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DeFi 的兩難選擇:留守穩定的 ETH1.0,還是跟隨未知的 ETH2.0》

Dharma Protocol 的市場經理 Max 兩天前在 Twitter 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由於 DeFi 項目大部分都是由企業 / 機構投資的,很難花 2 年的時間等待以太坊 2.0 的基礎設施完善。那麼這些 DeFi 項目會繼續留在 1.0 的生態中嗎?如果不會,究竟是什麼激勵他們從 1.0 轉移到 2.0 的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以太坊生態的朋友都參與了討論。

推特激辯,以太坊能否有足夠的激勵讓 DeFi 項目轉移到 2.0 生態中

對 DeFi 還不太瞭解的朋友,我們先來大致科普一下 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概念。與之前炒的比較火熱的
Fintech 金融科技相比,DeFi 在信任機制上體現出了明顯的差別。

Fintech 金融科技就相當於是在傳統中心化金融體系身上披了一層互聯網的外衣,機構永遠是在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爲了用戶的利益服務。DeFi 簡單來說,就是你再也不需要和一箇中心化的網絡打交道就可以借到錢,也就是可以依託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比如以太坊)進行抵押借貸等金融服務。DeFi 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補新興市場金融的空白,讓那些沒有銀行、金融機構的地方也可以獲得金融服務。

科普完畢,進入正題,我們先來看這次討論中對轉移持反對態度的觀點。

首先,他們要考慮的是轉移所有的工程資源來徹底改寫智能合約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很明顯,這個轉移期間會影響用戶的增長和培養,甚至無法爲他們提供新的服務和產品功能。

有一些人甚至很旗幟鮮明的表示,大部分 DeFi 產品會選擇永遠留在 1.0,因爲 1.0 可以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 DeFi 產品會成爲類似於計算機中的遺留系統(legacy system),也就是說他雖然已經過時,但他在系統中仍然是必要的。舉例來說,比如現在的銀行系統雖然在逐漸升級,但他的運行仍然需要依靠舊的 COBOL 語言,再比如 Windows 系統中也仍然離不開 DOS 一樣。

他們覺得,轉移到 2.0 上的,更多的會是下一代去中心化 app 和升級的 DeFi 產品。

一些以太坊社區的開發者也在評論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爲 1.0 的目標仍然致力於讓項目能在以太坊上繼續運行至少 5 年的時間。除此之外,爲解決 1.0 擴展性問題,layer2 的擴容方案(比如狀態通道、plasma、側鏈機制、POA 等)在以非常迅速的進度進行着開發

所以他們認爲,激勵 DeFi 的轉移的動力還是不足。

當然也有一些樂觀的評論者,大部分是對於以太坊 2.0 基礎設施的更新迭代比較看好。

首先,以太坊 2.0 會通過擴容、EWASM 等方案在性能方面有所突破,並且採用了 POS 會更安全,這可能會是一個激勵大家進行轉移的點。

關於轉移過程中需要重寫智能合約的問題,樂觀者們表示已經在開發一些工具來提升效率。這些工具和 UX 的升級會使得轉移到 2.0 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所以如果大家關注長期的使用的話,會選擇轉移。

當然,這個議題的提出只是拋磚引玉,以太坊 2.0 的發展是否能帶來更多性能方面的提升、工具的迭代是否能使重寫智能合約的機會成本降低等討論的背後,最終激勵 DeFi 項目進行轉移的原因還是用戶生態(規模)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