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消息不斷曝光,擁有軟件錢包和硬件錢包兩種形態的數字人民幣逐漸浮出水面。基於手機 App 而存在的軟件錢包此前已經清晰呈現,那麼基於“芯片”而存在的硬件錢包又該如何理解呢?從目前已知試點的信息來看,數字人民幣擁有軟件錢包和硬件錢包兩種形態,軟件錢包即此前活動體驗的“數字人民幣”錢包,以手機 App 的形式存在;硬件錢包則是指基於“芯片”形式存在的錢包,比如智能卡、手機 eSE 等。華爲 Mate 40 系列手機支持的硬件錢包便是上述的手機 eSE 形態。
辛泓睿談數字人民幣功能,DCEP 錢包在摸索中前進

1、數字人民幣錢包和虛擬貨幣錢包在功能屬性,技術路線,商業模式,操作難度、安全級別、目標用戶等方面有何不同?
移動支付高速普及,令人們對“無現金社會”產生豐富遐想。中國是全球移動支付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也是最接近“無現金社會”的國家之一。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既不是當下流行的電子錢包或網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來”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系,而是對流通現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既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也滿足人們對便攜性和匿名性的需求。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未來央行將不會直接向公衆發行數字貨幣,而是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衆。
近年來,伴隨互聯網科技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全球湧現出不少所謂的“虛擬貨幣”,如近年來爭議較大的比特幣、萊特貨幣等。那麼,此番央行提出的數字貨幣與這些商業“虛擬貨幣”有何不同?從貨幣屬性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本質上並非貨幣。“虛擬貨幣”不像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有國家信用支撐,其投機性受到監管趨緊和技術問題等因素影響,價格常常大起大落,並在很大程度上干擾本國乃至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正常秩序。央行數字貨幣是基於國家信用、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有着本質區別。 

2、在支付模式上,數字人民幣適合採用哪種模式?是“固定面額”幣值的模式,是採用 UTXO 的模式,還是採用基於 Token 的賬戶餘額模式?
央行數字貨幣在交易過程中的基本流轉,實際上這種“更改數字貨幣屬主”的方式類似於現金的交易形式,也就是基於 Token 的 UTXO 模式,但同時也面臨着“幣值”和“找零”的問題。
據移動支付網推測,此前深圳數字人民幣紅包在線支付試點中可能並沒有採取“固定面額”幣值的形式,甚至也並沒有採用 UTXO 的模式,而是直接採用的基於 Token 的賬戶餘額模式。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沒有幣值和找零的問題,直接通過數字貨幣系統更改相應錢包賬戶下的餘額就可以了。
不過“雙離線”支付可能就不一樣了,雙離線支付面臨着更高的安全要求,而且需要對每筆離線支付的錢需要進行“待重複支付驗證”,這樣來看基於 UTXO 的模式似乎更適合雙離線支付。

3、僅僅試運行幾個月就出現“冒牌”數字人民幣,這反應了哪些問題?這其中又蘊涵了哪些發展機會?
衝上熱搜第一的是假冒的數字人民幣錢包,是錢包也就是 APP,數字人民幣本身並沒有被假冒。和紙鈔時代一樣,人民銀行依然面臨着防僞和防假的問題,在紙鈔時代防僞和防假成本相當高,在數字人民幣時代,依然要降低防假防僞的成本,就需要統籌建設數字人民幣的錢包生態,以便於老百姓識別。
建議關注以下三個環節的投資機會:
頂層發行環節:央行數字貨幣的本質是加密字符串,認證和密碼體系將會貫穿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的全過程,同時從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國產密碼、安全認證領域將會受益;此外,央行作爲貨幣運行體系的組織管理者,在法定數字貨幣運行中具有大數據主體責任,建議關注大數據分析領域標的。
流通環節:央行採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催生商業銀行 IT 系統升級需求。
前端支付環節:支付終端需要配合央行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的需求。數字錢包、ATM、POS 等終端設備領域的標的也將帶來更多替換升級需求。在未來,數字人民幣有望在硬件層面實現離線的點對點支付。隨着數字人民幣的進一步繼續測試與推廣,與 DCEP 相關的系統改造、金融終端投放等將會加速,有望帶來一輪金融機構 IT 系統升級的需求。

4、目前,華爲錢包還只是爲 DCEP 研發提供技術支持。未來,哪些機構和公司有可能成爲數字人民幣的輸出入口?這將取決於哪些因素?
央行與中、農、工、建四大行成爲數字人民幣的輸出入口。儘管區塊鏈技術並不是 DCEP 所依靠的全部技術手段,但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無法忽視。在區塊鏈專利領域,除銀行外,騰訊、阿里、艾摩瑞策分別憑藉 776、608、396 個區塊鏈專利位居前三,壹賬通、平安科技、複雜美、中國聯通、網心科技(迅雷)、元徵科技、百度和趣鏈也均擁有超過 100 個區塊鏈專利。國家電網、大學、研究院和外企也在此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爲 DCEP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