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1 日,在第四期巴比特區塊鏈高級研修班上,本體首席戰略官季宙棟講授了《區塊鏈是怎樣煉成的》,季宙棟曾參與編寫 2016、2018 年度工信部區塊鏈白皮書,有多年的區塊鏈實戰經驗。

在本期課程中,季宙棟從數字經濟與區塊鏈、區塊鏈的機遇、區塊鏈的僞需求、區塊鏈和實體經濟結合的案例四個方面介紹了區塊鏈應用與實戰創新。有人說,區塊鏈是萬能的;還有人說,區塊鏈顛覆了互聯網。果真如此嗎?季宙棟從區塊鏈和實體產業結合的角度,爲我們指出了當前的難點、存在的僞需求以及如何辨別真假區塊鏈應用。

renwu-jizhoudong

以下是本次課程內容節選:

數字經濟與區塊鏈:區塊鏈重構生產關係

如何定義區塊鏈技術?簡而言之,區塊鏈是一種特殊的分佈式賬本技術,是很多傳統技術的集合,幫助實現在多方之間建立一個可信的環境。很多地方對區塊鏈的描述,基本上會用不可僞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這些字眼。在季宙棟看來,上述這些特性,其實和區塊鏈並沒有什麼聯繫。不可僞造,是數字簽名算法的特性;不可篡改,其實區塊鏈不是不可篡改,只是較難被篡改。

數字經濟,是通過一些新型的信息技術,幫助實體產業提升生產效率。我們獲得的服務,都是依託於一個個公司提供的,公司裏面有很多僱員,僱員提供了不同能力。數字經濟打散了這種組織結構,每個人可以在一個分佈式協助的自治組織裏面,完成這樣的生產關係。數字經濟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知識化、智能化、開源化的特徵。 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構成了數字經濟三要素。

區塊鏈的機遇:從網控制人到人控制網

今天社會面臨的難題是:如何證明“我是我”。生活當中我們會通過一些有關的證件,比如房產證、結婚證、駕照、學位證等等來證明。這些證件和我們的個人升學、就業、企業經營交易密切相關。但是,我們爲此付出的代價非常高,需要跑很多地方,找很多機構,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證件本身是有時效性的,換新證還要拿很多輔助的證明材料來證明是你本人。紙質證件的僞造成本低,冒用濫用現象普遍。

今天社會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這是我做的”。以商務合同簽訂和交易確認爲例,完整的環節涉及簽訂合同、交付標的物、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支付價款、受領標的物、標的物檢查。流程中每個環節涉及到不同的實體,各自維護自己的數據,上下游信息不能實時交互。造成參與方協作效率低、成本高。

互聯網面臨的難題:數據主權失控。我們使用很多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互聯網企業解決了我們很多的痛點,代價是我們需要把個人隱私和數據交給他們。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就是新時代的石油。這就構成了矛盾,我們每個個體產生的數據都有價值,但是這些價值卻被互聯網巨頭壟斷。

總的來說,這是由中心化機制造成的問題。不同的數據組成不同的網絡,並由不同的中心化機構維護,彼此難以互聯互通。是否可以將這些不同的網融合成一張網?如果說,互聯網的價值是傳遞信息,那麼區塊鏈最大價值是傳遞信任和價值。在多方參與、沒有信任中介的情況下,區塊鏈爲多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區塊鏈的僞需求:技術信任無法解決業務競爭意識形態

最近幾年,區塊鏈熱度迅速上升,在開展區塊落地過程當中,也有很多企業在陸續對外宣稱搭建了區塊鏈應用,但是最後我們發現落實效果並不好,一段時間之後在市場上就聽不到聲音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爲目前 98% 的區塊鏈應用都是僞應用。

僞場景 1:供應鏈金融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底層平臺架構,通常是由核心企業、供應商、經銷商、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等不同的節點組成的一個分佈式賬本。通過將節點上傳的信息共享,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

表面上看,這種模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實際開展業務會發現,參與的角色,信息化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很多小經銷商,是沒有 IT 系統的,而銀行 IT 程度高,但是由於數據交互很嚴格,不可能主動將數據分享出去。這意味着,如果將區塊鏈看成技術服務,節點的部署必然是由原來掌握話語權的核心企業。核心企業部署了全網一半以上的節點,可以隨時修改規則。將分佈式技術用在中心化場景上,還不如直接用數據庫。所以至少從技術上看,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是僞需求。

至於使用區塊鏈後,可以幫助供應鏈金融實現貿易數據不可篡改,便捷融資、高效授信,簡化流程和提升效率,就很難成立。因爲核心企業可以隨時修改數據,很多數據並沒有上鍊,即使上傳的數據也難以確保真實性。整個運轉模式和原來沒有多大的區別,無非是披上“區塊鏈”的外衣。

僞場景 2:非標金融資產

非標金融資產和區塊鏈的結合模式是:將銀登中心、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組成一個分佈式賬本,在沒有信任的場景下實現多方信息共享。

仔細觀察發現,參與的角色有銀登中心,所有的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信息都要登記在它這裏。銀登中心是國家信用背書的機構,原則上不存在信任問題。從這個角度講,並不需要用區塊鏈來實現,用中心化的數據庫就可以解決。使用區塊鏈只能說是一種形式上的應用。

僞場景 3:單據

對於銀行票據,現在更多是紙質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且易僞造。當前的痛點是電子化而不是用區塊鏈,區塊鏈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憑證信息跨機構、跨地域共享。這種需求來源於什麼?因爲現在有了第三方支付以後,銀行只看到有一條消費記錄來自支付寶或者微信,銀行不知道用戶將錢花在哪裏,這對於其挖掘用戶其他金融需求造成了障礙。所以現在銀行需要繞開支付寶,有去中介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銀行單方面的利益訴求訴求,而不是多方共贏的需求

銀行業務外延。現在我們國家的監管,是事後監管的模式,當出問題之後,監管才進入。使用區塊鏈之後,監管機構作爲監管節點,實時查看共享數據,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這聽起來是沒有錯的,但前提是參與方上傳的數據是真實的數據,如果失信機構上傳了數據,對於監管機構來說是無價值。 而且對於上傳數據的銀行機構,本身是同質化競爭的,沒有動力上傳數據。

與傳統系統相比,會減少用紙成本。其實這是電子化帶來的好處,和區塊鏈沒有關係。

僞場景 4:溯源

區塊鏈用於溯源,技術上是將數據存證,經濟學上是提高作惡成本。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提高作惡成本,代價是用戶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所以高附加值的商品更適合用區塊鏈溯源。低價值的商品使用區塊鏈,可能會影響銷量,銷量不好,使用方就會慢慢放棄區塊鏈技術。所以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博弈:想讓作惡的人付出更高的成本,要以銷量爲代價。

區塊鏈溯源常見形式是數據存證,但是在實際中的法律效力值得推敲。運行區塊鏈的實體,通常是一家電子簽名技術提供商和一家區塊鏈技術服務商,雙方各自運行 50% 的節點。對於法院來說,他是認可國家電子數據鑑定中心還是區塊鏈呢?

所以,區塊鏈解決信任的廣度不足,真正能夠落地的是在那些公有化領域,所有人作爲節點,都去參與共識。

總而言之,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技術信任無法解決業務競爭意識形態。在很多應用場景,一些機構會聲稱使用區塊鏈之後,可以實現數據的可信共享,提升業務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給人一種區塊鏈行業發展很好的錯覺,其實現在很多應用還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過程,很多場景還只是早期實驗階段。在傳統商業活動中,超額利潤來自壟斷,既得利益者很難把紅利分配給用戶。這和區塊鏈的均利、共智理念相違背。

對於每一個場景,我們要把業務流程和需求層層拆分,要看它的真實需求來源(痛點)是哪裏?參與方式是什麼?用區塊鏈帶來什麼好處?怎麼用區塊鏈結合?這是建立有效區塊鏈應用場景的源動力。而不是建立了一個區塊鏈平臺,最後發現沒人用,這是肯有問題的。

如何避免落入僞場景的陷阱?需要注意兩點:To Be 和 Not To Be。

To Be:

傳統商業轉型分佈式商業,壟斷型轉變爲共享型;
區塊鏈建立了社會運轉的規則,token 或法定數字貨幣是鏈中流轉的價值,沒有引入價值概念的鏈沒有運行的動力;
業務邊界擴展,小而美也可以進化成大而全;
相信 “數字經濟”時代來臨,應該重視區塊鏈技術。

Not To Be:

不用成數據庫,區塊鏈只是效率低下的分佈式數據庫;
不用在強信任環境;
不是萬能的,只是解決方案中的一種工具;
沒有賞罰分明,業務競爭的根本沒有動搖。

區塊鏈和實體經濟的結合:信任和連接

區塊鏈對於實體經濟的最大價值是信任和連接,當前,區塊鏈和實體結合需要思考三個問題:

一是,缺乏商業邏輯和賬戶體系,賬戶體系是實體和虛擬世界連接的必要入口;

二是,性能、安全和擴展性問題,性能根據實際業務需要設計。安全是區塊鏈最應重視的問題,因爲區塊鏈上存儲的都是有價值的資產。未來也不可能只有少數幾條區塊鏈滿足所有業務需求,所以可以考慮用跨鏈解決擴展性問題;

三是,各式的業務需求。像比特幣或者以太坊,都是去中心化的組織在運行,如果要在上面開發應用,是不會有人響應你的需求的,但是在現實商業活動中,開展業務的時候需找到對應的實體對接。

如何讓區塊鏈真正能夠大規模商用?拋開監管問題,主要從以下三點入手:

第一,由賬戶體系、經濟模型、數據協作組成的分佈式商業;

第二,多鏈組成的鏈網。單一的鏈無法實現所有的需求,需要存證主鏈、清結算主鏈、業務子鏈組成一個鏈網。

第三,通用模塊與定製化模塊結合。爲了滿足各式需求,需要提供 API、SDK 等數據接口,而不是僅僅將代碼開源,更應該與社區積極互動。

基於區塊鏈,在由賬戶體系、授權體系、密碼學體系、智能合約體系組成的鏈網和由多源貢獻、多方激勵、透明共享、攻擊博弈組成的協作模式下,最終形成分佈式商業圖景。

發文時比特幣價格 ¥55806.48

稿源:巴比特資訊(http://www.8btc.com/andy-ji-blockchain-pseudo-demand) 版權聲明:
by
nc"
sa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來源鏈接:www.8bt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