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翻譯自《紐約時報》,談到了機構投資者遲遲沒有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原因。作者認爲,加密貨幣沒有做好準備,精明的投資者(smart money)暫時不會入場。作者在文章中列出了加密貨幣面臨的問題,包括流動性、合規性、安全性以及應用場景等等。這篇文章在發佈之後也引起了社區的熱議,包括 Kraken 以及 Coinbase 在內的交易所負責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原文標題:《華爾街總是被嚇跑?吸引精明的投資者,加密貨幣準備好了嗎?》
原文作者:Nathaniel Popper
翻譯:Wendy

很多比特幣愛好者認爲,華爾街大型機構即將成爲加密貨幣市場的重量級人物,Paul Chou 就是其中之一。

Chou 來自高盛(Goldman Sachs),創建了加密貨幣交易所 LedgerX,該交易所將以全面的金融合約來迎合機構投資者的需求。

而如今,在去年比特幣暴跌之後,Chou 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大型金融公司中幾乎沒有一家對其加密貨幣計劃採取行動。

他說:

最初我們預計大型企業應該是這個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我們判斷失誤了。

高盛表示將開設比特幣交易業務服務客戶。據知情人士透露,在這個消息公佈之後的一年,客戶對此一直不太感興趣,這項新業務也尚未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他們暫時無法爲客戶購買並管理比特幣。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母公司被迫推遲了去年公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上線時間,目前仍沒有明確跡象表明其何時能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該交易所也拒絕就此發表評論。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上月表示,將停止提供其在 2017 年末高調推出的比特幣交易合約。

大型金融機構的猶豫不決是加密貨幣行業在去年暴跌後規模不斷縮減的部分原因。自 2017 年以來,比特幣的價格從近 2 萬美元跌至約 4000 美元,已經橫盤了幾個月,但在近兩日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加密貨幣市場迎來上漲,比特幣價格一度超過 5000 美元。

一些加密貨幣愛好者曾希望,華爾街機構的入場能夠使其獲得傳統投資者的認可。但現狀 —— 以及興趣的減退 —— 表明,將比特幣從互聯網邊緣帶入主流金融世界依然很有難度。

來自倫敦的加密貨幣交易員 Ciaran Murray 說:

精明的投資者(smart money)知道加密貨幣還沒有做好準備。

Murray 曾試圖創立一個基於數字代幣的對沖基金,但他發現,當投資者深入研究這項技術時,他們就會望而卻步。

一旦觸及到細節,他們就會被嚇跑。

Murray 和其他加密貨幣支持者堅信,這些問題對比特幣及其引入的技術並不是致命的打擊。Chou 就在重組 LedgerX,並向監管機構申請批准向散戶投資者開放交易。散戶投資者對加密貨幣更感興趣。

大型企業也並沒有完全退出。儘管客戶並不太感興趣,但高盛和紐約證交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仍在推進其加密貨幣交易業務。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富達(Fidelity)最近開始與少數希望持有加密貨幣的大客戶合作。

在硅谷,Twitter 和在線支付公司 Square 的首席執行官 Jack Dorsey 上個月宣佈,他打算資助幾個比特幣開發者。無論是其面臨的問題還是具備的潛力,Dorsey 都認爲這項技術可以與早期的互聯網相提並論。

即使在這個被一些人稱爲「加密冬天」的時期,比特幣的價格仍比 2013 年的頂點高出 4 倍。

但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一些更實際的目標幾乎沒有實現,數字代幣的真假依然難辨。

加密貨幣資產管理公司 Bitwise 最近表示,其可以確定,全球比特幣交易所給出的交易活動有 95% 是假的。

比特幣的結構使得它很難被控制。所有比特幣都被記錄在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中,即區塊鏈,沒有任何一家機構能夠控制它。所有人都可以進入這個賬本,包括作惡者。

監管機構尚未批准與比特幣相關的投資產品,因爲懷疑其價格可能受到操縱。但投資者可以通過期貨合約押注比特幣價格走勢,而且無需持有比特幣,這類產品已獲得批准。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了一種比特幣期貨合約,吸引了交易的注意。不過,這個市場的規模已經小到足以讓其競爭對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停止發行自己的比特幣期貨合約。

許多市場觀察人士表示,爲了讓比特幣在機構投資者眼中更具吸引力,這些投資者必須能夠購買並持有比特幣。

洲際交易所最初曾表示,希望在去年秋季上線其加密貨幣交易所 Bakkt,讓投資者最終能夠持有比特幣。高盛去年也說過想要幫助客戶購買並持有比特幣。由於監管機構質疑 Bakkt 和高盛的託管方案,這兩家機構的努力仍未得到認可。

大多數傳統投資,如股票或債券,都有明確的方法來確保客戶賬戶的安全。但是,比特幣的設計意味着,如果比特幣從錢包裏被偷走,就很難被找回來。

對於許多遭受嚴重盜竊和損失的比特幣交易所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大問題。

另一家面向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所 ErisX 的首席執行官 Thomas Chippas 表示

有很多新領域正在走向合規,監管機構的工作是讓人滿意,而不僅僅是要快。

即使監管機構認可比特幣交易所的安全措施,比特幣和其他數字代幣的應用也是一個問題 —— 除了投機活動之外。

很多比特幣愛好者認爲,作爲一種保值品,比特幣非常實用,不受任何政府或機構的控制,就像是數字黃金。但隨着比特幣價值的波動,這種說法受到了挑戰。比特幣的其他應用,比如用在線支付,也沒有取得成功。

Murray 說:

我認爲,比特幣要爲非投機用例做好準備,還需要很多年。現在,人們買入比特幣的目的就是希望它上漲。我認爲這種情況在未來三四年之內不會結束。

比特幣到底準備好了沒有?網友這麼看

這篇文章在發佈之後就引起了社區熱烈的討論,文章下面也有很多評論。其中有網友稱問題的重點並非在於比特幣有沒有準備好,而是人們有沒有準備好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與加密貨幣有沒有準備好無關,而與人們是否準備好開始理性地做事有關,與人們是否準備好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記賬單位不會年復一年地陷入通脹,以粉飾我們體系中猖獗的腐敗現象。

加密貨幣交易所 Kraken 的創始人 Jesse Powell 也注意到了這篇文章,認爲這是在散播 FUD (擔憂、不確定性、懷疑)

這個 FUD 標題是怎麼回事?有人就提出了更好的看法:smart money ≠ old money。精明的投資者已經進入加密貨幣領域,並將其用於全球支付以及保值,而在這些方面,過時的投資者(old money)已經失敗。

Coinbase 近幾年的重點是開拓機構用戶,其首席技術官 Asiff Hirji 評論道

加密貨幣已經準備好了。Coinbase 提供了大規模高質量的託管服務,且已經投保;我們有着最強的流動性和代理執行機制。精明的投資者已經進入加密貨幣領域了。

但由於《紐約時報》屬於主流媒體,大多數讀者並不瞭解比特幣,因此他們似乎被這篇文章說服了,有人說比特幣會歸零,有人說比特幣會帶來環境災難。對於社區來說,技術進展固然令人欣喜,科普依然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來源鏈接:www.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