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技術本質是賦予了比特世界以物理實在性(不可複製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定投比特幣的人,總會希望它再跌點兒,這樣就能用手裏有限的資金,買到更多的幣,但是又不希望它一直跌,越買越虧。這種矛盾的心情,宛如情竇初開的少女那初戀的心情,希望他來,又怕他亂來。

大餅昨天再次觸及 4 萬的局部高點,但是這次根本就沒站穩就摔了下來,還不及上一次突破的表現。上不去就下來,這就即將畫出一個雙頂形態。如果這個形態完成,那麼就要變盤,春節前可能得熊一波了。

比特幣官方客戶端 bitcoin-core 發佈了 0.21.0 版本,引入了幾項新技術,schnorr 簽名,MAST,taproot 這些功能,預期會大大提高比特幣多籤的空間效率,以及對智能合約功能帶來更好的擴展性。還有就是從下一版本開始,會直接把版本號的第一個 0 直接去掉,變成 22.0 版本!bitcoin-core 開發者 Andrew Chow 在 PR#20223 中吐槽說:坦率地講我對所有問我要“1.0”版本的人真是厭煩了,希望這次能讓他們閉嘴。跳過整個 1.0,直接到 22.0 版!

比特幣的創新一直是引領整個區塊鏈行業的。很多提案和點子,都是誕生於比特幣社區,然後因爲比特幣的設計和定位,不便於接受這樣的提案。甚至連以太坊,最初不也是 Vitalik 希望提案把比特幣腳本改造成圖靈完全的,被拒絕之後憤而自立門戶搞的個智能合約編程平臺麼。

從比特幣開天闢地開創了整個區塊鏈行業以來,各種闡述令人無所適從,恰如盲人摸象,各說各話。有的說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有的說區塊鏈讓互聯網變成了價值互聯網,有的說區塊鏈就是加密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有的說區塊鏈就是公共記賬本,還有的說區塊鏈就是爲了發幣,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正本清源,我的觀點,所謂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回溯到比特幣的發明,其實就是解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賦予比特世界、數字世界以“物理實在性”,或者說是一種“不可複製性”。這種物理實在性,要求必須是原生的(native)、內在的(inner),不能是像傳統互聯網那樣藉助一個外部的可信實體擔保的不可複製性所實現的。如此一來,比特世界就終於具有了和我們這個現實世界,這個原子組成的世界類似的物理實在性,並將深刻地改變比特世界的一切。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現實世界的金條,是由金原子所構成的。金原子的性質,它們構成金條的方式,是由這個宇宙的物理定律、物理法則所確定的。人類無法篡改,無法從一個金條複製出一個一樣的金條。

但是在數字世界,一張金條的照片,是由 0 和 1 二進制比特所構成的。這個照片可以被任何一個操作電腦的人簡單的使用複製-粘貼進行無限複製。

所以在數字世界,我們無法表達一個唯一性的價值符號及其數量——在不借助於現實世界可信主體擔保的情況下。所以我們必須有銀行的系統、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系統來幫助我們記賬,代價就是我們所有人要信任這些中心化系統,並拱手把數據,也就是錢,數字形式的錢,交給他們控制和保管。

在有比特幣之前,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 2008 年,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論文,2009 年比特幣上線,一切都變了。

藉助於中本聰發明的技術,我們終於首次能夠在數字世界實現不可複製的“實體”了。具體的,誰都不能把自己手裏的 1 個比特幣拷貝粘貼複製出 1 個新的比特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幣的這個不可複製性在邏輯上,或者在哲學上,存在一個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也就是,比特幣系統的一切,源代碼、軟件、硬件、算力、賬本數據,統統都是開放的、可以任意複製的,但是比特幣這個抽象的“存在”(being) 卻是不可複製的。

深刻理解了這一點,就深刻理解了區塊鏈。深刻理解了這一點,也才真正理解了區塊鏈。所有其他的說法,什麼信任、價值、賬本、加密技術,都是細枝末節。

最後,賦予比特世界、數字世界以物理實在性這件事,重要嗎?非常重要。這將讓比特世界首次有了與現實世界相提並論的可能性,並在未來孕育出不亞於四大文明的、真正的 數字原生文明 。(參考閱讀 2019/9/29[ 《比特幣的文化類型及其歷史位置 (5000 字)》鏈接])

(公衆號:劉教鏈)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貨幣爲極高風險品種,有隨時歸零的風險,請謹慎參與,自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