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藝術家真壁陸二作品《浮樑共生之家》

©️ 藝術在浮樑

公共藝術,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爲了中國最被廣泛探討的時髦話題之一。幾乎每一個新興的商業地產綜合體中,總矗立着一些讓人看不太明白的大型雕塑;許多大城市裏的工業遺址,常被改造爲帶有公共藝術的社區;而越來越多的二、三線城市甚至鄉鎮,開始出現了以公共藝術復興文化生活的各類項目。

公共藝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它們真的是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嗎?理想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過現實可能並非總是如此。

公共藝術到底該有何價值?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Sarah Sze,《墮落的天空》

©️ Storm King Art Center

在我們深入探討詳細案例之前,先簡單界定一下公共藝術的概念: 廣義上來說,被公衆允許的、放置在公共空間的、且公衆可看見和觸及的藝術創作,都可以被稱作公共藝術 。

公共藝術的概念從上世紀 60 年代開始在美國出現,受美國民權運動的影響,藝術被認爲與生活本身有關,不應該被 “特殊化” 或者成爲某些特定社會階層人士的 “特供”。同期誕生的 Storm King Art Center 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空間,這個位於紐約上州的美術館收藏了 20 世紀大部分重要美國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將藝術和大自然有機地融爲一體。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Rashid Johnson,《黑人知識分子的危機》

©️ Storm King Art Center

2020 年的疫情導致許多美術館及博物館停業,也重新激發了人們對公共藝術的關注,無論是爲了紀念 George Floyd 而創作的街頭壁畫,還是在沙特阿拉伯沙漠的 Desert X AlUla 藝術項目,以及去年泰特美術館外的冬季藝術裝置作品 “Remembering a Brave New World”,都旨在讓藝術與社區發生互動,照映現實。

在中國的語境下,暫未出現專門的非營利公共藝術機構,但已經出現了羅浮紫、欣稚鋒這樣的公共藝術承接機構。一件藝術創作只要合法存在於公共空間當中,都可以被寬鬆地認定爲是公共藝術。因此, 公共藝術並不是新鮮的存在 —— 如果你能想起童年家附近公園裏安插着的各種被人們攀爬的具象雕塑,或者千禧年後家門口廣場上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出來的巨型且不知所云的半抽象雕塑,它們都是中國 “80 後”、“90 後” 腦海中不可抹去的、最原初的對於公共藝術的記憶。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谷文達,《碑林散系—藝術福椋》

©️ 藝術在浮樑

從商業角度來說,或許公共藝術是吸引流量的好主意,甚至在很多時候,優秀的作品確實能夠給商業項目帶來更多的價值賦能,以至於大型雕塑業已成爲商業地產項目的標配。但 有很大一批公共藝術作品,並沒有和其所在的空間產生真正的對話,也並沒有給其所在社區羣體的文化生活帶來 1+1>2 的影響力 。

帶着地域與社區復興的目標開啓的公共藝術項目,更多地會考慮到藝術作品的在地性。例如,上海楊浦濱江沿線的近代工業舊址及廢墟的 5.5 公里岸線上,從 2019 年起安置了數十件由中外藝術家創作的公共藝術。在這些作品中,日本藝術家淺井裕介長達近 200 米的地面繪畫極好地融合了 “爲公衆創作”、“由公衆參與” 及 “正向影響社區生活” 這幾個方面。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上海楊浦濱江沿線的公共藝術

©️ VCG

淺井裕介邀請當地居民在紙上進行創作,徵集志願者將城市居民的畫作收集起來,由他將各個元素等比彙總,重新排列組合,無一浪費。最終在地面上呈現的,是由熒光漆(馬路上白線的材料)繪成的大型 “山海圖卷”,由神獸、星空、大地、自然等組成,千變萬化,細節豐富。這個歷時數十天創作的作品完成後,當時參與其中的城市居民饒有興致地前來觀看,尋找自己的創作痕跡。在地性、公共性、藝術性,是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淺井裕介,《城市野生》

©️ ART PIONEER STUDIO

淺井裕介對公共藝術並不陌生,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印度牆體藝術節、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節等等,都能看到他的作品。他每次都會把創作過程下放給志願者,這個創作過程也爲作品的最終面貌帶來了 “不確定性” ,但他認爲看到成品時反而能有一種不一樣的 “感動” 。

總有一些藝術創作者及行業的從業者,將藝術視爲精英的領域,試圖不斷擡高所謂認知門檻,但 至少在公共藝術的領域,創作的關鍵不在於高深的 “主義” 或觀念。

最淺層的公共藝術,只是放置在公共空間中的作品;稍強一點的,會讓你明白爲什麼它要出現在那個特定的空間當中;更高層次的,則能夠爲公衆、社區帶來深遠的影響。而最高層次的公共藝術,其實並不多見, 創作一件與公衆不相干的、他們難以理解的作品,最終作品也會淪爲被城市居民視而不見的存在,那麼無論創作者本人賦予它多少意義,從公共藝術的角度來說,無疑是失敗的 。

這個日本的公共藝術展,

花 20 年證明了藝術在鄉村的價值

**
**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 大地藝術祭

“(藝術家)的作品歌詠這裏的生活,不但喚起當地人們的驕傲,也讓來到此地的外來者感動。這時,作品真正成爲藝術,清楚展示出自然、文明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美術史的延長、個別的表現,不如說是在傳達從生活的記憶、實際生活,浮現的時間與空間產生的力量;今兒被自然呈現的每一個人的生理感動,” 北川富朗如此寫道。

參加 2021 屆大地藝術祭的中國漫畫家 Tango 表示,藝術家們一般可以有長達一兩年的籌備時間,一般也會住上幾個月再出創作方案。“當時我到了越後,就馬上給他(北川富朗)提了很多方案出來,他說你要了解到所有的地方還沒那麼快,你必須去生活一段時間才能告訴我你做什麼。”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並沒有刻意花錢修築更多的配套設施,畢竟這裏居住的大多數爲老人,也不方便做大型的基建改造,而是靠着日本本來就比較發達的便利店網絡讓遊客到這裏能相對方便地遊覽看展。這個強調真正的在地、也真正 “去主流中心” 的藝術祭最初幾屆主要靠政府經費維持,後來日本的財團和基金會也提供了一些支持。大地藝術祭不但爲當地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甚至有當地的青年逐漸願意返鄉了。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花了 20 年時間,大地藝術祭證明了藝術能以一種 “溫和、漸進的姿態” 展開鄉村復興,也證明了藝術家跟鄉村能夠進行真正的互動,讓鄉村精神耳目一新。

在中國能做出怎樣的鄉村公共藝術?

**
**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石節子美術館

©️ 王巍

基於我國 “鄉村振興” 的戰略背景,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景邁山計劃,石節子美術館,“青田範式” 等最早一批的鄉村藝術嘗試,它們都試圖另闢一條區別於商業旅遊開發之外的路徑,讓鄉村重現生命力。但這些項目仍然未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藝術家離開後讓鄉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魅力?

這也觸發了策展人及鄉村建設者左靖的重新思考,他認爲可持續性的做法是重新設計鄉村,他在黃山的碧山建立了工銷社這一集合文化、出版、展覽、零售、餐飲、城鄉連結的多功能空間,他聘請本地村民爲工銷社員工,碧山工銷社的產物會賣到城市,他希望激活農村活力的,是設計規劃後村民自發主動的一系列行爲。

設計能夠主導更爲商業化的鄉村振興行爲,但它也並不能取代藝術振興,左靖也指出,藝術介入鄉村的關鍵問題是需要動用更多的社會資源,最好能得到當地政府及資本幫助。

中國江西景德鎮的浮樑縣寒溪村,今年五月開幕了一個迷你規模的 “大地藝術祭”,讓人們看到了公共藝術在中國鄉村的另外一種可能性。這個名爲 “藝術在浮樑” 的項目,邀請 26 位中外藝術家,在田野、茶山、村莊的各個角落,自由選擇進行在地創作,而這個項目的顧問正是北川富朗。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大衛・歌詩坦,《對飲 Tea for Two》

©️ 藝術在浮樑

在這 26 位藝術家的創作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藝術家向陽在兩件廢棄屋子內的牆面創作。他收集村子過去及現在的圖像資料,從中選出人物形象,將他們刻在屋內的牆面上。 個人的歷史、集體的故事和村莊的記憶融爲一體 ,以無比生活化又浪漫的方式刻畫出來。據說,這也是當地村民非常喜愛的作品之一。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向陽,《進化中的塵埃-史子園村的記憶》

©️ 藝術在浮樑

而建築師馬巖松在村莊制高點上搭建的《燈》,白天如天空掉下的雲朵,在夜晚又似一盞燈,成爲村莊內視線的焦點,並賦予日常景緻新的意義。許多遊客就爲了等這盞燈在夜空中亮起來,選擇在浮樑或周邊過夜。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馬巖松,《大地之燈》

©️ 田方方

“我覺得藝術在浮樑緊跟着北川富朗老師的精神強調在地,” 也參加了本次藝術在浮樑,把當地一個空房子變成了可以喝黃酒的 “泉有米酒酒館” 的 Tango 在 “聲東擊西” 的一期播客中說到。“它充分給藝術家時間做調研、做方案。比如馬巖松老師的作品就是最後一刻才完成了,也是因爲前期花了充足的時間做調研。” Tango 也認爲,鄉村藝術節其實更適合建築師來參與創作藝術品,因爲他們對大尺度的空間更敏感。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TANGO,《泉有米酒酒館》

©️ 藝術在浮樑

當地村民對藝術的態度也因這次藝術節而發生了改變。“當地的村民年齡比較大,一開始,會覺得安靜被打破了,但一看到來的人很時尚,不是工程隊進來了,就覺得很新鮮,覺得外面的世界被帶來了。” Tango 說。

類似上述的作品,在爲期一個月的浮樑藝術節後大部分都會留下來,而維護這些作品的會是當地的村民。這些作品能夠持續讓村民感到情感的聯結,或讓他們爲村莊感到驕傲。無論如何, 平凡的鄉村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詩意美好起來,並不用刻意尋找證明,從村民們的熱情指引和介紹中,便可以感受到藝術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王令傑、郝經芳,《想做點什麼,而又什麼都不想做》

©️ 羅浮紫公共藝術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如果藝術能爲我們的平凡人生帶來一點心靈上的光亮,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 :一對年輕的藝術家組合王令傑與郝經芳,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的水體中,放置了一個時不時吐 “菸圈” 的金屬半球。人們圍站在作品四周,滿懷期待地等待,金屬球 “嘭” 地一聲噴出白色的菸圈,伴隨着圍觀者興奮的驚歎,緩緩升向高空。這件作品的名稱叫《想做點什麼,而又什麼都不想做》,也許這就是所謂藝術 “無意義” 的意義,在繁忙又平淡的生活中,能帶給公衆這麼一點驚喜和放鬆,可謂大浪漫。

Sonia Xie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相關文章回顧

**
**

!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

評判“好”的標準是什麼?公共藝術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