用。這就是說,必須在網絡中才能獲取到資產價值的,才能在現階段做到完全自協化。

基於這個,我比較看好當下的 DeFi。它確實能夠做到我們所向往的樣子,只有一個問題,它與它的底層——它的錨定資產,現在只是依賴於純鏈上的資產。像 ETH、BTC 的資產,這樣的規模總歸來說,在現階段還是太小了。在這個真正的經濟世界裏邊,是掀不起什麼大的波浪的。所以,整個還屬於非常早期、非常小的一個階段,但是這個趨勢我是很看好的。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05

組織變革的落地

是不是說只有做到完全自協化纔可以呢?後來,我也認識到其實並不是,而且從來就沒有一蹴即就的。

a

分層+連續光譜

我後來在經濟學研究過程中發現,經濟學上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理論,叫連續光譜理論。左邊是白,到右邊是黑,其實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

整個世界,我們也很少找到非黑即白的東西,我們總是處於一個過渡態。比如說,今天我問羣裏的任何一位同學,我說今天熱不熱,你會回答熱還是不熱呢?如果科學一些,我們是沒法這麼去作答的。標準做法是什麼,我們會告訴對方今天十攝氏度。十攝氏度還有負十攝氏度,它們都是這個光譜中不同的點罷了,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那麼在實踐過程中,也會存在很多這樣非黑非白的過渡態。這個恰恰是我認爲當下落地,很多要去做的事情。

包括區塊鏈發展至今,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影響最大的事件還是 Facebook 發起的 libar,它不是一個所謂的區塊鏈原教旨主義者,不追求完全地去中心化。但我們能看到它的落地,它的影響是更大的。所以,纔有了我說的那句話,接受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並存,在現階段來做好落地。從組織這個角度的話,下圖是我的一個思考。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b

比公司多走一步

對於大多數領域,想要一步跨入自協是很難的。可是,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有一個前提,我不認爲,這種組織形式會把公司完全顛覆掉。因爲還有很多契約沒法有效地去註明,放在智能合約上自動執行,還是需要公司、需要人治。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來追加一些條件,它們可能會長期並存。公司在我的理解下,它就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就像圖中這個封閉的圓。它是一個完全封閉獨立的主體,通過主體跟外界籤立契約,完成相應的市場交易。

而自協很像是一個實心的點,這個點就是我們所說的程序,自協最核心的程序,由算法加數據組合成核心。在外圍,它是一個很虛的、完全打開的、沒有任何准入門檻的,誰都可以跟這個程序做相應的交易,簽訂新的合約,也隨時可以離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就用到了剛纔說的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對公司來做一個分層。並不是說所有的都可以這麼去過渡,比如說沒有準入門檻在現實社會中,很多時候你必須妥協。像 libra 這種正式的貨幣,就要求必須做 KYC (知道你的客戶),必須做這樣的一個驗證。

這個時候其實會對準入門檻形成一定的限制。但並不是說,不能接受,要往前一步一步去過渡。對公司,我分成四個層面來去理解,公司不是一步去打破的,也不是一個維度去打破的。

我分成四個維度:

▲治理權

▲所有權

▲分紅權

▲無形權益

就這麼幾個權益的分層,在過往現實生活中已經有所展現。阿里當時之所以要到美股上市,是因爲它要 AB 股,同股不同權這樣的東西,就是把治理權和所有權做一個區分。

治理權:是對公司形成一個有效治理、管理的權利,相當於董事會的投票權等等。

所有權:是你對公司資產的權利,它是屬於你的。

分紅權:現在在股權激勵領域也有所應用。之前投過一些實體的連鎖,通常會給店長分配專門的分紅權。這個店收益的 10%,先拿出來分給店長,然後纔算淨利潤,歸到公司的整個報表裏去。

無形權益:包括很多,公司內部的獎章,一些榮譽職稱,各種方面都歸屬於無形權益。

c

分紅權的自協化

分成這四個層面之後,我們再看看哪一條兒可以儘可能地自協化,這也是我們通證思維實驗室當下在做的一個事情。我們發現分紅權是一個非常好的點,可以拿出來跟這個 token 完全去打通,跟鏈上的智能合約完全打通,來形成一個自協組織。

這樣的自協組織,從公司角度來看,好像是公司這個封閉的實心圓被打開了一個點,突出來了一條線,能夠跟外界去做現在契約簽訂的各方面,公司好像變得半自協化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它看成一個自協的話,又好像公司是這個自協的一部分。就好比,比特大陸做的很大,但它是比特幣這樣組織的一個參與者。

當然,除了分紅權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權益可以把它完全的,基於自協的這種契約,去跟市場做貫通。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分紅權是我舉的其中一個例子而已。

做這種分層,更多的是想來表達,怎麼在現階段去做落地。我們除了要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知道當下怎麼去實踐!回過頭來還是,當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唯一改變的只有科技。

整個歷史唯一改變的只有科技,而科技改變了哪些,纔是我們值得着手去做的點。爲什麼公司分層之後選擇了分紅權?正式因爲這個科技的改變,區塊鏈容易跟它去做,在現階段打通罷了。

一開始我們談到了整個人類社會是基於契約而搭建的。整個人類經濟、整個市場都是基於契約,而自協就是把特定的契約給它具象化,給它固定下來,然後讓所有的主體直接來跟這個自協的程序,完成項目的交易,來形成這樣一個組織。

但在具體落地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完全的自協化在當下是很難去實現的。按照連續光譜理論,要找到一些非黑非白的過渡領域,先從分層去下手,而我們目前比較看好的是公司做完分層之後分紅權的這一部分。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本文源自

社羣+區塊鏈學習小組#線上訪談

本期分享:賀寶輝

文 | 賀寶輝

整編 | 瓜子 蒲柳文

分佈式協作實驗室 09 期 | 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WhereIN——國內首款基於 Steem 區塊鏈的社交媒體應用

全球 Dapp 排名前 200 位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 Wher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