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塊鏈自身角度看,殺手級應用的出現受制於區塊鏈底層設施;從外部角度看,可行的方案是監管的強化。

原文標題:《爲什麼說 Telegram、Libra 不可能帶來大規模用戶?》
撰文:區哥

前兩天羣裏看到一個消息, EOS 母公司 B1 員工人數超過 300 名,羣裏有人接了句,如果他們都去玩 DApp,能讓 EOS 上 DApp 的日活翻倍。

如果你把上面的話當段子,那說明你對 EOS DApp 生態不夠了解。DApp Review 數據顯示,只有極少數 EOS DApp 的日活在 100 以上,如果 B1 員工都來玩 DApp ,日活提升又豈止是翻倍那麼簡單。

Telegram 退出,Libra 妥協,加密行業如何找到所需的億萬用戶?

行業目前的現狀是,公鏈比開發者多,員工比用戶多,除交易所外,其他產品日活都低的可憐。

用戶量稀少嚴重製約了行業發展速度以及發展空間,行業通過長時間的努力,依然無法讓行業快速發展,獲得大量用戶。

所以行業對一些能夠給行業帶來大量用戶的項目非常關注,如比特幣 ETF、Telegram、Libra,但從實際的發展演變來看,這條獲取增量用戶的路徑也並不容易。

那爲什麼區塊鏈行業難以獲取大量用戶?比特幣 ETF、Telegram、Libra 這些可能帶來大量用戶的項目又爲什麼難以成功呢?

難以獲得大量用戶的原因

區哥認爲區塊鏈難以獲得大量用戶的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行業本身的高門檻;二是行業污名化。

行業高門檻

行業本身的高門檻無需細說,一堆堆難以理解的概念術語、性能低下的底層公鏈、複雜的私鑰保管、糟糕的使用體驗,所有的一切都在層層阻擋用戶的進入。

以區塊鏈目前的基礎條件,想要靠做出對用戶有用的應用來大規模獲取用戶,是不現實的。

行業污名化

行業污名化是阻礙普通用戶進入行業的重要原因。在去年 10 月份區塊鏈被定爲國家戰略前,區塊鏈都是和騙局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即使是現在「區塊鏈」關鍵詞下的相關搜索也有一半是和「騙局」相關的。

Telegram 退出,Libra 妥協,加密行業如何找到所需的億萬用戶?

對於普通大衆來說,媒體對於區塊鏈的負面報道,會在大衆心裏深深的扎入「區塊鏈是騙局」的觀念。但卻也不能全怪媒體,行業內確實有太多和騙局、割韭菜相關的新聞了,負面信息又更容易獲得傳播,媒體的行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一小部分人作惡,代價卻需要全行業來承擔。大衆們並不會去主動釐清你和騙子的區別。

」區塊鏈」和「騙局」的錨定關係,就像「股市」和「高風險「的錨定關係一樣深入人心。加上媒體一遍遍對錨定關係的強化,時刻阻礙着大衆去嘗試瞭解區塊鏈。

但行業發展又離不開大量用戶,該怎麼辦?下面分下一下區塊鏈獲取大量用戶的兩條路線,內生路線和外部路線。

內生路線和外部路線

在獲取大量用戶,加速區塊鏈行業發展這一目標下,區哥認爲有兩條發展路線:區塊鏈內生路線和區塊鏈外部路線。

從區塊鏈自身的角度看,如果區塊鏈行業出現殺手級應用,風靡世界,以強力姿態重新在用戶心中建立錨定關係,那當然是獲取大量用戶最好的方式。

從藉助外部力量的角度看,可行的解決方案是監管的強化,通過監管打破大衆對區塊鏈的固有印象,提升大衆對區塊鏈的接受度,以及爲大型機構進場掃清障礙。在能被大衆接受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應用場景、藉助主流宣傳渠道宣傳等方式,實現獲取海量用戶的目的。

內生路線上,以太坊 2.0 到「可用」階段至少還要兩年,衆多「以太坊殺手「們也都變得越來越沉默,少有聲音聽聞,且在生態建設等方面與以太坊相差甚遠,超越以太坊可能性不大。除以太坊外區哥對少部分同類產品抱有一定期望,但對短期內就能獲得大量用戶持懷疑態度。

穩定幣增長極快,商業離不開穩定幣,DApp 、DeFi 的發展同樣如此。行業內穩定幣以 USDT 發展最爲迅猛,但 USDT 是區塊鏈內生穩定幣,受監管影響因素巨大,難以在現實世界普及。

BTC 作爲區塊鏈行業最成功的應用,吸引了無數擁躉,但僅靠比特幣的造富效吸引更多用戶進來,個人認爲空間並沒有太大了,比特幣高達上萬美金的價格,會本能的讓用戶考慮收益風險比。

接下來分析下那些可能爲行業帶來大量增量的外部產品們,行業對他們報以極大期望,希望他們能夠爲行業帶來新的血液。

他們的大名你一定聽過:比特幣 ETF、Telegram、Libra。

比特幣 ETF 之難

比特幣 ETF 是可以直接在股票、期貨等傳統交易場所進行交易的基金,其面向對象是傳統領域內的投資人。傳統領域的用戶數量、資金體量是加密領域難以項背的,能夠爲行業帶來的潛在購買者遠遠超出現有加密貨幣的用戶體量。

比特幣 ETF 將會爲傳統投資人在買賣股票的地方提供購買比特幣的渠道,且無需擔心保管、合規、稅務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非常關鍵。

比特幣 ETF 的上市,意味着比特幣的合規程度將會向前邁進一大步,意味着比特幣受到監管認可,意味着比特幣成爲主流金融資產,意味着對大衆潛移默化的認知改變。所以比特幣 ETF 非常重要。

比特幣 ETF 將大大加快比特幣的被接受程度,吸引更多人關注加密貨幣、區塊鏈,爲行業帶來大量用戶。

但這麼重大的事情並不會很容易就做成了,比特幣 ETF 的申請可以追溯到 14 年 Gemini 交易所創始人 Winklevoss 兄弟,經過 3 年的審查 SEC 最終拒絕了 Winklevoss 兄弟的申請。

之後很多公司、交易所持續申請,做了很多合規工作,但無一例外均被否決。關於比特幣 ETF 只要記住一句結論就行:意義重大,但到現在爲止,SEC 沒有批准任何比特幣 ETF。

SEC 的拒絕理由也很直接,SEC 認爲申請者們無法解決比特幣市場的「欺詐和操縱」問題,去年 6 月 SEC 主席 Jay Clayton 明確表示批准比特幣 ETF 先決條件是:可靠的託管方案及市場操縱對策。

今年 3 月 SEC 拒絕 Wilshire Phoenix 提交的比特幣 ETF 申請,理由依然是「比特幣市場被操縱的可能性較大以及對投資者的保護水平有限」。

其實核心問題是比特幣市場操縱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比特幣 ETF 沒有被批准的可能性。市場操縱是在明目張膽的掠奪財富,如果沒有解決就上線了比特幣 ETF,這不是給莊家送菜嗎?

美股對於財務造假都有非常嚴厲的處罰措施,對於操縱市場會視而不見?所以期待比特幣 ETF 短期內上市的,還是歇歇吧,區哥個人認爲可能會遙遙無期。

也許監管全面落地,沒有了操縱市場的空間,就能被批准了。但如果監管全面落地了,市場被大衆接受了,比特幣 ETF 還重要嗎?

Telegram 之死

Telegram 是一個即時通訊工具,據今年 4 月公佈的數據,Telegram 的月活用戶數已經達到 4 億,而在去年還只有 3 億,增長非常迅猛。

Telegram 團隊在 18 年初宣佈推出 Telegram Open Network (TON)網絡,並很快完成了 17 億美元的融資,引發行業強列關注。因爲 Telegram 的用戶量相對行業來說是實在是太大了,且增長速度堪稱恐怖。

去年 10 月區哥寫過一篇有關 Telegram 的文章 《現在或許是 Telegram 們發幣最好的時代》,認爲現在監管還比較薄弱,或許是 Telegram 發幣最好的時機。一旦監管變得嚴格,其將要面對的將是很多國家的合規要求,先不論能不能符合當地國家的監管要求,即使能夠符合,其合規成本相比現在也會高出太多。

但最終 Telegram 也沒能逃過 SEC 的強力干預,Telegram 創始人 Pavel Durov 於 5 月 12 日宣佈區塊鏈項目 TON 已經結束。

從實際情況看即使是在監管比較薄弱的時代,擁有海量用戶的巨頭想要大規模 Token 化,依然非常艱難。

就像之前區哥說過的那樣,區塊鏈作爲新興行業,各種監管措施都不完善,法律體系接近於零,且天然就帶有對抗監管的特性,動輒覆蓋幾億用戶的項目發幣,監管機構真的受的了嗎?

在沒有合適的監管條件下,監管機構很難允許這種帶有極大不確定性的新興經濟體出現,因爲區塊鏈本身的特性就不是監管友好型的。

從現在倒推過往,還沒有哪個擁有海量用戶的機構實現了 Token 化,區哥認爲在沒有對應監管規則的情況下,實現大規模 Token 化的可能性不大(特別是和募資、金融有關的項目)。

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下面要說到的 Libra。

Libra 難以大範圍覆蓋

Telegram 的用戶量已經非常龐大了,但和 Facebook 比起來還是多有不如。Facebook 在全球擁有 27 億用戶,這是什麼概念?

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聯合發佈的 2019 年數字報告顯示,全球人口數 76.76 億人,其中手機用戶 51.1 億人,網民 43.9 億人。

這意味着全世界每 1.6 個網民中就有 1 個 Facebook 用戶,這個用戶體量,以及能夠形成的經濟體量,是非常嚇人的。

所以 Facebook 發行 Libra 註定是非常困難的,在沒有對應監管能力的情況下,一個可能牽涉到 20 多億人的貨幣發行行爲,是 能隨便隨便被允許的嗎?

更別提其最初設想的超主權貨幣的思路。這個在貨幣層級上也是難以符合邏輯的,貨幣層級從上到下可以分爲:最終結算層、超主權貨幣、美元、離岸美元、私人美元、商品券。

*黃金可以歸類爲最終結算層,如果比特幣能發展到黃金那個級別,可能也能被歸爲這一層級,其背後支撐是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共識;
*SDR (特別提款權) 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組成,是超主權貨幣。其背後支撐是多個主權國家的信用背書。Libra 最初設計的一籃子貨幣和 SDR 很像,這也是 Libra 被很多人認爲想成爲超主權貨幣的原因;
*美元背後是美國的主權背書;
*離岸美元背後的支撐是銀行體系,信用上比美元稍弱;
*私人美元的背後支撐是私人機構 / 個人,沒有主權背書;

事實上 Libra 協會屬於私人機構,其發行的 Libra 對應的債務由 Libra 協會承兌,其背書遠小於美元本身。但由於 Facebook 本身具有強大的實力,所以可以認爲其信用遠超一般的私人美元,但不可能超過美元本身。

所以 Libra 在金融體系內的層級是比較低的,其資金、債務不能直達央行資產負債表,只能通過銀行間接觸達央行資產負債表。這就意味着,其要承擔銀行本身的破產風險。

如果 Libra 能夠成爲銀行,則其可以直達央行資產負債表,其持有的資產就具有央行背書,安全性將會提升一大截。

在這裏可以聊一下 USDT,USDT 是行業內最大的穩定幣,但 USDT 因爲沒有受到監管認可,大型銀行不願意爲其存管資金,只能找一些不那麼優質的銀行進行存管。

其風險不僅在於可能會被監管凍結資金(已經發生過一次了),更要承擔小銀行本身的破產風險。正因爲小銀行實力弱、規模小,才願意承接高風險業務,其資產質量可想而知。所以 USDT 除自身風險外,還額外承擔了存管銀行本身的風險。相比之下 Libra 如果被批准,其存管銀行的質量一定是比 USDT 的強。

Libra 修改白皮書後,已經從一籃子儲備改爲了單一資產儲備,所以 Libra 出品的穩定幣,實質上就是一個比較強的私人機構發行的劣質主權貨幣,其信用度很明顯比主權貨幣差很多,但其在表象上又和主權貨幣類似。

講清楚了 Libra 在貨幣體系內的地位,就可以聊聊行業一直念念不忘的大規模用戶,Libra 真的能爲行業帶來大量用戶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貨幣和 Facebook 應用不一樣,應用可以隨意進入任何市場,貨幣牽涉到國家主權及金融穩定等重要關口,這個領域是想進就能進的嗎?

首先強勢主權國家不可能隨意讓 Libra 進入,這是想都不用想的,人家用本國貨幣用的好好的,爲什麼要用你的劣質美元?

一些經濟疲軟,貨幣羸弱的國家,更不可能放開市場,讓 Libra 隨意進入。自己國家貨幣不夠穩定,Libra 進來後本國貨幣還會有人用嗎?一系列負面影響誰負責?有什麼理由會讓 Libra 進入?

對於美元可以自由流動的國家 / 地區,Libra 倒是有可能進入。還有一些貨幣已經崩潰的國家,可能同時存在多種貨幣,Libra 也有可能進入。

這裏的主要問題就是 Libra 是不是能夠比直接使用美元更加方便,這個方便程度能不能讓用戶放棄信用更高的美元,而使用 Libra?

Libra 在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要爲世界上沒有銀行賬戶的那些人提供服務。這裏的問題是人家國家是否能讓你進入?

還有就是稅務問題,不在監管體系內運轉,就無法收稅,這是政府的命脈所在,這個問題在 Libra 身上就不存在嗎?

綜上,區哥不認爲 Libra 會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廣泛應用,爲行業帶來海量用戶。但如果其錨定美元的穩定幣被批准了,在行業現有格局下取代 USDT 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

我們正處於什麼時代?

以上從區塊鏈內生路線和外部路線兩方面,探索了行業獲取大量用戶的可能性。

區哥認爲區塊鏈內生路線,受區塊鏈底層制約比較嚴重,底層取得突破是內生路線取得突破的先決條件。內生路線的突破就是開發出現象級產品,強力打破用戶認知,實現用戶量級上的突破。且產品還必須是符合主流價值觀,能夠被大衆所接受的。

監管體系的完善行業說了不算,但如果內生路線取得突破,獲取了較大影響力,則有可能倒逼監管加速。比如 17 年的 1CO 就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快迎來了監管的表態,SEC 也是動作頻頻。

還有就是 Facebook 這種超大型機構進場,雖然會遇到很多問題,但釐清、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在加速監管體系的進化。

以區哥對區塊鏈底層的淺薄瞭解,區哥個人認爲在內生路線方向上,短期內沒有獲取大量用戶的可能性(但並不是說就不能獲得增長)。外部路線上同樣如此。

所以行業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是一個需要紮實做技術,爭取早日取得技術突破的時代;

是一個增量緩慢的時代;

是一個存量消退的時代;

是一個所有同類產品互爲競爭對手的時代;

是一個殘酷的時代。

但正如比特幣自 2009 年問世,區塊鏈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區塊鏈行業正呈現出過往所不具有的繁榮一樣,如果我們把時間再拉長一些,技術依然會衝破樊籬,疊加監管的不斷完善,海量用戶湧入這個行業也只剩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