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比特幣停止減半,從而總量突破 2100 萬的建議引起了激烈爭論。比特幣設定 2100 萬總量的背景是,世界經濟脫離金本位後,各國貨幣當局基於各種目的不斷增發貨幣,造成世界法幣的持續通脹。

比特幣設定 2100 萬的固定發行量一是要消除中心組織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二是要消除通脹的危害。具體數額和發行速度要預估比特幣被市場接受的速度和範圍,還有技術進步等因素,這隻能是大致的估計。中本聰按照自己的預估,設定每塊 10 分鐘,每塊獎勵 50 個,每四年減半,這樣推算出來就有了 2100 萬的總量。

如果比特幣成功,總量固定而需求持續增長,結果是持續的通縮。經濟學家普遍認爲通縮對經濟的危害比通脹更大,主要原因是通縮經濟中,人們傾向於儲蓄而非消費,而經濟危機信貸緊縮帶來的惡性通縮則有可能導致經濟崩潰,所以經濟學家大多反對比特幣。

我認爲通縮並沒有那麼大的危害,人類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導致商品越來越便宜,即通縮,這是文明的進步。手機越來越便宜並不妨礙人們不斷買新手機。貨幣供給是多層的,即使基礎貨幣總量固定,貨幣當局仍然有政策工具來應對惡性通縮。1929 年惡性通縮的巨大危害,很大程度歸因於政府應對失當。

需要說明的是,通脹和通縮是貨幣與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化,並不是簡單地貨幣總量固定就通縮,總量增長就通脹。即使貨幣總量固定,如果經濟萎縮,產出下降,商品價格還是會普遍上漲,出現通脹。即使如以太幣那樣持續增發,如果應用範圍和規模的增速高於新幣發行,仍然會出現通縮,即以太幣價格持續上漲。

劉昌用:比特幣修改 2100 萬總量並不可怕

我們反對通脹,最主要是反對發行者在未經貨幣持有者認同的情況下增發貨幣。這種增發會帶來財富的再分配,具體影響要看新增貨幣的分配方式。一般情況下是增發的貨幣由發行者支配,這相當於發行者向使用者徵稅,即所謂鑄幣稅。

這次有人提議比特幣在未來停止減半,這意味着總量將突破 2100 萬並持續增長。這顛覆了人們對比特幣總量有限、通縮貨幣的常識,衝擊的確很大。但是,由於新增部分仍然是獎勵挖礦,挖礦有成本且高度競爭,如果再能取得社區共識,不會有實際的負面影響。如果比特幣的應用增速高於發行速度,那它仍是通縮的。

不過,比特幣總量的變化仍是重大的變更,對社區共識是很大的挑戰,大家的激烈表現已經反映出來。如無非常重要的理由,不應該改變這個發行規則。

這次有人提改總量的建議跟閃電網絡有關。在比特幣主鏈限制在 1M 的情況下,閃電網絡如果成功,整個生態價值很大,本來需要更多的算力保障系統安全。但減半導致礦工新塊獎勵下降,而主鏈交易量難以增長,交易費不變,所以算力增長會越來越滯後於整個生態價值的增長,安全風險會越來越大。並且,閃電網絡成功會鎖定越來越多的比特幣,導致主鏈比特幣流動性不足,使用成本激增,用戶會選擇競爭幣。因此,停止減半,總量增發,這的確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停止減半對持幣者而言是一個權衡,一方面增發會導致持幣價值縮水,另一方面增發使整個生態安全更有保障。在安全問題不緊迫的時候,人們自然反對增發。一旦安全真的成問題,改變總量的社區共識也有可能達成。不過,這恐怕是 10 年後的事情,現在談改變總量,會跟「比特幣總量不變」的社區意識形態尖銳衝突,不可能達成共識,也沒這個必要。

劉昌用:比特幣修改 2100 萬總量並不可怕

長遠來看,這次的改變總量討論反映出比特幣的一個發展路線問題:主鏈限制容量,生態擴張依賴閃電網絡和側鏈,會形成一個不穩定的結構,根基不牢,上層過重。如果閃電網絡和側鏈承載了幾十萬億的價值,而主鏈只有很少人使用、挖礦和關注,風險是很大的。

穩妥的做法是,在硬件允許的情況下,主鏈儘可能容納更多交易,讓全球更多人關注、使用和挖礦。比特幣主鏈做到大而不能倒,此時主鏈資源稀缺會將更多交易擠到閃電網絡和側鏈。先有強健根莖,纔有枝繁葉茂。這種自然的市場演進才能建立穩固的經濟結構。我從 2016 年開始主張先主鏈擴容,再發展二三層通道,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2017 年比特幣在 Core 的主導下通過隔離見證加閃電網絡選擇了非市場演進的小主鏈路線。少數堅定反對此路線的人,包括我,選擇了擴容之路,這纔有了比特幣現金(BCH)。BCH 社區並不反對閃電網絡,只是認爲在主鏈空間充足的情況下,優先發展和使用主鏈。

BCH 和 BTC 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各有自己的理論依據,都有相應的進展,也都不斷面臨新問題。各自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自身問題上。從整個密碼貨幣和密碼經濟的發展角度看,可以相互參考借鑑,也可以相互啓發建議,共同發展。近期,BTC 藉助閃電網絡解決市場需求,BCH 着重考慮通過預共識和縮短出塊時間提高用戶體驗,相互都有參考價值。

BCH 社區越來越接受多鏈並存,專心自身發展的同時,歡迎各種公鏈社區友好交往,相互借鑑和促進。我個人已經很少關注和迴應來自其他社區的攻擊了。也希望整個密碼貨幣社區相互能夠更加包容,多一些理性分析和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