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一早,開始啃第二段蘿蔔,沒辦法,我們的讀者總是領先別人一步。

圖 1 新春特別節目 Ivan 採訪 BM 2018 年 2 月 8 日

第二段 · 初一

問 11:很多人都說 POW 耗電驚人,甚至要建很多電站,這樣消耗的能源會遠超我們的產能。

但是 Andreas Antonopoulos (幣圈名人,比特幣早期佈道者)卻說:POW 有很多問題,比如說算力多者權力大,但 POW 卻是唯一對得起你消耗資源的共識算法(即一分辛勞一分回報)。

對於這些衆說紛紜,BM 你怎麼看?

BM:POW 是種“誰力氣大誰說話”(might makes right)的算法,人們傾向消耗最多的資源以控制全網,這種競爭要求經年累月地投入能源,於是勢必形成礦池。

而最終幾家大礦池決定打包哪些交易,同時也是他們決定着不打包哪些交易。所以說,我們的交易本質上是遞給這些大礦池審查的。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安全不是一個單維度問題,它至少涉及三方面:

1)是否有人能輕易修改規則?

2)是否有人能對抗審查?

3)是否有人會強行硬分叉?

這些問題看起來相互關聯,但解決起來卻完全獨立,因爲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東西來保障。

POW 下,保障區塊安全的方法是大規模複製,並向全網公開。每個人都遵守同樣的規則,任何人都能驗證區塊,同時每個區塊都按規則生產,所以即使全網只有一名區塊生產者,依然能夠玩得轉。

可這種模式的軟肋在審查環節:一些人總是手握事實上的審查權,我們看一眼 POW 礦池就會發現:實際上只有 3-4 個礦池有權審查交易。

圖 2 狗年初一 全球算力分佈

數據來源:https://btc.com/stats/pool

而 DPOS 則不同,如果有人想扭曲事實,他得同時向 21 個節點行賄,而這些節點由系統隨機排序,這使得賄賂成功的可能性低到 0。

DPOS 仍然按規則生產區塊,並且區塊信息全公開,這些節點無法改變規則,因爲有數以千計的全節點時刻都在驗證交易。

所以說:

Security is not a one-dimensional concept. It\’s not about the cost that goes into it. In fact, you want the best security for the least cost for things to be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安全性不是一個單維度的概念,這和我們投入的成本無關,事實上你要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好的安全,並使得整套系統在經濟上能持續運作。

另外,POW 還有一個弱點,就是當幣價暴跌 70% 時,挖礦將不再有利潤、甚至虧本,此時原有的激勵制度會變味。

Ivan 總結:POW 雖然久經考驗,但它依然具有中心化的特質,所以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從 POW 轉變爲 POS。

· · ·

問 12:你在開發 Bitshare 上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那是什麼最終讓你離開 Bitshare?

BM:兩個原因。

第一,錢燒完了。爲了開發石墨烯工具箱,我們掏光了家底,最終雖然開發成功,但還要不斷升級,不斷投錢。

第二,我們引入了“工作者提議”(Worker Proposals)的理念:這使得社區掌握越來越多的決定權,比如社區有權決定是否通過投票籌款,是否停止通脹,是否停止爲新項目募集資金等等。

那時我沒有工作,可是嘴巴需要喫飯,爲了繼續開發,我只能出售自己的股份,所以我的持股比例越來越少,話份也越來越輕,但即使這樣,我依然繼續開發,埋頭打磨產品。

這時我意識到,開發者和社區的激勵因素並不一致

而且,Bitshare 在市場營銷方面也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當時的我無法解決的。比如,如何向普通人展示一個區塊鏈?如何讓人們源源不斷地跑來註冊?

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重建底層架構。於是,我決定離開 Bitshare,重新投入另一個項目:Steemit

Steemit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網絡(類似於能賺錢的博客),當時我想用它來解決一個問題,即:降低人們進入加密貨幣領域的門檻。

我曾試着讓新用戶使用 Bitshare,但 Bitshare 的宣傳文案卻似乎在說:嘿,你快把錢給我們吧,我們幫你投到高風險的加密貨幣中去吧。

對普通人來說,一開始學加密數字貨幣是很不容易。我們得這樣教育很多零基礎的人:聽好,你得先去學比特幣,然後去買幣,接着把幣轉去交易所,最後轉成其他幣……

普通人聽到這裏腿會發抖,於是我想削平普通人的入行門檻。

另一方面,我認識到一個事實:人類的勞動是有價值的,就像 POW 挖礦也同樣有價值一樣。於是我在想,要做成 Steemit,讓人們相信一件事就行,即:只要人們投入自己的時間就能賺到錢,就像他們投入自己的錢能賺到錢那樣。

但是,爲了做 Steemit,我還得解決另一個問題:手續費。因爲沒有人願意爲點贊或轉發之類的小動作付費,可在這件事情的另一頭,內容生產者卻投入了時間,他們必須掙到錢。

怎麼辦?

Steemit 的理念是以寫博客的方式挖礦(mind by blogging),寫博客的人和比特幣礦工一樣,都有資格從勞動中獲得收入——這將產生數以百億美元的勞動收入。

這些錢用去獎勵內容生產者,與此同時,必須建一個超大規模的分佈式系統,用來消費這些內容,爲這些內容提供資金,形成一種生態。

現在的 Bitshare 採用“工作者提議”(Worker Proposals),人們可以投票決定是否資助開發者去做哪個項目,但在現有技術架構下,很難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提議。

這種花費並不是強制性的,當一部分人決定削減開支,這些人就會把代幣存起來,但他們很難弄明白“爲了明天賺錢,今天必須花錢”的道理。

而另一撥人則反對通脹,他們是通縮派,爲了壯大整個系統,他們認爲應該不斷地往生態系統裏砸錢。

所以,Steemit 一方面引入強制性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安排了強制性的支出、同時又設計了大規模的去中心化預算。

· · ·

問 13:談談你對社交網絡的認識。

BM:社交網絡屬於每個人,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內容,每個人都有權對這些內容評頭論足,社交網絡在生產內容的同時會獎勵內容生產者,生產的內容能被 Google 搜索到,從而產生網絡效應。

這能從根本上鼓勵人們去註冊和使用,因爲現在的宣傳文案已經變成這樣:別給我們錢了,趕緊註冊吧,把你自己的生活告訴我們,這樣你就能賺到錢了

換句話說,你現在在其他社交平臺上發的那些微博並不能獲得收入,但你只要把這些微博和博客移到 Steemit 上,就能賺到錢。

於是 Steemit 立馬流行起來,男女老少都自動變成 Steemit 的用戶。

Ivan:是的,比如我就每天在用 Steemit,甚至有很多從沒聽說過區塊鏈技術的人都開始用 Steemit,因爲他們在 Steemit 上見到了美元符號,這些對於初次使用者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圖 3 Steemit 頁面截圖——寫博客就能賺錢的網站

來源:https://steemit.com/trending

· · ·

問 14:既然 Steemit 運行得這麼好,爲什麼還要離開它?另外,你離開 Steemit 後遇到過哪些問題?

BM:作爲一個社交媒體應用,Steemit 上的功能聚焦得非常狹窄,幾乎只能用來做社交。Bitshare 和 Steemit 都是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如果你想向區塊鏈添加新功能時,你必須讓所有參與方都達成共識,同時你必須做大規模的升級,其間無盡的爭議會極其地耗時。

所以,當看到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硬分叉時,人們就明白了:你的想法不能離社區這個中心太遠
,所以很難開拓出新方向,特別是你想搞區塊鏈層面的技術性鉅變就更加不可能了,而所謂的“鉅變”,在功能層面可能僅僅是在現有系統中添加一個小特性。

所以,其實我剛開始做 Steemit 那會兒,我就一直想建立一個更加通用的、可編程的區塊鏈。那時,我就在找 CEO,後來找到了 Ned,我問他:你是否認同我的理念?如果你認同,我想來讓你做 Steemit 的 CEO。

Ned 說:行 ~(Ned 是 Steemit 的 CEO 和聯合創始人)

於是,即使當時我已打算去開發別的項目,但是我們依然在一起開發着 Steemit,直到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爲止。

所以說,即使我離開,Steemit 依然可以繼續運行、繼續提升性能,因爲我已經把結構框架搭好了,後面來的人只要把用戶界面做得好看點就行了,Steemit 這個區塊鏈應用自己會自顧自地運行。

其他方面,就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了(political lesson)。

社區對於這個系統應該如何運行有着自己的理解,社區基於他們自己的理解而採取行動,但社區並不一定非得理解這樣行動的後果。

所以,當你一旦觸及到利益問題,比如對於一些方向性問題開始投票時,如果資金募集者不願意了,你根本沒辦法,因爲你不能像個暴君一樣說:你應該走我讓你走的路,因爲這是個去中心化的系統,這些都已脫離我的控制。

我理想中的新系統應該有更好的治理架構以及權責利安排。爲此,我研究了博弈論,學了人們在類似投票的博弈過程中的各種糾結心理,最後發現這一系列東西都應該被重塑,可現在每個人都已經參與進這個系統,於是我註定無法重塑它。

所以,我決定去創建我理想中的新系統。

· · ·

問 15:好的,我們來聊一些能搭建 APP 的平臺。以太坊上能搭建很多應用,但一些人說以太坊唯一的用處是 ICO,那麼你爲什麼不把 Steemit 建在以太坊上?

BM:把 Bitshare 或 Steemit 建在以太坊上,在技術上是不可行的。

一方面,Bitshare 在以太坊發佈之前就已鎖定募集,而 Steemit 雖然在以太坊之後纔開始做,但以太坊的每步操作都要收費,如果在以太坊上做,那結果一定連點個贊都要收費,這對於用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Steemit 上每天的交易量比以太坊的處理極限還多一倍,網絡擁堵時以太坊轉賬手續費會變高,但 Steemit 不會,因爲 Steemit 有更多的峯值儲備,即使用戶數激增,也不會影響交易速度。

所以,不建議你在以太坊上搭建應用,因爲如果你的用戶數激增,那以太坊註定是撐不住的。如果誰做了 Raddit (國外時事新聞類 app)這樣成功的應用,系統至少得支持每秒 200 筆的交易,但這個簡單的需求就已經超過以太坊極限處理能力的 10 多倍。

除此之外,你必須關注實用性。以太坊每個新區塊有 15 秒延滯,這種延滯對於以太坊錢包來說可能沒什麼影響,但對於發佈文章或點贊這種功能來說,等 15 秒就太慢了。

所以,可用性是每個 app 開發者會關注的重要因素,你需要建立一個平臺,在這之上能夠運行像 Steemit 和 Bitshare 這樣的應用,否則我們並不會擁有一個真正的 Dapp (去中心化的 app)平臺。

第二段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